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一首诗歌赏析
随便一首就可以 要有两三百字的赏析rn不要乡愁 火浴 珍珠项链 乡愁四韵 等你, 在雨中!!!rn这别人都讲过了,我要演讲一篇其他的rn急~~~~~赏析余光中先生写于70年代的《白玉苦瓜》就具有领略不尽的意味。
诗中写道: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
日磨月磋咏出深孕的轻盈
看苦须缭绕,叶掌抚抱
那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呵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日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侯不知将它叠起
一任摊开那无穷无边
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葡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 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这是一首含义深邃、思想深刻、艺术圆熟的咏物诗。诗人咏诵的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白玉雕琢的苦瓜,然而这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咏物,而是利用意象,以物寄情,表现了诗人珍惜文化传统、愿中华崛起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第一节描写白玉苦瓜新鲜饱满,清盈圆润。作者说它像吸吮了“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这寓意着赞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孕育着一代代中华民族儿女。正因为苦瓜自己的根深深扎在民族的土壤里,才激发了作者的诗情,用最美好的语言由衷地歌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节补叙白玉苦瓜生长经过,说它是大地母亲“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又说“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这是从文物升华,将其作为祖国的象征咏唱。这从苦瓜被“皮鞋”“马蹄”“重吨战车”践踏过(象征祖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日寇入侵后所遭受的重重苦难)可进一步得到证实。第三节是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超时间性的追求“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此“光中”是双关语,暗含作者的名字。他追求艺术能超越时间流芳百世,像“仙果”那样“饱满而不虞腐烂”,但他并不想不食人间烟火,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哺育他成长的大地母亲即诗中所写的“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这充分说明余光中艺术理想并不是否定民族传统的“横的移植”,而是高度“重视回归自己的‘泥土’”。
此诗无论是回忆沉思、抒情咏叹,还是写视觉味觉、色调韵律,都围绕着苦瓜这一轴心。结尾预言苦瓜,“不再是涩苦”,表明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即不再被皮靴踩、重吨战车蹂躏充满了信心。作者曾说:“唯有真正属于民族的,才能真正成为国际的。”《白玉苦瓜》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他这种诗学观。这不仅从作者所歌咏的对象是中国特产可看出,而且从诗的丰厚的民族内容和象征意义,以及文言词语的运用和形式韵律所保留的“五四”新诗特色,也可印证这一点。
看看余光中的这首,很好的小诗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 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 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余光中是一位颇具爱国之心和深具中华文化底蕴的台湾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构思精妙,语句飘逸,性情真率、纯洁。一首《戏李白》,就颇能体现出他的艺术风格。
诗题“戏李白”,一个“戏”字,谐词庄用,亦庄亦谐,表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充满了个性化色彩。作者起句就仿照《将进酒》的气魄,化用了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将李白的天才比作滔滔江水,把读者带到一个雄伟的气势之中,也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大气的氛围,奠定了一个壮阔的基调。这是诗人创造性的表达,言近旨远,意味悠长。接下来的两句继续化用李白的诗句来写李白,李白在《公无渡河》中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人在李白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阴山动/龙门开”,在流畅的诗句与生动的画面中,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诗歌恢弘的气势与豪迈的人格。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究竟是黄河成就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就了黄河,这一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人让读者在自己仔细的品味中去解读李白与黄河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李白,黄河的“惊涛”与“豪笑”就缺少了自信一样,可见李白的浪漫诗风与豪放品格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如此,余光中还仿照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与奇特的想象,巧妙地写出了对李白诗的想象奇崛与李白豪迈的人格由衷的赞美。“无中生有”“不止不休”,哪里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更多的还应是李白的诗意与他的才情。而“可是你倾侧的小酒壶”一句,则是用大胆的想像,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勾画出一个豪情奔放、嗜酒若狂的诗仙形象,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光中不仅借用、化用李白的诗句来颂扬李白,还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写李白的伟大,一是借用五千年的沉寂来反衬李白的高扬,一是用“大瀑布”与“小酒壶”相互映衬,不仅诗情活泼,韵味无穷,还让人感到了诗仙胸中的豪情万丈;作者还用苏轼的豪迈来正面衬托李白的豪迈。正是这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李白的人格与诗风以及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一首《戏李白》,用极其夸张和浪漫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凸显了李白的绝世才华,抒发了对李白的由衷赞美与歌颂之情,也戏出了作者出众的艺术创作水平。
五陵少年
□余光中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族很拥挤
我的水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 再来杯高粱!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
传说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阳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
听见没有? 来一瓶高粱!
