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名的诗歌或古诗
有哪些有名的(有华丽的语句)诗歌或古诗,可以作为朗诵的。 帮忙划下节奏、 (请大家帮帮忙。皒急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创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赏析评价】: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 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可以是现代诗吗?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评析/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纸船--至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
比如:1,杜牧,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节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3,刘禹锡:日出东边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哀歌
哦,世界!哦,时间!哦,生命!
我 登上你们的 最后 一层,
不禁 为我曾立足的地方 颤抖;
你们 时能 再光华鼎盛?
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从 白天和黑夜的胸怀
一种喜悦 已飞往天外;
初春、盛夏和严冬 给我的心头
堆满了悲哀,但是那欢快,
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我已帮你把读的节奏用空格分出来了
嘻嘻~~~~
不知好不好~~~~~
李白的《行路难》就很好。
普希金诗歌的特点
普希金诗歌的特点。具体点的。写报告用额。rn那些普希金的生平啊。。作品啊。就不用了。我找到了。rn主要就是特点。。他的诗歌的特点。。rn拜托啦。谢谢!一、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独创性
普希金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他“第一个开始以惊人的正确性和深刻性来描写俄罗斯气质和俄罗斯人民各阶层的生活”。在艺术上,“他第一个将俄罗斯的美的艺术形象给予我们”。
二、具有清新、美丽、迷人的意境
在他的笔下,山川、河流、花朵、树木和人物都显得诗意葱茏,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他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是清新而迷人的,这种独创的意境使读者得到了美的感受,读过余味无穷。
三、语言单纯、朴素、准确,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音乐美
普希金的诗歌没有美丽的辞藻,只是充满了单纯的内在美。
普希金的诗歌没有美丽的辞藻,只是充满了单纯的内在美。普希金善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捕捉到诗意,并且用异常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即“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此外,普希金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像浮雕一样表现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作品,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
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果戈理曾说:“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像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普希金的诗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骄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独创性
普希金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他“第一个开始以惊人的正确性和深刻性来描写俄罗斯气质和俄罗斯人民各阶层的生活”。在艺术上,“他第一个将俄罗斯的美的艺术形象给予我们”。
二、具有清新、美丽、迷人的意境
在他的笔下,山川、河流、花朵、树木和人物都显得诗意葱茏,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他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是清新而迷人的,这种独创的意境使读者得到了美的感受,读过余味无穷。
三、语言单纯、朴素、准确,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音乐美
普希金的诗歌没有美丽的辞藻,只是充满了单纯的内在美。
普希金的诗歌没有美丽的辞藻,只是充满了单纯的内在美。普希金善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捕捉到诗意,并且用异常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即“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此外,普希金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像浮雕一样表现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四、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气息
普希金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听长辈们讲述古代俄罗斯人和先祖们的故事。长大后,他不仅搜集民间文学,还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高尔基曾说过,普希金是“第一个注意到民间故事创作并且把它介绍到文学里来的俄国作家”。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运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这条格律。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民、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诗歌,押韵并不这样重要。例如古希腊诗,古英文诗、古梵文诗。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师论》,欧洲人与诗用韵开始于意大利,时当纪元以后,中供纪曾风行一时。德国史诗《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国中世纪的许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到近代自由诗兴起,押韵的诗又减少了。