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我在山东农村墙上看到这首反映合村并居的打油诗,大家觉得写得好么 我觉得文笔粗糙,格调也太低下!

时间: 2023-03-20 13: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我在山东农村墙上看到这首反映合村并居的打油诗,大家觉得写得好么 我觉得文笔粗糙,格调也太低下!

好像有一首打油诗,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有朝一日调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有什么涵义

民国年间,军阀韩复渠出任山东省主席,此人不学无术,大字认识不了一罗筐,闹出数不清的笑话,可是他却浑然不觉,喜欢百姓称他为“韩青天”,并以此而自鸣得意。下面是他的诗作:
1、咏泰山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类似的还有:
2、咏闪电
忽然天空一火燫
可能神仙要抽烟
如果不是要抽烟
为何又是一火燫
3、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韩复渠,河北霸县人,系民国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曾任山东省主席七年之久,成为蒋介石统治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他任山东省主席时,军政、财经、司法一把抓,俨然是个割据一省的“土皇帝”,成为一代枭雄。

一、叛冯投蒋

韩复渠最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入伍,投入到冯玉祥门下,并成为冯玉祥的一员得力干将。随着冯玉祥势力的不断强大,韩复渠的职位也不断上升,到一九二○年,韩复渠已当上了旅长。且当时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培养军事人才,还保送韩复渠到北京陆军大学旁听。到了一九二八年时,韩复渠已成为冯玉祥辖下的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了,与此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冯玉祥势力范围中的河南省省主席,可见冯玉祥对韩复渠的看重了。

一九二九年,冯玉祥与蒋介石因为国民革命军“编遣”问题矛盾激发,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在当时的蒋桂战争一结束,蒋冯战争就开始酝酿,冯玉祥集中兵力,令部下通电讨蒋。此时,蒋介石获悉冯玉祥靡下的韩复渠、石友三两人对冯玉祥心存不满。原来,冯玉祥一向治军很严,对于犯了错误的部下毫不留情,都要严厉处罚,象韩复渠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能例外,有时犯了小错,也要受到“罚立正、战门岗”的处分,使韩复渠感到面子上很难看,于是对冯玉祥日渐不满。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乘机派人收买韩复渠、石友三二人,当即送给他们二人军费各一百万元,并许诺韩复渠的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变,同时在以后的每个月将给他们二人军费六十万元。韩复渠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立即投向了蒋介石,一瞬间,讨蒋的主力便变成了蒋介石的生力军,冯玉祥逼迫无奈,只好通电下野,末战先败。

二、“韩青天德政”面面观

一九三0年,蒋介石调韩复渠到山东省任主席。到了山东后,韩复渠被人们戏称为“韩青天”。因为他经常坐在省政府大堂上审问盗窃犯、毒犯、赌徒等各种刑事案件,对司法越俎越庖,而且他审案并不根据法律,全凭个人喜怒,任意胡为。他审案时,两旁站立着执法队军法官等,他点名让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一、二分钟,给犯人相面,观气色,不多开口。他用右手向下一掳,再把手向右边一伸摆,执法队兵士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右边站着,用准备好的行刑汽车拉去枪毙。如果他右手向上一掳,再把手向左边伸摆,执法队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左边站着,这是被认为无罪,准备释放的。不管有多少犯人,他都这样相面、观气色、掳手示意完事。

有一次,山东省政府参议沙月波雇用的一个叫小道的听差,当时才十五岁,沙参议派他去省政府给秘书长张绍堂送信,当时正值这位“韩青天”坐堂审问一批盗犯。小道一时好奇,站到大堂右边看。执法队竟把这个看审案子的小听并差也居然推上行刑汽车。这个孩子吓得大声喊叫:“我是送信的!”韩复渠听见就问什么事?执法兵说:“报告主席,他说他是送信的。”韩立即回答说:“送信的也该枪毙!”原来“韩青天”错误地认为是他是给土匪送信的。孩子吓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被拉出去枪毙了。事后,沙月波等到吃午饭时,还不见小道回来,就向省政府秘书长张绍堂询问,正值这个时候,军法处核对死者名单,却多了一具尸首,经查明之下,证明是误将小道杀了。沙月波获悉后,连忙带同小道的母亲哭到了省政府找韩复渠,说执法队误将小道推上汽车枪毙了。“韩青天”笑了一笑说:“现在他是小道,如不杀掉他,将来就是大盗!我也不叫沙参议为难,给他娘五百块钱过日子吧。”事情竟然就这样了结了。

韩常常出外巡视各地,美其名曰“视察民间疾苦”,其实是到处滥杀一阵,草菅人命。有一次,“韩青天”到了临沂县,又照例升堂查案,那天审讯的是一件两姓相互仇杀的案子。有唐姓一家在一九二五年时被王姓杀死六口之多;一九三0年,唐姓复仇,把王姓杀死七口人。原来鲁南人民强悍,在打官司花不起钱时,因此多采取直接行动,互相仇杀,并不报官。谁知这位“韩青天”在一九三五年秋天巡视到那里,当时闻悉临沂的这起仇杀事件,大为震怒,随即下令传来王、唐两家,他只简单地一问,便问姓唐的全家还有多少人?唐姓说:“家有十一口人,老的已八十四岁,小的才十二岁。”韩毫不思索地说道:“把唐姓全家十一口人全部抓起来,一律枪毙!”当时临沂县长对提醒韩复渠:“王姓也杀了人。”他却说:“民国十四年我没有来山东作主席,当时的事我不管;民国十九年我作了山东省主席,唐姓敢于乱杀人,那不成!你不要多说话!”吓得县长再不敢声响了。当时顾问张联升在旁劝说:“请主席把八十四的老头子放了吧。”韩却表示:“留着他也会哭死的,还是一齐杀掉了好。”于是唐姓一家老小十一口人全被杀光。

三、 抗日战场的“飞腿将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里出了两个震惊全国的“飞腿将军”,一个是刘峙,另一个就是韩复渠。

“八一三”事变后,韩复渠被委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在山东方面对日作战,并担任防守日军不得越渡黄河的责任。十月日军侵入山东,蒋介石命令韩复渠拨两个师归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指挥,起初颇为得手。当时韩复渠部展玉堂率领第八十一师在冯玉祥的指挥下,自禹城反击日军,连克复德州、桑园等地,正要乘胜追击时,却接到韩复渠的电令,要求他们停止进攻,在十小时内撤回禹城。韩复渠的命令令所有官兵都莫明其妙。原来,韩复渠在接受了守黄河的任务后,要求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配发三十门重炮在黄河南岸,李宗仁满口答应,然而当蒋介石得知后,心中却不以为然,竟将已到位的重炮旅调走了。韩复渠知道后,愤怒得破口大骂蒋介石,说蒋介石这样做,不是抗日,而是想牺牲他韩复渠的实力,消灭他的军队,于是,他韩复渠也只好保存实力了。因此,他便要求他的所有部队撤退。当这些队伍撤走后,日军大批增援反攻,并渡过黄河,与韩复渠部谷良民的第二十二师发生激战。韩复渠闻知后,以没有大炮挡不住为由命令谷良民率第二十二师撤退。同时,韩复渠又命令他的其它部队向泰安、兖州方面相机撤退。蒋介石知道后,给韩复渠发了一个万分火急的电报,命令韩不得撤退,但韩复渠已退到了泰安,蒋又命令他必须固守泰安,可韩复渠却置若罔闻,又退到了兖州,继而退到济宁,最后退到了曹县,这才停了下来,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飞腿将军”。随着韩复渠的逃跑,日军没有得到什么抵抗就把山东侵占了,大面积国土随着“飞腿将军”的脚步声沦丧了。