千金裘在拍卖行的橱窗里挂着
当掉五花马只剩下关节炎
再没有周末在西门町等我
於是枕头下孵一窝武侠小说
来一瓶高粱哪,店小二!
重伤风能造成英雄的幻觉
当咳嗽从蛙鸣进步到狼嗥
肋骨摇响疯人院的铁栅
一阵龙卷风便自肺中拔起
没关系,我起码再三杯!
末班巴士的幽灵在作祟
雨衣! 我的雨衣呢? 六席的
榻榻米上,失眠在等我
等我闯六条无灯的长街
不要扶,我没醉!
余光中的一首诗歌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美点追踪】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 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 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 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先生的《等你在雨中》这首诗中,有一句是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还是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是
如果你的手在我手里,
此刻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余光中的《月光光》解析
具体详细点月光光 余光中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谁的伤口上?
恐月症和恋月狂
迸发的季节,月光光
幽灵的太阳,太阳的幽灵
死星脸上回光的反映
恋月狂和恐月症
祟着猫,祟着海
祟着苍白的美妇人
太阴下,夜是死亡的边境
偷渡梦,偷渡云
现代远,古代近
恐月症和恋月狂
太阳的膺币,铸两面侧像
海在远方怀孕,今夜
黑猫在瓦上诵经
恋月狂和恐月症
苍白的美妇人
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
我也忙了一整夜,把月光
掬在掌,注在瓶
分析化学的成份
分析回忆,分析悲伤
恐月症和恋月狂,月光光
解析:
《月光光》从题目看取材于台湾童谣,是一首在台湾家喻户晓的儿歌。几乎所有的闽南籍台湾人都会哼几句儿时学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事实上,台湾有许多种《月光光》谣曲是毫无疑问的,朱天文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月光光》以及周华建演唱的和许美静演唱的歌曲《月光光》等等,也都是借鉴了歌谣《月光光》而创作的。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心口上”,从诗歌的首句开始,作者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这一突兀又新奇的意象开始,展开了思绪的表达,无疑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月在中国人传统心目中是温柔、多情、相思的化身,而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做比喻,是有其深刻含义的。月在什么时候,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砒霜”呢?作者给予了下面的答案:恐月症和恋月狂/迸发的季节,月光光。/恋月狂和恐月症/祟着猫,祟着海/祟着苍白的美妇人。偷渡梦,偷渡云/现代远,古代近/恐月症和恋月狂/太阳的膺币,铸两面侧像。恋月狂和恐月症/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
那么到底谁是“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的人呢,在作者的心中,有两种人:远离故土,夜夜思念故乡而不能归乡的人;怀着矛盾的心情思念自己心上人,而又不能遂愿的人。
作者的“悲伤”: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恐月症和恋月狂/迸发的季节,月光光/-----海在远方怀孕,今夜/黑猫在瓦上诵经/----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
作者并没有给出“苍白的美妇人”是谁,这样一个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刻,作者的心已经跟海平线那边的“苍白的美妇人”紧紧贴在一起了:“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一幅凄惨、淡白的海景月色的图画,诗歌在此刻的画面感达到了深刻的凝固。
这样的画面效果,在余光中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曾经反复出现。
从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看,余光中《碧潭》、《月光光》、《白玉苦瓜》等作品的传统意象,现代表达,反向构思,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无一例外结合得完美精致。
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这不但表现于他在文学上的多管齐下,还表现于他在美术和音乐上的热情和造诣。余光中在美术上的精力主要投入在西方的现代画上。现代画对于他在创作时的写景、意象、比喻起了很大的作用,更使他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现代艺术的精神,形成了对现代艺术的独到见解。在《月光光》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典型的现代画的画面。
月光光 (余光中)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谁的伤口上?
