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1 10:26:52 | 作者:欧林泽自然教育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从小就熟记于心的诗,真的有让每个人都理解劳动的艰辛,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了吗。
《道德经》所言:"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居无为之事——指的是不要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行不言之教——不用谆谆教导,孩子也能自然而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经常有机会接触不同自然环境的孩子越来越少,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而是在繁重的课业和激烈竞争下,父母会认为课堂教育最重要,因此孩子接触自然的时间就被大大减少。
网络、手机正成为从婴儿开始一直到耄耋老人首选的娱乐消遣方式。不要说人与自然,就连人与人的交流都越来越少,社恐症、自闭症患者越来越多。
事实上,大多生物都热爱自然。但往往在孩子印象中的自然活动,就等同于回来后被家长或老师要求写一篇游记,或背诵一首诗,对于大多数活泼好动的孩子而已,这明显就是不公平的交易,因为半天的亲近大自然的时间,是接下来得坐一整天来完成一篇游记、或背诵一首古诗来交换的,孩子大概率很快从感兴趣转变为恐惧。
而且,很多大人对自然教育的理解也有误,怎么区分是接受了教育,还是纯粹去玩?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孩子可能只记得山很高水很深动物可爱植物茂盛而且感觉很累,这只能叫到此一游,并非接受了教育。估计孩子愿意去也只是为了逃避学。
第一、先让孩子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找到乐趣。
孩子年纪越小,好奇心就越重,对于自然万物就越喜欢用舔舐、触摸、撕扯、拆解、发问等方式。在不造成破坏和没有实际危险的前提下,大人应该让小孩多接触。
第二、引导孩子分辨自然万物的区别,理解和而不同的自然哲学。
多花时间观察花鸟虫鱼,区别它们的特点,并启发孩子对自然生态关系的思考。
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是建立在孩子天性好奇基础上的,只要做到顺其自然的引导,并不会妨碍孩子乐在其中,甚至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也会变得主动思考、主动分享、主动学习......观察和分析事情的能力与方法都会大大提高。
这些能力,对于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无穷受用,不会像我们社会性经验具有明显时效性。
第三、让孩子体验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学会在群体合作中去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而不是由别人替小孩付出,让小孩直接享受成果。
很多家长舍不得孩子受苦受累,怕孩子受挫折了、欺负了、被虫子咬了、衣服弄脏了、摔跤了......,长辈们恨不得把孩子所有事情通通包揽,以爱之名剥夺他们人生体验与成长。
而自然教育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孩子有独立的学习、生存与思考能力。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
如果课堂上的文化学习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那自然教育的学习则是训练他们的生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