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陆游、柳永,从上列 作家中任选一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评价,评价方 向不做限
任选人物及话题进行表述。柳永
他是温柔多情的耆卿,他是浪漫俊逸的三变,他亦是潇洒不羁的白衣卿相。柳永,北宋词坛上一颗横空出世的明星,在宋词的天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仕途不顺,却丝毫不影响他绝世的才情。他的词婉约浪漫,却不失俊逸潇洒。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勾栏瓦肆之内,偎红倚翠,不忍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投注毕生精力于宋词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千古不朽的作品。柳词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果真不负“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美名。
李白,大唐诗史上最亮的一颗星,他传奇的一生,被无数人传颂;他豪放飘逸的诗句,被无数人吟咏。在那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的时代里,缔造出了这位超然的诗仙——李白。
李白的传奇不只在于他那流传千古的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更是由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个性。
他就如黯野中的流光,给那大唐刻上一缕难以磨灭的印记。不知是大唐的诗词成就了他,抑或是他成就了大唐的诗词
李白,大唐诗史上最亮的一颗星,他传奇的一生,被无数人传颂;他豪放飘逸的诗句,被无数人吟咏。在那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的时代里,缔造出了这位超然的诗仙——李白。
李白的传奇不只在于他那流传千古的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就如黯野中的流光,给那大唐刻上一缕难以磨灭的印记。不知是大唐的诗词成就了他,抑或是他成就了大唐的诗词
中国古代诗人介绍
古代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约698-约756)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当过几任小官,但屡次被贬官。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一生曾两次做官,结果不是遭宦官排挤,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高适(约700-765)
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诗人。他早年过着流浪的生活,很不得志。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早年漫游南北各地,途中结识了李白等许多朋友。曾两次去京城长安赶考,都没有考中。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负,可惜没有机会实现。他曾经当过左拾遗,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久便因为仗义直言,触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职。安史之乱时,他到处颠沛流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当时镇守剑南的节度使严武见杜甫很有才能,就请他担任参谋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开始四处漂泊,五十九岁时死在长沙去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他的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孟郊(751-814)
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年青时隐居嵩山,性情耿直,很少与人来往。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做过小官。他是韩愈最赏识的诗人,但一生穷困潦倒,被成为“穷酸孟夫子”。他的诗大多抒写胸中不平,倾诉穷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林学士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被杀。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贾岛(779-843)
字浪仙,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早年屡试进士不中,曾出家当和尚,所以他的诗多数描写荒凉、孤寂的意境。他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以苦吟诗人著称。传说,贾岛骑着毛驴进京赶考,一边行路,一边吟诗。当时他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其中的“敲”字开始想用“推”,接着又想用“敲”,想来想去,定不下来,于是不停做着“推”和“敲”的手势,不觉冲撞了别人的马车。幸好坐在马车上的人是当时很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与他一起商讨,认为“敲”比“推”好。“推敲”一词由此而来。
张继
生卒年不详,字懿孙,今湖北襄樊人。中唐诗人。在江南一带做过盐铁判官和检校祠部员外郎。他写有不少旅游题咏诗,善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风光。著有《张祠部诗集》。
张志和
生卒年不详,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诗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擅长诗词,能作画、击鼓、吹笛。诗歌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卢纶(748-约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他和白居易一起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派。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来在苏州等地任刺史,晚年又入朝廷当官。在贬官期间,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他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曾经当过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于直言,得罪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在杭州、苏州等地当刺史。杭州西湖有一条白堤,相传是白居易任职期间所筑。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相传老太婆也能听懂。
李绅(772-846)
字公垂,今江苏无锡人。唐朝诗人。他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职位。但他对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诗歌中流露出对百姓穷困生活的关心之情,这在封建社会当官者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杜牧(803-853)
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统治集团里宗派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与当时对立的牛僧孺、牛德裕两派朋党都有关系,成了两派斗争的无辜牺牲者,因而内心感到非常苦闷。他写的许多诗都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心境。他的诗文字和音调很美,多用象征手法,浪漫色彩很浓。他的抒情诗情调感伤,意境朦胧,对后代影响很大。
罗隐(833-910)
字昭谏,今浙江富阳人。唐朝诗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大动乱时代,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很不满,所以他的诗多为讽刺现实之作。他的诗中善于运用口语,民间流传颇广。
