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我觉得乐府诗要比唐诗好很多 唐诗虽然也很好,但是总觉得乐府诗更能触动我

时间: 2021-12-21 12:01: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为什么我觉得乐府诗要比唐诗好很多 唐诗虽然也很好,但是总觉得乐府诗更能触动我

汉乐府诗和《诗经》、《楚辞》以及唐诗的区别

汉乐府诗和《诗经》、《楚辞》以及唐诗的区别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是一种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它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由得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的诗体。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乐府诗、《诗经》、《楚辞》和唐诗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它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古代中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还有七言绝句但是乐府是什么意思啊??谢谢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唐代的新乐府辞便是如此。

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各地风谣,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两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相当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真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活泼生动的艺术形式,虎虎有生气,因而对后代的乐府民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如鲍照、杜甫、白居易、元稹、皮日休等,都写过不少优秀的乐府诗。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种淳朴的诗歌风格,文字简单清新,弥漫在诗里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纯真自然。乐府诗是诗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象征着文人诗的开始,象征着诗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发出个人化的声音。乐府诗中的诗,可以真正地称为抒发情怀的诗。
就是古代诗歌的各种文体,(字数不同)

古代文学史:以《新乐府》为例,说明白居易讽刺诗的优劣

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但虽用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 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与汉乐府相比,新乐府未能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不具有人民性。

白居易,子乐天,“君子居易以俟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他乐天居易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因与其所在时代相关,他的诗歌创作以其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特点,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居易的诗主要有前期的讽刺诗和后期闲适诗,讽刺诗为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激越梗直的措辞,切中时弊,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密相关,在古代批许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因而颇受后世的重视。
从白居易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唐时期士大夫们的精神面貌和典型心里,他的人生观念和诗歌创作是中唐特定社会阶层生活条件的反映。白居易以整个诗歌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个世界,其讽喻诗是特定时代、特定心态的产物,创作目的是“可歌生民病”。下面就通过介绍两首白居易典型的讽刺诗来了解其独特的风格: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从本诗的介绍中了解到:诗题《轻肥》取自于《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有来概括豪奢生活。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如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 紫 ,掌握了政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后呼应,相互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帮。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描写他们的奢,但也写出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照晨光”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用他油光滑水,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肥肠,
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会内臣行乐图,以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高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悲一乐,却判若天壤。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做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是读者惊心动魄,却是十分精彩的一笔!(霍松林)1 此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宦官奔赴军中宴会途中骄气凌人的情形与宴会的奢侈,在末尾笔锋一转,沉痛指出,号称富庶江南,因大闹荒灾,饥民相食,与宦官的奢侈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2 在我看来,此首诗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是诗人成功地用这首诗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丰富的想象,仅仅运用了白描手法,真切的展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现实的残忍。本诗还有一大特色是运用了对比:将宦官、将军们的奢华淫逸与老百姓民不聊生这两大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放在一起,诗人并没有做过多的说明,我们即可从诗中读出个中意味。我们似乎从这里可以感觉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诗不是纯粹的为写诗而写诗,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这首诗有其深层的含义,讽刺是其主题之一。我们初中还学过同样一首讽刺艺术极高的诗: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物品,本来由官吏采购,官吏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碳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画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写卖炭翁的碳是自己艰辛劳动的成果,这1
2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第328页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唐诗研读》第108页
就把他和贩木碳的商人区别开来。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碳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情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的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馀劲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后面久违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吧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贱碳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希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了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临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有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此。作者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生活只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做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正单衣”,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做陪衬,诗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碳贵,可以多换一些衣服和食物。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碳,千馀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只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它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嘎然而止,因而含蓄,更有力,更引
3人深思。扣人心弦。(霍松林)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宫市”的无赖与残酷,而卖炭翁的形象与心里也刻画的十分成功,尤其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两句格外精警,刻画了在艰难处境中的卖炭老人细微复杂的心里活动,非常之贴切。在表现上,此诗没有运用他在讽喻诗中惯用的“卒章显其志”的手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而是以事实和形象本身显示诗人的情感倾向,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4 《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人、捕猎的人、打渔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3
4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地330、331、332页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唐诗研读》第108页
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了解到了这是白居易非常典型的一首讽喻诗,作者通过卖炭翁一个人的悲惨遭遇表现了整个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用这种以个别表现一般的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希望引起当朝者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有人说《卖炭翁》不如《长恨歌》艺术性高,这就好象是把通俗歌手和美声歌手放到一个组里比赛了。有人说,白居易的讽喻诗过于直白,尽露,缺乏婉转含蓄,没有余韵,他这是拿爱情诗的标准来衡量了,如果有这几项缺点,绝不是好的爱情诗,但是要求讽喻诗写得婉转含蓄余韵无穷,可就荒唐了。谁能够把“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婉转含蓄一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样激愤的斥责,还需要什么余韵吗?如果有余,那就是没能痛快淋漓,正是讽刺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必须按讽喻诗性质的要求,来分析其艺术形式,越能把讽喻内容表达得充分透彻,说明它的形式就越臻完美,艺术特色就愈加鲜明。 白居易想通过他的讽喻诗兼济天下,可是这个志向在生前没能实现,但在他身后,却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普济天下苍生。最后引用刘禹锡的一首来概括白诗的特点: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
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为什么我总觉得宋词比唐诗更吸引人眼球?

宋词更具有韵律美,朗朗上口
可是宋词的始祖是李白
文章标题: 为什么我觉得乐府诗要比唐诗好很多 唐诗虽然也很好,但是总觉得乐府诗更能触动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0710.html
文章标签:乐府诗  唐诗  很好  我觉得  要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