四、韩复渠之死

其实,自从韩复渠投靠蒋介石后,两人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韩复渠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就有了反蒋的预谋。韩任山东省主席时,他又一再打击蒋介石在山东的亲信,试图将蒋的势力排出齐鲁大地,这就招致了蒋的痛恨,蒋也就进一步想杀韩以后快,在韩复渠为保存实力坐视国土沦陷事情发生后,蒋介石终于找到了杀韩的借口。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预先通知说为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韩复渠也被通知到会,到了开会的时候,韩复渠坐车到了河南省政府门口,即看见电灯旁贴着一张写着“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的通知,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把车辆排列到旁边的空地上,韩当时和很多与会的将领,一样下车向里走。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于是韩带去的三个卫士都被留在接待处。韩复渠同一些参加会议的将领,一路说说笑笑地来了“副官处”,看见贴有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奉委座谕:今晚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到会将领,不可携带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长保管,给予临时的收据,待会议完毕后凭收据取回。”看到不少将领纷纷将手枪从腰间掏出来交给副官处,韩也不疑有他,就将自己身上带的两支手枪,也掏出来交给副官处,然后跟着大家一齐进入会议厅。开会时,韩的左边坐着刘峙。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他开口便说:“我们抗日是全国一致的,这个重大的责任应该说是我们每一个将领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韩复渠也是有胆量的,他听了蒋介石的话,毫不客气地顶上去说:“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韩的话还未说完,蒋介石声色俱厉地截住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韩正想开口反驳,刘峙就拉着韩地手说“向方(韩的号),委座正在冒火的时候,你先到我办公室室里休息一下吧!”于是他拉着韩从会议厅边门走了出来。

刘峙握着韩的手走到院内,来到一辆早预备好的小车边,刘峙说:“坐上吧,这是我的车子!”韩那里知道这个汽车就是逮捕他的工具。他上了车,刘峙却说:“我还要参加会议去。”说时就车门关上了,在这个时候,汽车前坐上有两个人爬到后车箱里来,分左右坐在韩的两旁,并出示预先写好的逮捕令,对韩说道:“你已经被捕了。”韩起先还以为前坐上两个人是刘峙的随从副官,看见了逮捕令,至此才知道这两个人是军统特务,又向外边一看,沿途布满了宪兵岗哨。汽车飞快地开驶到了火车站月台上,由两个特务拉着韩的双手,并肩登上了预先备好的一列升火待发的专车,并有大批荷枪实弹的宪兵、特务等分布在车箱内,直达汉口车站。然后用专车将他押送到武昌,即把韩交“军法执行总监部”管理押在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一座二层楼上。这时已到了一月十二日夜晚,

一直到一月十九日,国民党才组织高等军法会审,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然而,在审讯中,韩只昂着头微笑,一句也不答复,也不请求宽恕。法官再问,还是一言不发。这个审问,其实就等于宣判,因为在逮捕令上,已注明了韩罪状和革除韩的二级上将及本兼一切军政职务。因此,韩已拿定主意见,一句话也不回答,到了二十四日晚上七时左右,有一个特务走到韩的面前说:“何审判长请你谈话,跟我就去!”韩当时还以为真的是何应钦找他谈话,就随着下楼。到楼梯半腰中一看,院子里满布了持枪待放的哨兵,他方知道自己死将临头,当时便说:“我脚上的鞋小骨些挤脚,我回去换双鞋再去。”他边说边回头,就在他回头上楼的脚刚迈了一步,站在楼梯边的特务已开枪向韩头上打去,韩一回头,说了一句:“打我……”此时连续的枪已打倒了他,歪在楼梯血泊中。他头部中两弹,身上中五弹,计打七枪而死。一代枭雄就此完结。
930年,韩复榘被蒋介石封为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山东省政府主席,至“七·七事变”韩复梁在鲁七年,多次来济宁视察工作。现将其在济宁的轶闻趣事,辍选几则:

  商民怒告官

  韩复榘以一介武夫成为封疆大吏,掌握山东全省军政大权,可谓青云直上。在当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亲信随从、至亲好友也随着他的高升而飞黄腾达。韩的马弁(随从警卫、侍从)李玉瓒被韩派来济宁县任警察局长。李走马上任后,本着“千里为官只为财”,应大捞一—把的信条,对商号、群众派夫派捐,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时济宁商民同业公会会长袁绍光带头,联合济宁知名人士、商民代表共13人签名,撰写呈文,历述李玉瓒在济宁的罪状,上告到济南韩复榘处,请求处理。不几日韩派他的政法处长到济宁,通知原、被告——齐去济南,说韩主席将亲自审理此案。原告整理好李玉瓒在济宁派夫派捐、贪污受贿的证据材料,并把他公开张贴的派捐布告拍成照片带上,一起去济南打官司。在省府大堂,韩亲自审案,省府大堂警卫森严,气氛紧张,韩复榘坐在大堂后面的太师椅上。文书递上状纸,韩看后说:“带袁绍先”,下面无回话,文书上去更正:“没有袁绍先,是袁绍光”。韩大为不悦:“不管什‘么袁绍光袁绍先的,将原告一齐带—亡来”。众人心中暗笑,堂堂省府主席竟把“光”字错读成“先”字。韩发问:“你们告李玉瓒,有什么凭据?”大家把证据材料、照片等交上。韩看后陡然色变,大喊:“把李玉瓒带上来1”质问李:“这些材料是否属实?”李看到人证物证俱在,实难抵赖,只得低头认罪。韩命

  令:“拉下去枪毙!”军警错以为都拉下去,故一拥而上,两人架一人,将原告、被告等十数人拉了就走。这时韩方觉说得过于笼统,就指着李玉瓒说:“把他一人拉下去”。军警方撕掉李的胸章、警徽,将其拉了下去。这样原告等14人才得以无事放开。审理结束,大家感到这是一次死里逃生的告状,虽然胜诉,犹心有余悸。回到住处,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据事后闻知,韩虽然表面上做出“清官为民”、“大公无私”的样子,但李玉瓒终究是他的亲信,在李被拉下去之后,韩即暗中指使把李放走。

  民女拦车告状

  1933年韩复榘来济宁巡视,发现一青年女子拦车喊冤,状告其弟杀害其母。这位自称“韩青天”的大人物,责令县长林开泰立即调卷,他要亲自问案。

  原来,被告叫程吉人,是南门外偏东莲亭附近的民众教育馆办事员。程家住在西门大街路南、济宁县政府对过。程父有一妻一妾,其妻生程寿人、程吉人兄弟二人,其妾生有一女即拦车告状人,是被告的同父异母姐。由于两房互相嫉妒,动辄恶语相加,终至矛盾激化,程吉人受其生母指使用磨快的菜刀连砍其庶母十三刀,将其活活杀死。因县长及山东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仅判处程有期徒刑,所以其姐不服而上告。