胡令能
生卒年、籍贯不详人。晚唐诗人。年青时当过木匠和铁匠,被人称为“胡钉铰”。后来信仰佛教,隐居福建莆田。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仅四首。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著有《范文正公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改革,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了,自己也被贬职。他的诗立意新颖,讲究修辞技巧,喜欢用典故,好发议论。小诗语言精练,构思绝妙。著有《王临川集》。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虽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较安定的时期,但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于他多次反对王安石革新变法,因而大部分时间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官,他因此有机会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接触社会现实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创作出不少被后人传诵的名篇。他的诗气象万千而又精致秀丽,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很会对对子。传说有一天他到莫干山逛寺庙,寺中的老和尚不认识他,显得很怠慢,见他进门,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不乐意地向小和尚吩咐:“茶”。一番交谈之后,老和尚发现来人谈吐不凡,有点来头,就比较恭敬地说:“请坐!”高声吩咐小和尚:“敬茶”。后来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时,便一反常态,点头哈腰,打躬作揖,兴冲冲地招呼:“请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轼要走了,老和尚请他为寺庙写一付对联。苏轼拿起笔就写,他写的对联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李清照(1084-约1151)
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她的词多写身世,情调感伤,但语言清丽,讲究韵律,精致典雅,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她也能写诗,留传下来的不多。她的诗多数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基调高昂,语言铿锵,与她婉约的词风完全不同。著有《漱玉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做很多地方官,一生处于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积极从事抗金复国运动。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诗人。他的后半生创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于写绝句,诗风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的景色,富有新意,构思新巧,平易自然,自成一家,被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流传下来不多。著有《诚斋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学问渊博,讲学不倦。他为人诚实正直,一次他入朝议事,路上有人对他说:“皇上讨厌你的正心诚意的学说,你不要多讲了。”朱熹说:“我平生做学问就是以这四个字为指导的,我怎么能藏在心里来欺骗皇上呢?”他写的诗清新朴实,常寓哲理于形象。著有《朱文公文集》。
林升 生卒年不详,子梦屏,今浙江平阳人。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叶绍翁 生卒年不详,今浙江龙泉人。南宋诗人。诗风淡远,耐人寻味。著有《靖逸小集》等。
翁卷 生卒年不详,字灵舒,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写诗注重修辞炼字,善用白描手法描绘景色。著有《苇碧轩集》。
高鼎 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诗人,其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今浙江诸暨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画家。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替人家放牛,在牛背上读书,勤奋学画。他擅长画梅花和竹石,写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趣的诗歌。他的诗文语言质朴,不拘一格,在元诗中独树一帜。著有《竹斋集》。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主张作诗面向现实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反对因循守旧,重复古人。所作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朴素自然。著有《板桥全集》。
袁枚(1716-1798)
字子才,号随园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明白流畅,清新灵巧,绝句尤其精妙。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所作诗文提倡变法,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热切的爱国之情。他的诗境界开阔,想像丰富,充满浪漫色彩,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古代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约698-约756)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当过几任小官,但屡次被贬官。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一生曾两次做官,结果不是遭宦官排挤,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高适(约700-765)
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诗人。他早年过着流浪的生活,很不得志。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早年漫游南北各地,途中结识了李白等许多朋友。曾两次去京城长安赶考,都没有考中。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负,可惜没有机会实现。他曾经当过左拾遗,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久便因为仗义直言,触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职。安史之乱时,他到处颠沛流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当时镇守剑南的节度使严武见杜甫很有才能,就请他担任参谋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开始四处漂泊,五十九岁时死在长沙去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他的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孟郊(751-814)
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年青时隐居嵩山,性情耿直,很少与人来往。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做过小官。他是韩愈最赏识的诗人,但一生穷困潦倒,被成为“穷酸孟夫子”。他的诗大多抒写胸中不平,倾诉穷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林学士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被杀。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贾岛(779-843)
