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阐述《有关大雁塔》这一诗歌中“反文化”“反英雄”的倾向。

时间: 2023-05-12 10:00: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如何阐述《有关大雁塔》这一诗歌中“反文化”“反英雄”的倾向。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文章赏析

1、《有关大雁塔》是当代诗人韩东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在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没有了英雄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诗中将满腔的激情还原为生命的散淡,对作为中华文明见证者的大雁塔,不再有崇敬之心,有的只是失去激动后的冷视与茫然。

2、诗歌形式上比较口语化,没有修辞,只是一种略带嘲讽的叙述。这是叙述者故意选择的,传达了他对崇高、严肃进行消解时的快意。

有关大雁塔这首诗反应了什么思想

《有关大雁塔》是新生代作家韩东的成名作之一,对于它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从内容方面对它进行新的赏析。 关键词: 《有关大雁塔》 内容 赏析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成 名作之一,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早 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下 面我想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对它作 一个新的诠释。 首先,诗人的一句问话,嘲 笑了人类的自以为是。我们常常 认为自己能对客观存在的大自 然,一切外在于自身的事物都能 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在这种了 解与把握中,我们掌握了事物的 本质和客观规律,从而我们将把 握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操 纵这个世界,让世界的一切都围 绕着人类而运转——这就是人类 主体的自大狂!韩东在这里对H 常习焉不察的东西进行了发人深 省的提问: “有关大雁塔,我们 又能知道些什么”?在这句诗中, 表明了诗人对上述自信主体的一 种反诘:对于外在于我们的“大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对于它的一切理解都是 人类自己强加的,我们只不过在 “大雁塔”这个客体上理解了我 们自己。而真正的“大雁塔” ——这个静静地矗立的庞然大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与“大雁塔”始终是两种不 同的存在,我们彼此永远不能进 入对方。“大雁塔”只是用它的 无言与沉默来表示它的拒绝与排 斥和一种不可解读的轻蔑!不只 是“大雁塔”如此,所有的事物 之间、主体之间、主客之间,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在 这里对人类能力的极限与边界表 现了一种清醒的自觉认识与反 118 但是,“有很多人从远方赶 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千里迢迢来 登这个大雁塔。他们心目中的大 雁塔已经不是大雁塔的本身,而 是一种象征,一种无意识的文化 符号,一个每个人心目中潜在欲 望的代替物。他们并不了解大雁 塔,他们了解的大雁塔是书本上 的传奇,是图片上的风景。他们 来到这里,是“为了爬上去,做 一次英雄”。登上大雁塔可以使 他们有一种英雄的幻觉,并且让 这种英雄的欲望得到满足!人类 需要一个个替代物的出现来宣泄 他们潜在的欲望要求,大雁塔成 了他们的自慰道具。诗人在这里 是一种冷笑式的讽刺,不远千里 的奔波只是一次欲望的满足,这 就足够荒谬!但更荒谬、更龌龊 的可能是“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这简直就是欲壑难 填,贪得无厌!更妙的是一个 “做”字,显示出了一种人生的 程式化表演,一种有意识的自我 欺骗,一种装模作样的假扮!而 大雁塔本身成了一个被蹂躏的对 象,一个被猥亵的客体,它的尊 严何在? 诗人嘲笑的是“那些不得意 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可能 还有其他的人们,是否诗人就认 为这样的两种人特别不适合来登 大雁塔呢?这要联系中国的登临 怀古传统来说了。陈子昂的千古 奇作《登幽州台哥铹就是人生失 意之时的感慨: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f’’可以说自此开辟 了一个诗歌登临怀古的传统。登 高临远,极目远眺,锈迹班驳的 过去、前途未卜的未来、惨淡淋 漓的现实一起奔涌进诗人主体廓 大的胸襟。一种天地之间孤独寂 寞之苦,一种世界、国家、主体 的责任之感自然会使得诗人笔走 龙蛇,一抒壮志豪情。但在韩东 看来,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 些发福的人们”,根本不是来发 思古之幽情,他们不是登临高峰 后自然而然地触景生情,而是先 想做一回“英雄”——不远千 里,跋山涉水,然后登上大雁 塔!诗人在这里不仅嘲笑了陈子 昂以及其后一些诗人的失意,更 嘲笑了这种诗歌传统以及古往 今来的那种酸腐的登临怀古之 “发福”一般是人到中年后的身体横向发展,把这种横向发 展说成“发福”,还暗示着人到 中年之时的事业成功,百事如 意。“那些发福的人们”相对于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在精神气 势上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 尽长安花。从生理上来说,发福 就是肥胖,发福意味着臃肿,意 味着不协调、笨重,是身体机能 已经失去了灵活性的表现。在动 物界中,发福可能就意味着死 亡,意味着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 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所以说敏捷 的躯干、健壮的体魄是动物的生 存本钱。在文学语言中发福恐怕 不只是这么简单,身体上的脂肪 万方数据 文学援育柏12增多,可能恰恰是精神上的苍白 与废墟。这样的词语在汉语中很 多,例如:脑满肠肥、心宽体胖 ……而因为思虑的增多导致瘦弱 的诗句更是很多,最出名的恐怕 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饮无适度、食无节制, 导致身体发福,这可能恰是暴发 户的行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租界里,曾流传一个笑话, 如何看那些殖民者在自己本国是 否是高贵血统,是否是上层精 英,就看他们来到中国几年后是 否发福,发福者即为暴发户,不 发福者大致就是贵族血统。因为 暴发户由穷到富后,最先满足的 是口腹之欲,以至发福臃肿!李 自成占领北京后,不也是念念不 忘饺子盛宴吗?诗人在对这种暴 发户般的发福者的精神加以讥笑 的同时也给人们描绘了一场闹 剧。
《有关大雁塔》是一首发人深省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平常直白的语句似乎不用解释,但是,就是这么几句直白的话切中了现实生活的核心,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当然也有“当代英雄”,跳下来,盛开一朵鲜花,然而这只是些沽名钓誉或争鸣逐利之徒罢了。
  而我们呢,“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我是凡人,我只追求凡人的幸福。