  韩重审后,认为原判太轻,杀人理当偿命,遂命政警(俗称衙役)将程吉人五花大绑,枪决在土山城根,此事一时震动鲁西南。

  逃亡济宁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北路侵华日军进攻济南时,韩复柒却公开说:“我们有这些部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带着民生银行,到哪里都有花的,也有吃的”。并认为:“只要有了枪有了钱到哪里都可以做土皇帝”。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在日军进攻面前,韩复榘不是率兵积极抗日,而是保存实力,弃地逃跑。1937年12月22日,日军有1000多人从周林以北黄河渡口和济

  阳河过了黄河。蒋介石得知韩复榘有撤退的迹象后,给韩复榘发了十万火急的电报,命令他不得放弃济南。但就在蒋介石发电报之时,韩复榘已经逃到了泰安。随即日军占领了济南。12月 28日,韩复榘得知济南失守和日军乘胜追往泰安的消息后,仍继续逃跑。蒋介石又发急电,要韩“死守泰安”,但韩已经逃到了济宁,龟藏在济宁潘家大楼。不仅如此,韩复榘还给从南京迁到武汉的国民党统帅部发了“南京已失,何守泰安”的电报。

  这次事件以后,蒋介石与韩复榘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1936年1月11日,蒋介石策划了一个诱捕韩复榘的骗局,就是所谓的河南开封“北方抗日将领会议”,将其骗至开封。会议以后,控制了韩复榘,将其直接押至汉口国民党“军法执行总监部”,并组织了审讯,判处死刑。 1月24日晚,在关押小楼的楼梯上,将其乱枪打死,时年48岁。显赫一时的军阀土皇帝韩复渠就此呜呼。尸体后来埋葬于豫南鸡公山。
远看泰山黑乎乎:指统治阶级的黑暗。
上头细来下头粗:指统治阶级独裁统治压迫民众,金字塔式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黑暗统治。
有朝一日调过来:指民主革命成功,人民民主专政实现。
下头细来上头粗:指极少数敌对分子被人民群众泰山压顶压在脚下永无翻身之日,人民群众成为了统治阶级。
这首诗是张宗昌统治朴素农民情绪最真挚的表现,也是对自身政治理想的最高追求。
没什么含义,就是民国时期山东的一个大军阀张绍增写的,他是个大文盲,却总爱附庸风雅,到泰山就写了这么个东西,部下们还都连声叫好。
此“诗”作者不明,常被传为张宗昌或韩复榘。没什么涵义,就是故意往歪里写,用来丑化人的。不过现在的自由诗中,确实也有这类的“诗”,是一些人故意以丑来博出位的,倒也吸引了一些眼球。
若说张宗昌写的,还有一些可能,但韩复榘有着相当厚实的旧学根底,不可能是他写的。
这不是个相声台词吗?其实讲的是个塔,“有朝一日调过来”就是个不符逻辑,所以意直不可能的事!

求大神帮我写一首依山傍水、春光明媚、绿河堤上白墙红瓦人家河堤下农妇洗衣忙,河栏外草的新农村打油诗

赞新农村

春光明媚风送爽

一弯碧水清又长

青山盈盈含翠色

堤上幢幢红瓦房

护栏外边草连天

河坡脚下浣衣忙

喜看今日新农村

年年岁岁奔小康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不要汉族的节日 如春节,元宵等
1、一天的见闻
初二(4)班 钟世宏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简评:本文以一天的见闻为线,写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打爆竹,逛街,一路写来,在热闹的氛围中写出了人们过春节时高兴心情。可以说本文的“高兴”可算全文之文眼。而以一天的活动为视角切入,反映传统春节的热闹与人们的无限快乐,抓住了话题“春节”的关键特点。

2、快乐春节
初二(1)班 汤云根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简评:本文先总写春节气氛,再分春节前后两个场景来展开细写,以此来展现春节前后人们的各种活动。总分的结构极为严谨。准备与享受如两个精美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一切又以标题的“快乐”为全文的文眼,一线串全文。一句话,本文结构精致。

3、写对联
初二(2)班 王敦勇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简评:本文着重写了发生在“春节”的一件事——写春联。全文用细描的笔法,把一件极小的事件写得有鼻有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本文有特点的话,那就是选材的角度小,全文仅通过写春联这一小事来展现春节的生活。不面面俱到,以小见大的方法用得好。

4、照相
初二(1)班 辛育运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童谣又响起来了,我们记着春节前的约定:过年去照相。
吃着津津有味的点心,漫步来到丽都照相馆,好幸庆!它仍然开着门。我们行动起来,个个穿着喜庆的红色上衣,拿着鲜红的鲜花,咔嚓咔嚓照了许多张相。哇,不错!这个姿势摆得好!传来了摄影师的赞许声。的确,不是吹牛,莉莉这个姿势摆得确实妙极了,真是个靓女!瞧,第二个又上场了,只见屁股一扭,右手放在后脑勺上,左手还向我们摆了个boss相呢!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好像你争我赶,互不相让,真是其乐融融啊!
这回比他们几个还更刺激呢?
只见华民男扮女装,弄了个满堂大笑,笑声不断,还走着猫步,扭着秧歌出来了。还蹦出一句洋文:“Happy new year!”又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我也不甘落后,穿着一身婚纱走出来,结果她们惊呆了,短暂静默后,突然大笑起来,都笑得前俯后仰。但我强忍住不笑,摆了几个自认为很酷的姿势。哈!看到她们的目光,也都带着羡慕!当然,这时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一溜烟跑进了换衣间。
听,他们还在笑呢!哎,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为什么我要穿婚纱呢?
哇,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沉浸在刚才的美好回忆中。边走边说,讲的人口若悬河,听的人津津有味,看的人糊里糊涂。真是不知我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想到这,我们又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笑得是那样灿烂,那样醉人,留下一路的笑声……

简评:本文同是从一件小事中来展现春节的快乐,同是用以小见大的技法。而本文更为突出的特点则是表现在语言的风趣幽默上。像文中对爆笑场面的描写,土洋结合,整散句的结合,都给语言披上了一件耀眼的彩衣。看来,要想文章耐读勾魂,语言不可不活。

5、看耍灯
初二(2)班 钟璐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风,把我以前的记忆全部都带走了,这一年又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这是我们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节啊!家家户户都是红通通的一片,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一家人忙都忙不过来。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妹妹的手,一口气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发出赞叹。街上气势非凡,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到街上东游西逛。啥?耍狮灯的来了!你看,狮头左摆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当它钻来钻去的时候,我又有点担心,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啊!后来又想了想,那么聪明的狮子怎么会呢!于是我又继续静下心来看灯。人太多了,只好跳起来看。
“姐姐,姐姐!花灯又来了啰!看花灯哟!我们去那边看吧!”妹妹大喊了起来。“花灯?花灯!我终于看到你了。”原以为现在的灯越来越少了,今年也许看不到花灯了。这太让我喜出望外了!我高兴地回应:“Let’s go!”妹妹听我说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我顺手一拉,看花灯去了。
五颜六色的花灯,真是太美了。那花灯在男男女女的手中变化着花样,一下子就排出四个大字:“新春快乐,”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记不清还排了多少个字,反正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锁呐笛子声送入耳膜。更别提还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转歌喉了,“正月里来,是新年啰……”那声音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下面还有许多节目,那个大花脸丑角不时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妹妹拉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早就睡下了,他们被春节的喜气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跟妹妹在床上说着今天的看灯的趣事,迷迷糊糊才进入了梦境。

