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科举考场上所作诗歌,为何少有佳作

时间: 2021-06-14 13:05: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科举考场上所作诗歌,为何少有佳作

为什么有人说自唐朝以后诗歌佳作越来越少?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对于各个朝代文学作品的理解,通常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唐朝,不管是李白,杜甫在诗歌上面的成就都是流传千古的,唐朝一度成为了诗歌写作的盛世,唐宋八大家更是推动了这朝代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在唐朝诗歌如此繁盛的时候,同样会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唐朝以后的诗歌佳作越来越少?其实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唐朝本身已经在诗歌创作方面成为一个拔尖式的水平,其次,唐朝以后的诗歌创作环境也呈下滑式走向。为什么诗歌在唐朝发展的如此之火?首先与统治者的提倡密不可分,唐朝将科举制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科举制中一个重要的得分项,就是可以写出一首好诗,不管是玄宗还是武则天,都在诗歌方面有很浓厚的兴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包括当时社会的普遍的良好的创作风气,都使得诗歌在那一时代颇为流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忧国忧民,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潇洒自在。唐朝成就了诗人的同时,这些极富盛名,文采斐然的诗人,同样也成就着唐朝的诗歌风貌。而唐朝以后,宋朝的词文化非常的繁荣,从原来的词为艳科到宋朝可以将词谱曲进行演唱,家喻户晓,更体现了市井文化的繁荣。词的流行,使得当时社会上大部分的文学家更注重词的创作,而淡化了诗歌的写作,所以在宋朝时词文化更加艳丽。宋朝以后,元代更注重于元杂剧取得创作,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文字狱的实行使得文学创作氛围已经不容乐观,所以对诗歌的创作打击很大,诗歌佳作也越来越少,文人们为求自保,已经很少再发散思维敢写敢作了。

唐朝的盛世可以说是为诗歌贡献出了一个绝佳的创作环境啊,开放的唐朝,很多人都能大胆地用诗歌表达自己想法,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才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诗人。
因为统治者的提倡推崇,诗歌在唐朝他到顶峰,随后是下滑式发展。随着宋词元杂剧文化发展,诗歌创作也开始被淡化。
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诗歌自然成了一个考试项目,而且统治者也是很重视诗歌的创作,但是从唐朝以后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程度降低,而且宋词和元曲也比较盛行,并加上后来的文字狱,这些种种原因导致写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少。
唐朝以后诗歌佳作并不是越来越少,而是难以与唐朝相比较而已,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诗歌最鼎盛的时期,只是后来的诗作难以与日月争辉。

宋代的科举非常严肃,为何言情的诗词还能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宋代的科举非常严肃,但是它依旧不能禁锢人们的感情描写和抒发。
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时期,文学在这个时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文学除了应用科举,文人在表达情感方面也要抒发,所以言情诗词获得了发展。
因为这为数不多的宋代科举词,却展现了宋代士人生活的多样性,在歌功颂德、一片祥和之声的科举诗之外,进行了一些现实而有意义的补充。
首先科举有关的负面情绪诗文不适合表达,词可以;其次与科举有关的儿女情长,适合用词来表现;第三点是因为有些词人写科举题材时,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通;第四点,利用词特有的俚俗性和戏谑性,讽刺现实。

宋代的代表文学是词,可整个宋代,跟科举有关的词作极为少见,据统计,保留至今的约30首。


也容易理解,科举关乎士人的仕途发展、功名利禄,是非常严肃的。而词的特征是言情,指向男女之情,大都产生于花前月下,并不适合表现严肃的科举生活。


所以宋人的科举生活,大部分是由诗、文来表现的,因为”诗言志”、”文以载道”。


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革新,在北宋末年得到了一些响应,到南宋时蔚为大观。所以北宋末年和南宋,便有了一些与科举相关的词作,流传下来的30首,主要就产生于这段时间。