字浪仙,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早年屡试进士不中,曾出家当和尚,所以他的诗多数描写荒凉、孤寂的意境。他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以苦吟诗人著称。传说,贾岛骑着毛驴进京赶考,一边行路,一边吟诗。当时他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其中的“敲”字开始想用“推”,接着又想用“敲”,想来想去,定不下来,于是不停做着“推”和“敲”的手势,不觉冲撞了别人的马车。幸好坐在马车上的人是当时很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与他一起商讨,认为“敲”比“推”好。“推敲”一词由此而来。
张继
生卒年不详,字懿孙,今湖北襄樊人。中唐诗人。在江南一带做过盐铁判官和检校祠部员外郎。他写有不少旅游题咏诗,善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风光。著有《张祠部诗集》。
张志和
生卒年不详,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诗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擅长诗词,能作画、击鼓、吹笛。诗歌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卢纶(748-约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他和白居易一起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派。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来在苏州等地任刺史,晚年又入朝廷当官。在贬官期间,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他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曾经当过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于直言,得罪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在杭州、苏州等地当刺史。杭州西湖有一条白堤,相传是白居易任职期间所筑。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相传老太婆也能听懂。
李绅(772-846)
字公垂,今江苏无锡人。唐朝诗人。他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职位。但他对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诗歌中流露出对百姓穷困生活的关心之情,这在封建社会当官者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杜牧(803-853)
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统治集团里宗派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与当时对立的牛僧孺、牛德裕两派朋党都有关系,成了两派斗争的无辜牺牲者,因而内心感到非常苦闷。他写的许多诗都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心境。他的诗文字和音调很美,多用象征手法,浪漫色彩很浓。他的抒情诗情调感伤,意境朦胧,对后代影响很大。
罗隐(833-910)
字昭谏,今浙江富阳人。唐朝诗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大动乱时代,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很不满,所以他的诗多为讽刺现实之作。他的诗中善于运用口语,民间流传颇广。
胡令能
生卒年、籍贯不详人。晚唐诗人。年青时当过木匠和铁匠,被人称为“胡钉铰”。后来信仰佛教,隐居福建莆田。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仅四首。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著有《范文正公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改革,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了,自己也被贬职。他的诗立意新颖,讲究修辞技巧,喜欢用典故,好发议论。小诗语言精练,构思绝妙。著有《王临川集》。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虽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较安定的时期,但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于他多次反对王安石革新变法,因而大部分时间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官,他因此有机会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接触社会现实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创作出不少被后人传诵的名篇。他的诗气象万千而又精致秀丽,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很会对对子。传说有一天他到莫干山逛寺庙,寺中的老和尚不认识他,显得很怠慢,见他进门,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不乐意地向小和尚吩咐:“茶”。一番交谈之后,老和尚发现来人谈吐不凡,有点来头,就比较恭敬地说:“请坐!”高声吩咐小和尚:“敬茶”。后来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时,便一反常态,点头哈腰,打躬作揖,兴冲冲地招呼:“请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轼要走了,老和尚请他为寺庙写一付对联。苏轼拿起笔就写,他写的对联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李清照(1084-约1151)
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她的词多写身世,情调感伤,但语言清丽,讲究韵律,精致典雅,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她也能写诗,留传下来的不多。她的诗多数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基调高昂,语言铿锵,与她婉约的词风完全不同。著有《漱玉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做很多地方官,一生处于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积极从事抗金复国运动。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诗人。他的后半生创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于写绝句,诗风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的景色,富有新意,构思新巧,平易自然,自成一家,被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流传下来不多。著有《诚斋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学问渊博,讲学不倦。他为人诚实正直,一次他入朝议事,路上有人对他说:“皇上讨厌你的正心诚意的学说,你不要多讲了。”朱熹说:“我平生做学问就是以这四个字为指导的,我怎么能藏在心里来欺骗皇上呢?”他写的诗清新朴实,常寓哲理于形象。著有《朱文公文集》。
林升 生卒年不详,子梦屏,今浙江平阳人。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叶绍翁 生卒年不详,今浙江龙泉人。南宋诗人。诗风淡远,耐人寻味。著有《靖逸小集》等。
翁卷 生卒年不详,字灵舒,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写诗注重修辞炼字,善用白描手法描绘景色。著有《苇碧轩集》。
