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未必出高徒二辩总结
分析了这么多,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下面我想从中提炼三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我们认为“名师未必出高徒”其实是忧患意识的体现。它让“名师”和追随了名师的学生也不敢高枕无忧,懈怠放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也需要付出努力和奋斗。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想要成功,就该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警钟长鸣,而不是抱着“名师出高徒”的心态,做一只温水中的青蛙。
其次,我们认为“名师未必出高徒”给了尚未做到名师的老师和没有跟随到名师的学生一个积极的信仰。让他们不被“名师出高徒”这一思维的枷锁所困,让他们相信奋斗努力可以改变所谓的命运,让他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给他们成功的希望和信心。
最后,我们认为今天“名师未必出高徒”其实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于名师和高徒的价值导向。他更多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外界资源,更好的激发自己的潜能。毕竟,每个人自身的努力才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成功,外界因素只能起到促进辅助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会更好的利用外界资源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外界所谓的有利因素,甚至忘了自身努力奋斗的重要性。我们要明白,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有利条件永远不会比自身努力更重要。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为了老师和学生的更好发展,为了给当代教育树立一个更好地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选择相信“名师未必出高徒”。
名师未必出高徒辩论赛反方
名师出高徒的话?快快快一个人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两句话有道理,各占一定的成分。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人接触,会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老师的关系也是如此,学生往往被老师的一些思想同化,或者学习老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跟着明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这就是师父领进门,而且往往明师会出一些高徒的。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很难有所提高的,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
跟着明师也不一定会有所成就,还跟个人的资质,勤奋,以及思维方式有关系。如果一个人整天把时间花在上网,打游戏上面,很难说会有什么重大的成就,顶多会弄出一些小聪明来。个人的资质在教育中似乎是不怎么太承认的一个东西,教师往往说,学生的资质都差不多,差别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勤奋程度等因素,这过分夸大了后天的因素,先天的资质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所以,修行还是要靠个人的。
历史上有许多的例子,有许多明师培养出了不止一个诺贝尔将得主。这些诺贝尔得主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天分,得到了这些成就,不过受恩师的影响往往也是很大的。
有名的例子:
汤普森(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培养了七个诺贝尔奖。卢瑟福,著名的原子物理的奠基人,培养了十二个诺贝尔奖。
上网查查,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东西。
名师未必出高徒 辩词(主二三辩问题)
网上找了些都不是很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反方立论,重在二三辩问题上,越犀利越好。满意加分。rn时间紧促,亲们给点力啊。“严师”未必出“高徒” 严师”未必出“高徒” 自古至今, “严师出高徒”这一俗语一直广为流传,然而, “严师”一定出“高徒”吗? 从哲学理论上讲,人的前途和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 变化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并且外因最终要 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在因素是主要的,外部条件是次要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起决定作用 的都是内在因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成为人才在于其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 的“态度决定一切”和“能力决定发展”。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 绝对的,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两面性。也就是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本身在逻辑上就 是错误的。一个自己主观好学,积极进取,自觉自律的人,即使没有“严师”也能有所成就; 一个主观不努力,不求上进,放任自己的人,那不管“严师”、“高师”或者是“能师”都 是不经用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如同天上的明星,数不胜数,然而他们是否都 出自“严师”门下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严师”,然而他们的学生是否都功成名就了呢? 是否都能称之为“高徒”呢?在这些“严师”的教育下,又有多少人对学习由爱到狠,有多 少人失去了欢笑, 有多少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中途放弃, 甚至走上不归路了呢?假若 “严 师”一定能出高徒,那为什么老师们还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个个“严”字当头不就万事大 吉了吗?假若“严师”一定能出高徒,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跟着“严师”一起学跨栏,成为第 二个刘翔,为国争光呢?我认为,“严师出高徒”是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 是造成学校中师生关系紧张和诸多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我们承认,有少部分孩子的成才, 可能与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关,但这只是在牺牲他们的个性和快乐,牺牲大多数学 生利益的前提下所换取的局部的成功,其成功率是很低的,其效率是很低的,而代价却是高 昂的。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朋友,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不是敌人。他们之间的感情 要靠爱和知识维系,不能靠威严,更不能靠暴力。爱是人类最基本,最美丽的语言,它能化 解一切的矛盾与痛苦。而盲目的“严”是利剑,是魔鬼,不但出不了“高徒”,相反,还会 出社会败类,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和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由此产生了叛逆的心理,这对学 生是很不利的,这对教育更是灾难性的,这样的结局,又何来“高徒”可言呢?教育的本质 是教书育人,老师的任务是完善我们的心志。对于二十一世纪最值钱的东西,更应该多一分 爱,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简单、粗暴的“严”只能激化矛盾,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须知, 拔苗助长真是祸,慢功才能出细活! 总而言之,“严之师,教之过”,只有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适合他的人配合在一起, 才能得到真正的“高徒”。“严师出高徒”是因为“严师”碰上了“高徒”,所以才有“严 师出高徒”。其实,“严师”未必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的立论词
名师出高徒的立论词 正方 3分钟左右吧rn或是rn辩题 班集体建设中教师作用大于学生rn答2个或是答得好追加分 rn谢谢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似乎投到名师门下,就必定功成名就,青出于蓝胜于蓝,我看未必。
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总包括内外二因,其中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投师名门不可否认为成才创造了良好的外界环境,但能否成才的关键还是在自身的内部因素,所以“名师”未必“出高徒”。
孔子可谓封建社会的“圣贤先师”,难道其门下三千弟子个个都成了“大圣大贤”之人吗?否也。据说其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睡大觉,整天昏沉沉,一直给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的成语,甚至孔子这位名师的鼻祖也叹声连连“朽木不可雕也”。孔老夫子尚且承认弟子乃“朽木”,今人又何须称其为“高人”呢?
谈到名师不能不想到卧龙先生诸葛亮,三国时英雄辈出,他自然是当首推的政治家,难怪有言曰“得卧龙即得一半天下”。可是蜀后主刘禅有幸得诸葛亮悉心扶持,言传身教,甚至写下了感人肺腑,动人至深的千古名篇《出师表》,蜀国仍然难逃灭国之厄运,可见这刘阿斗也并非什么高徒。诸葛亮无论如何谆谆教诲,鞠躬尽瘁,刘阿斗无心与此,他依然是白费口舌,于人无益,于己更不利--说不定阿斗听烦了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不反成了名师的悲哀了吗?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名师”门下是否出“高徒”还要看弟子本身。他若真心诚意,刻苦勤学,谨尊师命又不乏开拓创新,自然会超越老师,名垂青史,流芳千古;而他若无心学艺,懒惰成性,甚至叛师叛道,丧尽良心,自然也会名留史书,不过是遗臭万年罢了。鬼谷子的学生孙膑随“膑脚”却留《孙膑兵法》,流芳千古;庞涓妒贤嫉才,阴险毒辣,终于遗臭万年。他又是何等的“高徒”?本人是在不敢恭维。
有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么上梁正了下梁就一定不歪吗?这很难说,正如名师门下一定会出高徒一样。“名师”作为好的外因,只增大了“高徒”的机率,至于至最终是“高徒”还是“低徒”,都掌握在弟子自己手中,欲知后事如何,就要扪心问问自己了。
文章标题: “名师未必出高徒”的议论文要怎么写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zuowen/17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