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12 10: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阅读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②,涵虚混太清③。
气蒸④云梦泽⑤,波撼⑥岳阳⑦城。
欲济⑧无舟楫⑨,端居⑩耻圣明(11)。
坐观垂钓者(12),徒有羡鱼情(13)。
【注释】
①张丞相:丞相张九龄。诗人写这首诗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②湖水平:湖水上了岸,与岸齐平。③涵:包含,包容。混:指水天相连,浑然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④气蒸:水气弥漫。⑤云梦泽:泛指江汉平原及其周边的地区。⑥撼:摇动。⑦岳阳:今湖南省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⑧济:渡过。⑨无舟楫:暗喻想出任却无人引荐。⑩端居:平居,指闲居。(11)耻圣明:耻:感到不光彩或羞愧。圣明:这里指君王的智慧英明。这一句表面是称颂当朝君主的圣明,实则是想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并非本愿,向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12)垂钓者:暗喻当朝执政的人,即指张九龄。(13)羡鱼情:比喻从政的心愿。《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结网。”这里化用其意,说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竭力引荐,免得使自己的愿望落空。
【今译】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与四岸齐平,
无涯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
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渡水,却没有舟帆载乘,
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
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赏析1】
本诗表面上像临兴观湖,描绘洞庭雄壮、开阔气象,实为托兴 观湖的干谒诗,表露了诗人希求名人引荐入仕而又难成的无可奈 何的心境。诗于张九龄任相期间(开元二十二年至开元二十四年) 所作。一说作于诗人入荆州府长史张九龄幕府充当短期幕僚期 间。唐代以词章取士,干谒诗应时而生。凡作干谒诗,本是俯身求 人,但第一等的却不会显出乞相,不见谄媚。本诗不但未露干谒痕 迹,而且托意于诗,寄情于景,气魄宏大,故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 为传世高唱。
诗前半写景,尽绘洞庭湖壮丽之色;后半笔锋一宕,借景道情, 透出作者愿意出仕急待对方举荐的心理;结尾二句更是曲折的点 睛之笔。诗先写洞庭湖浩淼的壮观景象。洞庭湖水暴满,与岸相 平。时值八月金秋,本应秋高气爽,而此时的洞庭湖却水天共色, 雾气笼罩,混沌难辨,似天、似水、似云、似气,展现在眼前的只有茫 茫无垠的宇宙。洞庭湖如此辽阔,洞庭水如此浩瀚,竟然与宇宙吻 合得天衣无缝。湖之大,水之淼,自有盖天动地之力。蒸气中的洞 庭湖犹如纱帐中酣睡的女神,令人在迷茫、陶醉中享受着朦胧美。 这是从静态写洞庭湖之静态美。接着又写它波涛汹涌、以致能振 撼岳阳楼的动态美,一静一动,相辅相成,活显了洞庭湖的神彩与 伟力。难怪后人将这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佳句与杜甫 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一同 视为高唱,所以方回说“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这前 半写得好,自不待言,但不是诗人作诗的本意。在后半里,诗人寓 本意于眼前的壮景之中,使之巧妙地脱颖而出。欲引渡而“无舟 楫”,语属双关。诗人真的要渡湖吗?“端居耻圣明”一句道出了真 情。原来,诗人“欲济”者非水也,而是仕途。真正需要的不是“舟 楫”而是希望有知己者推举。生逢开元盛世,遇有贤君明主,憧憬 着入仕前景的诗人早有“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书怀贻京邑 故人》)之志,跃跃欲试之心,可惜已过不惑之年尚未如愿。此时诗 人多么希望伯乐再世,认下他这“千里马”啊! 这种按捺不住的心 情在结句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 巧妙地把《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句的古意引为己用。一 个“徒”字,把诗人心里的委屈、幽怨、愤懑,直至无可奈何的嗟叹, 渲染得淋漓尽致。到此,诗人作诗的的本意才见端倪。这本意,在 诗中说得那么委婉、含蓄,妙到由水及鱼,由鱼达情,泯灭了乞求的 寒酸相。闻一多说:“‘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 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闻一 多全集》,第三卷34页)闻先生所说的正是孟浩然。孟氏有过“羡 鱼”之情,有时不能说不很强烈,但并未“退而结网”,却以布衣 而终。
本诗具有“雄浑”之风,阳刚之美,是古人审美意识之一,“笼天 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就本篇而言,真不知 “胸中吞几多云梦也”(宋蔡修评杜诗“吴楚”二句语)。雄阔之景, 沉郁之情,求仕之忧,无奈之慨如此和谐地融合在这短短的四十个 字里。
