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过度解读这首诗

时间: 2023-10-01 20:01: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如何过度解读这首诗

如何进行诗句赏析?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

从哪些角度鉴赏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近几年高考诗歌的鉴赏在设题上,往往要求从一个角度来鉴赏诗歌。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诗歌的形式)呢?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
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示例: 过香积寺 王维(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第17题)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及答题思路:诗眼分别是“咽”和“冷”(第一个层面:明确答出第一问)。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个层面:具体分析文本,回答“为什么”),“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第三个层面,诗眼在表现景物特点,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
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示例一:
鹧鸪天   晏几道(2004年广西、海南等省高考题)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步骤一:解释“杜鹃”这一传统意象的寓意以及它与主题的关系。步骤二:解释句意,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前提下来理解句意。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注意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愁绪”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 “怎么样”的感情或感慨。三个问题按顺序答题。
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示例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解答分析:诗人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写作上或触景伤情(烟雨、残月、江水、片云),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这一类题型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的寓意并把握意象与作者主旨、情感的关系为突破口,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定要答具体“哪些”、“怎样的”、“什么样的”。
答案:后两句描绘的意象有: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角的组合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示例: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问: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请比较分析苏词和贺词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在讲解诗的过程中,怎样过度到诗的朗读?

讲课的过渡语和衔接语如下: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看你能从诗中读出几幅画。

2、“好文不厌百回读”,在你觉得值得回味的词句上做上标记或批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3、“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同学在课本上圈点勾画,真是好的读书习惯。

4、“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我们读书要专注,要静心。好,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但是,我相信大家想了解的不仅仅有这些,我们接下来还有更丰富的内容。

5、集中精力,听老师来读古诗,要字字入目,声声入耳。听准字音,听准节奏。

技巧:

设计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时可引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设计学生自读自悟时可引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讲解诗的过程中,可以过渡到诗的朗读。可以在讲解时逐句或逐段地解读,让听众对诗的情感、意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后,再进行诗的朗读。可以在诗的某些高潮或转折点处停顿,用声音来表现出诗歌的形式美。朗读时可以适当调整语调、声音的高低、快慢,让听众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同时,朗读时还需注意音准、语音、停顿与节奏等细节方面,让诗更加生动有力地呈现出来。

怎样用文学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一首诗

要使用文学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一首诗,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诗歌的主题等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目的。
2. 形式分析:分析诗歌的形式、韵律、押韵、节奏、韵脚等,以了解其结构、声音和节奏的特点。
3. 语言分析:分析诗歌使用的语言,包括词汇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意象的运用等,以了解其语言和意象的特点。
4. 象征意义分析: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象征意义,以了解其隐含的意义和主题。
5. 文学理论的应用:应用文学理论知识,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6. 结论:总结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并评估其文学价值和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同时,在进行诗歌分析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和理性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过度解读。
分析文学作品,可以从两点着手,一是作者,二是作品
分析作者当然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分析作品你就要先记住文学理论,然后再把文学理论套进作品中.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题时要条理清晰,有层次,可以先引用一个文学理论,在说作品中那些地方体现出了这个理论,把理论和作品结合起来.

一年级男孩读诗,家长看注解后惊呆,如何让孩子通透的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首先是结合丰富的插图进行解读。古诗词言简意赅,富有联想,但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孩子,仅靠文字是无法恰当想象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环境,帮助他们进行联想。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在故事性强的绘本里找一些古诗词,故事生动搞笑的漫画书,风景优美的插画诗,关联性高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

其次是对一首古诗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的。你可以让孩子大声朗读“小时候,你离开家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改变你的地方口音,但你也可以给他读“小时候,你不知道烦恼是什么感觉。”但我们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句子。但我们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首古诗倾诉了什么感情,背后有什么哲学,因为这不是感同身受,这是灌输。

再者是写下这首诗的内容。利用右脑记忆法,让宝宝用更方便的记忆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快速提高了学习效果,还能让宝宝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图文有机结合下的古诗词创新学习,有利于宝宝在关键期知识习得的螺旋式增长。

要知道的是根据我编的这首诗的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首诗,他们要求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讲两三遍。以柳永为例,我会画一棵柳树,一棵用百度玉做成的树和植物,百度丝带。你画完柳树,就会想到碧玉和绸带的特点,讲给孩子听。二月,二月的春风,和我们现在的日历有什么区别?现在有很多古诗词的漫画,唱诗的音频。我一般两三天介入一次,作为复习手段。好处是有助于孩子更立体的理解,记忆力好的孩子会毫不费力的记住。

选择一些语盲浅显朴素、篇幅短小、描述直观的诗歌,家长可以把诗句变成短小精悍的故事,先讲给孩子听,家长可以适当的点拨一下。
一般来说, 作者、 标题和注释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帮助我们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
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高声朗读,理解大意。
文章标题: 如何过度解读这首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80588.html
文章标签:这首诗  过度  解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