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就只有我读不懂《十四行集》吗 我觉得十四行集的意象很奇怪,与主旨不太相符

时间: 2023-03-04 00:00: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就只有我读不懂《十四行集》吗 我觉得十四行集的意象很奇怪,与主旨不太相符

求大神把《十四行集》发给小人吧,不胜感激..

原因不多说了,希望有大神能将周作人的《十四行集》上传至此,谢谢。
一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 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 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 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桥上也断了人迹。

六 原野的哭声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

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七 我们来到郊外

和暖的阳光内

我们来到郊外,
象不同的河水
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样的警醒
在我们的心头,
是同样的运命

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
要爱惜这个运命,
不要到危险过去,

那些分歧的街衢

又把我们吸回,
海水分成河水。

八 一个旧日的梦想

是一个旧日的梦想,
眼前的人世太纷杂,

想依附着鹏鸟飞翔
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象个老人
期待着最好的儿孙——
如今有人飞向星辰,

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他们常常为了学习
怎样运行,怎样降落,
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

便光一般投身空际。

如今那旧梦却化作
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九 给一个战士

你长年在生死的边缘生长,

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
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
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

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

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
寻不出一些盛年的姿态,
他会出乎意料,感到眩昏。

你在战场上,象不朽的英雄

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
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

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
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

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

十 蔡元培

你的姓名常常排列在
许多的名姓里边,并没有

什么两样,但是你却永久
暗自保持住自己的光彩;

我们只在黎明和黄昏
认识了你是长庚,是启明,

到夜半你和一般的星星
也没有区分:多少青年人

从你宁静的启示里得到
正当的死生。如今你死了,

我们深深感到,你已不能

参加人类的将来的工作——
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复活,
歪扭的事能够重新调整。

十一 鲁迅

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黄昏
你为几个青年感到一觉;
你不知经验过多少幻灭,
但是那一觉却永不消沉。

我永远怀着感谢的深情
望着你,为了我们的时代:
它被些愚蠢的人们毁坏,
可是它的维护人却一生

被摒弃在这个世界以外——
你有几回望出一线光明,
转过头来又有乌云遮盖。

你走完了你艰苦的行程,

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
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十二 杜甫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健儿的死伤,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
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十三 歌德

你生长在平凡的市民的家庭,

你为过许多平凡的事物感叹,
你却写出许多不平凡的诗篇;
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

好象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

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
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
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

从沉重的病中换来新的健康,

从绝望的爱里换来新的营养,
你知到飞蛾为什么投向火焰,

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
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

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

十四 画家梵[言可]

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
你燃着了向日的黄花,

燃着了浓郁的扁柏,
燃着了行人在烈日下——

他们都是那样热烘烘
向着高处呼吁的火焰;
但是背阴处几点花红,

监狱里的一个小院,

几个贫穷的人低着头
在贫穷的房里剥土豆,
却象是永不消溶的冰块。

这中间你画了吊桥,

画了轻盈的船:你可要
把那些不幸者迎接过来?

十五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
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些不知名的远处,

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

仿佛鸟飞翔在空中,
它随时都管领太空,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
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

十六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十七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十八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十九 别离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

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二十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

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
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
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
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

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
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
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

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

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
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

二十一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二十二 深夜又是深山

深夜又是深山,
听着夜雨沉沉。
十里外的山村、

念里外的市廛,

它们可还存在?
十年前的山川、
念年前的梦幻,
都在雨里沉埋。

四围这样狭窄,

好象回到母胎;
我在深夜祈求

用迫切的声音: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二十三 几只初生的小狗

接连落了半月的雨,
你们自从降生以来,
就只知道潮湿阴郁。
一天雨云忽然散开,

太阳光照满了墙壁,
我看见你们的母亲
把你们衔到阳光里,
让你们用你们全身

第一次领受光和暖,

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不会有记忆,

但是这一次的经验
会融入将来的吠声,
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

二十四 这里几千年前

这里几千年前
处处好象已经
有我们的生命;
我们未降生前

一个歌声已经
从变幻的天空,
从绿草和青松
唱我们的运命。

我们忧患重重,
这里怎么竟会

听到这样歌声?