简评:本文还是在尽量从小事件的角度上挖掘,当然,本文则是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上做文章,这也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有关节曰风俗,在中国也是有着各地风情的。现在,虽说在春节玩灯的人们少了,但还是的有一些玩灯的人们在顽强地延续着中国先人们留下的美好风俗。

6、难过的春节
初二(2)班 龙迪

过春节本是一个喜气洋洋的曰子,可我却是有春节的样,没春节的味。本来我们一家也应该过得欢快的,但一件突发的意外事破坏了我们的好心情。
那年的春节,我们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叔叔回来过年,可在那时等了很久也不见叔叔的影子。本以为他临时有事而把回家曰期推迟了。可哪知一个电话打回来,却使得爷爷奶奶坐在那里唉声叹气,婶婶偷偷地抹眼泪。我猜想一定是叔叔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意外,果不出我所料,初一的那天清早,爸爸就拿着衣物来到奶奶身边,并且还在说着什么,正好被正起床上厕所的我看到了。原本我还迷迷 糊糊的,这一下子就清醒了许多。
我蹑手蹑脚地躲在门边把耳朵贴上去偷听他们的谈话。原来他们正在说叔叔的事,听到这我的好奇心更大了,便一直躲在门外听他们讲,听了很久后我总算明白了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的前因后果。
原来,叔叔买了车票正要回来,突然在车站遇到了歹徒,而且这是一帮非常凶狠的歹徒,他们把叔叔带到一个树林里去,因为叔叔反抗,所以将他狠揍了一顿,并抢走了所有的钱,这可是叔叔长年累月在外赚的血汗钱啊。想到这些钱就此化为乌有,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本来这样的事也许只是在电视中才能看到,可竟然发生在我自己家中!
每每到了过年的喜庆曰子,我就会想起那个难过的春节,而且我也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里了,这毕竟是令人伤心难过的事啊!

简评:本文在构思上颇为独特,写春节一想到的是高兴快乐,然而本文从反面切入,有新意。所以说逆向思维往往能出奇制胜。
另外,本文在悬念的运用上也极为成功。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文章没有一下子就告诉读者,而是把真相隐藏起来,在行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把结果透露给读者,妙!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一天的见闻
初二(4)班 钟世宏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简评:本文以一天的见闻为线,写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打爆竹,逛街,一路写来,在热闹的氛围中写出了人们过春节时高兴心情。可以说本文的“高兴”可算全文之文眼。而以一天的活动为视角切入,反映传统春节的热闹与人们的无限快乐,抓住了话题“春节”的关键特点。

2、快乐春节
初二(1)班 汤云根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简评:本文先总写春节气氛,再分春节前后两个场景来展开细写,以此来展现春节前后人们的各种活动。总分的结构极为严谨。准备与享受如两个精美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一切又以标题的“快乐”为全文的文眼,一线串全文。一句话,本文结构精致。

3、写对联
初二(2)班 王敦勇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简评:本文着重写了发生在“春节”的一件事——写春联。全文用细描的笔法,把一件极小的事件写得有鼻有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本文有特点的话,那就是选材的角度小,全文仅通过写春联这一小事来展现春节的生活。不面面俱到,以小见大的方法用得好。

4、照相
初二(1)班 辛育运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童谣又响起来了,我们记着春节前的约定:过年去照相。
吃着津津有味的点心,漫步来到丽都照相馆,好幸庆!它仍然开着门。我们行动起来,个个穿着喜庆的红色上衣,拿着鲜红的鲜花,咔嚓咔嚓照了许多张相。哇,不错!这个姿势摆得好!传来了摄影师的赞许声。的确,不是吹牛,莉莉这个姿势摆得确实妙极了,真是个靓女!瞧,第二个又上场了,只见屁股一扭,右手放在后脑勺上,左手还向我们摆了个boss相呢!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好像你争我赶,互不相让,真是其乐融融啊!
这回比他们几个还更刺激呢?
只见华民男扮女装,弄了个满堂大笑,笑声不断,还走着猫步,扭着秧歌出来了。还蹦出一句洋文:“Happy new year!”又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我也不甘落后,穿着一身婚纱走出来,结果她们惊呆了,短暂静默后,突然大笑起来,都笑得前俯后仰。但我强忍住不笑,摆了几个自认为很酷的姿势。哈!看到她们的目光,也都带着羡慕!当然,这时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一溜烟跑进了换衣间。
听,他们还在笑呢!哎,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为什么我要穿婚纱呢?
哇,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沉浸在刚才的美好回忆中。边走边说,讲的人口若悬河,听的人津津有味,看的人糊里糊涂。真是不知我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想到这,我们又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笑得是那样灿烂,那样醉人,留下一路的笑声……

简评:本文同是从一件小事中来展现春节的快乐,同是用以小见大的技法。而本文更为突出的特点则是表现在语言的风趣幽默上。像文中对爆笑场面的描写,土洋结合,整散句的结合,都给语言披上了一件耀眼的彩衣。看来,要想文章耐读勾魂,语言不可不活。

5、看耍灯
初二(2)班 钟璐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风,把我以前的记忆全部都带走了,这一年又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这是我们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节啊!家家户户都是红通通的一片,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一家人忙都忙不过来。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妹妹的手,一口气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发出赞叹。街上气势非凡,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到街上东游西逛。啥?耍狮灯的来了!你看,狮头左摆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当它钻来钻去的时候,我又有点担心,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啊!后来又想了想,那么聪明的狮子怎么会呢!于是我又继续静下心来看灯。人太多了,只好跳起来看。
“姐姐,姐姐!花灯又来了啰!看花灯哟!我们去那边看吧!”妹妹大喊了起来。“花灯?花灯!我终于看到你了。”原以为现在的灯越来越少了,今年也许看不到花灯了。这太让我喜出望外了!我高兴地回应:“Let’s go!”妹妹听我说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我顺手一拉,看花灯去了。
五颜六色的花灯,真是太美了。那花灯在男男女女的手中变化着花样,一下子就排出四个大字:“新春快乐,”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记不清还排了多少个字,反正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锁呐笛子声送入耳膜。更别提还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转歌喉了,“正月里来,是新年啰……”那声音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下面还有许多节目,那个大花脸丑角不时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妹妹拉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早就睡下了,他们被春节的喜气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跟妹妹在床上说着今天的看灯的趣事,迷迷糊糊才进入了梦境。

简评:本文还是在尽量从小事件的角度上挖掘,当然,本文则是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上做文章,这也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有关节曰风俗,在中国也是有着各地风情的。现在,虽说在春节玩灯的人们少了,但还是的有一些玩灯的人们在顽强地延续着中国先人们留下的美好风俗。

