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31 15:03: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许多的作家文人对于这个论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研究。对于“穷”的理解包括欧阳修、韩愈、司马迁等人,一直到今天,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一般偏于客观环境方面,特指物质层面的因素,像恶劣的生活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坎坷的仕途等。笔者认为对于“穷”的理解应该更宽泛一些,它不止局限于物质的单个层面。
可以说“工”的文学,能够传世的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文学作品,能够深深感动人、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穷而后工”的,其创作者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极其穷困的过程。完全可以这样讲,人如果没有穷困的经历就不会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从穷困中来的。借用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然而“穷”却不仅仅指物质层面的东西。“穷而后工”中的“穷”是指“穷困”,但这个“穷困”不仅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
就物质层面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原来就很贫困,可以说一生穷困潦倒,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有富达的时候。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创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爱好却始终如一,他们把对于生路的理解融进了作品中去,从而创作出了好的文学,“工”的文学。典型代表是孟郊和贾岛。
孟郊一生运途多舛,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进士,然一生沉于下僚,终贫寒至死。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竭悬结,未尝免眉为可怜之色”。[13]因此,他的许多诗歌本身就是对那种穷困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如《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纹,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14]这些诗,不仅写出他贫病交加的凄凉晚景,也写出了冷酷无情的世道人心。其他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15]“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16]“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赠炭》),[17]都能用精练的言语写出他难以想象的愁苦心情。他的诗歌就是他的穷困生活的真实记录。
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早年为僧。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下第》)[18]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他把作诗代替生活,“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19]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但在文人的心目中自然可以找到寄托或言解脱的凭借。贾岛的诗歌创作成就虽然不是非常大,但是他却是把它当作了人生的第一要务,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孟郊、贾岛二人生活境遇相似,创作风格相近,前人评价为“郊寒岛瘦”。他们的这种基于穷困生活的创作以及与穷困生活密切联系的创作的风格不是最典型的“穷而后工”的例子吗?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孟郊、贾岛的生活一帆风顺,文学史上还会有这类如此真实细致的描绘穷困生活以及反映穷困生活心理的诗歌吗?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20]陈郁说,“孟郊斫山耕水,贾岛薪米俱无,穷尤甚焉,其诗清绝高远,非常人可到。”“作诗作文非多历贫愁者,决不入圣处。”[21])这实在是中肯之谈。
第二种情况创作者原本生活极为优裕,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人间荣华富贵享尽。而由于外在的内在的原因,一下子一败涂地,好比摩天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原来的富家子一夜间变成了穷光蛋、流浪汉。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也非常多见。典型的例子像李煜、曹雪芹。他们曾经一个是国王,一个是贵族子弟,原来就有过文学创作,但当时之作多为浮光掠影的应景之作。但一朝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人间的各种苦楚尝尽,在这样有如霄壤的巨大的反差下,激发起了他们的内在的创作潜力,从而创作出了绝佳的文学作品。
李煜在961年他继中主即位的时候,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他前期许多词就是写他的宫庭里的豪华生活,可谓写得纸醉金迷,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22]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被封“违命侯”,实际上被当作囚徒看待,一直是抑郁寡欢。终于在978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煜创作出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最能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的词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得珍贵。最后这两年的词是他用他的血、泪甚至生命浇灌出来的,因之才最美丽。如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浪淘沙〉等等都是这时期写的传诵人口之作。所以笔者认为南唐亡国后,李煜虽然成了阶下囚,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却又使得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词中皇帝”。如果说南唐不亡国,可以肯定的讲,李煜的创作就只能是晚唐词风的延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发展。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用他自己的话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短诗不正是作者在经历了大富大贵而又穷困潦倒之后而发出的极富内涵的慨叹吗?如果他一直生活在温柔乡里、富贵场中,没有穷困潦倒的生活体验,又怎么会创作出这样一部世界闻名的超级巨著--《红楼梦》来呢?,严格地讲只是大半部,可只是这大半部就已经如此伟大,实在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了。辩证地看,他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仅仅有穷困生活的体验,同样也创造不出好的文学作品来。以前的生活是一种角色的表演,多的是一种置身其中的糊涂与迷茫,以后的生活使得创作者回过头来审视,多的是一种置身其外的清醒与犀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痛苦的不是梦,而是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只有有了这两种极端的生活体验,有了惊天动地的反差,才有了创作者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地理解与体悟,然后才可以出现惊天动地的极美的作品。
从总体而言,第一种情况多一些,但就文学创作的成就而言,真正的佳作少。第二种情况少一些,但往往能够出现惊天地、泣鬼神的万古流传的传奇作品。他们一个显得单纯而直接,一个显得复杂而深刻。因为第二种情形的作家比第一种情形的作家多了一种体验,在巨大的强烈地反差下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多了一种更为痛苦更为深刻的体悟。这在第一种情形的作家里边,是很难达到这种深度的,因为只靠一种单纯或单调的生活是熏染不出那种可怕的深刻的。
“穷而后工”的例子有:
1、杜甫被贬后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名篇。
2、韩愈被贬后创作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张九龄的《感遇》也是在其被贬后所写。
4、李白在贬后写出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5、贾岛在贬后写下了《题李凝幽居》。
作品如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3、《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4、《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代: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5、《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穷而后工的例子有:
杜甫被贬后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名篇,文中“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脍炙人口;
韩愈 贬后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名句;
贾岛在贬后写下了“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的名句;
张九龄的《感遇》也是在其被贬后所写;
李白在贬后写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煜在亡国之后创作了《虞美人》、《浪淘沙》等诗歌;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著作达到爆发,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满庭芳·三十三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
陆游在被罢官后写出了《书愤》《游山西村》等名作,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辛弃疾在罢官后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佳作,痛斥现实的无奈。
扩展资料
穷而后工的解释与出处及原因
一、穷而后工[qióng ér hòu gōng]
1、释义:穷,穷困。意思是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2、出处: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3、出处释义:大概是约穷困潦倒,所做的诗文越出彩。然而并非穷困之人就能做好事,而是人生遭遇变故的人而后才能做出好文章。
4、引证: 茅盾《子夜》十八:“别的诗人是‘穷而后工’,我们这范诗人却是‘穷而后光’!他那里还能做诗!”
