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16 12:38:59 | 作者:给我一张纸巾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管鲍之交的故事,可谓是千古之绝唱。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因为换作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那样一个场景下,都会默不置声,任由事态发展。若是遇到一些牙尖嘴利、心狠手辣的人,甚至还会怂恿齐桓公将其的尸首曝尸三日,以儆效尤。
无论当时是换成了哪一种情况,我们都没办法对哪些人进行指责。因为这就是人性,人性永远是趋利避害的。只要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会去做,对我有影响我就会选择用别的途径解决问题。
说了这些,让我们言归正传。试卷上给出的材料,即使把它看的再透彻,那也只是用了只言片语去描绘了一个场景罢了。管仲带兵阻击小白之后,管仲和齐桓公之间是打过一场战争的。只是管仲这一方的鲁国输了。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庄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还要交出管仲和召忽。最后鲁国迫于压力是杀掉了公子纠的,由此可见,不论是齐桓公还是鲍叔牙打从心底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反观管仲呢?他一定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而且对自己的才能很有自信的一个人。别忘了,桓公可是叫鲁庄公交出两人,管仲和召忽。这个召忽是什么人呢?召忽从小就胸有大志,喜研军国治理之术,但不得志。可以是公子纠给了他大展宏图的希望,当然肯定也是做出了一番成绩的,不然齐桓公也不会点名要他。不过这个有才的人最后因为公子纠之死,自杀了。而我们的管仲呢?则被押解回了齐国。
在《史记.管仲列传》中记载着管仲说的这样一句话,“是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所以从管仲和召忽的对比之下呢,我们不难看出召忽是那个愿“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而管仲则是不羞小节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的能人。
齐桓公之所以不杀管仲,是因为管仲对他还有用;管仲之所以没随着公子纠而去,是因为他心怀抱负。那在这个故事里鲍叔牙又出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可能肯定的是,鲍叔牙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因为他和管仲很早就是朋友了,知根知底。在这件事情中,在这个故事当中,你很难说鲍叔牙没有出于与管仲之间的私交,所以劝齐桓公留管仲一条性命。
鲍叔牙是怎么做的呢?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却被推辞了,并列举了管仲的5大优势。宽厚仁慈,能安抚百姓;治理国家,能抓住根本;忠信可结于诸侯;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使将士勇气倍增。“主公(齐桓公)若是想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啊!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这是如果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第一大好处。这5大优势为什么鲍叔牙做不到呢?因为鲍叔牙是贵族出身,管仲是平民出身,所以管仲更懂得市井里的东西,也更加清楚底层人民需要什么,怎样的政策才能扎进这个国家的骨髓里。
此外鲍叔牙还说了拜管仲为相的第二大好处。就是可以收拢人心,让天下能人志士都知道桓公的贤名。这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对关羽,使得曹公爱才之心天下皆知。
还有最后一点,是鲍叔牙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当不了相国。管仲病逝前说过,“鲍叔牙为人廉洁,做清官可以,做宰相不行。能力比他低的,他不放在眼里,谁犯错误,他知道了,终身不忘。他掌管国务,不当和事佬,上不讨好君心,下不迎合民意。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得罪你啦!”鲍叔牙听后笑说管仲说得正确,他这样是为国不对朋友有私心。
2021年这一届的高考题目其实出的实在是不好,但这也是现代人,尤其是网民的现实写照。单单凭借一则故事就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与德行,舍去了前因后果,总归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