尽管数量不多,但少并不意味作用小,宋词与科举的少数碰撞,依然进发出了耀眼的光采。


那宋词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与科举有关的负面情绪,诗文不适合表达,词可以

1、送人赴试的离绪


本着”诗言志”的传统,士人之间相互迎来送往的诗作,基本是以鼓励、打气为主基调,即便偶尔表露些个人情绪,也要含蓄、隐蔽——


比如黄庭坚在《送人赴举》诗中就写道:”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归去明主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主思想是望友人高中,到明主前做官。只是在结尾一句,隐隐表达出自己的贬谪失意。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但换成作词,就无需这么正式、拘束,情绪可以敞开表达——


张纲《江城子·和吕丞送进士赴省》:”可怜衰鬓飒霜丛,借酡红,遣愁浓。梦入长安,惊起送飞鸿。”


预祝之际,融入自己的仕途失意。


李曾伯《水龙吟·送馆人管顺甫父子赴省》:”久要论交,中年语别,不堪离绪。”


伤离别之意,跃然纸上。


李曾伯另一首《水龙吟·送吴季申赴省》:”海阔鹏抟,途穷马老,不胜离绪。过旧游、人问征夫,烦为说、戍边苦。”


将友人”海阔鹏抟”的光明前景,与自己”途穷马老”的失意现实对比,包含复杂的情感。另外,结句一笔带及”戍边苦”,这是南宋后期边防吃紧的现实,流露出词人对时事的深忧。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2、庆功宴上的不平


宋代科举分发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发解试是在州县进行的初级考试,通过后可进京参加省试,最后才能到御前参加殿试。


在发解试和殿试之后,有庆功宴。发解试之后的庆功宴,叫”鹿鸣宴”,由州县长官组织;殿试后的叫”闻喜宴”,由官员组织。


庆功宴上,皇帝、官员、考生之间赋诗唱和,是为保留曲目,留下的诗作非常多——


苏轼的《鹿鸣宴》诗:”连骑匆匆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金罍浮菊催开宴,红蕊将春待入关。”


南宋魏了翁《恭和闻喜宴御制》:”祖宗德泽被生民,列服山川各效神。几见高冈鸣凤集,又看层浪化鱼新。”


这类诗作,基本是歌颂太平盛世,期待学子报效朝廷,内容四平八稳。


那把庆功宴内容放到词里,又会怎样呢?


刚才提到的南宋魏了翁,就有一首地方庆功宴上的词作——《水调歌头·燕甲戌进士归自都城》,我们可以看看跟他的诗有何区别,词云:


古说士夫郡,犹欠殿头魁。记曾分付公等,行矣勉之哉。世事弈棋无定,甲子循还复尔,不免且低回。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此时魏了翁知眉州,他的两位兄长参加了这一年的殿试,归来时魏了翁设宴庆祝,席上作此词。


魏了翁是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的殿试第三名。据说他原本被定为状元,只因策论触及时讳,被抑为第三名,这大概是魏了翁心头永远的痛。


所以这首《水调歌头》,开篇便说”犹欠殿头魁”,似乎在说朝廷欠他一个”殿头魁”,也似乎是为兄长殿试未居前列而不平。因此他宽慰兄长”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鼓励兄长努力证明自身价值。


你看,魏了翁在闻喜宴上作的诗四平八稳,反而在这不入正统的小词里敞开心扉,表达出更加真实的看法、更加真挚的感情。同一题材,在诗与词中有迥然不同的表现,显示出宋词独有的审美价值。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二、与科举有关的儿女情长,适合用词来表现

1、与妻妾的别离


科举之际,父子间的期许、兄弟间的情意、朋友间的祝贺,这些内容在诗文里都有所表现,唯独有一点被忽略了,就是夫妻间的感情。


诗文不合适儿女情长,但词合适,”词言情”本就是它的本色。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刘过《天仙子·初赴省别妾》,就是赴京参加省试、与爱妾离别时所作:


