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作文 > 文章正文

人民论坛:化解“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

时间: 2021-07-01 21:27:21 | 作者:申论思维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人民论坛:化解“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

核心提示: 解决“就业难”与“人才荒”的矛盾要从“促就业”切入。促进中低端的相对充分就业与兼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荒”的压力。依赖附加值提升的产业价值增长与产品创新的科技附加值增长,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形成培育培养人才的土壤及氛围,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实现创新人才及中高端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 【摘要】解决“就业难”与“人才荒”的矛盾要从“促就业”切入。促进中低端的相对充分就业与兼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荒”的压力。依赖附加值提升的产业价值增长与产品创新的科技附加值增长,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形成培育培养人才的土壤及氛围,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实现创新人才及中高端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就业难 人才荒 人才开发机制 不可替代性产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出现的“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 当下劳动要素市场既有“就业难”,也有“人才荒”,中低端“就业难”与中高端“人才荒”并存。中低端“就业难”是受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冲击所导致的,中高端“人才荒”是随着高质量发展的研发设计及创新力度加大而凸现出来的,中低端“就业难”与中高端“人才荒”并存,符合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劳动要素配置转变的内在规律。 经济转型中受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冲击会导致中低端“就业难”。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甚至是比较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现象。从近十余年的GDP年增长速度看,GDP年增速已经由2007年14.2%回落到2021年的6.1%。在GDP年增速持续回落中,GDP年增速从2007年的14.2%回落到2021年的9.5%,对就业冲击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GDP年增速从2021年的9.5%回落到2021年的7.3%,对就业冲击的影响开始加大;GDP年增速从2021年的7.3%回落到2021年的6.8%,对就业冲击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波及面也进一步拓展,从劳动型就业岗位扩大到技能型就业岗位、学历型就业岗位;GDP年增速从2021年的6.8%回落到2021年的6.1%、再受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拖累回落到2021年1—3季度的0.7%(2021年的GDP年增速2.3%),对劳动型就业岗位形成较大冲击,技能型就业岗位、学历型就业岗位及知识型就业岗位、管理型就业岗位、职业经理人的就业岗位等也都受到影响。从一些持续几十年高增长后而转型的国家或地区GDP年增速回落对就业影响的数据看,GDP年增速回落到7.5%—6.5%的区间后,每再回落一个百分点,就会对就业产生一次冲击,如果2—3年内,GDP年增速回落超过三个百分点,会对就业产生严重冲击。 当下的“就业难”现象主要是受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冲击而形成的,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拖累的经济失速使“就业难”现象有所加剧。从各种口径的调研数据及问卷看,经济转型中受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冲击所导致的“就业难”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就业。 高质量发展的研发设计及创新力度加大会凸现中高端“人才荒”。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调整投入产出方式。随着GDP年增速的回落,宏观层面政策越来越重视对经济转型的引导及支持,微观层面越来越多企业尝试着调整产品结构及探索新的产业方向。在某种意义上,GDP年增速的持续回落在倒逼着企业加快转型。如果说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初期,多数企业是被动应对,但是随着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尤其GDP年增速破7后,越来越多企业转为主动应对。与此相适应,研发设计投入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从数据看,2021—2021年的GDP年增速从7.3%回落到6.1%,全国企业层面的研发设计投入年均保持2.1%以上的增长,全国有1.3万家企业在销售收入连续5年持续回落的情况下仍维持研发设计投入的持续增长。从全国研发设计投入连续5年增长企业的抽样数据看,近68%的企业研发设计投入新增费用用于已有的产品更新迭代,近20%的企业研发设计投入新增费用用于其所在领域的产品创新,近12%的企业研发设计投入新增费用用于其所在领域外的产品或服务创新。随着全国企业层面研发设计投入的增长,对研发类人才、设计型人才、创意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自动化管理人才等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从一些经济转型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看,随着研发设计投入持续增长,都会出现较大的中高端人才缺口,中高端人才缺口的弥补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才培育培养及开发,人才培育培养主要是在已有的工作实践中进行,人才开发依赖更多更有挑战性的创新创意平台。 当下“人才荒”主要是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企业层面研发设计及创新力度加大而形成的阶段性现象。与此相对应的研发类人才、设计型人才、创意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自动化管理人才等,大多属于中高端人才。 只有更有效“促就业”才能培育培养更多人才 从劳动要素配置的数据看,“就业难”往往会加剧“人才荒”,而相对充分的就业又会缓解“人才荒”压力。“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化解要从“促就业”切入,实行相对充分的中低端就业,建立企业层面有资金有机构有专人保障的大学毕业生实习制度,以“促就业”而“育人才”,能实现更多更好的人才供给。 “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化解要从“促就业”切入。“就业难”是中低端“就业难”,“人才荒”是中高端“人才荒”,中低端的劳动过剩难以弥补中高端的人才需求。如果只是简单实现劳动要素的供给需求平衡,仍然无法解决“就业难”与“人才荒”的结构性矛盾。着眼尊重劳动要素配置的内在规律,通过“促就业”优先缓解“就业难”压力;随着就业压力的缓解及就业岗位增加,在“促就业”及增加就业过程中会带动人才培育培养;可以说,“促就业”的成效越明显、增加的就业岗位越多,培育培养出的人才也会越多。面对当下仍在继续加大的就业压力,政策应相应调整而鼓励更多企业提供短时就业岗位与分时工作岗位,允许企业的短时就业岗位与分时工作岗位免交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给予企业灵活用工的更多自主权。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激励企业提供短时就业岗位与分时工作岗位。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灵活用工的自主权越大,企业越愿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对充分的中低端就业有利于形成培育培养人才的土壤及氛围。当下的“就业难”主要是中低端“就业难”,更好更有效“促就业”主要是通过政策促进更多中低端就业岗位的提供。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及支持与企业层面的配合,会进一步拓展中低端就业岗位的增长空间。相对充分的中低端就业,除了可以缓解“就业难”的压力,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荒”的压力。劳动要素配置的内在规律表明,今天更多的中低端就业,明天会产生出一定数量的人才;相对充分的中低端就业,一方面增强了劳动市场的就业信心,提升了就业指数,另一方面还增加了人才成长的实践锻炼,积累了人力资本。与中低端“就业难”压力的缓解相比,中高端“人才荒”的缺口弥补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周期。随着高质量发展的研发设计及创新力度加大,各类研发创新型人才虽然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是,仍然要尊重劳动要素配置的内在规律,正视中高端人才培育培养的周期,重视培育培养人才土壤及氛围的营造。因此,当下相对充分的中低端就业,会为今后更多中高端人才供给打下基础。 建立企业层面有资金有机构有专人保障的实习制度可以形成“促就业”与“育人才”的共振。劳动要素市场中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对于“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化解至关重要。2021年,全国有874万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劳动要素市场,这一数量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既是当下“就业难”的突出压力之一,又是未来一段时间中高端人才的供给来源。因此,要把当下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与中高端人才的培育培养及开发统筹考虑。借鉴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实习制度的做法,尽快制定政策及出台措施,推动企业层面建立有预算资金安排、有专类机构设置、有专门人员或管理技术人员定期轮岗进行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实习制度。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可以从大学毕业前一年持续到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以2—3年为实习周期,大学生自愿进入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实习制度的企业实习,企业除了根据大学毕业生实习制度规定给予大学毕业实习生生活保障及实习工作补贴,还要安排专门人员或技术管理人员定期轮岗对大学毕业实习生进行实习工作指导,更要对大学毕业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指导进行效果评价;大学毕业实习生实习工作结束后,既可以选择留在实习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就业岗位。 以产业附加值及供应链黏连性提升拓展出更大的就业空间 就业增加的源头仍然是增长,要么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要么是产业价值的增长。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仍呈现为持续缓慢下行的态势下,要更多地依赖产业附加值提升与供应链黏连性提升实现产业价值增长。定位于打通“两个产业连接通道”的产业附加值提升、围绕“多点多线多环”无缝隙布局的供应链黏连性提升进行就业空间拓展。 打通“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就业空间拓展。第二产业的粗放快增长与政府强有力支持的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占比,拉动了过去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既不可能再依赖第二产业的粗放快增长,也不可能依赖继续更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比,而是要落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打通上,通过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叠加及融合、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叠加及融合,强化包括金融互联网服务等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促进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而其参与分割利润的经营理念,推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无论第三产业占比多高及金融互联网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无法改变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虚拟经济分割利润的产业发展及产业升级的内在运行规律;服务尤其金融互联网服务以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且又从实体经济切割了过多过大利润的现实,既拖累了一二产业的发展,也拖累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通“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是为了实现更多资本“脱虚向实”及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从而提升产业附加值。