二、古代文人“穷而后工”的原因
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意志与人民的利益相违背,也由于他们实行的是任人唯亲的路线,致使许多才德兼备之士得不到重用,受到社会的冷落与歧视,对这种浇薄的世风以及巧谄非义的现象,贤者有强烈的愤懑。
这些饱读诗书、德才兼备之士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激发了他们心中的义愤与无奈,他们对现实有着憧憬与渴望,却又无可奈何。
这种义愤之情,便成为诗歌的酵母,使他们能写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而那些气满志得、专淫逸侈靡的王公贵人,由于心中无郁结,无不平,所以也就很难唱出发愤的悲鸣或怒喊。
这里要注意的是,“诗穷而后工”对诗人来说,不仅仅是“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更在于与人民忧戚与共,通过切身感受“自鸣其不幸”去反映时代的不幸。也只有像杜甫那样忧战伐、呼苍生、悯疮痍的不平之鸣,才能使人闻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穷而后工
贾岛、孟郊 、李煜、司马迁、李白、杜甫、孔子。
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早年为僧。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 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
补充
穷而后工,汉语成语,拼音是qióng ér hòu gōng,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出自《梅圣俞诗集序》。
有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理论的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有人认为应当将“发愤著书”说与“穷而后工”说区别对待。
但笔者认为“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还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发愤”的前提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痛苦的人生遭遇。这难道不是“穷”吗?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发愤著书”是有意为之;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式的创作无意一些,自然一些,但同样也不可否认这里也有“有意为之”的成分。
一、孟郊
孟郊一生运途多舛,早年屡试不第, 四十六岁才成进士,然一生沉于下僚,终贫寒至死。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 贫彻骨。裘竭悬结,未尝免眉为可怜之 色”。他的许多诗歌本身就是对那种穷困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
二、贾岛
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早年为僧。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 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
三、 李煜。
南唐为宋所灭后, 李煜被俘到汴京 ,被封“违命侯”,实际上被当作囚徒看待,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 李煜创作出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最能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的词作,“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正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得珍贵。
最后这两年的词是他用他的血、泪甚至生命浇灌出来的,因之才最美丽。 如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 》、《浪淘沙》等等都是这时期写的传诵人口之作。 所以南唐亡国后,李煜虽然成了阶下囚,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却又使得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词中皇帝”。
如果说南唐不亡国,可以肯定的讲,李煜的创作就只能是晚唐词风的延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 造发展。
四、 曹雪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 载,增删五次”。用他自己的话讲“满纸 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短诗不正是作者在经历了大富大贵而又穷困潦倒之后而发出的极富内涵的慨叹吗?
以前的生活是一种角色的表演,多的是一种置身其中的糊涂与迷茫, 以后的生活使得创作者回过头来审视,多的是一种置身其外的清醒与犀利。 鲁迅先 生曾经说过,痛苦的不是梦,而是梦醒了 之后无路可走。
只有有了这两种极端的生活体验,有了惊天动地的反差,才有了创作者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地理解与体悟,然后才可以出现惊天动地的极美的作品。
五、杜甫
杜甫的一生动荡飘泊,罕有春风得意的际遇。即使政治上最受重用的时候,也不过区区一个左拾遗,给同在漂泊的皇帝提提意见罢了。他完全不象他的祖父那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他始终是与“穷”为伍之辈,直至“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只落得涕泗滂沱地悲歌一曲。
宦海沉浮中,他端的无有得意之笔。倒是一生的颠沛流离,成就了他的批判意识。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对穷苦民众的同情,使他雄踞在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峰巅之上。
正是因了这“穷”,才有了千古吟唱的“三吏”“三别”,有了万人传诵的“兵车行”“春望”“秋兴”。还有哪一位诗人,能将历史的画卷铺展成他笔下的那般雄浑,那般“呼之欲来,挥之不去”,那般将浓厚的沉郁涂抹出慑人魂魄的悲壮色彩呵。
六、司马迁
司马迁 创作的《史记》,可以说这是 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惨受宫刑。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一直是愤愤难平,隐忍苟活,将满腔的郁愤浇注到这部史书中。
正是因为这一次巨大的变故,使 得他对于最高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当时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悟,支持他 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完成一部“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 著作。
他将自己的生活遭际,对于人生社 会的看法,自己的孤愤难言的情绪倾注到 这部书中,这样《史记》就成了一部抒情 之书。正因此鲁迅先生才称其为“无韵之 离骚”。
七、蒲松龄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薄松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雪芹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