但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魏晋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并出现了一些韵书,如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夏侯咏的《四声韵略》等,但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和隋北的读音,加以整理决定的,和当时任何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诗押韵既然要以它为依据;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这是古典诗歌用韵的一大变化。到了宋代、陈彭年等奉诏修了一部《广韵》,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唐韵》,分四声,共二百零六韵。比较繁琐、但作诗允许“同用”,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宋淳祜年间平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这就是“平水韵”。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显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可以作为新诗韵的基础。
总之;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二、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会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民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厌组织起来的。平厌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反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书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戍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民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并不一致。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赵元任先生经过实验认为:“一字声调之构成,可以此字之音高与时间之函数关系为完全适度之准确定义。”这就是说平民与声音的长短、高低都有关系。但这种测定并没有考虑上下文的影响拿诗来说,一句诗里每个字读音的长短,要受诗句节顿规律的制约。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读音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的。例如,平声字应当是较长的音、但若在诗句的第一个音节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长,“寻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该成长音岂不可笑,相反地、一个厌声字本来应该读得比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的位置,或七言诗第四个音节的位置,却须适当拖长一例如:“君家何处讲,妾住在横塘”第二句的那个“住”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那个“尽”字,都是仄声,却要读成长音。这样看来,在诗句之中平民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土。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齐梁以前并不知道声调的区别,齐梁之际才发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南史?陆厥传》云:“永明间,盛为文章。……汝南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世呼为‘永明体’。”《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梁书。庚肩吾传》云:“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颖偏重于四声本身的研究,沈约致力于四声在诗中的应用。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运用四声的总纲领:“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者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所谓宫羽、低昂、浮切、轻重,都是指平仄而言。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句之内或两句之间各字的声调要有符合规律的变化。沈约还创立了“八病”说,规定了八种应当避忌的声律方面的毛病。前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都是属于声调方面的。“八病”是消极的避忌,转到正面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从永明年间的沈约到初唐的沈俭期、宋之间,这个过程大概有两百年。平区的格律配上神韵和对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就形成了律诗、绝句等近体诗。
声病说的提出和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诗人们寻求诗歌的音乐美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从永明体到近体诗又是一大进步。单论诗歌音调的和谐,近体诗可以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了。它充分利用了汉语的特点,把诗歌可能具有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来。
初学者往往觉得近体诗的平厌格律很难掌握,这是因为没有抓住它的基本规律,只是死记平厌的格式。它的基本规律只有四条,只要掌握了这四条。自己也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对出来。这四条规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一联之内上下两句平仄相对;下联的上句与上联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现三平或三仄。概括起来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文心雕龙。律将》有“同声明应”、“异音相从”的话,“同声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和重复着,造成和谐的音调。和谐的音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无疑会增添艺术的力量,这样说决没有否定占体诗艺术表现力的意思,音调和谐只是诗歌艺术性的一个方面。从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出发,有时反而需要拗。是诺是拗。全在诗人的恰当运用。
