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个人资料
林则徐的背景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十四岁考中秀才,二十岁(公元1804年)中举人,聪颖早慧是不用说了。决定他人生品质的第一阶段学习和历练,是他中举之后的七年时间。这个人生阶段,很像今天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如何走出书斋面对社会,首先是态度,其次是方法。
林则徐初次进京会试失利后,便将谋生与学习拧成一股绳,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到厦门担任海防同知书记(近似于今天的科员),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处理洋船贸易。这是林则徐学习政事的开始,也是他成为实干家和一代名臣的开端。
扩展资料:
受命禁烟
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
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林则徐的名臣之路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坚决抗击外国侵略者,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而且在于他首先睁开眼睛看世界,孜孜以求西方知识,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一代新风。
林则徐是福建福州人,在禁烟运动发生前,他担任过河工、漕运和盐政等重要职务。他在封建的仕宦生涯中,逐渐显露出精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清廉正直的作风。由于他对封建统治忠实,得到道光皇帝的重用,曾任江苏巡抚和湖广总督。在任期间,他看到鸦片的危害,提出了配制断瘾丸、强迫吸食者戒绝、大举搜查烟枪土膏等6条禁止鸦片的办法。1839年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积极筹备海防,相信“民心可用”,号召人民组织武装团体,招募水勇5000人。公开号召民众起来保家卫国,宣布“如英夷兵船一进入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林则徐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3天之内将鸦片全部交出,并须保证永不挟带鸦片。他自己则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被迫缴出鸦片230多万斤。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将全部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林则徐是当时反抗外国侵略的一位杰出代表,又是清代“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是亚洲的大国,与外国通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政治腐败的清王朝,闭关自守,夜郎自大,长期对西方科学采取拒绝态度,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斥迷信愚昧,人们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清政府许多高级官吏不了解世界有多大,英国离中国有多远,也不知道美国在哪里,有的外国人讥笑“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为了知己知彼,了解西方国家的情况,以利于今后的斗争,林则徐领着一些人在自己的衙门里翻译外文书报。那时译书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因此,需要有很大的勇气。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写的《世界地理大全》,把它编成“《四洲志》”。书中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接着又译辑了《华夏夷言》一书,以了解外国对中国事情的看法。由于不断开扩眼界,总结经验,林则徐的国际知识和策略思想,逐渐丰富起来。他把当时的主要敌人英国与美、法、荷、葡等国分开,从而孤立了敌人。他还把英国官方与商人分开,把正当商人与鸦片贩子分开,这些都是富有策略意义的。
林则徐主张买进西方大炮与船只来抵抗西方的侵略。这是他积极吸取外国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腐败的清王朝,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林则徐除了自行制造武器外,还从西方进口枪炮。他从美国商人手中购进一艘英制1080吨的甘米力治号轮船,把它改作兵船。1840年1月,他开始用从海外买进的200门现代炮,装备虎门要塞。
林则徐以严厉禁烟而传名,又以维护正当中外贸易而著称。他努力冲破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的禁锢,认真地调查中国之外的世界,给当时闭目塞听,盲目排外的封建社会开倡了一个先例,成为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人民网资料)
超星藏书:
《 晚清巨人传 林则徐 》
《 历史巨人林则徐 》
《 林则徐传 增订本 》
《 从林则徐到邓稼先 》
《 从林则徐到毛泽东 —— 中国人的百年救国路 》
《 近代史人物评传 林则徐评传 》
《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增订本) 》
《 林则徐论考 》
《 林则徐诗集 》
《 林则徐书札手迹选 》
《 林则徐奏稿 · 公牍 · 日记补编 》
《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 》
《 林则徐传 》
《 林则徐年谱 》
《 林则徐 》
《 林则徐年谱 》
《 林则徐诗文选注 》
《 精品收藏本 林则徐 》
《 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 · 史部 清抄本林则徐等西部纪行三种 》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
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广州处在暴风雨的前夕,不管是欢欣还是惧怕,期待还是仇恨,它总归要伴着雷鸣闪电,铺天盖地的来了……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道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详细看下面网址
林则徐的诗为什么被禁
林则徐的诗没有被禁。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诗句
1.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名句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名句:
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白话解释:只要鸦片一天没有消灭,我就一天不回,势必要和这件事杠到底,绝对不中断。
二、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白话解释:我的子孙若和我一样,那留钱给他们干嘛?圣贤之人有太多钱只会损害他们的志气;我的子孙要是不如我,那留钱给他们干嘛?又蠢又有钱,只会让他们变得更糟。
扩展资料: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地点是在虎门海滩,由于鸦片数量巨大,因此整个销烟的过程一直持续了二十三天才结束。
这次禁烟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是这次销烟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最大历史意义就是解决了鸦片对我国的危害,开启民智,让民众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时候,不仅仅面对着外国列强的压迫,还要应对清朝内部那些为了一己私利,不断使用阴谋诡计来阻止林则徐进行禁烟运动的官员。
但是林则徐无畏强权,一边对抗外来势力,一边抵御内部的压力,成功地将禁烟运动进行下去。几乎将虎门所有的鸦片都销毁了,成功的守护了虎门地区的安宁。
