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幸福的勇气》终:为什么说“爱”要主动才行

时间: 2023-04-01 12: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幸福的勇气》终:为什么说“爱”要主动才行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幸福的勇气》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润万物,雨生百谷,那是播种最好的时节。在谷雨那天读完了《幸福的勇气》,自己也仿佛“久旱逢甘霖”般获得了生长的助力。这本书承接《被讨厌的勇气》,以青年与哲人对话辩论的方式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先进于时代百年的阿德勒思想,书中对于教育的目标及方式、如何面对和理解工作、交友、爱这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以及阿德勒思想中重要的“共同体感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可谓是振聋发聩。读书时,仿佛我也置身于哲人的书房,在听哲人娓娓道来的同时,头脑中和青年一样不解与震撼的想法频频跳动,在真正理解了阿德勒思想的那一刻,也就是真正面对了自己的那一刻,不禁涕泗横流。于是,说什么也要写下这篇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觉醒。

  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我认为无论是从读者阅读的感受还是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来说,都是层层递进逐渐升华的,以下以个人视角分别阐述一下这五章的内容。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这一章主要说明了教育的目标及方式,并阐述了阿德勒思想中“现在决定过去”的“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那么如何帮助呢?“尊重”是教育的唯一入口。何谓尊重?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那么怎样能做到尊重呢?那就是关心“他人兴趣”,设身处地的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假设自己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我们的“现在”决定了过去。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其实是不想改变,因为变化意味着“死亡”,改变自己意味着抛弃、否定、压制“过去的自己”,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阿德勒思想本身是基于对人的尊严与潜能的强烈信赖,他认为“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

  有一个心理咨询常用到的工具三棱柱,它有三个面,这三个面代表我们的内心,一个面上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大多讲的就是这两种情况。但无论我们怎么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也无论能够得到别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安慰,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因为更重要的是三棱柱的第三个面“以后怎么做”!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这一章主要说明了为何要否定赏罚,为什么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批评和表扬都是站在比他人更高的位置上,对话双方的身份根本就不平等,尊重也无从谈起。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面对这些问题行为,发怒和训斥同义,都是以“暴力”为名的交流。因为诉诸暴力,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能够令对方屈服。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面对这些问题行为,父母或者教育者应该做什么呢?阿得勒说“要放弃法官的立场,你并未被赋予裁判的特权,维护法律和秩序不是你的工作。”你现在应该守护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秩序,而是眼前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孩子。

  处于教育者立场上的人以及负责组织运营的领导,必须时时树立起“自立”的目标,不要陷入保全自身。要让被帮助的人知道,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他们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他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第三章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归属感也是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类最害怕的是孤立,孤立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安全受到威胁,就连心理安全也处于威胁状态之下。因为人类本能的清楚一个人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常常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坚固的“联系”,也就是共同体感觉。所以,赏罚带来的致力于同伴之间的竞争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但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他人认同需求。为什么呢?因为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拘泥于他人认同需求的人,过于期待他人的认可,不知不觉就会过上“他人期望”的人生,也就是说过“他人”的人生。但是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那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

  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那该怎么做呢?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第四章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这一章讲了两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一个是工作课题,一个是交友课题。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我们的人生课题呢?因为人类不可以单独生存,我们必须劳动、必须分工、必须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且,为了与他人进行“分工”,就必须相信别人,因为与不信任的对象,根本无法协作。另外,职业不分贵贱,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工作是信任关系,而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我们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朋友,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这并非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心。

  那么信赖和信任有什么区别呢?信任是有条件的相信对方,而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信赖并非是盲信,质疑那个人的思想信条或者是他说的话,独立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儿,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做的是即使那个人撒了谎,也依然相信撒了谎的那个人。信赖他人,这并不是盲信一切的被动行为,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阿德勒认为,付出,然后才有收获。无条件的信赖他人,尊重他人,这是给予行为。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这才是面对交友课题应该有的态度。

