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赏析宪问篇第四章

时间: 2023-09-12 11:01: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赏析宪问篇第四章

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一、原文:春秋  孔子《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二、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论语·宪问》简介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人者不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篇》
  【翻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谈“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在孔子文化中,“德”与“仁”通常是同义词,“为政以德”即“为政以仁”.德通常也称为“仁德”.“言”与“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为智,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篇》)“智”“言”相通.实际上本章所谈的就是“仁”与“智”与“勇”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勇、智,“仁”乃“全德”之谓也.“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说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又高出一等境界.《述而》有一段对话,表明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对仁者与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评价:“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里,孔子赞扬了颜渊的君子之仁,嘲笑了子路的匹夫之勇.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关于“言”“德”“仁”“勇”的关系.《论语集释》引李充说:“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败,合连纵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辨士之言也.德音高合,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陆行而不避虎兕者,猎夫之勇也.水行不避咬龙者,渔父之勇也.锋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顺大难而不戄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不仁.”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篇》
【翻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谈“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在孔子文化中,“德”与“仁”通常是同义词,“为政以德”即“为政以仁”.德通常也称为“仁德”.“言”与“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为智,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篇》)“智”“言”相通.实际上本章所谈的就是“仁”与“智”与“勇”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勇、智,“仁”乃“全德”之谓也.“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说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又高出一等境界.《述而》有一段对话,表明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对仁者与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评价:“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里,孔子赞扬了颜渊的君子之仁,嘲笑了子路的匹夫之勇.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关于“言”“德”“仁”“勇”的关系.《论语集释》引李充说:“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败,合连纵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辨士之言也.德音高合,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陆行而不避虎兕者,猎夫之勇也.水行不避咬龙者,渔父之勇也.锋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顺大难而不戄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不仁.”

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求解释

只要意思,废话太多的一律不采纳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出处:《论语·宪问篇》

原文: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

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扩展资料:

所谓“方人”,就是议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孔子不屑于子贡的这种行为,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在沉静下来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以善祛恶;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论别人的是非短长。这种严于自省、宽于待人的观念,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方法。

论人是非危害很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没有好处。那些喜欢议论他人是非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以消极的情绪去对待人和事,他们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这样一来,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不会通过向别人学习取得进步。

议论他人的是非虽然能满足口舌之快,可是除此之外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再说,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背后说长道短,总有一天会传到当事人耳中,这就有可能引起彼此间的矛盾,伤害彼此的感情。更严重的是,对方可能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设置障碍,甚至进行回击或报复。

孔子说:“赐(子贡的子,人名)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你还有那闲工夫,去关注别人?你可真是的,我就没那时间!
文章标题: 赏析宪问篇第四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79216.html
文章标签:第四章  赏析  宪问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