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作文 > 文章正文

2021高考作文时评素材(177):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东西相望,心心相通!

时间: 2021-07-01 22:27:40 | 作者:起点语文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2021高考作文时评素材(177):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东西相望,心心相通!

起点语文:万能优质高中议论文素材(50万字),不断更新中! 一键购买,承包3年高中作文素材。zhuanlan.zhihu.com图标

1、东西相望 心心相通

(人民日报)连接万里、跨山越岭,一段特殊的桃李情,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广袤大地上,类似的故事有很多。近年来,许多山水相隔的省份,因为对口支援,结下了深厚情谊,也勾画出携手并进的美好图景。

这幅图景里,我们看见“人”的力量。许许多多的王建成、田乐芳,他们接续奋斗,以真情和汗水,在大山里、戈壁中谱写着或壮阔或悠扬的动听旋律。

这幅图景里,我们更看见“桥”的力量。东西相望,心心相通。这样一座独特的“心桥”,让彼此遥望的地区,因为共同的目标拉近距离、紧紧相依。

涓流成河,奔涌向前。未来,我们还能看到更多跨山越岭的牵手,听到更多共同奔跑的足音。

2、看见乡村教育的美

(人民日报)学校“连”起来、教师动起来、资源沉下去,浙江的探索为城乡教育均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解法。

这些年,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可喜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广袤大地上,数百万乡村教师、近百万特岗教师、数十万支教教师在坚守;乡村学校里,建起崭新的教学楼和操场;“云端”课堂中,村里娃也能同享名师好课……

我们常说:扶上马,送一程。但路终究要自己走,教育水平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激发乡村学校自身的发展动力。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每个乡村学校都有不同特点、面临不同问题。办好学并不意味着盲目跟跑,更不是建成城镇强校的翻版,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挖掘亮点,办乡村孩子真正需要的学校。规模小,教师正好可以倾注更多关注;山林田野、乡土风情,更是天然的特色课堂。如果说拉齐基本线是教育均衡的基本要求,那我们更期待在共同奔跑的路上,看到更多教育的美、乡村的美。

3、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

(人民网)“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这份教育成绩单捧在手里沉甸甸: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越来越多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生大事。“十三五”时期,*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了新跨越,正在乘势而上,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

教育公平,体现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了找回3名失学的孩子,甘肃省康乐县的“劝返小分队”跑了多少路?答案是:汽车转火车,往返行程超过万里。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很多辍学的孩子,就是这样千辛万苦“追”回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如今,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年,新增劳动力中有50.9%接受过高等教育,正有力推动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教育公平,体现在“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如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加快缩小。乡村教师队伍强起来了,42.8万名“特岗计划”教师奔赴基层,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8万多所乡村学校近130万名教师;农村孩子长高了,受益于营养改善计划,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2021年比2021年分别增加1.54厘米和1.69厘米;“一块屏幕”让越来越多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都已接近全部接入互联网。

教育公平,还体现在“择校热”降温了、“大班额”瘦身了,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5年来,我国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98.6%,“公民同招”改革推动民办学校从“抢好生源”向“教好学生”转变。现在,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21年的12.7%下降到3.98%。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52.5万人。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教育公平实现新跨越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什么能知难而进、知重负重推进教育公平?这背后,是*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不仅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托举更多普通家庭孩子的梦想,而且可以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国民素质现代化,基础在教育。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将继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期盼,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4、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公平

(人民时评)9月开学季,又一批新生走入大学校园。据报道,今年有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创近年来新高。过去几年,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引导教育公平,各高校寒门学子在新生中所占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考中北大清华的农村学生,日益增多,与北大推出“筑梦计划”、清华推出“自强计划”有关。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考中名校的机会随之大增。正如一名受益的农村学生所言,“尽管我还算不上特别优秀,但国家的政策还是给了我一次机会,让北大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健步迈入高校,他们的人生便有了无限可能。这是对“寒门难出贵子”的有力反驳。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曾激励着无数贫寒子弟发奋苦读。而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却似乎成为舆论忧虑的社会现象,其一大依据是,考中名校的农村学生占比不断下降。有学者统计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2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人民日报曾就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做调查,有人如是感慨。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早早体会到生活艰辛,有强烈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但是,由于农村教育较为落后——在一些农村,甚至出现了教育“空心化”和学校“悬浮化”的窘况,农村孩子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往往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

“我是希望你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主要任务就是出国,镀金,明白吗?”在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城里家境宽裕的孩子,所考虑的是出国留学,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最迫切的或是能不能考上理想大学。不同的阶层都对孩子未来寄予良苦用心,而所处境遇不同,则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方向。

招录政策向农村孩子倾斜,重点高校适当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是矫正也是弥补。毋庸讳言,多数农村学生面临3个不够公平:一是起点,比如有调查称,农村孩子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的不足40%;二是过程,无法像城市孩子那样,有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以及享受到发达、充足的信息优势;三是结果,一些重点高校集中于大城市,对当地生源招收比例较大。在这个意义上,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被重点高校录取,恰可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被誉为“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如果说在招录上向农村孩子倾斜,体现了结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点公平上发力,对农村孩子同样重要。同在蓝天下,城乡孩子都有权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就需要促进教育均衡化,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

“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百年以前,梁启超这样勉励考上清华的莘莘学子。诚然,无论考上北大、清华还是其他高校,只是人生的新起点,而能不能担大任、作砥柱,取决于能否崇德修学。每名学子都是追梦者,也是筑梦者,各自成就出彩人生,这正是教育公平的魅力所在。

5、让教育公平普惠每一个孩子

(三湘时评)近几天,长沙市收紧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规模的相关规定引发网络热议。很多市民对这个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另一个话题也引起我们深思——相比城市重点中学,那些乡村孩子的教育成长值得全社会更多的关注。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没有好的乡村教育,就没有行以致远的乡村振兴。这几年,湖南实行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且在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农村学校人员流动等方面出台了积极有效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2021年11月起,省政府启动芙蓉学校建设,计划总投资80多亿元,在71个县(市、区)建成100所芙蓉学校,此举将让14.4万名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2021年7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将为湖南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当然,加强乡村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德政工程。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工程。为农村孩子成长培植更好的土壤,加大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在内的更多教育资源投入,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

让教育公平普惠每一个孩子,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过去,各县市区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并不逊色于省城学校的学生;但如今,“掐尖现象”并不鲜见——乡里的优秀学生往县城走,县里的尖子生往地级市、省城学校挤,此类现象进一步助推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集团化。因此,与控制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规模相比,让更多目光投向乡村教育,正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题中之义。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样,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就是为这片天地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发展乡村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深知“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才;一代教育名家杨昌济,注重从农家子弟中培育栋梁之材。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办好点多面广的乡村学校,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有多少学生考取了高分,考上什么样的名校,而应更多思考如何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孩子们都能茁壮成长、成才成人。

文章标题: 2021高考作文时评素材(177):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东西相望,心心相通!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zuowen/112508.html
文章标签:高考作文  教育公平  时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