除了平厌之外,大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同、叠韵词、香音问和象声同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南母相同的叫双声调。韵母相同时叫叠的问,叠合同是声音完全相同的同。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的如两玉根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声情
以上所说的节奏和音调,是就声音论声音、是一首诗中各个字的字音内配合组织。然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人音组合卜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调式一片。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下面就以两基诗歌为例,作一番具体的分析。
崔颢的《黄鹤楼》,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但没有讲出道理。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人,遂擅千古之奇。”着眼于意象神气,就进了一步。我看这首诗的好处还可以从声情上去分析。诗入登楼远眺引起怀古思乡之情,“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将前半的怀占很自然地过渡到后半的思乡。望了汉阳树。望了鹦鹉洲。再往北望去就是诗人的家乡汴州了。但乡关是望不见的,所见只是烟波浩态而已。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既是思乡之愁,又是怀古之愁,客游他乡的寂寞与流光易逝的惆怅交融在一起。诗的感情不是停滞于一点。而是由古及今、由此及彼地流动着。或者说是从黄鹤楼这个点向外辐射开去,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乡关的思念。感情悠悠,云水悠悠。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再看前四句中的“黄鹤”,竟重复出现了三次:“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打破了律诗平反的格律,放弃了平反协调的音乐美,却取得另一种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黄鹤”这个双声问连续出现,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恰当地表现了团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相传李白的《鹦鹅洲》和《登金陵凤凰台》是仿效崔颢的《黄鹤楼》,不知是不是这样,但这两首诗的情感、声物以及声情的配合的确和《黄鹤楼》近似。
真诚
自然朴素而不失优雅
语言简洁而有独特的音乐美
忧郁的情调
晚唐诗歌都有哪些特点
要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 ,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盛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从美学境界、文学造诣、艺术成就上来看,这些人比不过晚唐诸公,晚唐诗歌在美学境界上堪称绝品,丝毫不逊色于盛唐,甚至有过之。晚唐诗是完全可以与盛唐诗并肩的另一个极顶颠峰。
个人感觉,晚唐诗的特点,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6、其他。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2919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第九章 晚唐诗歌
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七八十年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
晚唐诗人大体可划为两个大的诗人群体:一是继承贾岛、姚合、张籍、孟郊的穷士诗人群,工于穷苦之言,诗歌风貌的特征是收敛、淡冷、着意;二是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为代表,在心灵世界与绮艳题材的开拓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诗人群,诗歌风貌特征是悲怆、绮丽、委婉。
第一节 杜牧
杜牧(803—3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土,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一、爱国忧民诗歌。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灾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
一点事。
《郡斋独酌》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演。尽管河涅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欲舞。
二、咏史诗很著名。
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官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借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
《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
三、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面鲜明,风调悠扬,才气俊爽
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着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抑妓的颓放糜烂生活。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社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
人们所称道。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第二节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初学古文,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他学骈文章奏,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绹推荐,二十五岁举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驾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寨僚生活,潦倒至死。