看那小的飞虫,
在它的飞翔内
时时都是新生。

二十五 案头摆设着用具

案头摆设着用具,
架上陈列着书籍,
终日在些静物里
我们不住地思虑。

言语里没有歌声,

举动里没有舞蹈,
空空问窗外飞鸟
为什么振翼凌空。

只有睡着的身体,
夜静时起了韵律:
空气在身内游戏,

海盐在血里游戏——
睡梦里好象听得到
天和海向我们呼叫。

二十六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象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二十七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
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

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是这个吧~
望采纳

《十四行集》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上的()っ急求!!

《十四行集》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上的()っ急求!!
本书作者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二十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参与组织沉钟社。1930年去德国攻读文学和哲学。五年后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中。抗日战争中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系主任。196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本书具时代特征和风格,值得一阅。

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沉思有哪些内容

感谢高手赐教!
生命的沉思
——论冯至诗歌的主题意蕴
袁瑾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在群星璀璨、才俊辈出的中国现代诗坛上,冯
至是最引人注目的,他起伏跌宕的创作轨迹和散发
着现代气息的诗作,大大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
进程。如果说,中国现代诗人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
歌者,那么冯至则是生命的守望者。他在诗中吟咏
着自我、他者和群体的生命,抒写着他独特的生命
体验。1929年,冯至在《北游及其它·序》里说这
些诗“是从我‘自己的’园里产出的”,从中“能闻
出一点本色的土的气息”。
[1]
这里既可以看出冯至对
诗歌独特个性的自觉追求,也表明他在创作初期就
拥有了“自己”——区别于他人的艺术个性。冯至
的诗歌最具个性的是生命存在的诗学主题,内潜式
诗学思维方式和独立的诗学品格,他的创作实践为
中国现代诗如何在矛盾纠结中保持独立,提供了纯
洁的榜样。
李广田把冯至的《十四行集》称为“沉思的
诗”。
[2]
一般的论者在论及《十四行集》时也都会注
意到诗人对生命的体验、沉思的传达。这无疑是正
确的。但是,冯至在诗歌中传达他的生命体验,决
不是自《十四行集》才开始的。事实上,从上世纪
20年代他写的第一首诗《绿衣人》中即可看到这个
苗头。有人分析这首诗说:“好像与时代生活没有多
大的联系,但是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说明
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道出了整个时代的特征,
从而间接地、曲折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3]
这种
分析固然不无道理,但仅仅是从一般的社会层面思
考的结果。其实,在一般的社会意义之外,冯至的
诗歌还传达了对命运无常、生命多艰的深刻体验。
这种体验渗透于诗中,他对读者的冲击力是要远远
大于所谓的对时代特征的反映和对社会弊端的抨击
的。冯至从两位母亲的早逝中体悟到了人世的无
常,从家道的艰难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多艰。这种对
人生的深刻体验可以说渗入到了他的骨髓之中,所
以在他见到绿衣邮差之后,才会有那样的想法。这
首诗正是绿衣人送信这个特定情境与他内心体验契
合、碰撞的产物。冯至的第一首诗中对生命体验的传
达,预示了他此后诗歌与他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系。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两部诗集主要都
是关于青春、爱情的主题,也有一些对现实表示关
注的诗作。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几乎都渗透了他对生
命的体验,或者说,生命体验是他早期诗作的隐性
主题。
冯至早期诗歌中写爱情的最多。除《月下欢
歌》等少数篇什外,诗歌中的爱情都是注定没有结
果的,但抒情主人公偏对无望的爱情抱着令人感动
的执著。因而,他的爱情诗中往往弥漫着一种浓郁
的感伤情调。冯至的爱情诗不仅仅停留在对爱情的
向往、追求上,而要借对爱情的抒写来表达他对爱
情的体验。
