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名言是不是史家编出来的

时间: 2023-07-19 22:00: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名言是不是史家编出来的

古人说:“饥寒起盗心”,上半句更是耳熟能详,你知道是什么吗?

中国的历史有着千年历史,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春秋,古代流传下来不少的文化习俗、诗词古文、世界遗产。正是因为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才让我们对历史有着更多不一样的了解,历史的记载演变成如今的古代电视剧,让我们通过自媒体对悠久的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有许多的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以及发扬。历史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贴近,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时不时会引用一下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俗语,这些俗语就很形象的体现出古人的智慧。

为什么有的俗语能千古流传,有的却不曾知晓,因为这些俗语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经常能代入到当下所发生的事情。

俗语种类很多,有的是玩笑时用,有的是嘲笑人时用的,不同的意境,有着不同的俗语来表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有一些精神品质是一直源源不断的,古代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揭露人性的俗语

今天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个经典又揭露社会现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一句话:“饱暖思淫欲”这句话是出自于《大红袍全传》当中的一个经典俗语,这本书很推荐,值得一看,小说的结构条理清晰,思想情节很有特色,从中可以得到领悟很多人生哲理。

“饱暖思淫欲”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意思就是人类的温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在为生活中的琐碎的小事发愁,吃穿得到了满足,可人类就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动物,一个方面得到了缓解,就会想在其他方面想要更多的。

温饱得到了满足,随后就会想要精神方面的填补,精神方面指的就是淫秽之事。这句俗语很直接的揭露了当下人类的人性以及内心最原始的想法。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文化的代入,现代人类的道德品质有着很高的水平,但也少不了一些思想落后的人有着这种想法。

最初的人都是善良,慢慢的经历过了世间的残酷险恶,每个人的信仰都会改变,逐渐迷失自我,善良的本性也会慢慢磨灭。

而“饱暖思淫欲”的下半句更是让人警示,这下半句就是“饥寒起盗心”,这下半句相对于上半句会更好的领悟,意思是人在贫穷或是低谷的时候,会为了得到丝毫的满足就会起贼心,想用偷鸡摸狗的方式来缓解当下的困境,这种不劳而获是不可取的,不仅会走上歧途,更会让自己的一生抹上了污点。

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个典故,传说古代有一户姓陈的大户人家,老来得女,这户人家从小就把女儿当做掌上明珠来供着,从小就练习琴棋书画,陈家小姐很争气,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女,一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还是未成家,经过商量就决定,举行一次对联招亲,如果有人能对上女儿的下联,就将女儿嫁给他。

消息放出去,就引来了许多才子,个个都跃跃欲试的,陈家小姐给出的上联是“饱暖思淫欲”这句话的表面意思,饱暖得到满足之后,就开始乱想淫秽之事,更深层次的是想表达,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就会感到空虚。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小伙子补上了上联“饥寒起盗心”男子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人在饥饿贫穷的环境会萌生一下不好的想法,想着不劳而获,很直接就暴露出人性的丑陋,以及人类内心里面最原始的欲望和想法。

这组俗语可以说是很现实直接,陈家小姐知道后,认为这男子就是适合自己的人,最后陈家小姐就嫁给了这位男子。

谨记不要误入歧途

古代非常多的名言警示着我们世人,这些一直跟着人传下来,为的就是我们多学习一些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例子存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不要误入歧途,人的一生少不了做一些糊涂事,但是有的事情做了就很难挽回,甚至会让人痛恨一辈子,一辈子都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很多事情是很难得到原谅,比如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违反人最底线的事情,这个俗语间接着也告诉了我们很多时候能满足就满足,不要一味地索取。

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错误想法,就去做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情,可以去追逐更好的东西,但是一定要合法合理,有一些不符合道德伦理的事情就不该去做,不要因为世俗的眼光就去做一些世俗的事情。

人都是贪婪没有错,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理都是知道的,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就像明知道犯法还要去做,最后毁掉的就是自己的一生,一生时光如此的美好,却因为淫秽之事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不好的记忆,实属不值得。