诗歌内容:
一、关注现实的诗歌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达在他的早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他二十六岁时写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亿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起雏竞未休。
从这首曾被王安石称赞的名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晚唐国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
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等几千人,他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宦官,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朋友刘蕡因 “耿介嫉恶”被贬死,他也连写了几首诗为他呼冤。
二、咏史诗
主要是讽刺历史上帝王们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的殷鉴。
《北齐》:“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隋官》:“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有的咏史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医,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感伤个人命运
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
《登乐游原》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
四、爱情诗
此类最为人所传诵。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关于这类诗他自己曾经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又说;“楚雨含情俱有托”
他这些诗可能有少数是别有寄托的,有的可能是悼亡之化如《锦瑟》:
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诗中交织着他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
《无题》名作:
昨夜里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形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准,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前一首里,写出男女双方虽然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可望而不可即。在后一首里,执着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难言之情,深刻动人。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这方面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造,统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他爱情诗中还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燃意境气氛,深得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元好问《论诗绝句》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韩恒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过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此外,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的作家,也都不断地问他学习。
曾经和他齐名的温庭筑诗的成就不及词高。
第三节 皮日休 聂夷中、杜荀鹤
晚唐出现了一批“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人物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批判的锋芒相当尖锐,但才力学力却不及中唐新乐府诗人。
一、皮日休
皮日休在诗歌方面,他最推崇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的文学主张受白居易的影呐尤深。《桃花赋序》说“非有所讽,辙抑而不发”。
《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大起义前夕极端黑暗的社会面貌,是皮日体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正乐府》中的《卒妻怨》、《贪官怨》、《农夫谣》、《哀陇民》,对官吏贪暴、战争灾祸和农民被剥削的痛苦更
作了全面的反映。面《橡媪叹》写得尤其深刻动人: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岗。促使贫发媪,拾之践晨霜……
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厢。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脏……吁嗟逢橡媪,阮不觉泪沾裳。
二、聂夷中
聂夷中(837一?),宇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出身贫寒,曾“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唐才子传》)。咸通十二年(871)成进士后,在长安仍过着“在京如在道,日日先鸡起”的奔走衣食的生活,后做华阴县尉。
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农民的疾苦和贵族的荣华都有较深切的了解。而这也就构成了他的诗的两大主题:
1、讽刺贵游公子。这可以《公子家》为代表: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讽刺公子们“五谷不分”和“不知稼稻之艰难”。
《公子行》二首: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
骑马踏杀人,街吏不敢诘。
2、同情农民的痛苦。
《伤田家》可以和李绅的《悯农诗》并传于世: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聂夷中的诗现只存三十七首,但其中用乐府古题和自创新题的行十几首,可见他确是一个有意识地写乐府诗的作家。
三、杜荀鹤