《蛇》是冯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脍炙人
口的爱情名篇。《蛇》比喻奇特,比较少见。一般的
论者都认为这首诗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对象的
思恋、追慕之情。但这首诗和一般表达爱慕之情的
爱情诗不同:它在非常贴切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中
间,融入了自己陷入爱情的漩涡时对寂寞的独特而
又深切的体验。冯至对寂寞怀有一种矛盾、复杂的
态度,一方面觉得寂寞难耐,希望摆脱它;另一方
面又觉得在没有任何伴侣的寂寞中,只有寂寞紧紧
相伴,寂寞反倒显出它的忠诚来,因而更像一个忠
诚的伴侣。于是对寂寞产生了亲密的感情。因此诗
中对比喻着寂寞的“蛇”的感情指向也有一个微妙
的变化。起初,正是由寂寞的难耐与难以摆脱而想
到它如纠缠主人不放的长蛇一样可怕,当意识到除
了寂寞之外便别无他物相伴之后,又把它视为最忠
诚的伴侣,但诗人并不真正从心底里愿意和这个即
使是最忠诚的伴侣的“蛇”为伴。他只不过要让他
帮个忙,去衔来少女的梦境。诗歌对寂寞的体验层
层深入:第一层,感到寂寞难耐;第二层,由难耐
反觉其忠诚,这是更深更持久的寂寞中的体验;第
三层,即使忠诚,也只可充当使者,因为它毕竟不
能代替少女的梦境。三层既顺序递进,又形成一个
小小的闭合圆圈。《蛇》在诗人对自己热烈相思之情
倾诉的背后,传达了他对寂寞的复杂情绪体验。
《我是一条小河》、《迟迟》、《什么能够使你欢
喜》、《桥》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对爱的一片赤诚。但
这种赤诚因为得不到回报而陷入近于绝望的挣扎。
如果说,得不到响应的爱情是令诗人伤心欲绝
的,那么,得到响应的爱情则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
更复杂的情感体验。《南方的夜》被蓝棣之视为“冯
至20年代诗歌的压卷之作”
[4]
。一方因为北方湖滨
的燕子,而想到了南方湖滨的燕子、芦苇、棕榈,
另一方却由大熊星而想到寒带的白熊,由眼前的白
果松而想到没有消融的积雪,这两组意象一冷一
热,形成鲜明对照,暗示着爱情双方心态上积极与
消极的差别。诗人对这种细微心态差别的体验是非
常细腻、深切的。
冯至爱情诗中的情绪,并不仅仅停留在他的生
活体验层次上,而是明显地超越于他实在的生活体
验,具有更多玄学的或抽象的性质。在细腻、深切的
生活体验深层,渗透了他关于爱情形而上的思考。
诗人的爱是赤诚的,无条件的,爱人是他心中
的“神”。当他的爱得不到响应时,他除了为自己的
理想未能实现而伤心失望外,更为一份最真挚的爱
不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感到深深惋惜。这种惋惜,
不仅仅是为他自己,更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对所
有不圆满感情的惋惜。《问》中,最后“他”问他至
爱的人,“你爱我,要怎样?/她不能回答,——/
被快乐隐去的泪,一起流出来了!/他们身旁的玫
瑰,一朵也没有了。”《残余的酒》:“上帝给我们,
/只这一杯酒啊!/这么一杯酒。/我又不知爱惜
——/走过一个姑娘,/我就捧着给她喝;/她还
不曾看见,/酒却撒了许多!/我只好加水吧,/
不知加了多少次了!‖可怜我这一杯酒啊!/一杯
酒的残余呀!/那些处女的眉头,/是怎样一杯浓
酒的充溢!/我实在有些害羞了,/我明知我的酒
没有一些酒力了,/——我还是不能不,/把这杯
淡淡的水酒,/送到她们绛红的唇边,/请她们尝
一尝啊!”当诗人满怀赤诚和希望准备向爱人奉献一
切时,却不被接纳。虽然不甘放弃,但继续追求的
热情却因为第一次的倾尽全力和曾受拒绝的阴影而
逐渐退去。这样,当爱人在诗人心灰意冷、精疲力
竭时才明白对方爱的价值而迟到的回心转意,则让
人有撕心裂肺的剧痛。因为他不但追求结局的完
满,而且也希望付出的、获得的,都是最高的爱。
可是他却不得不处于一个悖论之中:结局的完满必
然要以感情质量的下降为代价。正如那一杯杯给姑
娘们捧上前去的美酒,最浓的时候,却没人看见,
诗人的执著使他一遍一遍地把酒“送到绛红的唇
边”,直到有人尝了才肯罢休。但最令他痛苦的似乎
不是久久无人尝他的酒,而是他不得不一遍一遍地
加水。他不愿意看到姑娘接纳他的爱时,“他们身旁
的玫瑰,一朵也没有了”。如果说爱而不得是悲剧的
话,那么,得到了却体验不到期望中爱的甘甜,则
一定是更让人痛苦、绝望的悲剧。这两首诗也许正
是要告诉读者这样一种对爱的体验和思索。
诗人对爱情的悲剧性的体验与思索也是他三首叙
事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的主题。
冯至诗歌早期的表层主题除爱情外还有孤独和
死亡主题。在他的诗中有大量孤独漂泊者的象征性
意象。如在大风浪荡里飘摇的“小艇”(《小艇》),
由那北方城里飘来的“孤云”(《孤云》),象征着
“生命”的孤独与飘零者命运的“风夜”(《风
夜》),日日向“暗森的巷中走去”的盲者(《瞽者的暗
示》)……这些意象都渗透了诗人对孤独的独特体验。
《不能容忍了》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获得理解
和交流,但人们都拒绝了他,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交
流的不可能而带来的绝对孤独的体验。这样的体验
与存在主义的某些命题,如人生在世是孤独的,已
经达到了不自觉的契合。
冯至从白发祖母的“死”、少女的堂姊姑母的
“死”,尤其是中年母亲的“死”,提前体验到了死
亡带给生人的冲击与压力。这启发了他关于死与生
的思考。在给他的好友杨晦的信中,他写了这样几