人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可以去讨一口饭,但是人穷志不穷,就算是穷到吃不上饭也不能去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在身强体壮的情况下可以去做一些简单的苦力活,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志气。

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努力不进取就成为起坏心的理由,任何时候都要知道伤天害理之事坚决不能去碰,一旦碰了就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直到被法律制裁,这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并且在日常的交友也要看清人性,不要与有盗心的人为伍,这种人不但给不了你好的影响,反而会带你一起走上不归路,遇到这种人就尽量的远离,与三观正确的人交往,你会发现任何事情都会有的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想走偏路。

古人所留下来的文化都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有这句话的存在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存在,人的一生很长,不可能一直以之中方式来解决事情。

遇到困境就要想着有好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想着去走捷径。老人言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一代代的往下传,为的就是想要我们读懂当中的含义,从而少走一些弯路,不要被不好的社会风气带偏。

我当然是知道的,是饱暖思淫欲,这句话其实反映的都是当时生活中的情况,还是很有重要的意义。
知道,上半句是饱暖思淫欲,这两句话真的是非常的经典,将世间百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知道。后半句是“饱暖思淫欲”,这句俗语主要是教导人们,不要做违背道德事情。

五年级第五单元的资料谁知道?

汉字:世界寿命最长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
编辑本段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汉字也有可能是仓颉所造。是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所改编的。不过这只是传说的一种。
编辑本段汉字的数量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编辑本段汉字趋势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演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编辑本段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 甲骨文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划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六国文字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编辑本段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划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编辑本段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笔划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一般笔划少的占多数。这些笔划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划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划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划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划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甲骨文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①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划减省到10.3个笔划,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②消除了一批异体字;③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④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字简化不合理;②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①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②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汉字演变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为什么失败了?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对汉字的结构改动得那么大,而产生的效果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会有多大。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训。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熟不做”。因此,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编辑本段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 汉字演变
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笔划的模式越来越多;③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写法至少有20种,“羊”字写法至少有45种。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在汉字结构变革过程中,新的字体取代了旧的字体,旧的字体中各种写法往往同时也被废止了,即消除了许多异体字。但是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通过自然演变,在民间又有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地、各时、各人在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时没有统一的规矩,国家又一直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标准,所以一个汉字又产生多种写法,出现了新的异体字。   此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往往不够。因此,就会另造一些字来,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人造的字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查就流传开来了,有些字实际上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就又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机会。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过较大的流变。例如,隶书走上历史舞台不久,其笔划经过自然流变,形成了楷书。宋朝发明了印刷术,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划发生进一步的自然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看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体的影响下,汉字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这些字体一般用电脑而不是手来“书写”,所以现在又可统称为“电脑字体”。   此外,为手写之便捷以及书法艺术的开拓,人们还创造出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草书的结构虽然和楷书差别较远,但是草书一般只作为一种书法,或者作为一种速记方式,在信息交流中应用较少并常遭排斥。
汉字数量的自然流变
  在自然流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这是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异体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汉字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汉字读音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汉字的读音发生过一定的自然流变,如上古时期,有一些复辅音,现在都从汉语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调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长期以来,汉字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读音自然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有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汉朝以前,“低”只表示“头向下垂”;汉朝以后,“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势低洼”、“声音细小”、“程度差”等意义。
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 汉字演变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划、笔顺;③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这说明现在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历史的启示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汉字:世界寿命最长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
编辑本段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汉字也有可能是仓颉所造。是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所改编的。不过这只是传说的一种。