6、难过的春节
初二(2)班 龙迪

过春节本是一个喜气洋洋的曰子,可我却是有春节的样,没春节的味。本来我们一家也应该过得欢快的,但一件突发的意外事破坏了我们的好心情。
那年的春节,我们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叔叔回来过年,可在那时等了很久也不见叔叔的影子。本以为他临时有事而把回家曰期推迟了。可哪知一个电话打回来,却使得爷爷奶奶坐在那里唉声叹气,婶婶偷偷地抹眼泪。我猜想一定是叔叔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意外,果不出我所料,初一的那天清早,爸爸就拿着衣物来到奶奶身边,并且还在说着什么,正好被正起床上厕所的我看到了。原本我还迷迷 糊糊的,这一下子就清醒了许多。
我蹑手蹑脚地躲在门边把耳朵贴上去偷听他们的谈话。原来他们正在说叔叔的事,听到这我的好奇心更大了,便一直躲在门外听他们讲,听了很久后我总算明白了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的前因后果。
原来,叔叔买了车票正要回来,突然在车站遇到了歹徒,而且这是一帮非常凶狠的歹徒,他们把叔叔带到一个树林里去,因为叔叔反抗,所以将他狠揍了一顿,并抢走了所有的钱,这可是叔叔长年累月在外赚的血汗钱啊。想到这些钱就此化为乌有,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本来这样的事也许只是在电视中才能看到,可竟然发生在我自己家中!
每每到了过年的喜庆曰子,我就会想起那个难过的春节,而且我也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里了,这毕竟是令人伤心难过的事啊!

简评:本文在构思上颇为独特,写春节一想到的是高兴快乐,然而本文从反面切入,有新意。所以说逆向思维往往能出奇制胜。
另外,本文在悬念的运用上也极为成功。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文章没有一下子就告诉读者,而是把真相隐藏起来,在行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把结果透露给读者,妙!
1、一天的见闻
初二(4)班 钟世宏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简评:本文以一天的见闻为线,写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打爆竹,逛街,一路写来,在热闹的氛围中写出了人们过春节时高兴心情。可以说本文的“高兴”可算全文之文眼。而以一天的活动为视角切入,反映传统春节的热闹与人们的无限快乐,抓住了话题“春节”的关键特点。

2、快乐春节
初二(1)班 汤云根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简评:本文先总写春节气氛,再分春节前后两个场景来展开细写,以此来展现春节前后人们的各种活动。总分的结构极为严谨。准备与享受如两个精美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一切又以标题的“快乐”为全文的文眼,一线串全文。一句话,本文结构精致。

3、写对联
初二(2)班 王敦勇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简评:本文着重写了发生在“春节”的一件事——写春联。全文用细描的笔法,把一件极小的事件写得有鼻有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本文有特点的话,那就是选材的角度小,全文仅通过写春联这一小事来展现春节的生活。不面面俱到,以小见大的方法用得好。

4、照相
初二(1)班 辛育运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童谣又响起来了,我们记着春节前的约定:过年去照相。
吃着津津有味的点心,漫步来到丽都照相馆,好幸庆!它仍然开着门。我们行动起来,个个穿着喜庆的红色上衣,拿着鲜红的鲜花,咔嚓咔嚓照了许多张相。哇,不错!这个姿势摆得好!传来了摄影师的赞许声。的确,不是吹牛,莉莉这个姿势摆得确实妙极了,真是个靓女!瞧,第二个又上场了,只见屁股一扭,右手放在后脑勺上,左手还向我们摆了个boss相呢!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好像你争我赶,互不相让,真是其乐融融啊!
这回比他们几个还更刺激呢?
只见华民男扮女装,弄了个满堂大笑,笑声不断,还走着猫步,扭着秧歌出来了。还蹦出一句洋文:“Happy new year!”又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我也不甘落后,穿着一身婚纱走出来,结果她们惊呆了,短暂静默后,突然大笑起来,都笑得前俯后仰。但我强忍住不笑,摆了几个自认为很酷的姿势。哈!看到她们的目光,也都带着羡慕!当然,这时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一溜烟跑进了换衣间。
听,他们还在笑呢!哎,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为什么我要穿婚纱呢?
哇,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沉浸在刚才的美好回忆中。边走边说,讲的人口若悬河,听的人津津有味,看的人糊里糊涂。真是不知我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想到这,我们又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笑得是那样灿烂,那样醉人,留下一路的笑声……

简评:本文同是从一件小事中来展现春节的快乐,同是用以小见大的技法。而本文更为突出的特点则是表现在语言的风趣幽默上。像文中对爆笑场面的描写,土洋结合,整散句的结合,都给语言披上了一件耀眼的彩衣。看来,要想文章耐读勾魂,语言不可不活。

5、看耍灯
初二(2)班 钟璐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风,把我以前的记忆全部都带走了,这一年又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这是我们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节啊!家家户户都是红通通的一片,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一家人忙都忙不过来。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妹妹的手,一口气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发出赞叹。街上气势非凡,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到街上东游西逛。啥?耍狮灯的来了!你看,狮头左摆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当它钻来钻去的时候,我又有点担心,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啊!后来又想了想,那么聪明的狮子怎么会呢!于是我又继续静下心来看灯。人太多了,只好跳起来看。
“姐姐,姐姐!花灯又来了啰!看花灯哟!我们去那边看吧!”妹妹大喊了起来。“花灯?花灯!我终于看到你了。”原以为现在的灯越来越少了,今年也许看不到花灯了。这太让我喜出望外了!我高兴地回应:“Let’s go!”妹妹听我说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我顺手一拉,看花灯去了。
五颜六色的花灯,真是太美了。那花灯在男男女女的手中变化着花样,一下子就排出四个大字:“新春快乐,”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记不清还排了多少个字,反正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锁呐笛子声送入耳膜。更别提还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转歌喉了,“正月里来,是新年啰……”那声音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下面还有许多节目,那个大花脸丑角不时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妹妹拉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早就睡下了,他们被春节的喜气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跟妹妹在床上说着今天的看灯的趣事,迷迷糊糊才进入了梦境。

简评:本文还是在尽量从小事件的角度上挖掘,当然,本文则是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上做文章,这也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有关节曰风俗,在中国也是有着各地风情的。现在,虽说在春节玩灯的人们少了,但还是的有一些玩灯的人们在顽强地延续着中国先人们留下的美好风俗。

6、难过的春节
初二(2)班 龙迪

过春节本是一个喜气洋洋的曰子,可我却是有春节的样,没春节的味。本来我们一家也应该过得欢快的,但一件突发的意外事破坏了我们的好心情。
那年的春节,我们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叔叔回来过年,可在那时等了很久也不见叔叔的影子。本以为他临时有事而把回家曰期推迟了。可哪知一个电话打回来,却使得爷爷奶奶坐在那里唉声叹气,婶婶偷偷地抹眼泪。我猜想一定是叔叔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意外,果不出我所料,初一的那天清早,爸爸就拿着衣物来到奶奶身边,并且还在说着什么,正好被正起床上厕所的我看到了。原本我还迷迷 糊糊的,这一下子就清醒了许多。
我蹑手蹑脚地躲在门边把耳朵贴上去偷听他们的谈话。原来他们正在说叔叔的事,听到这我的好奇心更大了,便一直躲在门外听他们讲,听了很久后我总算明白了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的前因后果。
原来,叔叔买了车票正要回来,突然在车站遇到了歹徒,而且这是一帮非常凶狠的歹徒,他们把叔叔带到一个树林里去,因为叔叔反抗,所以将他狠揍了一顿,并抢走了所有的钱,这可是叔叔长年累月在外赚的血汗钱啊。想到这些钱就此化为乌有,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本来这样的事也许只是在电视中才能看到,可竟然发生在我自己家中!
每每到了过年的喜庆曰子,我就会想起那个难过的春节,而且我也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里了,这毕竟是令人伤心难过的事啊!