高鼎 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诗人,其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今浙江诸暨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画家。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替人家放牛,在牛背上读书,勤奋学画。他擅长画梅花和竹石,写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趣的诗歌。他的诗文语言质朴,不拘一格,在元诗中独树一帜。著有《竹斋集》。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主张作诗面向现实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反对因循守旧,重复古人。所作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朴素自然。著有《板桥全集》。
袁枚(1716-1798)
字子才,号随园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明白流畅,清新灵巧,绝句尤其精妙。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所作诗文提倡变法,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热切的爱国之情。他的诗境界开阔,想像丰富,充满浪漫色彩,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赞同19|评论(7) 2021-04-18 19:04暗皇殿下| 三级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
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
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1 庄姜
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她是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
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可是庄姜嫁给了昏惑的庄公,夫妻不和,婚姻不幸,心中非常痛苦。《邶风》一,二,四首诗写出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首《柏舟》,写的是庄公长期不和庄姜一起生活,《柏舟》即作者自况,柏木之舟质量是坚实细密的,比喻作者人才出众,但却是飘荡水中的一只空船。庄姜的隐忧无法排解,耿耿不寐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是写她忧愁的情绪,摆脱不掉的苦闷。意象联想十分贴切。
诗佛”。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
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
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
,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2班婕妤
(约公元前48年——公元前6年),汉代大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名不详,婕妤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妃嫔的一种称号,地位相当于上卿,自魏晋到明代延用。她是西汉楼烦(今朔州东)人,少年
时即显出才学,工于诗赋。汉成帝初年,以才、貌俱佳被选入成帝后宫,起初为少使,不久被立为婕妤。她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女子,不争夺地位,不干预政治,谨守礼教。据有关史书
记载,成帝要带她同车出游,她认为皇帝的身边应该是名臣,不是女宠,因此婉言拒绝。后来,赵飞燕入宫得宠,以谗言诋诽许皇后及班婕妤。成帝听信谗言,废了许皇后,而班婕妤以对问
得以幸免,但她恐怕日久见危,于是进入长信宫侍奉皇太后,并作赋度日。成帝死后,她移居陵园,并在那里去世,约五十来岁。
班婕妤是辞赋发展史上极少的女作家之一,也是较早的五言诗的创造者。《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卷她的作品,后来多数散失,仅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赋》等几篇,都是抒
发自己的宫中苦闷之情,以《自悼赋》真实可信且最为著名。
6谢道韫,
东晋著名女诗人,出身东晋名门谢氏家族,一代名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少时即颇有文采,一日家族聚会,众人围炉闲谈,碰巧大雪纷飞。谢安出上对“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对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闻之,大喜,认为她的比喻精妙、文思敏捷。后世人以“咏雪之才”称赞其诗作。
谢道韫还继承了谢安的从容淡定,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优秀品质。当孙恩五斗米教进攻会稽时,其夫王凝之(大书法家王羲之次子)作为太守手足失措、不知排兵布阵、只知求神拜佛,道
韫却死战不休直至力竭被俘,被押往孙恩时,更不畏强暴,直面怒斥孙恩残暴无道,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与谢安赋诗对弈谈笑间击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取得淝水之战的大家风度毫无二致
。可谓女中豪杰,不让须眉。
由上可见,谢道韫风度胸襟,已非一般弱小女子所能比拟的:论才华,她也许比不上蔡文姬、李清照;论美貌,她也许比不上西施、玉环;然而论风度襟怀,道韫无疑是魏晋时期女性的杰出
代表。在众多魏晋风流名士的掩映下,谢道韫真是一朵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奇葩,于是时人称之曰:“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李冶
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颇有文才。出家为女道士后,她又与许多诗人鸿儒交游,酬咏甚多。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
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鸿渐)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诗歌《寄朱放》、〖送阎二十六
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天宝年间,玄宗闻知她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那时,她已进入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
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其详词意,不类冶作”,似乎缺乏根据。)诗一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宰相。赞同13|评论(2) 2021-11-04 12:1527332777gs| 二级 【先秦】 屈原 宋玉 【两汉】 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司马迁 朱穆 王褒 刘邦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 曹操 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 阴铿 徐陵 庾信 江总朱超 【隋代】 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 杜审言朱弯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卢纶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僧贯休僧齐己 温庭筠 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 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朱昼 刘方平 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綦毋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 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 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 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 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岳飞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好问 【元代】 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 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 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 王冕 洪希文 杨载 杨维桢 【明代】 刘基 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谦 杨慎 王守仁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王彦泓 沈宜修 叶小鸾 袁枢 【清代】 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屈大均 王夫之 吴嘉纪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宋琬 施闰章 查慎行 赵执信 纳兰性德 厉鹗 袁枚 蒋士铨 张问陶赵翼 仓央嘉措 黄景仁 龚自珍 谭嗣同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郑板桥 曹雪芹