句诗:“暗淡的灯光下,/尽可以强为欢笑——/昨
日的青春,/死去的母亲,/是再也回不来了。”
[5]
在失去母亲的哀痛中渗透着这样的体验:死亡是一
条不归之路,死去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返回。《中秋》
诗中的一节:“生和死,同是一样的秘密,/一种秘
密的环把他们套在一起;/我在这秘密的环中,/
解也解不开,跑也跑不出去。”诗人对死亡既觉得无
法完全弄明白它的意义,又觉得自己也无法逃出死
和生的怪圈。这里,死亡的主题已不再是对亲人经
历的哀诉,而带有浓厚的形而上色彩。
在第一个创作阶段后期,诗人开始从人生的整
体层面上来思索人生的意义、人存在的本质。这种
思索主要体现于他的长诗《北游》之中:“匆匆地
来,匆匆地去,什么也不能把定,/匆匆地来,匆
匆地去,匆促的人生。”(《车中》)“我是这样地虚飘
无力,/何处是我生命的途程?”(《公园》)如果这
几句还是偏重于对人生感性、直接的体验的话,那
么,下面的诗句:“我望着宁静的江水,拊胸自问:
/我生命的火焰可曾有几次烧焚?/在几次的烧焚
里,/可曾有一次烧遍了全身?/二十年中可曾有
过真正的欢欣?/可经过一次深沉的苦闷?/可曾
有一刻把人生认定,/认定了一个方针?/可真正
地读过一本书?可真正地望过一次日月星辰?/欺
骗自己,我可曾真正地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
人?”(《中秋》)这里则完全是对自己生命过程沉思
之后的反省与追问。
诗人在沉寂了近十年之后,终于在1941年冬天
的昆明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潮,这次高潮
的成果就是收入《十四行集》的27首十四行诗。冯
至在《十四行集》再版自序里这样描述了创作的动
机:“有些经验,永远在我的脑里再现,有些人物,
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
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下一些感谢
的纪念呢?由于这个念头,于是从历史上不朽的人
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遥远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
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
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
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
[6]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
冯至说这些诗歌是要“表达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
联与不断变化的关系”。
[7]
《十四行集》写的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沉
思,与第一阶段相比,这种体验和沉思要纯粹深刻
得多。
李广田对这部诗集的解释如下:“是说出那‘刹
那亦永恒’的观念,把时间,把历史,看作了一道
永远向前的不断的洪流。从纵的方面说是如此。而
从横的方面,如前面所说,就融合了那人与人,人
与物的生命,这就是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而时间与空间又是不能分开的,这就是宇
宙人生的本体。在这整个的大生命中,任何一部分
的变化,死亡或新生,都互相牵涉,互相作用,万
物如此,更何况那‘只有一个祖母,同一祖父的血
液在我们身内周流’(《十四行集》附录《给秋心之
二》)的你和我。这就正如John Donne所说的是一
样:‘没有一个人是独立,惟我独尊的;每一个人都
是大陆的一分子,大海的一部分:倘若一只土蜂被
大海淹没,欧洲便少了一部分,正如你的海峡或你
友人或你自己的菜地被淹没一样;任何人的死亡对
我都是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部;所以不要疑问
这丧钟是为谁而敲;它就为你而敲。’(见Ernest
Hemingway 在“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中所引)
冯至先生在《十四行集》中充分地表现了这种体
认,这类诗,成为这诗集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只站
在艺术的观点上看,这也正是那最精彩的部分。”
[8]
本文借李广田的分析,把《十四行集》的主题
分为三类:宇宙在空间上的相通;万物在时间上的
沟通;人在宇宙中对其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虚无
性的焦虑。
宇宙在空间上的相通。第25首中,“案头摆设
着用具,/架上陈列着书籍,/终日在些静物里,
/我们不住地思虑。‖言语里没有歌声,举动里没
有舞蹈,/空空问窗外飞鸟,/为什么振翼凌空。
‖只有睡着的身体,/夜静时起了韵律:/空气在
身内游戏,‖海盐在血里游戏——/睡梦里好像听
得到/天和海向我们呼叫。”天海和人可以融为一
体。那么,宇宙的本质也存在于一切有生命和无生
命的东西之中,所以诗人也会去赞誉“默默地成就
你的死生”的鼠曲草和“有如一个胜者的身体,升
华了全城市的喧哗”的有加利树。冯至在这里表达
了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宇宙间的万物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正如空气和身体,海盐与血液一样
