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1 10:26:47 | 作者:Seaman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先来聊聊这首诗的背景知识——作者王维和诗名鹿柴。
一提到王维,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大诗人,想到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春来花几枝”等经典名句,实际上他还是位出色的画家,且精通音乐,可谓多才多艺。这样的人才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受欢迎的,况且是在开元盛世的唐朝。纵观王维一生,虽经历了一些挫折(比如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被贬,安禄山之乱经历牢狱之灾),但总体算是成功的。仕途较平坦,最后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有时间和财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拥有一套大别墅,官场不如意时选择半官半隐,寄情山水(王维出生于官宦世家,弟弟王缙做过唐朝宰相,加上自己为官,肯定不差钱)。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大的感触是画面感极强,一如苏东坡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足见其在诗歌创作上的独树一帜和成就。
曾问过一位学生,他能很熟练地背出《鹿柴》,却不知道鹿柴为何意。鹿柴其实是个地名,属王维别墅中的一处风景。需注意的是,这里的柴,读音为zhài,同寨,意为栅栏,鹿柴就是鹿生活的地方,说不定王维曾在这里养过鹿。王维的这处别墅叫辋[wǎng]川别业,辋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别业即别墅之意,辋川别业实际上是一个依山伴水,因地而建,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大园林,它安祥地点缀着辋川山谷。王维经常陶醉于山壑林泉之间,同裴迪等好友为辋川二十处胜景写下了四十首五言绝句,取名《辋川集》,《鹿柴》便是其中一首。
王维《辋川图》,图片来自网络
诗人用寥寥二十个字便勾绘出一幅空谷幽林的图画,文字十分简明,易于理解,但高明之处在于运用了反衬手法,让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接下来,我试着从科学角度来解析这首诗。
幽静的山林里看不见人,只听到说话的声音。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经历:走在深山密林中,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环顾四周,却根本看不到人影,像极了武侠小说中描写的场景,一位武林高手,对着林子中一众人隔空言语,大家神情紧张地张望,却不知晓他人在哪儿,十分玄幻。为什么会感觉声音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却找不到声源呢?
首先得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了我们的耳朵,耳廓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都会使其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了耳蜗,再经由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通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后,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人耳结构,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要清晰我们是如何辨别声音的方向。主要是靠两只耳朵,即双耳效应,也就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来判别声音方位。举个例子,当有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出现在你的左边时,你的左耳会先听到声音,之后声音才会到达右耳,且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远近与能量大小成反比,因此此时左耳听到的声音能量要大于右耳。所以你会很准确地转向左边,找到声源,然后惊讶地喊道:“这不是我失散多日的小猫佩奇吗?”还可以做个实验,闭上眼睛,让你的朋友将手机悄悄地放在你周围的某个位置,然后打开一段音乐(可对比调整音量以及更换歌曲的效果),根据音乐声,你一定很快就能判断出手机在你的前后左右的哪个位置,甚至能说出与你的大概距离。大脑真是个神奇的加工厂。
可是,手机和你之间除了空气,并没有其它障碍物,音乐声在传播时可以很顺利地到达你的耳朵。但在山林中,树木丛生,声音传播可就没那么顺利了。树会吸收一部分声音,并反射一部分声音,声音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因此会影响我们判断声源的位置。是的,同光一样,声音也能反射,生活中的回声、喇叭扩音等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客观现象的存在。
实验步骤:
1、参考下图,将实验材料摆放好,注意两个纸筒的角度要一致,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再将耳机放入右边的纸筒内;
2、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把耳朵贴在左边纸筒口上,仔细听手机时钟的滴答声是否清晰。(可以听到清晰的滴答声)
实验原理:这是因为滴答声通过纸筒传播出去,被前方的书本挡住了,反射到另一边的纸筒,我们就听到了滴答声。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听到的反射声音是最大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除了声音的反射,这里面必定还存在许多其它因素的助力,比如地形、距离、安静的环境等。我们可以想象,此刻,诗人正驻足于鹿柴林中的某个石阶上,心怀正念,享受着眼前空山的静谧,因此能听到稀有的人声(不一定能听清说话内容)。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很多常常会被忽略,主要是因为大家的关注点和专注力不同。
诗人又发现,夕阳的金光正射入这幽暗的森林中,再一次照到了青苔上。黄昏的光影,给这片山林蒙上了另一层色彩。正是那一道照在青苔上的余晖,让这片森林愈发显得昏暗,足见树木之茂密。此处有一个问题,阳光为什么能照进如此茂密的森林?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它能透过树叶间的缝隙落到地面,这和小孔成像是同一个原理,也是为什么我们大晴天站在树底下会看到地面上的光斑。
在很多关于本诗的解析中会提到,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是在以眀衬暗,以局部衬整体。而我以为恰恰是相反的。我猜想,诗人肯定不会局限在描述一个黄昏的景象,其中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寄意。返景、复、青苔,从这几个词中,就能看出一些启示。返景[yǐng],景同影,指夕阳余晖,太阳其实可以代表时间,它是运动的,但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情,所以又可以看作是相对静止的;青苔,静静地附着在石头上,沐浴着阳光雨露,看起来是静止的,但青葱的它们充满了生机,默默地生长着,又是相对运动的。为什么那束光是照在青苔上,一是巧合,二是包含了诗人对时间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彼时朝政昏暗,王维很是消极失望,于是经营起辋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一切和合皆无常,阳光和青苔都代表了生,和森林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是美的,珍贵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更值得去珍惜。正如前面两句诗,诗人更有可能是在享受寂静,而非感到落寞。对王维来说,隐居更益于修行,我想这样的解析可能更符合作为虔诚佛教徒的诗人此刻的心境。“诗中有禅”,可见一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遗憾的是,辋川别业今已不复存在,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在诗歌中去感受它的美好,谢谢王维。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