【先秦】 屈原 宋玉 【两汉】 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司马迁 朱穆 王褒 刘邦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 曹操 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 阴铿 徐陵 庾信 江总朱超 【隋代】 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 杜审言朱弯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卢纶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僧贯休僧齐己 温庭筠 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 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朱昼 刘方平 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綦毋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 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 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 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 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岳飞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好问 【元代】 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 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 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杨载 杨维桢 【明代】 刘基 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谦 杨慎 王守仁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王彦泓 沈宜修 叶小鸾 袁枢 【清代】 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屈大均 王夫之 吴嘉纪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宋琬 施闰章 查慎行 赵执信 纳兰性德 厉鹗 袁枚 蒋士铨 张问陶赵翼 仓央嘉措 黄景仁 龚自珍 谭嗣同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郑板桥 曹雪芹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
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
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1 庄姜
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她是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
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可是庄姜嫁给了昏惑的庄公,夫妻不和,婚姻不幸,心中非常痛苦。《邶风》一,二,四首诗写出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首《柏舟》,写的是庄公长期不和庄姜一起生活,《柏舟》即作者自况,柏木之舟质量是坚实细密的,比喻作者人才出众,但却是飘荡水中的一只空船。庄姜的隐忧无法排解,耿耿不寐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是写她忧愁的情绪,摆脱不掉的苦闷。意象联想十分贴切。
诗佛”。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
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
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
,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2班婕妤
(约公元前48年——公元前6年),汉代大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名不详,婕妤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妃嫔的一种称号,地位相当于上卿,自魏晋到明代延用。她是西汉楼烦(今朔州东)人,少年
时即显出才学,工于诗赋。汉成帝初年,以才、貌俱佳被选入成帝后宫,起初为少使,不久被立为婕妤。她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女子,不争夺地位,不干预政治,谨守礼教。据有关史书
记载,成帝要带她同车出游,她认为皇帝的身边应该是名臣,不是女宠,因此婉言拒绝。后来,赵飞燕入宫得宠,以谗言诋诽许皇后及班婕妤。成帝听信谗言,废了许皇后,而班婕妤以对问
得以幸免,但她恐怕日久见危,于是进入长信宫侍奉皇太后,并作赋度日。成帝死后,她移居陵园,并在那里去世,约五十来岁。
班婕妤是辞赋发展史上极少的女作家之一,也是较早的五言诗的创造者。《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卷她的作品,后来多数散失,仅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赋》等几篇,都是抒
发自己的宫中苦闷之情,以《自悼赋》真实可信且最为著名。
6谢道韫,
东晋著名女诗人,出身东晋名门谢氏家族,一代名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少时即颇有文采,一日家族聚会,众人围炉闲谈,碰巧大雪纷飞。谢安出上对“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对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闻之,大喜,认为她的比喻精妙、文思敏捷。后世人以“咏雪之才”称赞其诗作。
谢道韫还继承了谢安的从容淡定,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优秀品质。当孙恩五斗米教进攻会稽时,其夫王凝之(大书法家王羲之次子)作为太守手足失措、不知排兵布阵、只知求神拜佛,道
韫却死战不休直至力竭被俘,被押往孙恩时,更不畏强暴,直面怒斥孙恩残暴无道,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与谢安赋诗对弈谈笑间击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取得淝水之战的大家风度毫无二致
。可谓女中豪杰,不让须眉。
由上可见,谢道韫风度胸襟,已非一般弱小女子所能比拟的:论才华,她也许比不上蔡文姬、李清照;论美貌,她也许比不上西施、玉环;然而论风度襟怀,道韫无疑是魏晋时期女性的杰出
代表。在众多魏晋风流名士的掩映下,谢道韫真是一朵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奇葩,于是时人称之曰:“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李冶