溶为一体不可分割。冯至强调宇宙在空间上的相
通,并不主要指外形上、物质层面上的相通,而首
先是指万物都体现着宇宙的本质这一点上的相通。
既然万物都蕴含着宇宙的本质,那么,它们在这一
点上就是绝对平等的。冯至通过对这种平等的强调
来抹去万物在物质层面上的差别。自卑的冯至一直
期望以某种方式走出自卑。这种方式就是寻求平
等。冯至在宇宙空间上相通的观念中找到了平等,
而这个观念本身则不过是他为体验生命的平等而搭
起的一块哲理的跳板。由此,它超越了自卑的体
验,实现了对生命平等的体验。
既然宇宙间的万物是相通的,那么,人与自
然,人与人也更是相通的。如第16首:“我们并立
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
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哪条
路,哪道水,没有关连,/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
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
命。”这里,生命存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敞开,超越了
生命存在时间上的有限性。这种延伸和敞开,具体
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溶入与关怀。生命作为个
体存在,应该是平等和独立的,但是作为一个类的
存在则应该是互相关联的。或者说,个人必须与他
人共在才能使自身达到真实的存在。联系《十四行
集》创作的时代,就不难体悟到诗人对战争和民族
命运独特思考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忘记人类应该
相互关怀的人发起了战争;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内
部的体谅和团结则有助于战胜敌人。
万物在时间上也是呼应的。第19首:“为了再
见,好象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象
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第24首:“这里几千年前
/处处好象已经/有我们的生命;/我们未降生前//
一个歌声已经/从变幻的天空,/从绿草和青松/唱
我们的运命。”这几首诗表现的则是人与人在时间流
中的心灵呼应和契合。人类历史是由一个一个、一
代一代的人构成的。特定的生命个体之间或许并没
有直接联系,但因为同处于时间的河流之中,他们
之间是互相呼应的。冯至对生命体验的结论是:生
命不但可以超越空间的分割和限制,还同样可以超
越历史。冯至把自己融于万物之中,从而在纵横两
个坐标上发现了突破生命有限性的途径,达到了平
和、豁达的境界。
对人生命的不确定性、虚无性的焦虑是冯至对
生命存在体验思考的必然产物。第15首:“看这一
队队的驮马/驮来了远方的货物,/水也会冲来一些
泥沙/从些不知名的远处,//风从千里外也会/掠来
些他乡的叹息;/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
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行在空中,/它随时都
管领太空,/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什么是我们的
实在?从远方什么也不带来?/从面前什么也不带
走?”这是对生命过程本质的追问。第20首“谁能
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则是
面对命运的无奈。生命被赋予了人,但人并不是它
真正的主宰。第21首:“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也生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
住,/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狂风把一切都吹入
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
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生命的不能自主与
生命本然的绝对孤独使得人急于从外物中获得对生
命本质的确证。尽管生命个体在时空上是相同的,
呼应的。但生命主体对生命过程本身的体验仍然是
孤独和焦虑。相通、呼应是相对的,孤独、焦虑是
绝对的。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自足的,它需要借他物
的确证来实现。那么,人作为生命主体自身的价值
到底如何体现呢?对生命意义、本质徒劳的追问,
使诗人陷入了对生命的孤独的状态、生命意义的不
确定性、虚无性的无奈和茫然。
和对生的焦虑相对的是对死的思考。冯至强烈
地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界限。但是对生命有限性的
这种自觉,并没有使冯至对生命产生悲观主义、虚
无主义的态度。相反,在冯至看来,“界限,是一个
很可爱的名词,由此我们才能感到自由的意义。”
[9]
冯至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如何逃避死亡,而在于