别酒醺醺容易醉,回过头来三十里。马儿只管去如飞。牵一会,坐一会,断送杀人山共水。


是则青衫终可喜,不道恩情拚得未。雪迷村店酒旗斜。去也是,住也是,烦恼自家烦恼你。


马儿”牵一会,坐一会”,是送别时不忍分手;自己”去也是,住也是”,是旅途中的凄凉孤独。这与宋人其它送别相思词风格一致,与宋人科举送别诗的风格就大相径庭了。


刘过终身未第,有多次赶考、落第回乡的经历,他的《下第》诗说:”荡荡天门叫不应,起寻归路叹南行……伤心故国三千里,才是余杭第一程。”所以他也不知道,这次是否能荣归故里,是否能给爱妾一个安稳的生活,如此想来,词里那句”烦恼自家烦恼你”就更让人觉得深情无限了。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更难能可贵的,是宋词里还保留了一首妻子送别赴考丈夫的作品。由女子作的送考词,这是唯一的。她的署名是”刘鼎臣妻”,词名为《鹧鸪天·剪彩花送珍省试》:


金屋无人夜剪缯,宝钗翻作齿痕轻。临长执手殷勤送,衬取萧郎两鬓青。


听嘱付,好看承,千金不抵此时情。明年宴罢琼林晚,酒面微红相映明。


刘鼎臣是婺州(今浙江金华)举子,赴京省试时,妻子相送。作为女子,她在词中表达了这样几层情感——”临长执手殷勤送”的眷恋;嘱托丈夫要”千金不抵此时情”,含着对丈夫他乡留情的担忧;”衬取萧郎两鬓青”,是对丈夫细致入微的关怀;最后期待他”明年宴罢琼林晚”,也就是功成名就。


一首词,包含了妻子对丈夫全身心的关怀和爱。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2、流连风月之情


士人为了科举来到京师繁华之地,有些自制能力不强的,便流连于风月场所,乐不思蜀。


柳永《戚氏》一词,就回忆了当年在京考试的场景,说道:”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这种情况,在宋代有相当的普遍性。而在科考结束后,登第者和落第者,会以不同心情再次来到秦楼楚馆,也会以词来反映此刻的心情。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①作为落第者的柳永,写了《鹤冲天》宣泄失意悲苦: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②而作为有望登第者的洪迈,则满怀欣喜之情。他在《夷坚志》中记载:”绍兴十五年三月十五日,予在临安试词科第三场毕出院,时尚早,同试者何善伯明、徐搏升甫相率游市……伯明素与名娼孙小九来往,遂拉访其家,置酒于小楼。”


同试者五人一起来到酒楼后,这位名娼孙小九说:”愿各赋一词纪实,且为他日一段佳话。”洪迈便作了一首《临江仙》:


绮席留欢欢正洽,高楼佳气重重。钗头小篆烛花红。直须将喜事,来报主人公。


桂月十分春正半,广寒宫殿葱葱。妲娥相对曲栏东。云梯知不远,平步揖东风。”


在秦楼楚馆的酒宴上,写诗过于严肃,填词最为适合。洪迈在词里渲染了眼前”绮席留欢”的场景,烛花报喜、广寒折桂也都与科举中第关连,结尾”云梯知不远,平步蹑东风”更预祝自己未来平步青云。后来,洪迈果然高中,于是得意地将此事载入《夷坚志》。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③士子中第之后,还会发生与歌妓分离的故事,这类故事也被写入词中。据说有一人,与一歌妓交往甚密,但中第后要去上任,眼下又没钱帮女子脱籍,于是难舍难分。他的友人出于善意,作了首词来劝他:


这痴呆,休恁泪涟涟。他是霸陵桥畔柳,千人攀了到君攀。刚甚别离难。


荷上露,莫把作珠穿。水性本来无定度,这边圆了那边圆。终是不心坚。


(《望江南·谕新及第友人》)