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颇有文才。出家为女道士后,她又与许多诗人鸿儒交游,酬咏甚多。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
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鸿渐)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诗歌《寄朱放》、〖送阎二十六
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天宝年间,玄宗闻知她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那时,她已进入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
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其详词意,不类冶作”,似乎缺乏根据。)诗一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宰相。
【先秦】 屈原 宋玉 【两汉】 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司马迁 朱穆 王褒 刘邦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 曹操 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 阴铿 徐陵 庾信 江总朱超 【隋代】 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 杜审言朱弯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卢纶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僧贯休僧齐己 温庭筠 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 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朱昼 刘方平 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綦毋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 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 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 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 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岳飞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好问 【元代】 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 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 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杨载 杨维桢 【明代】 刘基 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谦 杨慎 王守仁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王彦泓 沈宜修 叶小鸾 袁枢 【清代】 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屈大均 王夫之 吴嘉纪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宋琬 施闰章 查慎行 赵执信 纳兰性德 厉鹗 袁枚 蒋士铨 张问陶赵翼 仓央嘉措 黄景仁 龚自珍 谭嗣同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郑板桥 曹雪芹
详细的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
详细的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 并且 能够 根据生平 分析他的诗歌风格 rn最好能把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联系在一起 并分好时期 谢谢早年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野史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李世民族灭而逃往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且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尚在幼年即在玄武门之变后全数被害,留有亲生后嗣的可能性很小。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更为了学习而隐居。
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元六年,在戴天山(约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处)大明寺读书。二十五岁时只身出四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中年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来他在洛阳和另两位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朋友。
晚年
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年届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756年12月,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参见李璘之乱)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去世
《新唐书》记载,唐代宗继位后以左拾遗召李白,但李白当时已去世。
《旧唐书》则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中国民间有“太白捞月”的传说:李白在舟中赏月,饮酒大醉,想要跳下船至水里捞月而溺死。
李白在所有诗歌体裁都有千古绝唱。李白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诗、乐府诗、五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
扩展资料:
李白诗风浪漫,包罗万象,继承陈子昂提倡的诗歌革命,反对南齐、萧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把南朝以来柔弱华靡的文风,一扫而空。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唐诗都得到创造性发展。
李诗富个性,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内容表现出蔑视庸俗,反抗和不媚权贵的叛逆精神,歌颂游侠和仙道,被誉为“诗侠”、“诗仙”,后世亦以诗仙李白称之。
李诗想像丰富,结构奇特,极度夸张,比喻生动,并运用大量神话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的夫人是许氏,许氏死后续宗氏为妻。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阳 ;另一子名:颇黎李白有三个老婆,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不详其姓。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女儿李平阳,姓李。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不爽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性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为了使气氛更为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一下这个女人的姿色和身材。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但不久两人就分开了。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嫖娼取道河南商丘,并再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是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髣髴其形。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狞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歌颂圣朝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人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自己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人幕。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历史记年、公元 唐代纪年 重要历程 事迹纪略