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他出身寒微,尝自谓“天地最穷人”。四十六岁举进士,曾为宣州田頵的从事。唐亡,依朱温,为翰林学士,但只五天便死了。现存《唐风集》是他亲自编定的。
杜荀鹤很有政治抱负,他说:“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秋宿山馆》)他的文学主张和自居易很接近,如《自叙》诗:“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
奈何?值不容真”
1、诗歌内容
相当广泛地反映唐末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灾难。
八八O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这时各处地方军阀趁火打劫,屠杀人民。对此,诗人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一诗中作了尽情的揭露: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更多的诗是描写农民的悲惨命运。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那些军阀官吏的憎恨,表现得最集中、最鲜明,也最有力的,是七绝《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2、艺术特点:
杜苟鹤专攻近体,所作三百多首诗,没有一首古体。在近体中,又以七言律诗为最多,也写得比较好。虽然在艺术上不够锤炼精密,但他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而是把律诗的声律对偶和浅近通俗的语言结合起来,平易委婉,如话家常,可以说是律诗的通俗化。
但他的创作精神却和新乐府运动基本一致――关注现实。
第四节 韦庄 司空图
一、韦庄
韦庄(836?一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是初唐宰相韦待价的裔孙,中唐诗人韦应物的玄孙,常被误为中唐宰相韦见素的孙儿〔1〕。干宁元年进士,曾宫右补补阙。后入蜀为王建书记。72岁的韦庄成为前蜀王建的宰相,三年后逝世于成都。
现在整理出的最近乎完整的《浣花集》存诗323 首
诗歌内容:
1、反映现实苦难
僖宗中和三年(883),他因为应科举,居京洛一带,目睹耳闻黄巢入长安前后的情事,写成了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诗中假托一个被起义军俘虏的妇女的自述,对进入长安的起义军加以诬蔑和嘲笑,对起义军所诛杀的公卿贵族则表示同情。但诗人对官军的腐败和残暴曲面目,也深表愤慨。:
路旁试问金天神,金天无语愁于人。……一从狂寇陷中国,天地晦冥风雨黑。
这首叙事诗,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八字,是现存唐诗中篇幅效长的诗篇。结构的完整严密,语言的生动流丽,都和自居易叙事诗有相似之处。
《悯耕者》的“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成兵”
或沉痛地谴责不义的战争,或含蓄地讽刺官军掳掠妇女,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韦庄现存的诗,绝大多数是怀幕承平繁华的往日生活,或抒发及时行乐的颓放心情。这些诗,绝大多数是采用近体形式,诗风有时近于轻浮,颇有形式主义倾向。只有几首绝句,艺术上较有成就。如:
《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鬖鬖,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写离情、怀古,都流露出浓厚的凄惋感伤的末世情调。这是晚唐诗中普遍的情调。
韦庄也是著名词家,他的词和他的近体诗情调的一致。
二、司空图
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县)人。咸通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后,遁隐中条山王官谷――成为著名的大庄园地主。朱温代唐后,不食而死。
司空图的诗,较近玉维一派,主要是写山水隐逸的闲情,但内容单调,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文学史上,他主要是以诗论著名。
盛唐、中唐时代,王、孟、韦、柳一派诗人不大发表诗歌的理论主张,只有在中唐皎然所著的《诗式》中,在论一般形式、格律问题之外,也谈到“但见性情,个陆文字”的“文外之旨”。稍后,李德裕《文章论》中,也提到“文外之意”,而且作《文箴》,以十二句韵语论文章。
司空图受了他们的启发,在理论上有更大的发展。他的主张,见于他的几封书信和《诗品》中。从他的《与李生论诗书》中,可以看出“辨味”和“韵外之致”是司空图诗论的核心。
南朝钟嵘论诗也曾经提到“滋味”,但他并不忽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司空图却把“辨味”当作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而且大谈其玄虚的“味外之味”
他的《二十四诗品》,主要是发挥他“韵味”论的。这里,他把诗歌的风格分为雄恽、冲淡、含蓄、飘逸、雄浑、豪放等二十四类,每类各以十二句形象化的韵语来形容比喻其风格的面貌。
“雄挥”,是要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悲慨”,也更多地是注重“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空灵气氛。
他最欣赏远离现实生活体验的超脱意境,在各种风格中部贯穿着同一理论、同一美感趣味,所以各品之间的风格面目,往往模糊相似。
《诗品》的一些描写比喻,文字优美,相当形象地概括了某些诗的风格、意境。如“自然”一品: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音韵铿期,饱含诗意。所以读者往往深受吸引,不再考虑他理论的实质。
在对具体诗人的评论个,他一方面反复称赞王维、韦应物的山水诗,另一方面又说:“元白气勍而力孱,乃都市豪估耳。”
他的诗论,对宋代严羽、清代王士祯等人的影响很大,袁枚的《续二十四品》仿效他的四言韵语形式。
陆龟蒙的某些小诗,讽刺也很尖刻。如《筑城词》讽刺将军
们不顾民命以求高功:
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城高功亦高,尔命何足借。
正话反说,显得更加沉痛有力。又如《新沙》;
罗隐也颇有请名,有一些警快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
讽刺小诗《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咏史诗《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http://218.194.89.144/07/zggdwxs/skja/skja/25.htm
人文精神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不为五斗米折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尔后不断发展出各种体裁,到五四时期出现自由诗。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还是言志诗、爱情诗、哲理诗,凡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便是很好的教科书,能培育人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净化人的灵魂,给人以力量、智慧和愉悦。