  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这一章讲了人生课题的最终关口,理解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阶梯——爱。

  阿德勒认为,爱并非“被动坠入”。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在这里必须追求的既不是“我“的幸福也不是”你“的幸福,而是”我们“的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脱离”自我“,才可以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立。而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爱是自立,是成熟。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唯有如此。

  在一章内容中,我遇见了这一生中最令我动容的关于“爱”、“婚姻”、“命运”、“分别”和“未来”的描述,这些文字充满了诗意,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以下就是我的摘录。

  弗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的自我奉献。”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相遇的形式如何都无所谓,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那么我们与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决定论,排斥命运论,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必须坚持。但是,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时,往往会感觉是命运的安排。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命运是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之为“命运”。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爱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你有这个决心吗?你可以许下这样的诺言吗?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人“最初的一步”很重要,只要跨越了第一步,就没有问题。当然,最大的转折点也是“最初的一步”。但是,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的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

  创造这种未来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Day18:阿德勒勇气二部曲之《幸福的勇气》

3.28日10:00-12:00am,补上第一篇作业:

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在上一部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中,告诉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完善,用自己的手一步步获得新幸福,主要是理论篇,那这一步幸福的勇气,给了我们具体的实践的建议,即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1,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阿德勒心理学,它是一种宗教,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科学。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然后我们应该活着。

2,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如果能够将人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将会减少很多,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例如心理咨询并不认为是治疗,而被看成是再教育的机会。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教的一方要尊重被叫的一方。尊重人,是指尊重所有的他人,包括家人朋友擦肩而过的陌路人,甚至是素未谋面的异国人。

3,关心他人的兴趣

阿德勒把德语中的共同体的感觉,翻译成英文就是social interest,他的意思是对社会的关心,就是对形成社会的他人的关心。尊重就是要努力的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不做任何否定,不做任何强迫,接受并尊重那个人真实的样子。所谓共同体感觉。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学会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不可以仅仅是远距离的观望,必须亲自投入其中。

4,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即使没人理解和赞同,你也必须首先点亮火把展示勇气和尊重,火把照亮的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数米,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上,但是数百米之外的人也可以看到你所举着的火把,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盏火把,数十数百的人们都会被这些火把照亮。

5,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决定自己人生的生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6,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历史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我们个人也一样,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撰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学会使用心理学,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你是被狗咬了还是得到他人的救助?

相信人的潜能,才否定沉溺于悲剧的做法。

阿德勒心理学并无魔法,它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

❤️为何要否定赏罚?

1,教师是一个民主国家,班级不是有教师统治的独裁国家,班级是一个民主国家,每一位学生都是掌权者。

2,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孩子们做错事情不是残忍,只是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他人的痛苦,如果不知道就要交给他,并且在教的时候不需要责备型的语言。

3,问题行为的5个阶段。

❤️称赞的要求。孩子面对父母或教师,扮演好孩子,他们的目的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或取得特权地位。

❤️引起关注。他们经常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权力斗争。

简而言之就是反抗,用脏话来慢慢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甚至去抽烟,抽到满不在乎的破坏规则。这时候我们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首先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请一定要清楚一点,是则自比自不必说,即使表现出生气的表情,也等于站在了权力争斗的球场之上。

❤️复仇。

像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的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也就是说只能依靠其他教师或者是学校以外的人,这种专业人员。