“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打通依赖工业新技术及工业新设备,要紧跟及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爆发的某些新工业技术应用,为打通“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持。打通“两个产业连接通道”不仅可以拓展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而且可以拓展第一产业的就业空间,还可以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更可以拓展出一些跨二三产业、一三产业经营的全新就业岗位与复合型就业岗位。 围绕“多点多线多环”无缝隙布局提升供应链黏连性的就业空间拓展。产业附加值要通过产品供给与服务供给的供应链最终实现,供应链要依托国内国际市场与终端客户连接。在某种意义上,供应链的黏连性也直接影响产业附加值的最终实现。在全球经济上升期及国内经济增长持续上升期,供应链具有稳定性。但是,在经济下行期及外部环境受到突发事件、重大灾难灾害等影响的时段,供应链会出现短时间的区域性供给中断。除此以外,在中国供应链已经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现状下,如“美加日韩澳欧英”推动“印越马菲印尼墨”产品市场替代中国出口进口、加强“可信任伙伴联盟”抑制中国中高端制造、深化“再工业化”战略以削弱对中国产业产品的依赖性等挑战,一定程度上也会冲击中国供应链。依赖工业新技术及工业新设备打通“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提升供应链的黏连性,还要加强供应链的“多点多线多环”无缝隙布局。而这需要依赖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打造产品与服务融合为中心的产业聚集点,搭建互为备用产业线的供需网络,培育围绕点与线进行正循环与逆循环、产业环可扩可缩的多环产业体系,提高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多点多线多环”的供应链无缝隙布局,会进一步拓展与供应链相关联的就业空间,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着眼相对或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破解“人才荒”难题 “促就业”及增加就业可以培育培养人才。但是,单纯依赖就业培育培养人才,仍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中高端人才需求。因此,还要考虑依赖创新性产品设计生产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与吸引国际中高端人才。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能够搭建起更大的人才开发平台,依托就业开发出更多中高端人才;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国际中高端人才,而且还可以通过国际中高端人才带动国内人才的培育培养及开发。 更多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能够搭建起更大的人才开发平台。产业附加值更多体现在能够提供相对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及其相应的创新服务,依赖产业附加值增加的产业竞争力提升要落到更多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加快从“中国加工”向“中国制造”的转变,拉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制造”在于从事更多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设计生产出更多相对不可替代性的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还可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更多的新消费需求。除此以外,设计生产更多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可以搭建起更大的人才开发平台,加快人才开发,逐渐满足创新人才及中高端技术人才的供给。在某种意义上,“促就业”及增加就业可以培育培养出更多基础型人才,而基础型人才要通过开发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或中高端人才;基础型人才在参与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逐渐被开发为创新型人才及中高端技术人才。之所以强调并重视更多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的设计生产,既是为了让产品创新依托已有的产业与已有的基础型人才,也是为了对已有的基础型人才进行更大更好的开发。除此以外,更多相对不可替代性产品的设计生产,可以为原创产品的推出打下基础及积累创新实力。 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吸引更多国际中高端人才。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具有更大更高的挑战性,是产品创新的新境界。一种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往往是某些突破性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会形成一个细分的新产业,拉动新材料、新服务、新消费等的增长,还会带动与新型制造业相关联的智能硬件与软件的进一步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会拓展出更多的中高端就业岗位。当下任何一种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只有发达国家的极少数企业能够设计生产,而且全世界很多国家、产业、企业、消费者非用不可。在当下中国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带动某些新细分产业的形成及其核心竞争力提升,还可以大大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当下中国的创新人才及中高端技术人才的储备现状看,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不可能慢慢等到有了足够数量的创新人才及中高端技术人才再进行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尝试及探索吸引更多国际中高端人才加入中国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的队伍。更大力度或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也包括了利用更多国际中高端人才,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是吸引更多国际中高端人才的载体。通过完全不可替代性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吸引更多国际中高端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中高端“人才荒”的压力,又可以通过国际中高端人才带动国内人才的培育培养及开发。

文章标题: 人民论坛:化解“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zuowen/1125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