【赏析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方回 《瀛奎律髓》卷一引 “无名氏”语)。诗题一作 《临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云梦泽是古代巨泽,位于今湖北省长江南北,原为二泽,江北称云,江南称梦,后大部淤成陆地,遂并称云梦泽。此处用 “云梦泽”指代湖北省东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广大低洼地区。上句用一“蒸”字, 写出水气弥漫之广与积蓄之丰; 下句用一“撼”字, 写出波涛喧声之大与威势之强。这两句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 是咏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诗话》所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 一语气象。”后来杜甫亦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两句咏洞庭湖的名句,堪与孟诗媲美,同为千古绝唱, 致使方回叹道, 洞庭湖与岳阳楼之壮观, “孟杜二诗尽之矣”, “后人自不敢复题” ( 《瀛奎律髓》卷一)。在两句孟诗中, 尤以 “波撼岳阳城” 一句最为声势动人。宋人范志明 《岳阳风土记》 云: “孟浩然《洞庭湖》诗有 ‘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昼夜不息。”孟诗此句,既有夸张,亦有写实, 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前四句既描绘了湖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
颈联两句表达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上句说自己想渡过波涛汹涌的洞庭湖, 但苦于没有船和桨, 实际暗喻着诗人想从政做官, 但可惜无人引荐的慨叹。张衡《应闲》云: “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此为 “欲济无舟楫”所本。诗中之 “济”字, 语意双关,兼含 “济水”与 “济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 亦指引荐之人。下句说自己虽然身处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 但却平居闲处, 无所事事, 实在感到惭愧, 有负 “圣明”之世, 从而表达了诗人不甘长期隐居, 而欲出仕求官, 做一番事业的愿望。“端居” 即平居、闲居, 此处指隐居。
尾联两句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诗人说他坐在湖边看着垂钓之人,只能徒然羡慕别人钓到的大鱼罢了。“垂钓者”既实指洞庭湖边的钓鱼人, 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丞相张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 张丞相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丞相左右,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 尚无一官半职, 虽然空有出仕从政的愿望, 但却无法实现, 因而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推荐援引。《淮南子·说林训》 云:“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古语, 既与有关洞庭湖的描写相贴合,但又翻出干谒求荐的新意:“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 此诗收句亦然, 而词意则超绝矣。”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卷四)。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新颖。前四句虽系写景, 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虽系抒情,但婉而不露, 写得萦纤曲折, 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 但又不失身份,写得词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乞相。纪昀评此诗曰: “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 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 (据方回 《瀛奎律髓》卷一引) 纪氏此评, 可谓一语破的。
孟浩然之诗, 总体上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有些诗却 “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 《唐音癸》卷五引 《吟谱》语)。这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舆说,孟浩然有些诗 “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养一斋诗话》),壮逸浑健之诗在孟集中虽然不多,并不代表孟诗的主要风格,但它毕竟是孟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赏析3】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忽有故人心上过全句是:忽有故人心上过,回暮已是万重山,出自网络,作者不详。
意思就是说,从故人的心上经过,只留下了一道痕迹,最终回首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是重峦叠嶂,往事如烟,表达一种沧海桑田之感。
有一种爱,不说沧海桑田,却把一世相望,有一种爱,倾尽了所有,总是把爱的味道挥洒,不是每一份爱,都能留下永久的芳香,也不是每段记忆,都能留下刻骨的美丽,有些爱,即使永远不在身边陪伴,却始终在自己的梦里,那么的暖,那么的近。
心境暗转于沧海桑田的变幻,不忧虑,不迷离。不再信服烟花流星的传言,不再带着情绪与时光对话;人生的际遇告诉自己:日月更迭乃必然,花开叶落皆自然。
扩展资料:
有关沧海桑田的美句:
1、走过一程山水,看过了一些风景,坐在窗前,手中执笔,却未书下一字,只是漫无目的的看着天空,白云一朵朵在慢慢浮动。岁月匆忙,总会把一些人,一些事遗忘在角落,然后尘封,多年后,在不经意间忆起,却已是沧海桑田。
2、谁是你菩提树下的一指清音?谁许你的投之以木桃抱之以琼瑶。如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怎么就变成了相望两无言。
3、思念久居在春花秋月里,不会因为沧海桑田的变迁而有所减退,反而日益生长,越长越疯狂,“长相思,摧心肝”,长长的相思,将一颗原本无所挂念完整无缺的心,揉碎,再揉碎,因了这份相思,心从此血迹斑斑,疼痛却无言。
4、划落的繁星,映落的空间,只因你曾伫立的场景没有了期待,过期的票根,失去了信念,又何以伫立。沧海桑田,时间是你我曾最坚持的信念,又何曾想到过会有如今!