有关大雁塔作者

《有关大雁塔》作者为 韩东。

原题如下:诗歌《有关大雁塔》的作者是:

A.杨炼

B.韩东

C.于坚

D.杨黎

答案:B

大雁塔

拓展:韩东,男,汉族,于1961年5月在南京出生。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

韩东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

杨炼,当代著名诗人。1955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两首诗歌《大雁塔》的区别

一、语言方式不同

1、杨炼的诗《大雁塔》使用的是能表达他沉重深情的书面语,读起来感情充沛而又强烈。

2、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用普通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出当代群众遗忘历史的情绪,正好与诗人的写作意图相符。

二、表现手法不同

1、杨炼的《大雁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表现手法,注重形象与意象的刻画,诗人反复使用太阳、天空、战士等一系列意象为晋中之窗读者刻画了一位历史见证人的形象。

2、韩诗却摈弃了这些手法和意象,用冷静淡漠的笔调绘出了一幅凡夫俗子失意落魄后的生活画卷,现实而又无情。

三、抒情基调不同

1、杨炼的《大雁塔》是沉郁悲壮的,抒发的是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

2、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是一种调侃的情绪,那些想当晋中之窗“英雄”而登塔的游客、失意者、发福者等,都成了他调侃的对象,流露出诗人一种平静、自然、无为的心态,表现出“非英雄”、“非崇高”的情感基调。

扩展资料

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

韩东认为单纯和复杂都是针对人性而言的,针对情绪、情感、氛围以及结论性的判断。文学不是科学定理,以简单之美为荣耀,它可能是相反的东西,挖掘平淡无奇的表现以获得歧义和复杂性。语言方式上可以简单、朴素,但情感、状态上不能简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炼