编辑本段汉字的数量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编辑本段汉字趋势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演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编辑本段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 甲骨文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划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六国文字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编辑本段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划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编辑本段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笔划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一般笔划少的占多数。这些笔划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划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划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划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划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甲骨文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①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划减省到10.3个笔划,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②消除了一批异体字;③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④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字简化不合理;②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①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②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汉字演变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为什么失败了?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对汉字的结构改动得那么大,而产生的效果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会有多大。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训。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熟不做”。因此,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编辑本段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 汉字演变
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笔划的模式越来越多;③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写法至少有20种,“羊”字写法至少有45种。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在汉字结构变革过程中,新的字体取代了旧的字体,旧的字体中各种写法往往同时也被废止了,即消除了许多异体字。但是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通过自然演变,在民间又有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地、各时、各人在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时没有统一的规矩,国家又一直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标准,所以一个汉字又产生多种写法,出现了新的异体字。   此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往往不够。因此,就会另造一些字来,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人造的字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查就流传开来了,有些字实际上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就又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机会。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过较大的流变。例如,隶书走上历史舞台不久,其笔划经过自然流变,形成了楷书。宋朝发明了印刷术,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划发生进一步的自然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看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体的影响下,汉字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这些字体一般用电脑而不是手来“书写”,所以现在又可统称为“电脑字体”。   此外,为手写之便捷以及书法艺术的开拓,人们还创造出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草书的结构虽然和楷书差别较远,但是草书一般只作为一种书法,或者作为一种速记方式,在信息交流中应用较少并常遭排斥。
汉字数量的自然流变
  在自然流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这是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异体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汉字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汉字读音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汉字的读音发生过一定的自然流变,如上古时期,有一些复辅音,现在都从汉语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调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长期以来,汉字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读音自然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有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汉朝以前,“低”只表示“头向下垂”;汉朝以后,“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势低洼”、“声音细小”、“程度差”等意义。
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 汉字演变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划、笔顺;③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这说明现在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历史的启示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字词篇
生字注音
赵zhào国  和氏璧bì  甘gān心  召zhào集  鲁lǔ莽 廉颇pō 
开辟pì  允yǔn诺 nuò 迟延yán  胆怯qiè 镌juān刻 渑miǎn池 
布幔màn  鼓瑟sè  自私sī  拒jù绝 水寨zhài  诸zhū葛亮 
擂lēi鼓  荆jīng条  呐nà喊  妒dù忌jì 支援yuán 曹cāo操
丞chéng相  都dū督dū   击缶fǒu 上卿qīng 蹿cuān下来 泄xi气 
簌sù地  未遂suì 獐zhāng鹿为友 猕mí猴 瞑míng目 石窍qiào 
石碣jié  抓耳挠náo腮  迸bìng裂 弓弩nú手 酥sū软 吓唬hǔ 
诡guǐ计  踉踉liàng跄跄qiàng 蔺lìn相如 周瑜yú翎líng毛 筛shāi酒 
必记词语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明明朗朗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伸头缩颈 隆重 推辞
多音字
我得děi去  挑tiǎo着一面旗 削xiāo果皮 削xuē弱 
jiāng将要 相xiāng信 得dé到  挑tiāo水      
jiàng将领  丞相xiàng 上当dàng  计划huà 
会huì见  调diào度 似shì的  乘chéng机 
当dāng心  划huá船  会kuài计  调tiáo理 好似sì 
放假jià  倒dǎo闭 折shé本 史乘shèng 
假jiǎ话   倒dào挂 折zhē腾 打折zhé
形近字
壁(墙壁) 拒(拒绝) 援(支援) 延(延迟) 寨(水寨) 幔(布幔) 
璧(璧玉) 矩(矩形) 暖(温暖) 廷(朝廷) 塞(塞车) 慢(慢走) 
遂(未遂) 怯(胆怯) 援(支援) 纳(吸纳) 荆(荆条) 甘(甘心) 
逐(逐渐) 却(推却) 缓(缓慢) 呐(呐喊) 刑(刑法) 柑(柑橘)
顽(顽皮) 岳(五岳)
玩(玩弄) 缶(击缶)
(1)顽 玩 (顽)抗 (玩)弄 (顽)皮 (顽)强 (顽)疾 (玩)笑
(2)涌、俑、勇、踊 (勇)武 陶(俑) (涌)现 (踊)跃(勇)猛 (勇)敢
(3)胜 盛 (盛)产 (胜)利 (盛)况 (胜)任 (盛)开 (胜)地
近义词
着急—焦急 商议—商讨 允诺—承诺 隆重—庄重 抵御—抵挡 迟延—拖延
削弱—减弱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惩罚—处罚 吩咐—叮嘱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诡计—阴谋 顽皮—顽劣 理屈—理亏 疑惑—怀疑 吓唬—恐吓
反义词:
进攻—撤退 胆怯—勇敢 诚意—假意 拒绝—答应 抵御—进攻 削弱—增强
惩罚—奖励 齐全—短缺 秘密—公开 推却—接受 恶意—善意 敞开—关闭
光滑—粗糙 酥软—僵硬 顽劣—乖巧 宽阔—狭窄 仔细—马虎 炎热—寒冷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词语搭配:
一面旗  一家酒店  一盘熟牛肉 一轮红日  一张榜文  一个土坑
一座名山 一件无价之宝 双手捧住和氏璧
词语意思
胆怯:指心里非常害怕。 推辞:拒绝。近义词“推却”。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酥软:身体软弱无力。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喜不自胜:形容非常高兴。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善于打仗。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无价之宝: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指极其稀有的珍贵东西。
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
同心协力: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句子篇

