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02 19:26:40 | 作者:Luolimasi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曾经高三的时候,希望毕业以后可以抛开那些八股模板自由地写高考作文题,畅所欲言。今天长宁二模的作文在QQ空间小火了一把,便想借此机会说点什么。
老实说,刚看到二模作文时的感受和高三时没什么两样,一样的两眼一抹黑的毫无头绪,不知道这些抽象的话题对生活有什么实际帮助。但是,总觉得能说的比从前多了些。这种作文题啊,大概是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话可说吧。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年级里有几个“文豪”,每回选范文总能有这几位。大概也正因此,他们都对自己的文笔十分自信,写起文章来也更随心所欲。有一回,某文豪的范文一开头就是一句突兀的话:“我想到的是xxx。”当时读到,内心竟挺不是滋味儿:作文对我来说是需要苦心构思严肃对待、只有遵循老师上课讲的写作套路才能应付好的一类题型,到了他这儿,怎么开头得如此随意,都能被选中成范文?上来就直接说“我想到的是……”,真像是某位大人物在接受采访时才会说的话,摆这么大谱干嘛。现在想想,我这种心理就是嫉妒——嫉妒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随便大笔一挥,就可以俘获所有阅卷老师的心;嫉妒他们可以不用遵循那些无趣的套路,就能写出有构思有立意有文采的文章;嫉妒他们的写作天赋,却无可奈何。
其实我很想成那种才华横溢的人。有时总会幻想自己是个大导演,能拍出深刻的电影,各种题材都要拍,而且要雅俗共赏。然而我不会去实践,因为知道自己没有那个才能。可是,高考作文比拍电影简单,没有天赋,也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写出些像样的文章。我不甘心总写二类卷,所以那时候一有空就在“整那些没用的”:搜提高作文的方法、读范文、搜集各种材料、读各种思想深刻的文章企图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遗憾的是,我终究无法通过这些方法成为“文豪”。高三的时候,运气好点可以拿个一类下,大部分时候还是在二类中附近徘徊。我真的很渴望提高写作能力,却总是摆脱不了写出平庸之作的命运。
我想,自己的写作是差在积累上。同龄人,照理说阅历应该差不多,可有些人就是更成熟,一些来自于成长的环境,另一些来自于他们的阅读积累和天生的文字天赋。前几天读到《三重门》的后记,很感慨里面的一段话:“校园小说泛滥的时候,有些小孩子常用字还没认全,见过的东西还没见过的教科书多,只会从一根小草里看出什么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操起了长篇。但令人惊奇的是还真让他们给操了出来,光上课下课就十来万字,回家路上能走十几页,真是后生可畏。”确实如此啊。高三时,我整天脑袋里装的就是那几门课的知识,生活的全部就是学习考试,没有见过生活的全貌,又怎么能对那些抽象的话题想出一些深刻的见解立意呢?其实无论是高中还是现在,我都始终认为,写作好的人,本质是他们思想比同龄人深刻,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思维品质高”。某些思维习惯,让他们总能一眼就切中要害,根本不需要技巧方法,写出好作文就跟呼吸一样自然。
长宁二模的出卷老师,觉得我们学生审题都是有方法的,这不免有些以偏概全。我相信学生中至少有两派,一派可能确实会总结一些题型方法,另一派则更依仗感觉灵感。至少对我来说,我就是后一派。我直到高三都没能摸索出任何一种“审题方法”。想想我写作的方法,倒是非常单刀直入:读懂题目说的是什么后,脑海里蹦出来一堆思想感悟,迅速找出一条中心主旨将它们串联起来,然后就草草动笔开始写了。审题方法?根本没有。也许,我才是真正随心所欲的那个。
现实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完成一件事,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思路。总有人喜欢做什么事都要总结出个方法论,也总有像我一样的人喜欢跟着感觉走,兵来土挡,水来土掩,随机应变。题目的最后一句话,“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一个问题”,我倒是赞同。我一直信奉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认为人一定要有变通能力。所谓变通,就是不能把人生的很多问题当成某些一成不变的模板来解决。如果所有问题都能被归类为过去的某一类问题,那未来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问题总会层出不穷地出现,解决了一个病毒,又会有新的变种。但我们人也不是死的电脑程式,问题变多了,新的方法也会一个一个出现。所谓革新进步,就是解决曾经没能解决的问题。没错,新的方法总是基于旧的理论,但在此之上,它一定是有一些新的东西的。你能说,仅仅用蒸汽机时代的思维和方法论,就能发明出如今的计算机?
人活着就是要不断接受新的体验的,世界也总会有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不可能总用过去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企图一劳永逸解决未来所有问题。曾经复旦的综评面试官问过我一个问题:社会的进步发展总是好事吗?我当时觉得莫名其妙,现在却觉得有观点来反驳他了。假如社会真的不发展不进步了,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过去的重复,我们一遍遍地重复已经很熟悉的工作,应付着一些早就得心应手的事,祖先怎么活的,我们就原封不动地再活一遍,没有惊喜,没有变化,这样的世界就是我们想要的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只是我们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简单,人类还想看到这个世界不曾被看过的样子,我们已经知道历史了,要看看不一样的东西。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写:“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要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这在我看来可不是什么褒奖。我不想用过去的经历约束自己未来的可能,所以也不想总说“童年和少年经历的创伤会影响日后的行为性格”。过去的就过去了,没错,过去犯过的错误我会避免再犯,但也就仅此而已了,没有什么心灵创伤是永远无法摆脱的。总有新的变化和挑战,人要做的,不仅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方法,更应该想到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面孔,这才叫突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遇到新的锁,再配一把钥匙便是。只会套公式的人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精髓,随机应变可能还真是一种既需要积累又需要创新的能力。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