百度百科-韩东

第三代诗歌的第三代诗人的美学原则

以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结体标志的“第三代”诗人在年龄经历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大都是文革前后生人,以大学生、研究生和部分喜爱文学的青年工人为主,当他们进入成年真正面对社会的时候,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商品化了的时代。在小学中学受到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新的商品经济规律面前似乎不堪一击,这个世界是缤纷的同时也是杂乱的,人们的灵魂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诱惑。青年们本来不甚坚固的传统世界观开始崩塌,对以往所受到的教育包括书本上长辈们所传授的一切传统,他们都开始用怀疑的目光重新审视。于是,他们的诗歌中,传统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都不再处于被讴歌的主体地位,平民与平民的生活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摆放在读者面前,并在其中表达着反崇高、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的内容。这些诗,不论从其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与传统诗歌,包括前不久兴盛的朦胧诗大相径庭,于是不禁有许多人对他们的诗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的格调不高,甚至已经脱离了诗歌乃至文学的范畴,而这种说法,正好又给第三代诗人的创作加上了一条新的本质性内涵,即“反诗”。
第三代诗人对平民的重视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八十年代中期,正是中国进入一个近乎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一个时期,此时,纷乱的生活使每个人惶惶不安但又都有着模糊的崇景,机会开始增多,政治的阴影开始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渐渐退却,大多数人似乎都可以以平民的身份平等竞争。平民成为有了主体意识的一个新的庞大群体,第三代诗人们正生活在他们中间,且身具着平民的身份。于是,他们决意表现这种最普遍的人生,他们宣称自己要“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在创作中力图使诗歌世俗化、平民化,切近最凡俗的人生。在这样的追求这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首先,是他们诗歌中对“反英雄”的人生体验的反复表述。
所谓“反英雄”,是指那些生活中最为庸常的生命。许多第三代诗人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体味和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如爱恨、生死、苦乐甚至一饮一啄、睡觉如厕。
这类作品中的代表是王小龙的《纪念航天飞机挑战者号》,这个曾经被整个世界瞩目的悲壮的场面在这位诗人的笔下,呈现出荒诞的一面:
这一瞬间改变了什么
这模样古怪的混血儿突然失踪
借助烟雾浓浓的掩护……
没消化的早餐三明治
天空中闪闪亮亮
这种描述也许是真实的,但它却将世界新闻界视为英雄的那位 志愿升空的女教师的形象完全荒诞化了,从而解构了一个英雄的存在。
如果说王小龙的作品带有对英雄刻意的反悖的话,那么于坚的《尚义街六号》则是完全陷入到对凡俗人生的描划中。这首很长的诗以琐琐碎碎的方式托出了一群经常在“尚义街六号”相聚的年轻人的生活片断: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
诗中写到这些朋友们常常在老吴家中聚会过夜,而在诗的结尾,大家各奔东西:
大家终于走散
剩下一片空地板
像一张旧唱片 再也不响……
长诗采用了完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琐屑零碎,但细细读来,却有一种抒缓几至哀伤的味道。而这个结尾,则给人一种人生平淡而又无常的凄凉感。
其次,是第三代诗人作品中刻意追求的反崇高的冷抒情。
第三代诗人惯于以凡夫俗子平淡的平民意识代替朦胧诗人们理想主义的英雄气概,显出一种近乎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如《有关大雁塔》中对人们登塔观光情景的漠然处理。
第三,是他们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反文化的现代口语和语感的应用。
口语词汇与语感的应用,从我刚刚引用的《尚义街六号》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至于“反文化”这一主题的表现极至,则可以用张锋的小诗《本草纲目》来作为代表:
一两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三钱李商隐的苦蝉
半勺李煜的一江春水煎煮
所有的春天喝下
都染上中国忧郁症
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少阳刚之气表示出不满的情绪。
总体上说,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无疑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技法,踏入了诗坛上的一些禁地,使诗歌成为更加切近人生,更加切近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同时,所谓的第三代诗人,每一位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并不统一在某一面理论的大旗之下,他们各有各的轨道,并且仍然在不断的变化中。至于盖棺论定,实在为时尚早,这里的概括,不过是极不全面的一家之言罢了。

文章标题: 如何阐述《有关大雁塔》这一诗歌中“反文化”“反英雄”的倾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70264.html
文章标签:这一  阐述  诗歌  倾向  大雁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