解析课文、语句
1、《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是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顾全大局;刻画了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等鲜明的人物性格。
军令状的意思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便依军法治罪。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他让诸葛亮进入圈套,还立下了军令状,而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不可能的事,到时任务完成不了,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他就可以治诸葛亮的罪了。
诸葛亮能成功借箭的原因。A。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妙计得以实施。B。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只得射箭。C。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20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神机妙算”神机妙算,反映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3、《景阳冈》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直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4、《猴王出世》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作者巧妙地将石猴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日积月累篇

必背内容
1、资料袋
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 《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略有删改。课文写的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也有说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塑造的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
 《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全书共一百回,作者展开丰奇特的想象,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真经的故事。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形象。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中国四大名著及作者:《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2、日积月累(来自名著的歇后语)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周瑜讨荆州——吃力不讨好。
赵zhào国  和氏璧bì  甘gān心  召zhào集  鲁lǔ莽 廉颇pō 
开辟pì  允yǔn诺 nuò 迟延yán  胆怯qiè 镌juān刻 渑miǎn池 
布幔màn  鼓瑟sè  自私sī  拒jù绝 水寨zhài  诸zhū葛亮 
擂lēi鼓  荆jīng条  呐nà喊  妒dù忌jì 支援yuán 曹cāo操
丞chéng相  都dū督dū   击缶fǒu 上卿qīng 蹿cuān下来 泄xi气 
簌sù地  未遂suì 獐zhāng鹿为友 猕mí猴 瞑míng目 石窍qiào 
石碣jié  抓耳挠náo腮  迸bìng裂 弓弩nú手 酥sū软 吓唬hǔ 
诡guǐ计  踉踉liàng跄跄qiàng 蔺lìn相如 周瑜yú翎líng毛 筛shāi酒 
必记词语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明明朗朗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伸头缩颈 隆重 推辞
多音字
我得děi去  挑tiǎo着一面旗 削xiāo果皮 削xuē弱 
jiāng将要 相xiāng信 得dé到  挑tiāo水      
jiàng将领  丞相xiàng 上当dàng  计划huà 
会huì见  调diào度 似shì的  乘chéng机 
当dāng心  划huá船  会kuài计  调tiáo理 好似sì 
放假jià  倒dǎo闭 折shé本 史乘shèng 
假jiǎ话   倒dào挂 折zhē腾 打折zhé
生字注音
赵zhào国  和氏璧bì  甘gān心  召zhào集  鲁lǔ莽 廉颇pō 
开辟pì  允yǔn诺 nuò 迟延yán  胆怯qiè 镌juān刻 渑miǎn池 
布幔màn  鼓瑟sè  自私sī  拒jù绝 水寨zhài  诸zhū葛亮 
擂lēi鼓  荆jīng条  呐nà喊  妒dù忌jì 支援yuán 曹cāo操