恐月症和恋月狂
迸发的季节,月光光
幽灵的太阳,太阳的幽灵
死星脸上回光的反映
恋月狂和恐月症
祟着猫,祟着海
祟着苍白的美妇人
太阴下,夜是死亡的边境
偷渡梦,偷渡云
现代远,古代近
恐月症和恋月狂
太阳的膺币,铸两面侧像
海在远方怀孕,今夜
黑猫在瓦上诵经
恋月狂和恐月症
苍白的美妇人
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
我也忙了一整夜,把月光
掬在掌,注在瓶
分析化学的成份
分析回忆,分析悲伤
恐月症和恋月狂,月光光
月光光照大床。
《月光光》从题目看取材于台湾童谣,是一首在台湾家喻户晓的儿歌。几乎所有的闽南籍台湾人都会哼几句儿时学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事实上,台湾有许多种《月光光》谣曲是毫无疑问的,朱天文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月光光》以及周华建演唱的和许美静演唱的歌曲《月光光》等等,也都是借鉴了歌谣《月光光》而创作的。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心口上”,从诗歌的首句开始,作者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这一突兀又新奇的意象开始,展开了思绪的表达,无疑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月在中国人传统心目中是温柔、多情、相思的化身,而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做比喻,是有其深刻含义的。月在什么时候,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砒霜”呢?作者给予了下面的答案:恐月症和恋月狂/迸发的季节,月光光。/恋月狂和恐月症/祟着猫,祟着海/祟着苍白的美妇人。偷渡梦,偷渡云/现代远,古代近/恐月症和恋月狂/太阳的膺币,铸两面侧像。恋月狂和恐月症/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
那么到底谁是“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的人呢,我想在作者的心中,有两种人:远离故土,夜夜思念故乡而不能归乡的人;怀着矛盾的心情思念自己心上人,而又不能遂愿的人。
来看看作者的“悲伤”吧: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恐月症和恋月狂/迸发的季节,月光光/-----海在远方怀孕,今夜/黑猫在瓦上诵经/----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
作者并没有给出“苍白的美妇人”是谁,这样一个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刻,作者的心已经跟海平线那边的“苍白的美妇人”紧紧贴在一起了:“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一幅凄惨、淡白的海景月色的图画,诗歌在此刻的画面感达到了深刻的凝固。
这样的画面效果,在余光中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曾经反复出现。
从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看,余光中《碧潭》、《月光光》、《白玉苦瓜》等作品的传统意象,现代表达,反向构思,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无一例外结合得完美精致。
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这不但表现于他在文学上的多管齐下,还表现于他在美术和音乐上的热情和造诣。余光中在美术上的精力主要投入在西方的现代画上。现代画对于他在创作时的写景、意象、比喻起了很大的作用,更使他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现代艺术的精神,形成了对现代艺术的独到见解。在《月光光》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典型的现代画的画面。
余光中【布谷】赏析