❤️证明无能

告诉周围的人,因为我很无能,请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

大部分问题仅仅处于第三阶段的权力斗争,在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

4,批评暴力发怒无任何用处。

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是,你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应该怎么做。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就是在教育孩子们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尼泊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5,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处于教育者立场上的人以及负责组织运营的领导,必须时时树立起自立的目标,心理咨询者也不把来访者置于保存和无责任的地位之中,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作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1,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共同体经常会被以褒奖为目的的竞争原理所支配,孩子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但是根本没有必要与这样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也不可以进行竞争。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不是靠竞争原理,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学生们就会形成人人都是我同伴之类的生活方式。停止赏罚,消除竞争,让竞争原理从班级中消失。阿德勒心理学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2,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人生属于不完美,我们不可以选择满足那个人的期望的生活方式。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共同体感觉不需要去掌握,而需要从自己内心挖掘,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作为感觉共有。人类最具有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3,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自己感觉到我是他的朋友,作为一个朋友与之相处。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1,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阿德勒把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时,必须面对的课题称为人生的课题。人的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我们在交友的时候要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无条件的相信对方,也就是信赖对方。工作关系是有条件的信任的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无条件的信赖关系。

2,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我们人类并不是单纯的结成群体,人类再次掌握了分工这一划时代的劳动方式,阿德勒如此总结,符合逻辑及常识的答案就是我们应该劳动协作贡献。人类不可以单独生存,为了与他人进行分工,就必须相信别人。

3,职业不分贵贱。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工作。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

4,主动信赖。

信赖他人,并不是盲信一切的被动行为,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任你,继续信赖,这就是无条件的意思。人和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新约圣经之路加福音中提到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5,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人类应该不断成长,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不幸而放弃理想。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必须从自己的争斗中解放出来。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程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选择爱的人生

1,爱并非被动坠入

他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爱他人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幸福及贡献感,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分工的根本原理是,我的幸福也就是利己心,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分工关系成立,可以说是健全的利益交换发挥作用。通过一位信赖,一味给予的利他态度,交友关系才会产生,既不是利己的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的希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比我和你更高一级的是我们,我这一人生主语变成我们,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2,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孩童时代,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型,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我们,这是人生新的开始,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3,爱究竟指向谁。

孩子们能够充分理解,我的生命由父母掌控,一旦被父母抛弃就可能无法活下去,他们就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宠爱,所以才能活下去。我们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其目标只能是如何被爱,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他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4,不存在命中命中注定的人。爱及决断。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跳舞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阿德勒认为舞蹈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游戏,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不停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起来的长长,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其为命运。

5,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创造未来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来,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我们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幸福的勇气》08

十行采集:

1.我们无法“信赖”一个自己并不尊重的对象。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2.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3.我们戴着面具处理人际关系,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防止关系破裂。说得更直接些就是避免受伤。

4.信赖他人,这并不是盲信一切的被动行为,而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因为想要获得别人的信赖,所以先主动信赖别人。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先信赖你,继续信赖。这就是“无条件”的意思。

5.我们只相信“信赖自己的人”的话,而不是靠“意见的对错”来判断对方。

6.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我的正义”的冲突。正义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正确”是一种危险。

7.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还没有做到真正喜欢自己,所以才无法信赖他人。

8.如果仅仅是投身于工作,希望通过工作来证明自己价值的话,根本无法获得幸福。要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必须“信赖”他人,建立交友关系。

9.去相信作为“无法理解的存在”的他人,这就是信赖。正因为我们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存在,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

10.人类都具有视他人为同伴的意识也就是共同体感觉,如果能将这种共同体感觉培养起来就可以防止战争。并且,我们具备完成这一任务的力量……阿德勒相信人类。

11.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这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信赖总有一日足以平息国家间的争斗。如果想要让世界远离战争,首先必须自己从争斗中解放出来,让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自己先迈出第一步。

12.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人生大事时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13.无条件信赖他人、尊重他人,这是“给予”行为。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

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14.“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一行精华:

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先信赖你,继续信赖。这就是“无条件”的意思。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触动,反思,改变:

1.从工作分工引出的带条件信任,推导到交友课题中的无条件信赖,再发展到共同体感觉,终于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有点理解了为什么当初很多人在阿德勒提出共同体感觉之后都离他而去了,因为这个理念实在太超前,太远大,看起来太难实现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能有一个辉煌灿烂的远大目标,不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吗?不要总是陷入个人隐私的阴暗面蝇营狗苟,谁说心理学一定是这样的?