简评:本文在构思上颇为独特,写春节一想到的是高兴快乐,然而本文从反面切入,有新意。所以说逆向思维往往能出奇制胜。
另外,本文在悬念的运用上也极为成功。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文章没有一下子就告诉读者,而是把真相隐藏起来,在行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把结果透露给读者,妙!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打油诗”是什么意思?历史由来是什么?

打油诗是一种比较有趣味性、语言文学性不强的俚俗诗体。这种诗基本出自民间,并不是由伟大的诗人创作而成,所以不讲究格律,也不太注重平仄和对偶,只是会押韵。有不少人都觉得打油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把生活中有意思的事、糗事,或者是对自己的自嘲等都写进去。也可以把世态炎凉写进诗中,或者作为谜语出给大家。

关于它的由来,有两个说法,这两种说法都和唐代人“张打油”有关。由于他把自己的喜闻乐见写进了诗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才被广泛流传。

先来说第一种。这个名叫张打油的人是唐代的一个农民,他做了一首名叫《咏雪》的诗,诗中是这么说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没有什么文采,就是把雪景的全貌写了一下,又突出了雪的特点。整首诗里没有出现一个雪字,可是让人觉得非常形象生动。张打油用最朴实的话描写了雪,人们读起来觉得特别接地气,而且还很有趣。一时间,这首诗被大家传开,还有人拍手叫绝。

还有一个说法也和张打油有关。相传有一年冬天,有一位官员到宗祠去祭祀,他看见墙壁上写了一首诗,但这首诗写得很俗气,官员读了很生气,于是他让手下缉拿作诗人。手下将最善于做这种诗的张打油抓来,为了看看是不是张打油写的,官员以安禄山困在南阳郡为题,让张打油再写一首。没想到张打油作的诗和墙壁上的如出一辙,虽然俗气,但把听者都逗笑了,连这位官员也大笑起来。他放了张打油,从那开始,张打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诗成为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把俚语俗话写入诗歌,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诗作,那么为什么叫它“打油诗”呢?下面趣历史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据说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诗作,是古代一个叫张打油的诗人所首创的。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里记载了张打油的故事,有人考证张打油是元代人;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里说:唐代有个诗人名叫张打油,作诗多俚俗诙谐,或暗含讥讽,被称作“打油诗”;也有人说明朝正德年间,南阳有卖油为生的张家三兄弟,人称“张打油”。还有人认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张打油”,“张打油”也并非实指一人,而是对一些民间诗人的泛称。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普遍认为“张打油”是唐代的一个诗人。关于他的故事,正史里没有记载,一些笔记小说和文人诗话里有记述,大都大同小异。

据说有一年冬天,一位官员(不同版本里官职说法不同)去祭奠宗祠(也有说是在官衙看到的),刚进大殿,就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在不同版本里,诗句略有差异,下一首也是)

  官员非常生气,这是谁的歪诗涂在墙上,立刻下命令,查清作者,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前回禀道:“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这个官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

  张打油听了训斥,上前作了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实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就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慌张,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大人一听,不由称赞一声:“好气魄,起句很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道:“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 差强人意吧,继续。”张打油一气呵成了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和“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忍不住笑了,最后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扬名。“打油诗”的称谓也流传了开来。

  张打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描写雪景,有全貌也有特写,有颜色也有神态。虽然用语俚俗,却也别有风趣,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愉悦。通篇写雪,没用一个“雪”字,却给人深刻印象。

  所以,这样的“打油诗”,虽然艺术成就并不高,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还暗含讥讽,风趣逗人,所以也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孜《咏雪》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原文

咏雪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译文

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的意思是大雪把整个江山染成了一片白色,只有屋前的那口井成了一个黑窟窿。在雪中追逐的黄狗和白狗,黄狗身上染成一片雪白,而那只白狗身上堆起了雪,似乎变得肿了起来。

鉴赏

诗名为《咏雪》,是唐朝诗人张打油所作的一首打油诗。这首诗用了白描的手法,形象而风趣地出雪中景物特点。全诗观察独特、比喻恰当、形象鲜明、表达准确,虽通篇没有一个“雪”字,雪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首句写大雪覆盖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人看雪景,视野模糊,在白茫茫一片之中,只见井口开了一个“黑窟窿”。江山极大,井口极小,首行两句,以江山之白对照井口之黑,看似“荒谬”,对照却极鲜明。三四两句写黄狗与白狗在下雪时候的变化,更是具体生动,别饶“奇趣”。

背景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文学价值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打油诗正如爱因斯坦给卓别林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而显得同样伟大。

打油诗是一种非常有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打油诗的特点是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

由来之一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由来之二
中唐时代,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文学价值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龙成的《新好了歌》云:“本人也盼党风好,惟有官位忘不了!只要职务升三级,权术自然不搞了。本人也盼党风好,只有车子忘不了!且等‘上海’换‘奔驰’,特权即刻取消了。……”反映了党内一种奇特现象,对那些口是心非、两面派干部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调侃,读来可笑而又可恶。党风有问题,社会风气也有不正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中,曾经一度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于是有人仿效南宋林升传世之作《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剥皮打油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
打油诗,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文章有点长,不仅仅展现的是众多有趣的打油诗,主要还附加了打油诗的生动故事!)

趣谈打油诗,不能忘记打油诗的开山鼻祖张打油。其《咏雪》:“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通俗易懂、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打油诗是一种俚俗诗体。其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和通俗性,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 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反映了极其广泛的 社会 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来它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


第一、开山鼻祖张打油的趣闻

众所周知,所谓“打油诗”就是张打油的诗。张打油到底写了多少诗,没有诗集留传,散见也很少。但他虽存诗不多,却因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影响不少,后代不论雅人、俗人皆有仿作。

张打油谓谁?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张 打油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中唐时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家居南阳的高官祭奠宗祠,见宗祠内大殿的墙壁上有这 样一首诗:

高官读罢,顿时大怒:“谁敢在我宗祠内写下如此这般拙劣的诗? 这岂不是侮辱我祖宗?”即下令缉拿写诗之人。属下通过查寻,遂将不远处张家村平日喜作这类诗的穷秀才张打油抓了来,问:“这诗是你写的吗?” 张打油回答:“是!”高官心想,既然是秀才,缘何写出这等歪诗? 心中存疑。为了判断确否为他所写,即以眼前安禄山兵困南阳事为题, 令他再作一首。张打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一听,哄堂大笑。这位高官 不禁笑了起来,心想:确然为他所写!罢了,这或许也是一种诗体!便未给张打油治罪。 于是,张打油远近有名。这打油诗开始风行 起来,成为一种独立诗体,为他人和后人所摹写!