697 神功元年 祖籍陇西郡 李白系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其先世因事迁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归蜀中。
701 长安元年 出生在蜀中 据唐李阳冰、魏颢、范传正、刘全白、宋欧阳修、明杨慎、清王琦等著作,《新唐书》及近代学者考证,太白生于蜀中。
约在706 神龙二年 大悟磨针溪 李白少时好嬉戏,见武母磨杵作针,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悟,乃发愤读书。时年约六、七岁。
约在706/716 开元四年 匡山读书处 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从空灵法师学剑术、从赵蕤学纵横术,以诗文见长史苏受到赞扬:“此子天才英丽”,“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 开元七年 蜀中览名胜 登剑门山(作《剑门赋》),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锦城散花楼(《春感》)、窦团山(《窦团题句》)。即“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720 开元八年 当县作小吏 太白少时即有令名,应聘作县吏。先后赋《谢令妻》、《观山火续句》、《观潮续句》等诗,因县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 开元十三年 辞亲远游 二十五岁时,别匡山,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 727 开元十五年 十载寓安陆 寓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安州都督马公评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游江夏,历洛阳,“遍干诸侯”。
736 开元廿四年 携家向任城 携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阳)同寓山东任城(济宁)。许夫人已逝世。
742 天宝元年 受诏赴长安 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 天宝三年 李白与杜甫 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750 天宝九年 漫游复漫游 已与宗氏夫人结婚,南北飘流。北去幽燕,预感祸乱。意欲“沙漠收奇勋”,作出《雪谗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魏颢同游。
756 天宝十五年 从竟蒙冤 “安史之乱”起,为济世平乱,参加永王李幕府。“不惜捐微躯,所冀旄头灭”。肃宗李亨以弟为叛逆,灭,李白受株连。初囚浔阳狱,狱中读《留侯传》。
758 至德三年 长流夜郎道 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获释。但肃宗以太白“附逆”有罪当诛,郭子仪以官爵赎罪,乃流放夜郎。
759 乾元二年 半道遇赦还 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宿五松下荀媪家》、《丁都护歌》。
761 上元二年 白发请长缨 叛贼史朝义凶焰复炽,副元帅李光弼带兵平乱,太白前往入幕报国,患病,半途而返。依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762 宝应元年 沉疴逝当涂 太白逝世,一说患病,赋《临终歌》而卒。又一说泛舟彩石矶,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为拾遗,而白已逝世。
817 元和十二年 长眠青山麓 初葬于安微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传正为实现太白“悦谢家青山”遗愿,迁葬于青山。
李白“少为当县小吏”事迹,记载于宋代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记,可供 考证。
为了明白始末,关于李白作小吏期间的诗篇,以及野史传说,在此加以略述。本来, 大如一国历史,小如一人经历,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时,对于那模糊情节,也只能“略貌取 神”。其所以一记,一则此一事迹类似桃源旧事,尚未外传;二则这非山巅水涯,可以寻访 而得,三则藉此小吏事迹的一斑,还可窥见李白故里时期的全部活动。 初露头角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又“三拟文选”,年纪轻轻,能 诗能赋。长史苏见了李白的诗赋,向幕僚们热烈赞扬道:“李白这位少年,才华横溢。如 果再努力学习,将来可以跟汉赋大家杨雄和司马相如并驾齐驱呢。”这一称赞,影响很大, 李白在故里崭然露了头角。
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这里,我们还要着重介绍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西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谗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殷番《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朽杰作。他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峰顶》诗:“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完全出于写实。把两诗互相比较,艺术价值的高下,不言而自明。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我们前面引用过的《行路难》第一首、《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等篇,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名作《将进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突然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有的诗既写实,又想象夸张,象《北风行》、《关山月》;有时竟把抒写理想愿望和描写苦难的现实结合在一篇诗里,如《古风》第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俯见被安禄山蹂躏毁灭了的洛阳。使我们不禁想起《离骚》的结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急转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歌语言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据权德舆作的韦渠牟诗集序说,李白曾经把“古乐府学”传授给十一岁的韦渠牟。他的乐府诗中拟古乐府之作很多,众所周知,不必举例。但他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地方,首先还是语言。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的语言,多么酷似《孔雀东南飞》、《子夜歌》和《西洲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得多么活泼自然,叫人一读难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又是多么地青出于蓝。这些初看来是最平凡的地方,但是后代摹拟李白的诗人没有一个人达到这种高度完美的境地。学腔调似难而实易,学语言似易而实难。