如何坦然地迎接有价值的死亡:“我们赞颂那些小昆
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他们美妙的一生。”(第1首)死亡在这里并
不是生命的真正结束,而是生命的辉煌完成。冯至
把死亡纳入生命之中,主张以“融容”的乐观态度
对待死亡,以饱满的热情倾注于现在的努力,以便
领受生命这最完美的时刻。死亡在冯至看来,对生
命还有第二层意义,那便是赋予生命的意义:有怎
样的死亡,便有怎样的生存,死亡是衡量生存价值
的尺度。死亡对于生命的第三层意义在于:死亡可
以提前进入人的生命,催促生命的升华。“我们把我
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
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做一
脉的青山默默。”(第2首)人带着对死亡的先行理
解,把死亡纳入生命之中,因而人努力求生的过程
也就是人自觉地支配死亡的过程,生与死在这里被
统一了。对死亡的支配,是人的一种生命自觉,只
有达到这种自觉,才会有意识地寻求“正当的死生”
(第10首),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消磨生命。
所谓“正当的死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死
生,它与常人的死生相比,应该是独特的,或者说
是有所超越的。作为自觉的生命个体,人应当力求
正当的死生,坚持正当的为人。当然,冯至无意为
人类制定一套确定的伦理规范。所谓“正当的死
生”和“认真的为人”在冯至这里并不具有伦理学
规范的意义,而是带有一种存在主义色彩的人生态
度,是他对生命体验、思索后寻找出的一条使生命
摆脱平庸的出路。第9~14 这6首怀人诗中的主人公
都是寻求“正当的死生”的典型。“你的姓名,常常
排列在/许多的名姓里边,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
你却永久/安于保持住自己的光彩;”(第10首)这
首诗歌颂的是蔡元培生命的独特光辉,其实也可以
移来描述一切追求“正当的死生”的人。但是为了
这种追求,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6首怀人诗中诗人就揭示了获得“正当的死生”
的这种代价,那就是与常人的疏离。第9首:“你在
战场上,像不朽的英雄/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
归终成为一支断线的纸鸢。”第11首:“我永远怀着
感谢的深情/望着你,为了我们的时代:/他被些愚
蠢的人们毁坏,/可是它的维护人却一生//被摒弃在
这个世界以外——/你有几回望出一线光明,/转过
头来又有乌云遮盖。//你走完了你艰险的行程,/艰
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因
为获得“正当的死生”的人毕竟只有少数体悟到了
生命本质的精英,所以他们受到庸众的疏离冷落也
就是很自然的了。精英是寂寞的,人类的个体也是
寂寞的。
冯至诗歌中的体验不是被动的经验认识,而是
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这需要从生命主体
对外在世界的内在感受出发,去把握生命的意义和
价值,从而具有一种穿透能力。就诗人而言,体验
就是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沉思,透视自己的内
心情感。诗人自己内在生活的结构决定了他体验程
度的深浅,也决定了他内在价值的深浅。诗人之所
以能从一件普通的事物、事件中挖掘出真正富有意
义的价值,就在于他能从自己内在精神透视具体事
物表面之下的本质和意义。它不同于直观的观察,
没有担当命运,没有与命运碰撞,没有注入内在的
反思,就不是体验。冯至的体验是寻求意义、指向
意义的活动。正是在这一点上,冯至显示了和其他
人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冯至.《北游及其它》序[A].北游及其它[M].北平:沉钟
社,1929.
[2]李广田.沉思的诗[A].李广田文学评论选[C].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69.
[3]刘莹.冯至早期抒情诗特点管见[J].四川师范学院学
报(哲社版),1992 (1).
[4]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J].贵州社会科学,
1992( 8).
[5]冯至.沉钟社通信选(二)[Z].新文学史料,1987
(4).
[6]冯文炳.谈新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16.
[7]冯至.外来的养分[A].立斜阳集[M].北京:工人出版
社,1989:198.
[8]李广田.沉思的诗[A].李广田文学评论选[C].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77-278 ,287.
[9]冯至.界限[A].冯至选集(第2卷)[M].成都:四川
文艺出版社,1985.
文章标题: 就只有我读不懂《十四行集》吗 我觉得十四行集的意象很奇怪,与主旨不太相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5087.html

[就只有我读不懂《十四行集》吗 我觉得十四行集的意象很奇怪,与主旨不太相符]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