张打油和他的诗,民间流传很盛,很有影响,只因不受正统文人青睐,过去的文学史不曾提及。


第二、 历史 上 搞笑 、有趣的打油趣诗及其故事

另外,诗人 苏东坡 的《静坐》

民间流传苏东坡和 儿媳之间的丑闻,有一首诗:

对苏东坡丝毫不留情面地揭老底,同时又多有回护,偏责其儿媳,其实读者对这种低俗的玩笑是不必当真的,看看一笑了之。


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比喻生动形象.读来幽默风趣.发人深省。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

几句话,把徐老的风范情操.描绘得惟妙惟肖。

这首诗寓庄于谐.风趣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谦慎的性格.豁达的胸怀.让人一目了然。

1972年尼可松访华后中美决定互设联络处,中方由韩叙赴美建联络处,下榻于美国五月花旅馆,美方由詹金斯来华筹建,由乔冠华负责与之商谈。乔冠华与詹金斯谈判很顺利,高兴之中写了三句打油诗,征求第四句。当时毛泽东同志闻知,欣然续道:“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如此续诗呢?原来,1967年外交系统造反派要打倒乔冠华,让他到大街上卖小报,而小报的内容就是打倒乔本人。乔每次都把小报收起来不卖,然后用自己的钱换成小额钞票到造反派那里去交账,说报卖完了,还赚钱。后来毛泽东同志也知道此事。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如此续诗,显出对乔的肯定,堪称打油诗史上的一段佳话。


真可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呢。不过此人后来青云得路,成为一代名臣,可见牢骚一下,说不定灶君真的上达天庭。玉皇才发现了他的才能也未可知。

此诗故意将每句最后两字颠倒,嘲此翰林学士之不学,而能朗朗上口,颇见文思之机敏。

另外,1924年 ,鲁迅 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

鲁迅说它“拟古”是 “新打油诗”,是指它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 的旧格式,用现在的大白话写出来的。


心藏怒火,不便发作,不吐不快,故语多讽,以求心头慰藉。

批评语言风趣,但思想主旨严肃,是一首典型的打油诗!

快人快语,直斥道貌岸然的假正经之流。


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其尴尬处境。


新婚之夜,闹洞房的宾客不肯散去,坚持让文才出众的新娘子赋诗。夜阑更深,新娘无奈,遂以诗代逐客之令,巧用双关之语,含蓄委婉,众人听罢乐不可支,哄然而散。

全诗用了十个“一”字 .写出了渔 人的悠闲自在。


诗先用三 句渲染 ,然后用两个字实现全然相反的转折,取得了强烈的嘲讽了效果 。

兴儿也 很有感慨,于是依葫芦画瓢吟了一首:


那口气,果然像,非同一般。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提出要来看当年题诗,既是为了重 温光辉 历史 ,恐怕也不无向山僧报复寻仇的用意;其时题诗早被铲去,这可如何是好?山僧灵机一动,作 了一首阿谀皇上的打油诗:

这才幸免了杀身之祸。

朱元璋 一笑,总算摆脱了尴尬的局面。


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涛,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何必”个字这样,整首诗就成:

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为后世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

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有一箍桶匠对儿子十分疼爱,怎奈年老体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经常让他饿肚子,而把好饭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箍桶匠触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打油诗:


结论:

由于打油诗的首创者或曰首倡者张打油是个穷秀才,来自 社会 底层,故它反映的多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或普通人的所见所闻,在内容上接地气。但流行了一千几百年,后 来这种形式亦为达官贵人或上层文人所利 用,故在内容上也有所扩张, 社会 政治、 社会 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打油诗中也有所反映,与通常传统诗歌的内容有所靠近。

事实也证明,打油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打油诗的出处是唐朝的张打油的一首标新立异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咏雪诗,通篇没有一个雪字,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平仄对仗。后来,大家把这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诗,称为打油诗。

列几个不错的打油诗给大家欣赏下。

民国的军阀张宗昌的打油诗,很出名,很 搞笑 。

历史 上 搞笑 的打油诗都被人翻来覆去嚼烂了,毫无新意,南宫寻欢作为当今文坛打油诗创作达人,随口念叨那么几首,想必也能搅动打油诗江湖风云。啼笑皆非那是段子,哭笑不得才是诗词。

不信?桂花,上菜!



1

中年Ⅰ

人到中年不得已,

保温杯里泡枸杞。

皮糙肉厚还油腻,

一顿能吃五斗米。

2

中年Ⅱ

大枣枸杞保温杯,

将军肚里藏余威。

聪明绝顶君莫笑,

会吃会喝还会吹。

3

广场舞

身姿曼妙无人睹,

何不去跳广场舞?

踩着节拍踏着步,

扭完胳膊扭屁股。

4

而立

天生我才有啥用?

工地搬砖都嫌重。

一事无成立不起,

三十年来如一梦。



5

比高

欲与天公试比高,

先得定个小目标。

比如挣它一个亿,

动动嘴皮轻飘飘。

6

江湖

英雄不要问出路,

流氓不要看岁数。

既然闯荡在江湖,

做人就要有风度。

7

好汉

喝酒吃肉充好汉,

啤酒能喝一瓶半。

别人笑我酒量浅,

我笑别人喝得慢。

8

所爱

偶尔开窗听鸟语,

也曾闭门读禁书。

最爱抱枕思美女,

一旦睡觉如死猪。



南宫寻欢曰:高雅的诗词千篇一律,让人读来晦涩难懂;有趣的打油诗万里挑一,让人读后津津乐道。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别拿打油诗不当诗词,别拿南宫寻欢当文化人。

打油诗比起律诗和绝句而言,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格式规范,少了束缚,更便于发挥。正因如此,打油诗如果想存活于世,就应该比正常诗词更有内涵与价值。

南宫寻欢势单力薄,舞文弄墨,写诗为乐,让孤独的不寂寞,让寂寞的不忧伤,让忧伤的不痛苦,让痛苦的不撕心裂肺。

生活,无非就是被别人笑笑,然后再笑笑别人,没有过不去的槛。

不开心了,读几首打油诗,算是自嘲,也是嘲笑一切的不如意。



愿每一个诗情画意的我们,都能被这个鸡毛蒜皮的生活温柔以待。


所谓 搞笑 打油诗,我首先想起和下雪有关的两首。

一首是这样的,一个秀才一个官员一个富人在一走烤火喝酒吟诗,一个乞丐在窗下避雪,雪正大,屋子里三人决定以雪为题材各吟一句。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此乃皇家瑞气。"富人:"再下三年何妨?"正好三句,差一句凑一首,正不知咋办,窗外乞丐正瑟瑟发抖,听里面富人所说气不打一处来,接一句:"放你娘的狗屁!"正好凑成一首。

还有一首,唐代张打油的,"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本诗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大雪忽下的骤变情景,读来饶有趣味。

总之,打油诗虽不如文人诗格调高雅,但其通俗俚趣却让人耳目一新。

说打油诗怎么能不提打油诗领域的泰山北斗,狗肉将军张宗昌呢。

张宗昌是穷人出身,15岁以前给人放牛,后面闯关东,跑到东北给人家修铁路,但有一条,人家聪明,人家修着铁路就学会了一门外语:俄语。

凭着这个特点,他当了一名西飘,跑到西伯利亚淘金,学会了打枪,后面入了伙,就慢慢从一伙丘八中脱颖而出了。

那说起张宗昌,趣闻很多,写打油诗就是其一。下面说一下他写的打油诗:比如这首写闪电的: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别笑,这里面还真的很生动。

还有一首大明湖,写乾隆碰到容嬷嬷的事情。

【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跶。】

平实的语言就把乾隆野战容嬷嬷的故事写出来了。

还有写趵突泉的

【 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子一般粗。 三股水,光咕嘟, 咕嘟咕嘟光咕嘟。】

是不是很有意思?