友人这番劝说,将风月之情一语道破。作为歌妓早已习惯了迎来送往,”这边圆了那边圆,终是不心坚”,何必为了她”泪涟涟”、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呢。


无论是与妻妾分别,还是流连风月,都是士子们科举生活的一部分,而词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可以展现这部分生活。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三、有些词人写科举题材时,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通

比如写科举中榜,应该重在表现功名志向,用诗比用词合适。但如果将功名志向和男欢女爱结合来写,词就合适了。


有一首无名氏的《鹧鸪天》词,写的是新科状元的荣耀:


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绿袍乍著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


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绵。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


宋代科举,每科录取人数都在五百人左右,宋真宗时还明确规定”进士奏名勿过五百人”。能在这仅有的五百名额中脱颖而出,还拔得头筹,自然是”五百人中第一仙”的无限风光!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官赐绿袍,御墨题名,花柳游街,万众瞩目。《儒林公议》载:”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尝日:’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在宋代,连打了胜仗的将军,都不及高中状元来得荣耀。


这样的场景,在这首无名氏的《鹧鸪天》里,进行了鲜活的再现。结尾一句”自是嫦娥爱少年”,引入了男女爱恋的话题,这就符合词体的本色了。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四、利用词特有的俚俗性和戏谑性,讽刺现实

北宋后期,朝政腐败,科举弊端丛生,经常有考生假名代笔,或者携带小抄进入考场,有的是早已疏通了关系。


但是这一现实,在科举题材的诗歌中没有表现,仍然一片祥和颂扬之声,比如:


雨露九重均造化,丹青千字富经纶。


(赵鼎《登第示同年》)


糊名选艺无私见,置醴优贤有颂声。


(葛胜仲《次韵祝守康鹿鸣宴赠诸先辈·其二》)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在这一点上,词体的独特性再次显示出来。直白大胆的民间文学,以戏谑的口气对实际科考情景进行了讽刺——


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盝幞头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无名氏《青玉案》)


这首词作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用了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韵,描绘了举子赴试的可怜相。他一路风尘仆仆、”钉鞋踏破”,本想带小抄去考场偷看,结果在严密搜寻下”怀挟无藏处”。


天色已晚,他只能胡乱地在试卷上写下几笔。此时,唯有冷烛、馊饭,以及凄凉的黄昏雨与他相伴,前景之暗淡已可预见。


想作弊没成功,腹内空空作不成文,饮食起居状况也很是凄惨。士子的自嘲,更带有讽世的意味,这真实的科考场景,恐怕只有在词中才能得见了。


有人可能会问,他这么写,不怕被朝廷惩罚吗?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有一个情况需要了解一下,就是在宋徽宗年间,很多人用俚俗词、戏谑词批判社会现实,其好处是不仅犀利,还能逃脱惩罚。


举一个例子。宋徽宗为了满足奢靡生活,从江南运送奇花异石到汴京,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为了让船队通过,甚至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劳民伤财。当时汴京有一个叫邢俊臣的人,常用俚俗词调人一笑,有一次,花石运抵汴京,宋徽宗大喜,命邢俊臣作词,邢俊臣就作了一首《临江仙》,末句说:”巍峨万丈与天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邢俊臣说的是反语,这些花石并非轻如鹅毛,他用”物轻人意重”指明了花石无用、而劳民伤财。但因宋徽宗喜欢这种风格的词调,便也忍之不怒。宋徽宗的默许,也鼓励了民间俚俗戏谑词的创作。


词体本言情,为何还能在严肃的宋代科举中挣得一席之地?