虎门销烟之后,清政府迫于压力,贬谪了林则徐。因为人才难得,因此又被朝廷启用,不断的到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做官,处理一些非常棘手的事情。林则徐在这些地方不但参加了一些军事镇压,而且还大力的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真的是哪里需要林则徐,林则徐就往哪里跑。
最后,在广西地区,因为长途奔波,再加上瘴气的感染,所以林则徐最终死在了广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林则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虎门销烟
2. 用什么诗句来歌颂林则徐的虎门硝烟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六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则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
虎门硝烟震帝京, 帝惧罪徐充伊宁.
庙堂江湖皆如此, 忠臣终生忧黎民.
湟渠滚滚千古流, 林公滔滔爱民心.
为民思想古耒重, 精神万载溜后人!
七律·伊宁林则徐纪念馆
林公大名蜚中外,
巍巍雕像肃清高。
谪放边疆心不死,
忧国为民境情豪。
皇渠龙口闪智慧,
万里跋涉传技招。
男儿报国当效以,
中华崛起在今朝。
瞻仰福州林则徐故居
旧瓦颓垣陋巷中,鸡鸣犬吠与民同。不是南天春雷动,谁识柴门卧蛟龙?
炮吼虎门惊天下,砥柱中流看督衙。但教斯人英灵在,西夷不敢小中华!
漫天风雪花飘零,楼台不见月再明。盖世英名沉冤死,我为林公倍伤情。
临终犹呼新豆栏,马革裹尸心未甘。中华英魂终不死,堂堂正气是汉关!
3.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的诗
虎门销烟只不过是个借口,英国当时的目标是中国财富,所以,不管打也好,枪炮也好,只要有财富,他们都会去做,虎门销烟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英国发动战争是预谋的。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是清政府闭关锁国而不能与时俱进的恶果,林则徐的举动是偶然原因,即使没有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爆发应该说不可避免的。
抛开鸦片战争看林则徐,他呼吁革命社会弊端,提倡“经世致用”,还有,他的一腔爱国之心,也值得我们尊敬,他勇于了解西方世界,虽然没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夷夏观念,但他毕竟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编译许多书籍成为当时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直接为抗英服务,还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委托好友魏源编写的《海图图志》·······
由此,我们应该肯定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4. 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
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
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
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①,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
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
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
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11回答者: Z♂W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007-5-17 12:29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
5. 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资料
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
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
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珠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
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
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虎门销烟前,林则徐了解到,过去用火焚烧鸦片,鸦片油渗入土中,一些人就将这些土挖去,熬炼成烟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门海滩挖出长宽各15丈的2个大池,灌入海水,然后把鸦片投入池内,泡透后放石灰.再打开涵闸让鸦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
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
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虎门销烟意义 [编辑本段]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撤职查办。他是我国鸦片战争前期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纪念碑 [编辑本段] 新中国成立前,虎门要塞司令曾在当年销烟的地方立了一座高约一米的“林文忠公销烟处”的纪念碑。但无人管理,整个销烟池旧址杂草丛生,荒芜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虎门销烟这一大义凛然的壮举,纪念林则徐这一伟大的民族英雄,党和政府于1957年在销烟池旧址上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树起了“林则徐纪念碑”。
1972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将“林则徐纪念馆”改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把“林则徐纪念碑”改成“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这无疑是不合建馆的原意。
于是,在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为了更好地收集、研究鸦片战争历史的文物资料,保护鸦片战争遗址,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再增加一个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现在两个馆名,一套班子,一个馆址)。1987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先后从海军部队接管了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并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交由该馆管理。
随后,1989年把原有的纪念碑拆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1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2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3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林则徐还作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
31811
【日进斗金】6万服装店都在用的收银机收银管理系统

关注收银系统的人也在看
广州华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年专注服装收银...