丞chéng相  都dū督dū   击缶fǒu 上卿qīng 蹿cuān下来 泄xi气 
簌sù地  未遂suì 獐zhāng鹿为友 猕mí猴 瞑míng目 石窍qiào 
石碣jié  抓耳挠náo腮  迸bìng裂 弓弩nú手 酥sū软 吓唬hǔ 
诡guǐ计  踉踉liàng跄跄qiàng 蔺lìn相如 周瑜yú翎líng毛 筛shāi酒 
必记词语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明明朗朗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伸头缩颈 隆重 推辞
多音字
我得děi去  挑tiǎo着一面旗 削xiāo果皮 削xuē弱 
jiāng将要 相xiāng信 得dé到  挑tiāo水      
jiàng将领  丞相xiàng 上当dàng  计划huà 
会huì见  调diào度 似shì的  乘chéng机 
当dāng心  划huá船  会kuài计  调tiáo理 好似sì 
放假jià  倒dǎo闭 折shé本 史乘shèng 
假jiǎ话   倒dào挂 折zhē腾 打折zhé
形近字
壁(墙壁) 拒(拒绝) 援(支援) 延(延迟) 寨(水寨) 幔(布幔) 
璧(璧玉) 矩(矩形) 暖(温暖) 廷(朝廷) 塞(塞车) 慢(慢走) 
遂(未遂) 怯(胆怯) 援(支援) 纳(吸纳) 荆(荆条) 甘(甘心) 
逐(逐渐) 却(推却) 缓(缓慢) 呐(呐喊) 刑(刑法) 柑(柑橘)
顽(顽皮) 岳(五岳)
玩(玩弄) 缶(击缶)
(1)顽 玩 (顽)抗 (玩)弄 (顽)皮 (顽)强 (顽)疾 (玩)笑
(2)涌、俑、勇、踊 (勇)武 陶(俑) (涌)现 (踊)跃(勇)猛 (勇)敢
(3)胜 盛 (盛)产 (胜)利 (盛)况 (胜)任 (盛)开 (胜)地
近义词
着急—焦急 商议—商讨 允诺—承诺 隆重—庄重 抵御—抵挡 迟延—拖延
削弱—减弱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惩罚—处罚 吩咐—叮嘱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诡计—阴谋 顽皮—顽劣 理屈—理亏 疑惑—怀疑 吓唬—恐吓
反义词:
进攻—撤退 胆怯—勇敢 诚意—假意 拒绝—答应 抵御—进攻 削弱—增强
惩罚—奖励 齐全—短缺 秘密—公开 推却—接受 恶意—善意 敞开—关闭
光滑—粗糙 酥软—僵硬 顽劣—乖巧 宽阔—狭窄 仔细—马虎 炎热—寒冷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词语搭配:
一面旗  一家酒店  一盘熟牛肉 一轮红日  一张榜文  一个土坑
一座名山 一件无价之宝 双手捧住和氏璧
词语意思
胆怯:指心里非常害怕。 推辞:拒绝。近义词“推却”。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酥软:身体软弱无力。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喜不自胜:形容非常高兴。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善于打仗。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无价之宝: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指极其稀有的珍贵东西。
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
同心协力: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求在中考议论文中用的到的古人及其大概的品格,几句有用的名言(诗词)

马上中考了,要总理一下^ ^
高尚的品格: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唐]李白
陆游之七言绝句《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忍辱负重、发愤图强、不畏挫折 著成《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身报国、坚贞不屈
(3)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壮志满怀、忧国忧民
(4)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
(5)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精忠报国
“转身,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豁达乐观
(6)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厌恶世俗、向往自由、豁达潇洒
(7)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国爱民,为人民服务 (臧克家《有的人》即是对鲁迅的赞歌)(鲁迅是近代人)

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了。鄙人也正值中考,与楼主同道中人,真心希望能对楼主有些帮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毫末:细小的萌芽。
2、累土:堆土。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坚贞不屈 纯洁的品格 文天祥