2.目标太遥远,确实接受起来很困难。从先信赖他人这样的付出,要推导到激发全世界人类的共同体感觉,乃至实现世界和平这样的收获,这当中的跨度实在太大了。付出看似那么小,收获看来那么大,难怪世人都不相信啊。从我这样的普通人看来,在付出和收获两者之间再加一些过渡台阶,可能会更让人信服一些。

但当我看到阿德勒说“人人心中都有共同体感觉”这句话时,突然想起了王阳明心学中“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在”,两种说法怎么如此相似。两人可要相差400多年,而且阿德勒应该也没有读过《传习录》。

那只能说是大贤所见略同了,人性本善,需要激发,需要扫除私欲遮蔽,需要事上炼。所以阿德勒说要从自己开始,从当下开始,从信赖他人开始,先付出。两人的思路跨越时空阻隔,几乎完美融合。

所以我有点懂了,所谓的过渡台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大道至简,再宏大遥远的目标,也是按照基本规律一步步实现的。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那么好吧,先付出,不要去多想什么收获。

《幸福的勇气》:没有勇气改变,请不要说你渴望幸福

老话说:“ 饱暖思淫欲! ”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之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对自己进行的心灵探索,除了追求富足的生活之外,我们对幸福的渴求也日益明显。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面对不幸,我们总是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阻碍自己成长,拒绝改变。这个时候的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认为的不幸上面,看不到,也听不见周围的其他事物,哪怕是能让我们产生幸福感的事物。

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好奇的同时也充满恐惧;面对真相,我们会害怕;

为了避免恐惧和害怕,我们往往会规避责任,渴望他人的认可和帮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让我们烦恼不已的迷思和幻想。

可是想要获得幸福,就要有足够的勇气的去打破这些迷思和幻想,认可自己,做出改变。

01改变自己为什么那么难

《你怎么这么好看》第一期的主人公方静,在“好看团”改造她的过程中说的最多的话是“不好哦!”“不要吧!”

当她在报名参加这个节目的时候,其实她是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且想要去改变的。但当改变真的来临时,她还是本能的选择Say:No!

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你以为你做好准备去面对了,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你发现你自己迈不出改变的这一步。

可事实上,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但是就像被改造初期的方静一样,即使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也很难做出改变。

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因为我们内心最深处不想改变。因为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一个人一旦决定要改变自己,这就意味着要抛弃“过去的自己”,压抑“过去的自己”,可以说是将“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然后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因为对现在状态的不满,我们想要选择改变,而改变就要埋葬“过去的自己”,丢掉那些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抛弃那些安稳的环境,将自己投身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亮的未知世界的黑暗中。我们很清楚,这并不容易做到。

面对未知的恐惧,让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这个借口往往是,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现在已经不错了,那就这样过下去吧。

02称赞那么多,为什么你还是不幸福?

我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参加市绘画比赛拿奖后,老师表扬我时的情景;听着老师的赞美,我觉得我就是为绘画而生的。可是最后我终究没有在绘画上有所建树,因为后来我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细想起来,这种索然无味的感觉产生于我们搬校区,换了美术老师之后。因为这个美术老师从来没有肯定过我的作品。

你是否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也出现过和我一样的情况。面对自己的父母,老师,领导亦或是其他人,扮演“好孩子”,尽力表现出干劲和服从。因为你想要获得肯定和赞美。

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讲的问题行为的第一个阶段“称赞的需求”。

人们往往在被称赞和肯定后,都能更加积极的工作,生活,学习;称赞似乎是一件有易于他人更有易于自己的事情。

但是你敢坦诚的问问自己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吗?是发自内心想要去做这件事,还是想通过这件事获得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独一无二的人?