5、有种相遇,无关结局,无关情节。只是岁月正好,年华正好,他遇到她,也正好。沧海桑田太久,山盟海誓太虚,唯有此刻温暖,一辈子珍藏也不冤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沧海桑田
忽有故人心上过的意思是:突然之间想起了很久未见的老朋友,心底泛起了层层波澜。这句话的完整版是“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的意思是忽然一瞬间,触景生情,回忆起曾经爱过的朋友和恋人;转念一想,人已经老了,时光流逝,往事如烟。常用于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看看这句话里面的几个词的意思。”忽“的意思是”突然,不注意“;”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旧日的好友“;所以忽有故人心上过的意思是:突然之间想起了很久未见的老朋友,心底泛起了层层波澜。回首”的意思是”回顾过去,回忆“;”山河“的意思是”指国家的领土“;”秋“指秋天,常常有萧瑟的意思,一般表示悲愁。所以回首山河已是秋的意思是:回首看山河故土时,发现岁月忽已晚,已经到了秋天了。
这句话描述的是内心忽然思念一个人时的情感触动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慨。这种心境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过,只是所思之人不同。人经历的越多,就越明白世事的无常,也就慢慢懂得了珍惜。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有个玩得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一起上的幼儿园,一年级,每天我们俩形影不离,就像两个双胞胎一样,玩的真的很开心,可是在上二年级时她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要搬迁了,所以她也转学了,我们没有告别,因为都是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以后会一直见不到,现在我22岁了,时不时的会想起她,想起那时的我们,开心快乐,友谊长久。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也不太记得她的样子了,她也可能忘记我了,我也只是记得曾经有个很好的朋友一起玩过而有,过好当下就好。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给我们的启示:岁月过得很快,时光流逝。我们从故人的心上经过,只留下了一道痕迹,最终回首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是重峦叠嶂,往事如烟,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忽有故人心上过”意思是:心中突然想起老朋友。该句出自于清代的文学家龚自珍《己亥杂诗》诗系列的《已亥杂诗·问我清游何日最》。
《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题材十分广泛。不仅写了诗人龚自珍的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内容,还通过议时政、述见闻、思往事等方式,抨击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全诗如下: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忽有故人心上过,乃是虹生与子潇。
前两句“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的意思是:要问我游玩的时候哪天最好?就好像是在飘着桂花香气的野外等待着秋天的潮水涨落。(注:木樨,指桂花)
最后两句“忽有故人心上过,乃是虹生与子潇”意思是:心中突然想起好朋友,正是虹生和子潇啊。
全诗意思如下:要问我游玩的时候哪天最好?就好像是在飘着桂花香气的野外等待着秋天的潮水涨落。在观赏此等美景的时候,心中突然想起两个好朋友虹生和子潇。
“忽有故人心上过”,就是诗人在欣赏此等美景的时候,想到了他的两个老朋友虹生和子潇。诗人想把最美的景与他的朋友们分享。虹生和子潇,不仅是挚友,还是知己,喜悦感情之下所想到的人们,排得越靠前,越是重要。虹生和子潇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看到漫天美丽的夕日红霞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不能独享,我要把这样的景色告诉给身边的人,告诉给我的好朋友们。我会把美丽景色拍摄下来发给他们观赏,我也会心血来潮打个电话给同一城市的友人,让他们赶紧出来欣赏美丽的景象。良辰美景,功成名就,得以挚友在旁,最是人生庆幸之事。
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发现让自己喜而雀跃的事物,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景色,更要珍惜自己难得的朋友。
答:这句话的完整版是“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是现代文学语句,描述的是内心忽然思念一个人时的情感触动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慨。这种心境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过,只是所思之人不同。人经历的越多,就越明白世事的无常,也就慢慢懂得了珍惜拥
《观沧海》这首诗写了三层意思,前四行诗句是写实的。
1、写了观沧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
2、运用动静结合,写了山岛,海水两个景物描写:“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3、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出大海的气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的气概。
出自:《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原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赏析: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把抒情主体的形象推到突出显眼的位置,将碣石山踩在脚下,沧海风云尽收眼底。高瞻远瞩,气概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阔大胸襟。
接着,诗人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俯视全景。海波动荡,暗合诗人处在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局中难以平静的心情。而山岛“竦峙”——巍然屹立,渲染了一种威严的气氛。
使人感到:正是在诗人的静观默想中,一种一统中国的力量正在逐步增长,势不可当。“树林丛生,百草丰茂”承“山岛竦峙”句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承“水何澹澹”句来。
这四句诗借景物描写进一步申足了诗意。“丛生”、“丰茂”形容岛上草木生机勃郁,暗示诗人心怀斗志,意气风发。“秋风萧瑟”处,“洪波涌起”,白浪滔天,表现了大海的万千气象。
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勃勃雄心正航行在时代的狂风巨浪之上,像出水的蛟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然是沿例套用了乐曲中的终止句,但在本诗中,却恰与诗境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诗人这次北上平定乌桓,目的是要解除即将挥师南下成就统一大业的后顾之忧,当然“幸甚至哉”了,为什么不“歌以咏志”呢?
综观全诗,诗人用秋风萧瑟之际的沧海风云来表现自己处在动荡不安,风起云涌的时代那种无法平静的心情,并抒发自己灿若日月星辰的凌云壮志,可谓气魄雄伟,匠心独运,刚健沉雄。
一、写了三层意思:
1.写了观沧海的地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
2.运用动静结合,写了山岛,海水两个景物描写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3.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出大海的气概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的气概。
写实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想象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附原文如下: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三、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