一般文化人还真写不出来。武功练到化境,反朴归真,这才写出这样的诗来。

还有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多形象啊,一个黑大粗的泰山是不是马上浮现在你眼前?

还有 笑刘邦

【听说项羽力拔山, 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 奶奶(的)早已回沛县。

这应该是刘邦被怼得最彻底的一次。】

还有大风歌:

【俺也写个大风歌,开大炮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还直接挑战玉帝:

玉皇爷爷也姓张, 为啥为难俺张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 先扒龙王庙,在用大炮轰你娘。

这些打油诗绝对是打酱油级别的。

其实这样的打油诗还是比较有趣的,至少比现在的诗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不信我给大家贴贴: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当然,也有好诗,比如余秀华的就很好啊。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好在哪里,诗如果是从心里来的,那必然是好诗。

如果是从屁股下面出来的,那就是臭不可闻啦。

问题: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

一、文人的打油诗

打油诗多是白话诗,例如胡适的两只蝴蝶,其实也可以归于打油诗一类,《两个蝴蝶》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明白如话的诗都是打油诗,好诗选字很慎重,注意声律和文雅。例如唐人的很多绝句都很浅显,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粗俗的打油诗

一般我们认为的打油诗,都是特别口语化、甚至有些粗俗,大多没有什么意境和 情感 ,例如传说的张打油"咏雪"就颇有名:"

在民国时期,乱世出英雄,很多文化不太高的人也喜欢写诗,例如冯玉祥的打油诗,据说他写过一首《护林诗》:“

张宗昌的打油诗也流传甚广,《游泰山》:

《大明湖》:

三、唐人的打油诗颇具哲理

唐朝有个不一般的人物,叫做王梵志,他写的打油诗深具哲理,甚至被后人评价为:具有"教戒诸学道者"或"开悟愚士昧学之流"的作用。

古人大多数是不识字的,文人的东西也看不懂,反而是一些简单生活语言更容易流传,王梵志的诗就具有通俗的教化作用。

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经举了王梵志的“吾有十亩田”和“城外土馒头”两首诗的例子

郑振铎评价道“这样直捷的由厌世而逃到享乐的意念,我们的诗里,虽也时时有之,但从没有梵志这么大胆而痛快的表现!”

结语

白居易作诗寻求“老妪能解”,这其实就是为了消除文人诗的一个弊端,今天我们阅读文言文和古诗有障碍,古人文盲众多自然也同样有障碍。

高晓松在《20210518杂书馆收藏的时与光》,讲了中国的民间戏曲,介绍了杂书馆收集的一些民间如木鱼书一类的唱本,这些唱本极其通俗易懂,甚至有些粗俗的文字。

但这些都是知识水平不高的老百姓所接触的文化,当时的政府和一些商人甚至通过这种渠道来传播自己的政策和商品。

@老街味道

没人回答民国时期山东军阀张宗昌的诗吗?来来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这首估计大家都略有耳闻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蛤蟆吗?哈哈

济南三大名胜,就差没糟蹋千佛山了。

幸好没有漫游全国各地作诗。

这首诗虽然打油,倒是很反迷信。

最 搞笑 的就是这首,既然无题,我觉得可以叫这个名字《老婆多的烦恼》。

闪点原来是玉皇大帝要抽烟,在点火。想象力倒是可以。

闪电是玉帝点火,大雪是玉帝筛石灰也就好理解了。

你确定你和张良有关系吗?

这首倒是志向高远,细细想来,还是刘邦有文化。

打油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意对偶和平仄。

打油诗不会有“鬓白只应秋练句,未老齿发早衰白"的现象发生,你无须精雕细刻,殚精竭虑,反复锤炼,也无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谋求新奇不惜拼出自己老命”,你可取长补短,吸取前人经验,吸取理言,俗语入诗,触类旁通,创造出一种清新平易通俗易懂的打油风格, 历史 上 搞笑 的打油诗很多,现摘录几:首于大家欣赏一下。

一,胡适《致杨大鼻子》

鼻子人人有,

唯君大得凶。

直悬一宝塔,

倒挂两烟筒。

亲嘴全无份,

闻香大有功。

江南一喷嚏,

江北雨蒙蒙。

二,张宗昌《无题》

要问女人有几何?

俺也不知多少个?

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个?

三,《下大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啊筛石灰。

四,《游西方》

早听西方好,

他妈真不孬。

本想多玩玩,

睁眼却没了。

五,郑板桥《赠梁上君子》

细雨蒙蒙夜沉沉,

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

床头金银半分文。

出门休惊黄尾犬,

越墙莫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

趁着月亮赶豪门。

六,《闹洞房笑话打油诗》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客酒足饭饱,大闹新房,一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

新娘新婚之夜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表达新娘的感受。

谢天谢地谢诸君,

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此作者是宋朝苏轼之词,新娘情急之下记混了,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众宾客哔然大笑,乐不可支。

大家都说好!好!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各位知趣乘欢而散。

要说 搞笑 的打油诗,我推荐几首三句半打油诗。从前有个狂书生嘴贫,爱作三句半打油诗。一次他在路傍见一姑娘正在井边打水,这姑娘脚大,他随囗吟道,行走大路傍,见位美娇娘,金莲三寸长,横量。姑娘进屋告诉家人说有一狂生笑话她脚大,家人将其擒住送往县衙,以挑戏妇女之罪名投入大牢。他瞎了一只眼的舅舅去牢里看他,二人见面互相痛哭,他见舅舅一只眼掉泪,又张囗吟道,见舅如见娘,令人痛断肠,二人同落泪,三行。舅舅大骂转身离去,县令知其嘴贫,且有改过之意将他宣进大堂,教训一蕃,当堂批示,此生性狂荡,言语实无状,念其能改过,释放。

自编《阿妹打油诗》十八妹子一朵花,东游西荡摆柳腰,南墙阿哥炒板栗,西墙阿哥烤鸡腿,东边老翁把眼媚,北边济公把酒杯,阿妹嘴角磕瓜子,南墙搭包小板栗,西墙加个大鸡腿,东边掏把人民币,北边济公把裤裤脱。

文章标题: 我在山东农村墙上看到这首反映合村并居的打油诗,大家觉得写得好么 我觉得文笔粗糙,格调也太低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6320.html
文章标签:我在  我觉得  打油诗  山东  也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