往往有很多人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或者是获得关注;倘若一旦表扬和关注消失,这部分人就会开始怀疑,这样的努力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如此一来,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

《你怎么这么好看》中的阿骨打,在和父亲袒露心扉时泪流满面,因为她的父亲从来没有肯定过她的能力,觉得她就是一个什么事情都办不好的人。

看看阿骨打是不是很像我们大多数人的缩影,尽管自己很优秀,但是因为得不到心目中那个重要的人的认可,所以自己也不认可自己,从而陷入我不够好,没有能力的无边痛苦之中。

为什么我们如此想要获得他人的表扬或者认同呢?从本质上讲我们想要获得归属感。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也就是说,不想孤立,想要真实的感到;“可以在这里”,不要“泯然众人”。

但是获得他人认同就像一个黑洞,根本没有尽头;如果我们习惯了从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幸福感。那么这份幸福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一旦外部作用消失,这份幸福也会随之消失。

如果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寻“更多的表扬”,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置身于“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想要走出这个迷局的唯一办法——不去需求他人的认同, 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03我命由我不由天,找到自我认同的勇气

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而自己的价值自己决定,这叫“自立”。

为什么我们习惯于需求他人的认可,因为我们不自信,我们需要从他人的认可中去建立自信。

其实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是因为我们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我们渴望成为那个优秀的,“特别”的存在;可是不那么优秀又怎么样呢?这大千世界依然有你的位置,接受平凡的自己,你会变得轻松起来。

埃里克·弗洛姆说:“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一个人”,当然这个人也包括自己。也许你不漂亮,但是你善良;也许你不优秀,但是你乐于学习;也许你没有特长,但是你热情开朗。

我们常说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你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不要从“与他人不同”那里找寻自己的价值,而要从“保持自我”中找寻价值。因为一味的和他人做比较,盲目的突出自己的“不同”,你是永远没有办法获得幸福的。

那么怎样从“保持自我”中寻找价值呢?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背负原罪出生,命中注定了死期;但是最终魔童哪吒没有霍乱陈塘关,本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反而拯救了陈塘关。

什么命中注定,这只不过是不敢改变的懦弱者给自己找的一个完美借口。从“保持自我”中寻找价值,就要明白“重要的不是被寄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寄予的东西”。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者对象所左右,而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遭遇疾病后,你摒弃了不规律的作息,开始早睡早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考研失败后,你总结了大量的失败案例,开始和大家分享,结交了新朋友的同时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遭遇天灾之后,你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其实你很清楚,每一次选择都会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前路未可知,你的恐惧让你很难走出这一步。但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是一只自由自在的鸟,想要去哪里都可以由自己决定;而不是别人手中的风筝,命运被掌控在别人手中。

04主动去爱,收获幸福的勇气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祷告,然后才有收获!”而我们自己常说的是“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阿德勒提出“幸福即贡献感”,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可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寻求“被爱的方法”。

孩童时代我们通过展示自己的“脆弱”来寻求大人的爱,而阿德勒在长期的临床实验中也发现“脆弱”是人机关系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小孩子害怕黑暗,到了晚上,母亲在卧室哄他睡觉,然后关上灯出去。小孩子开始哭闹,母亲又折返回来问他为什么哭,孩子说因为怕黑,识破他“目的”的母亲问,那么妈妈来了之后就明亮些了吗?

小孩哭闹的原因不是因为怕黑,而是惧怕母亲的离开;所以通过哭闹来展示自己的“脆弱”,将母亲留在身边。

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曾经他们生活在有求必应的黄金时代。于是,他们中有人依然认为,只要一直哭闹,充分抗议,拒绝合作,就能够再次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把人生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整体,而是只聚焦了自己的个人利益。”

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不幸、伤痛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让他人担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这种“君临世界中心”一旦没人回应,就会让你感到非常痛苦。

显然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我们想要幸福就必须要和这个世界和解,脱离自我中心。而我们通过主动去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也通过主动去爱,让自己变得渐渐成熟起来。

但是为什么主动去爱别人那么难?因为你缺乏拥抱爱的勇气。

弗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的自我奉献。”