李白运用的诗体很多样,但贡献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他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学习乐府民歌。七古无须再谈,这里只举他几首脍炙人口的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即以《早发白帝城》一诗而论,全篇词意完全出于《水经注》“巫峡”一篇,但语言之自然,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他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一点说,他却超过了王昌龄。他的五律,运古诗质朴浑壮气势于声律格调之中,往往不拘对偶,也很别具风格。如《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等篇,历来为评论家所称引。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兆、鲍照的话,屡有所见。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杜甫赠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鲍照、庾信、阴铿的地方。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文学史上,从六朝到隋唐是审美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虽在曹丕就已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钟嵘也提倡“自然英旨”(《诗品》),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六朝的艺术趣味仍是更多地偏向于典雅文饰;至盛唐诗歌转以主体意兴的天才抒发和自然表现为鹄的,前人的这些审美理想才真正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李白在这方面又正是一个集中的代表。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以“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两句话概括李白诗歌的总貌,这一特点体现于李诗的艺术形象、抒情方式和诗歌语言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他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
例如,诗人往往改变现实生活中事物大小、多少、轻重的比例关系,通过形体规模的变形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他忽而化重为轻,如“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忽而又化轻为重,如“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在这种对比关系中,诗人写出了他的愤激和自信。李白的写景诗又常常打破空间方位的拘限,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任意安排,通过空间的变形展示出诗人宽阔的襟怀。例如他的《横江词》六首,本来是从“横江”(在今安徽和县)这一地点着眼的,但诗人的视角却没有限于这个局部的地段,它忽而跳到远在江宁城外的瓦官阁,甚至到了地处江宁县北、比瓦官阁更远的三山,忽而又跳到当涂西南三十里的天门,忽而又写了钱塘江的潮水。又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诗人醉后竟想把君山削去,好让湘水一无遮拦地流泻,借以发挥他奔放的豪情。此外如写庐山瀑布的“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海风吹不断,明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之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题之二),也无不是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气势。李白诗中还可以依据情感的要求,改变时间的速度,出现了所谓的“主观时间”。例如《将进酒》里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人的一生说成如朝夕之间的短暂;《寄韦南陵冰》“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又把一天放大为三年的时间。《长相思》则更奇妙地把某一瞬间凝固起来,诗中云: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诗中的女主人公要把对镜流泪的时刻封存起来,好作为日后的明证。这和六朝民歌《莫愁乐》的“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伸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时间的变形烘托出女子的痴情。李白在更多的诗里,好以游仙、梦境或幻境来补充或组织画面,在虚拟的描写中更加恣肆汪洋地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开始时所作的描述就带有很大的虚拟成分,例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是诗人在写胸中丘壑,不能当作真山真水看待的。
从“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以下,诗进入了神话般的世界,自在遨游的神仙激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热情,终于迸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反抗呼声。诗人是通过幻想的境界来表现自己对权贵的决绝态度的。又如《梁甫吟》中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古风》第十九首:
西上莲华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也都是在幻境中充分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或是不能忘怀苦难现实的拳拳之心。把丰富的现实生活感受寄托在幻境之中,在惝恍迷离的幻觉形象中表现出清醒的抗争意识和热情,这是对屈原诗歌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的“以气为主”,还表现为其壮浪纵恣的抒情形式。
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李白诗歌的跳跃性也是极强的,往往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开阖动荡中坦露变幻无常的感情活动。贯穿在这些飞跃之中的,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踪迹。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仅十二句,可是诗人的情感活动却出现了几度跌宕起落。
首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三句开始境界忽然一变,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揽明月。“抽刀”两句又从天上跌回到人间,愁绪像回潮般再度袭来。但诗人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吞噬淹没,终于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在这样大起大落的飞跃之中,披露了其内心深沉的痛苦,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性格。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
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他的《上三峡》诗则是以古代民歌《三峡谣》为张本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如: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我等级较低,能否让我成为最佳答案?谢谢。
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点?
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
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精练凝重.
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文章标题: 如何用几句话概括著名诗词人的一生 如 李白 杜甫 秦观 柳永……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5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