五、结语

这为数不多的宋代科举词,却展现了宋代士人生活的多样性,在歌功颂德、一片祥和之声的科举诗之外,进行了一些现实而有意义的补充。


同时,在这些科举词身上,既展现出词体的本色,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以诗为词、俚俗戏谑入词的趋势,成为词体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古代科举考试没过的有名诗人

古代科举考试没过的有名诗人
自从科举考试以来,涌现了许多有才华的读书人,唐太宗也曾经看着天下士子,激动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正是“太宗一计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不过也有科举考试走不通的人,江湖列举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一一解读,来与诸君共勉:
其一,李白。中国古代李白的诗歌无疑代表了唐诗的新成就。“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是如此景仰李白,可惜李白未曾通过科举考试来弄个一官半职,据说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而当时的社会是重农轻商的,因此李白只希望别人的举荐,做梦想成为帝王师,走韩朝宗、玉真公主的门子,可惜仕途无捷径,皇帝虽然也认可了李白,不过是让他做了待诏翰林,类似于御用文人之类拍马屁的闲职,李白看不惯,最后只好过一种貌似无拘无束的生活,其实内心还是非常的抑郁。
其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是古代和李白比肩的诗人,和李白一起并成为双子星座。他也是唐朝宰相杜审言的孙子,可惜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再加上恰逢奸相李林甫等弄权,当时李林甫说野无遗贤,居然那一年没有招取一个进士。不过杜甫那一颗为了江山社稷的心从来没有堕落,跟随着大唐皇帝九死一生,心里一直想着报效祖国。
其三,贾岛。贾岛早年也是屡试不中的。贾岛多次赴考,都名落孙山,有一次竟因“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不仅被黜落,而且还被扣上“考场十恶”的罪名,就是多次考试都考不中的笨蛋。更使他悲伤的是,他的好友孟郊于元和九年突发急病而死。至长庆四年,韩愈又病逝。而此时之贾岛却依然是一介白衣。直到贾岛垂老之年,贾岛才出任长江县主簿。开成五年,贾岛三年考满,迁任普州司仓参军。会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贾岛就染疾卒于任上。
其四,李贺。李贺是中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呕心沥血的故事就与他有关,可见他用心学习是如何的刻苦。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重视科举出身,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其五,孟浩然。孟浩然是唐朝田园诗人,可以与王维比肩,只可惜虽然饱读诗书,却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其六,张继。张继是唐朝诗人,不过作诗并不多,其成名作还是作于落第期间。当时月落乌啼,寒山寺外钟声袅袅,诗人夜不能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便成了千古佳作,当然其后也写了不少诗作,无疑这一首名留后世。
其七,唐伯虎。这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可惜考中秀才考中第一名举人后,就去拜见程敏政。程敏政是当时主考官之一,唐伯虎几句恭维话,让程敏政欣喜不已。便去索要他的文章,这书呆子不懂瓜田李下之嫌,爽爽快快地就给了。不过,那唐伯虎是何等聪明之人,回去一揣摩,就把科场试题揣摩出了个八九不离十!更为不妙的是,书僮知道试题,高价卖给了江阴县的考生徐经。这样一来,唐、徐二生进场之前,预作之文也就与试题暗合。考试开始,试题公布出来,自然舆论哗然,说是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这时,朝中心怀不良,早就瞧上程大人少詹事这份美差,一心想要取而代之的顾瀚,叼唆那给事中华昶,不等正式发榜,急急忙忙奏上一本,说程敏政卖题受贿。皇帝倌儿一听,一道圣旨传下来,停止程大人阅卷,一律交由李东阳会同其他考官复看。唐伯虎耍小聪明遭此飞来横祸,一身伤痛回到苏州,昔日的故交好友避而不见,连老婆也对他翻白眼。人情冷落,世态炎凉。不得不去城外筑起座桃花庵,自号作“六如居士”,卖书卖画度日。这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也确实是穷途末路了。
有人这样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子。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考不上学未必是坏事,这样更可以历练自己。的确,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只要努力,自然可以做出一番成绩来。
文章标题: 科举考场上所作诗歌,为何少有佳作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09622.html
文章标签:科举  场上  佳作  所作  少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