你不敢主动去爱,首先是因为你无法爱自己;没有坦然的接受自己,信赖自己。你觉得一旦你毫无保留的去爱别人,在这段爱的关系中“肯定会受伤”,认为不可能有人会爱这样的自己。所以与其受伤,不如不爱。这是典型的自卑情结,并且还给这份自卑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主动去爱别人是你自己的事,别人是否回应,如何回应是别人的事。你根本左右不了,也无需左右。你要做的是不管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只是去爱。

我们总是相信命中注定,但是命运真的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渴望幸福,即便我们知道前路有很多困难,很多的不快乐也要去追寻。正如弗洛姆说的那样:“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的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我们总是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迈出最初的一步,后面就会好很多。但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和幸福息息相关。

面对未来,我们一无所知。但是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读书 | 《幸福的勇气》:爱需要勇气,幸福也需要勇气

这本《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后续篇,也是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补充。书中的青年在第一次与哲学家谈话,接触阿德勒的心理学后,顿时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打开这个世界的密码。回去就辞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做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并信誓旦旦地想使用阿德勒的这套理论去影响更多的人。

但是在经过三年的实践后,青年发现这套理论与他所面对的日常现实总格格不入,进而出现了对这套理论的质疑。这本书的背景就是,时隔三年后,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青年带着他的质疑再次来拜访哲学家,他们对这套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度的探讨。其实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每次新学习让我激动不已的一个方法或者理论后,我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应用,但是真正到了实际中才发现问题重重,这就是知与行的差距。

青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阿德勒理论中倡导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育方式。但是这套理论与实际的学校教育总是格格不入,并且因为应用这个理论还给青年带来不小的麻烦。因为不批评,班里的孩子自然也就不惧怕老师,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根本无法正常上课。反观那些使用传统惩罚式教育的老师,课堂上井然有序,学生都非常听话。这让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困惑。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教育本身。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育是指督促学习或者是管教,于是老师就被赋予了监管者的特权,可以赏罚学生。

但是阿德勒却明确否定了这种教育态度,他认为,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教育的入口是要对孩子心怀尊重。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作为家长或者老师首先得搞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我们到底是把教育沦为强制性的干涉还是促进其自立的帮助。

怎么是干涉?比如说,孩子正在看电视,你突然闯过去把电视关上并要求孩子去学习,这就是干涉。当孩子遇到难题,向你求助,适时地给予支持,这叫帮助。而做到这些的切入点就是要对孩子心怀尊重。

这里所说的尊重和我们正常所理解的尊重可能有点不太一样。很多人理解的尊重是心怀想要成为那个人的愿望,类似的一种憧憬的感情。但是这不叫尊重,这叫恐惧、从属或者信仰。比如说,你尊重老师,很多时候你并不是尊重老师这个人,而是服从于这个头衔带来的特权。尊重就是不要试图操纵眼前的他人,你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这叫尊重。

我们很多家长或者老师总是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我期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期望你成为工程师,我期望你成为科学家。这些都是在强加自己的价值观,都是不尊重的表现。尊重一个人需要你要相信每一个身边人,不管他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是一个宝藏,你要与他做朋友,要用心去了解,努力去挖掘,然后去成就这个宝藏就好了。

说完了教育,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既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这也是在书中困扰青年最大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之所以采用批评或者表扬的教育方式,因为我们默认了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很多家长喜欢诉诸于暴力,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之所以这么喜欢使用暴力,最重要的原因是暴力是低成本、不需要动脑的交流手段。如果诉诸暴力,就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暴力可以令对方屈服。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我们认为孩子就应该从属于家长,学生就应该从属于老师。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表扬与批评一样也是一种操纵。当孩子做了你认为对的事情时你表扬他,这其实就是你在用自己的价值观评判他,你在引诱他向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也许你会说,孩子不懂事,我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呀。但是你又凭什么认为孩子的价值观就一定是错误的呢。