广州华购计算机科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并未稍减,依然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只要对国家有利,也将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为之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双音词,只是陪衬;“祸福”的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祸”,“福”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则,连“恩”也要“泯(泯灭,忘记)”,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生死、祸福”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故事 陶世龙 -------------------------------------------------------------------------------- 林则徐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中留下的。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指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为了安慰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四处探访隐居的大学者。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不愿入京,被押到朝中见皇帝.皇帝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 ”杨朴说:“只有老妻做诗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 **老头皮:就是老头儿. 林则徐这首诗是怎样写出的? 这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流放地伊犁,临行留赠家人的。 >林则徐是道光二十年九月即被革职查办.次年五月“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为什么此时才去,而且是从西安出发呢? 原来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赶上黄河决口,他治水有方,早就闻名,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王鼎满望功成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篇。 余韵 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期间,倡导兴修水利,改进推广坎儿井,教民制纺车、学织布,作了不少好事,负有监督之责的满人将军也在密报中称赞,当地人颂扬至今。 根据在新疆观察到的事实,预见沙俄将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祸害,指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建议改屯兵为操防,充实边陲经济、军事实力以防御沙俄侵略。 在度过三年的流放生活后,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1845年12月),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进京途中又被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以后又奉旨正式任命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七年调任云贵总督,翌年以办理云南“回务”有功,被加以太子太保衔,赏戴花翎。在云贵总督任上,他整理云南矿务,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开采银矿,并对铜矿主张维护“放本收铜”的政策。 后来道光帝批准林则徐开缺回籍就医调治。于道光三十年三月初返抵福州,这时他已六十五岁了。十月初一日,刚即位的咸丰帝命令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西去镇压洪秀全拜上帝会的起事。林则徐仓促抱病启程,十月十九日在广东潮州普宁县逝世。 不可忘却的另一位英烈王鼎 在林则徐的悲剧中,还有个与他生死与共的悲壮人物--王鼎。王鼎也是主张禁烟抗英的,因道光皇帝决意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乞和。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圆明圆。这叫做“尸谏”。也有表白对不住林则徐的意思,王鼎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详细情况可到网站王鼎纪念馆参观。 林则徐为黄河水患作的另一首诗 林则徐革职后在充军途中受命治河从扬州日夜兼程41天赶到开封“闻林制军将来,绅民无不喜跃,额手称庆。”林则徐目睹洪水肆虐、生灵涂炭的惨象,悲愤难抑,奋笔写出下面的诗篇: 尺书来
603 浏览679792021-10-1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原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一 清代: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活动#提高警惕:1分钟识破网络诈骗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原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一 清代: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优质解答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
不能因为个人的祸福而置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则徐 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优质解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
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岂能因为或祸或福就争取或逃避呢?意思是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都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岂能因为或祸或福就争取或逃避呢?意思是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都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1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见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如果。以:与。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以生命相许,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林则徐是我国近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什么意思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见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如果。以:与。这两句大意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作者】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采纳数:12146 获赞数:58845 展开全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详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详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文章标题: 为什么现在互联网上很少有人念林则徐的诗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8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