史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

  史记描绘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与个人的喜怒哀乐,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去描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下是我整理的《史记》 读后感 范文 ,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史记读后感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耳熟能详的 名言 出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正是屈原一生最好的写照。

  起初,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然而正是他突出的才能引起其他大臣的妒忌,他深得楚王信任更是招来众人的不满。于是,像历史上许许多多听信谗言的国君一样,楚怀王渐渐疏远了有德有才却总是“煞风景”的屈原。在那乱哄哄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之间虎视眈眈、尔虞我诈;而楚王身边的大臣和妃子又只会欺瞒媚惑、同流合污,只有屈原始终怀着一颗忠诚的报国之心,屡屡冒着危险向楚王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然而他的“逆耳忠言”又怎么敌得过那些“顺耳谗言“呢?他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敌得过庞大的奸臣团伙呢?因此,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一天天滑向危险的深渊。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屈原的伟大,还是他的悲哀?

  屈原像一朵出于污泥却一尘不染的莲花,他是混乱的世界中独立高贵的灵魂!最后当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绝望地立在汩罗江边时,连打渔的老翁也认为他的行为不值得:“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带着一份无人在乎、无人理解的忠诚和悲愤,屈原宁死不屈,毅然怀抱巨石投江殉国!

  楚王不信任他,大臣不不支持他,世人不理解他,但历史却永远铭记他这样一位忠诚正直、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伟大人物。有理想是多么可贵,读后感.但更可贵的是为了理想坚持到底!如果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一直被砸板砖和臭鸡蛋,大多数人肯定都会放弃和认输吧,但屈原却始终没有放弃,所以,等待他的是悲哀的结局;但是对于历史来说,他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他为信仰而战的精神可歌可泣!

  人活着,不都应该有这么一点精神吗?比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董存瑞,谁不是在乱世中坚持着信仰,奋斗着前进,甚至不惜以身报国呢?他们都是历史的伟人,他们的光芒将照亮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道路!

   史记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之中,无数才华横溢的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有一部作品即使在几千年的今天,依旧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它便是----《史记》。

  历代文人对《史记》都有着很高的评价。如鲁迅先生都曾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足以体现她在史书的地位,且《史记》还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书编纂的先河,是历代王大臣必读之书。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读史,就是体味前人所经历之事,从中得到教训。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便是这个意思,且史记从纪传体的形式记叙了西汉武帝前的各色历史事件,改变了如《春秋》等编年体的格式的记叙方式。不再以时间入手,而是从人物入手,将传主的一生娓娓道来,使之更具有可读性。所记载的内容如同一个个 故事 ,让人经历了传主传奇般的一生。当你读《史记》是,仿佛是在与传主面对交谈。

  《史记》中的许多内容有现代仍发人深省的作用。当我迷茫是,自卑时,失去前进的动力时,气愤社会的不公时,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一道惊雷在我耳边炸响,使我充满前进的动力。当我因理想过于遥不可及,被人误解,被人嘲笑时,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如伯牙遇到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如管鲍之交一样相互了解,使我不再孤单。当我骄傲的时候,当我开始厌烦那些贫穷时期的朋友时,一句“苟富贵,勿相忘”如同一记警钟,使我瞬间 清明 。

  《史记》不仅内容发人深省,其作者司马迁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身为一个男子,被施以宫刑是何等的屈辱。但他没有就此颓废或屈服,他依旧坚持自己,为李广鸣不平,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遍识古人的智慧;于断墙古村之间,向老人询问古人的英姿。于历史典籍之中,悄悄然消失,或自杀,或隐居,但他巨人般的精神永垂不朽。

  以史明鉴,可以明得失。

   史记读后感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济公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名著有的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更多的是向我们讲述了一代代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史记》。《史记》的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书中记载了上千年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是自汉代以来,唯一一部用人物写传的方式来记录历史的文学作品,也是现代对古代文明的探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依据和线索。