关于教育有这么一个说法,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二十年前的理念教育现在的孩子,并期待他们能在二十年后取得不菲的成绩,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在面对孩子,你不要傲慢,你要蹲下啦,你要承认自己作为前浪的角色,要相信后浪的力量。

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横向关系,无论家庭还是班级,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组织而不是一个专制的组织。在这种民主制的规则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独立的个体。

作为一个家长,当孩子问你:我可以去朋友家里玩吗?你不应该提醒他要做完作业。因为做作业是孩子的课题,你要让他自己决定。你要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行为的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假如在做决定的时候,他们需要帮助,比如需要相应的知识或者经验,那就提供给他们,这才是作为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苦恼,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所以我们获得幸福的前提是必须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而在人际关系中,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以及爱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课题。

那在朋友关系中,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很多人会提到,朋友要互相信任,要诚实。这些都没问题,但是阿德勒提到,朋友关系仅仅是信任是不够,还要互相信赖。

“信任”和“信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甚远。所谓的信任,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条件的相信。你信任一个人的前提是对方不要背叛你,这就是条件。银行向你贷款,并不是因为相信你才放贷,确定你有还款的能力时才会向你放贷,这是信任。

而信赖就是无条件地相信,你信赖一个人,与他会不会欺骗你,会不会伤害你都没有关系,因为相信他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要让我们信赖一个人,要比相信一个人困难得多,你要先信赖自己才能信赖他人。真正的朋友关系,就是信赖关系,因为你相信你的朋友应该是无条件的。

提起爱情,很多人都憧憬的是坠入爱河的美好,哀叹的是自己为什么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有类似的想法。我总认为爱情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有了抑制不住的爱的冲动才应该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但是阿德勒说,

爱不应该是被动遇到,而应该是主动去获得。

这就好比你是个摄影迷,喜欢上一款相机,简直像坠入爱情一样被这部相机所吸引。闭上眼睛就能浮现出她的样子,耳朵中甚至可以听到按下快门的声音,如果是个孩子你一定会在父母面前百般央求。但是,一旦这部相机到手,也许半年不到你就厌倦了。原来你并不是想用这款相机拍照,只是想要征服、拥有、得到它而已。你看,这是不是像极了很多爱情的样子,很多夫妻在结婚前都是百般甜蜜,形影不离,但是结婚后就变得冷冷清清。

在我们憧憬爱情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刻我们关注的是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之前的故事。这个时候自然是百般美好。但是阿德勒的心理学关注的是电影拉上帷幕后,两个人结合后的关系。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 爱情不仅不是被动的遇见,而且是需要你满怀勇气主动去爱。

那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当你做好心理准备决定去爱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白,爱一个人不是你为他付出,你去爱她就可以的。你要知道,爱情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这是爱情的前提。

在爱情中,你不只是为了让他幸福,他也不应该只是为了让你幸福。阿德勒提出了比你和我更高级的我们。

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爱情才有意义 。当你进入爱情的时候,彼此都要放弃我这主语,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爱情既不是利己之心,也不是利他之心,而是在我们这个全新的准则下生活。所以,为了爱情,我们应该让自我消失,去成就我们。要做到这些,不仅要主动,而是需要勇气。

很多人也都非常相信命运,相信缘分,或者说是命中注定。但是阿德说,从来没有命中注定。所谓的相信缘分,不过是没有勇气涉足一段关系。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却找各种理由退却,还自欺欺人地认为,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这其实根本就是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

我们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被动的等待什么都不会改变。追求爱情,不应该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主动去建立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这部分关于爱情的阐述,我最喜欢的是在书中提到过的下面这一段比喻:

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要走往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其为“命运”。

最后的最后,还是以书里面的一句话结束: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

愿你我都还相信爱情,都能获得幸福。(这次真的是最后了)
文章标题: 《幸福的勇气》终:为什么说“爱”要主动才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67247.html
文章标签:才行  勇气  主动  幸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