来一篇800字以上的余光中【布谷】赏析,急求……咏叹调 追遥忆 忿俗痛 ——余光中《布谷》之分析 《布谷》一诗是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余光中给大陆读者的最深印象是唱响海峡两岸的《乡愁》。其实,在我看来《布谷》一诗在内容或文学造诣以及思想表达上都不逊色于《乡愁》。 整首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以“一声声苦催我归去”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实际上是对唐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现代文翻译和润色补充。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和故事。作者想象中的江南水乡在这个时节的朦胧样子,把读者带入一个无人的静逸世界,一切都那么安逸,那么随和。而后一部分则是诗歌的主旨感情“不如归去”的表达和申诉。小时候的故乡场景还浮现在眼前,催促在外漂泊半生的老人回故乡去看看,以了乡愁。但是真正的故乡却已经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了。在杏花村里卖起了低俗的大众的啤酒,不见了牧童,不见了水墨画的那层朦胧和诗意,不见了诗人心中所想的故乡。不过诚如诗人所说,即便如此,藏身于细雨后的那丝乡愁却依然无限。其实除了对故乡的追思,诗人还毫不隐讳的对商业化和开放后的大陆乡村乡景的流于低俗化而感到担忧和心伤,无论是啤酒还是那肆意破坏乡村宁静生活情调的挖土机都是诗人心伤的缘由。在诗人开来,一个乡意古意十足的地方不应该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或低俗商业的侵入阵地,对大陆的盲目开发和失去原有的风采的一种无形的不满和抵制。 这首诗歌的风格比较清新淡雅,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天然而成,随手拈来,而不像现在很多现代诗那样把一个个生僻或不相干的字无所谓似的堆砌在一起。诗人仿佛是在和读者聊天,躺在杏树下的藤椅上,品着醇香的茶或大口大口的往嘴里灌虽有些辣口但快感十足的杏花村陈酿,慢慢的给读者讲着故事……淫雨霏霏的清明时节,阴天里倒骑在黄牛身上用叠句迭迭地吹奏着伤感咏叹调的幽怨的笛手,翘首以望着遥不可见的江南,想象着江南清明时节的乡情乡景:秧田,蝶伞,蛙鼓,神农,老黄历,田埂,牧童,杏花村,水墨画……江南的水墨美景历历在目,在读者眼前立即呈现出戴望舒《雨巷》中那一丝幽怨、一丝无奈、一丝伤感、一缕乡愁,但是又不像《雨巷》里所描绘的那么无望,或者说是绝望,因为虽然回到故乡还有种种的阻力或难处,虽然故乡现在还有种种的不足或不满,但那毕竟是故乡,是多次梦回的故乡;因为故乡过去的美好形象还在诗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对诗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与《乡愁》中单纯的表现对大陆、对故乡、对故时生活的思念和感怀相比,在《布谷》中,诗人不但通过对“啤酒”、“荒山”、“挖土机”的直接的近似挖苦的表现出了对现代商业社会和低俗文化的侵入正常的平静生活而感到可悲、不满、不可思议和无能为力外,还通过对故乡故时生活的美好追忆表现了他对过去简单的幸福生活的渴望与企盼,恰似现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渴望接触自然、融入自然,生活得能够安静、舒适、诗意。对简单、平凡的生活的渴望而不可得的企盼和希望落空的无奈。短促的诗歌结构,充分体现了诗歌的建筑性的特征,也表现出了余光中的诗作的一贯风格。快速的节奏和天然的分段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充分感受到强烈的跳跃感。但是诗歌未免有些太长、太过拖沓、冗长,似乎是有意将一些江南清明时节常见的景色都表现在原本应该很短很紧凑的诗作里。而诗歌最后的几句话既要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怀,又要把他对现今生活的一些不满也顺便穿插在里面。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简单的几句话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但是在我看来却似乎是“狗尾续貂”似的把两个东西接在一起的江郎才尽,无法将乡愁写的更好了。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这首诗作:轻快的节奏,清新的言语,脱俗不华丽的辞藻,隐匿的深浅得宜的情感,若隐若现的“人物”,真的就像诗人所写的那样有一个近乎幽怨的笛手在近乎幽怨的阴天里吹着幽怨悠扬的咏叹调,给人无限遐想,无限渴望。
文章标题: 如何赏析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我的年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