  书中内容全面,讲述了黄帝至汉武帝的 历史故事 。向我们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据说,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因为直言不讳冒犯了汉武帝。于是被投入大牢,遭受了残酷的宫刑,面对厄运,他曾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著史书的心愿,想到历史上那些身处逆境而发奋的人们,他又鼓起勇气进行创作。在后半生,他把全部心血和对生活的感受倾注在字里行间。整整18年,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也浸透着司马迁锲而不舍、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

   史记读后感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最近有幸拜读,希望将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对远古时代 传说 的记载与对奴隶制社会的描写,是古今史书的独一无二的记载,所以其历史考察价值是无穷的。但百姓为何要读它呢?因为它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优秀代表作,史记能与它相提并论,是一种荣幸,从中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学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史记备受古今各界人物推崇的原因所在。

  史记上的故事使我流连忘返,其中收录在《吕不韦列传》中的吕不韦举荐子楚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吕不韦见了秦昭王庶出的孙子子楚,很同情他。吕不韦为了帮子楚而游说秦国,子楚答应:只要他游说成功,便与他共享秦国。于是吕不韦拿五百金送给子楚,有那五百金游说秦国。他找华阳夫人的姐姐,用重金贿赂她,并向其举荐子楚,让其劝华阳夫人:“你何尝不找一个贤能的人去认他做干儿子?我看子楚非常贤能,是个人选。于是,华阳夫人与太子安国君决定将子楚作为继承人。吕不韦调了几个宫女与他同居,子楚要她们,吕不韦给了他,但隐瞒了其中有一个已经怀孕的真相,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了嬴政。后来,他们趁变乱逃回秦国。这时,安国君即位,没过多久,子楚即位,后来,嬴政即位,吕不韦获重赏。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那人物的悲欢命运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史记身上有一些东西是帮助我们走向漫漫人生路的养分。总之史记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是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史记离我们凡人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近在咫尺,而并不是那么遥远,史记也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比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他那勇猛善战的特点,正因如此他才打败了秦王朝;也可以看出他不善待部下,急功近利的特点,这也使他最终走向没落。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受到重用到没落都有他自己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人生兴旺之道,这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总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综合到现在是:以史为镜,可以知方向。

  在书海中遨游,史记这样的好书伴你终生,但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并重的古代着作恐怕只有史记一部。所以,史记是一部的的确确的好书,一部古代典籍,一部艺术珍品!

   史记读后感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合上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讲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乐,掠夺美女,根本无心管理朝政。大臣将漂亮姑娘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闷闷不乐,从没露出一丝笑容。幽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这时,有个叫虢石父的马屁鬼,出了个馊主意:让幽王把娘娘带上骊山玩几天,到晚上把烽火点起来,让诸侯都来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诸侯们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赶来。可大家赶到镐京,才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褒姒见大家乱哄哄地白忙了一场,果然觉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镐京。幽王赶紧派人点燃烽火向四方诸侯求救,但这次大家以为这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都不相信。于是,犬戎大队人马抢走美女和许多金银珠宝,才退兵回去。结果损失惨重,幽王也被杀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幽王深深叹了一口气。我突然想起了《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样先是撒谎说危险来了,惹得边上的人们都带着道具前来相救,最后才发现白来一场。到危险真正来临时,人们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还赔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你撒谎了,那么你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质——诚信。如果你想讲诚信丢失,只需随便撒个谎,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当你后悔时,试图挽回这一切时,就成了十分困难的事。丢失之时,转眼间就能做到;挽回之时,却要花个十年八年时间来获得它。如果丢失了诚信,在生活做许多事都不能如愿以偿。你到邻家小店去买东西,别人不会赊账给你;你到别人家做客,别人会时时提防着你;你走在街上时,别人指指点点议论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立身之本。让诚信之花处处开放,世界变得更美好!

相关 文章 :

1. 关于史记读后感五篇

2. 《史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3. 史记读后感500字作文五篇

4. 史记的读后感100字作文

5. 史记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

6. 史记读后感2000字作文五篇

7. 《史记》读后感6篇

文章标题: 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名言是不是史家编出来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75345.html
文章标签:史家  耳熟能详  名言  古人  编出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