青年诗人千黛特别地爱诗,天天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不停地读诗、写诗、传播诗,一切入诗,是诗的思维,诗的生活,于是同学们送她一个雅号“诗经”,说她“因诗发神经,每根神经都是诗”。(《问鹧鸪》第472页。以下凡是引用该书的注释,只注页码,不重复书名)
千黛的诗歌创作是高产的,收入这本诗集的就有300多首。在笔者看来,千黛的诗,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有一大亮点,那就是继承弘扬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充满人文精神。表现在以下几点:
熟人社交越来越受限,soul打造全新线上社交体验
广告
熟人社交越来越受限,soul打造全新线上社交体验
第一点,言志。人贵有志,志贵高尚。千黛写诗追求的是什么?
她在“我的派”(代自序)中声明:“我的诗不是推门敲窗派,不是堆文砌墙派,不是规格矩律派,不是大乘小乘派,不是奥典学究派,不是炫技邀好派。”一连六个“不是”,划出了界线,而是“自然派”“生命派”“唯真派”,“我是烂柯人,我是捕蛇者,我是卖炭翁,我是行脚僧”。这四个“是”表明自己要做劳动者,做为民请命的思想家,做探求真理、传播真理的智者。接着又写道:“我是三山五岳,我是四海为家,我就是此时此刻的我,我的诗就是此时此刻的我,我的诗就是此时此刻的一切美好派。”(第13-14页)追求美好,创造美好,自在自然,天性率真。诗人有了这样的追求,所以能够使自己的诗超凡脱俗,别具一格。
诗集中还有多处抒写诗人的追求,在《拜诗哥》(第328-330页)中,一连拜了10个诗哥:王维、李白、白居易、蔡文姬、李清照、莎士比亚,等等,说明志在融合中西,兼收并蓄,向高标准看齐,身在尘埃,心在云端。在《种诗》中,诗人决心“把诗洒进心田,因为那里开出的花朵,才是最美的芬芳。我的心,又远又近,但只有一个方向——诗与美,美与诗”。(第313页)
另一首现代诗《以博雅塔为圆心》,则表达了诗人与北大学子的远大志向。“我们北大人,追寻圆满,无论身在何方,白发青丝,每一个修行者,都渴望,以博雅塔为圆心,以不断变化的半径,展翅飞翔。”先是以未名湖为半径,接着以俄文楼、图书馆、三角地、北京为半径,一圈比一圈大,再接下来,以华盛顿、南北极、月亮为半径,放眼世界,极目宇宙。“画global的圆满,人类大同。去共襄可爱的家园,让自己的村民身份,在哪里都是主人的证明,做大树,一棵棵,尽吐绿氧,净化四方。”最后号召:“就让我们一起,以博雅塔为圆心,以各自的半径,努力画出我们一圈圈,一圈圈,大小不同的同心圆。”(第223-227页)这是北大学子的理想之歌,也是千黛的理想之歌!如此豪迈,令人钦佩。全诗想象超拔,又在情在理,文字洗练,节奏铿锵,把读者的视线牵向远方,牵向无极。
该诗集人文精神的第二点表现,言情。
多首诗写到了父女情、母女情(与母亲、与女儿)、夫妻情、师生情、朋友情、同学情,等等。诗人的情感世界很丰富,有一颗博爱的心。在写情中写出人物的特点,如写父亲,作为画家的父亲一生信奉“天命不可违,人事不可废”的准则,“70多年如一日,分秒必作,实实在在是感人的一本勤奋的活书。”父亲矢志“绘人所未绘”,“我不去画青藏谁去画”,犹似“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样豪迈,坚持50多年的绘画创作(第75页,《山水依然——题记》;第79页,《龙头印老——题记》)。诗人以父亲为榜样,执着追求艺术高境界。千黛写情感,写得细腻逼真,活灵活现。如《思父母》中写道:“我思父母寒,父母思我温,两地虽百里,情生一脉根”,“小手成大手,相携一路温,比肩昆仑上,共入梅林深,冷暖在一处,你身是我身。”(第101-102页)这后面几句,颇像孟郊的《游子吟》,堪称佳句。
除了描写亲情外,还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对历史杰出人物的敬佩之情。无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社稷为重君为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英雄戚继光,还是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北大的首任校长孙家鼐、第二任校长严复,在诗人的笔下都得到了讴歌。在《夜读辛弃疾》(第194页)诗中,表明作者最喜爱稼轩词。
该诗集人文精神的第三点表现,言理。
诗中言理,不是说教,而是艺术地表现哲理。如《站立》一诗写道:“人不会飞,用脚行走站立;鸟儿会飞,为何还要脚?无论会不会飞,都必须先站立。”抓住了人的特征、人的精神、人的品质,富有启迪。另一首诗人与女儿楚颜合写的《人的异体字》,也是有独到的见解:“一撇一捺,是人,一个人生动地行走,一臂前,一臂后,前腿跨出去,后腿蹬起来。一横一竖也是人,是人的异体字。晚上躺下,白天站立”“十字是每个人的使命,一个人的站立比躺下更重要,索性让我们自己直接将这一竖 写得更明显,伸得更颀长。”该诗通过揭示“人”字构造的哲理,起到励志作用。
在“树心·我心”一诗中写道:“一个圈,一个赞许,一份积极,一份勉励。自我肯定,生命有了原动力,肯定他人,世界有了助动力”;“你的世界,绿色参天,我的世界,生机盎然。”这表现了诗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善心,表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高尚境界。
千黛的诗除了充满人文精神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亮点,例如,古文功底好,炼字炼句炼意,惜墨如金,没有赘字。即便是写现代自由诗,作者也写得不松散、不拖沓、不铺陈,也像古诗一样凝练。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没有深厚的功底,没有对高境界的追求,没有对读者负责的责任心,是达不到的,“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另外,全诗集格调积极向上,不见一丝悲观消沉之气。
。历史上自从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诗人,而不同国家和时代产生出许多不同的诗词体裁。
中国历史诗人的人文情怀有:爱国,国家山河破碎的那种感伤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怀才不遇,对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忧民情怀,还有时境过迁的感慨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对贪*奸臣的愤慨,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岳飞的那首词,还有写深闺的相思之情,还有写驻边战士的思乡和抗战杀敌的勇猛,更多的是借景抒人,借景抒情等等。
其中《诗经》是中国的重要源头之一,之一,它所体现的人文情怀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生存状态各个层面,在 《风》、《雅》、《颂》中都有所体现。
《诗经》是一部真正以人为本,展示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的佳作。《楚辞》的出现,使中国诗学思维“诗骚”并举,又有厅民间歌谣相联系的“乐府”采集,形成了中国诗歌智慧渊源多元互补的动态局面。
屈原向天发问,采取人神共舞或生死对话的形式,用神话来抒写人间真情,用死亡来印证生命价值如民族责任。
古代文人以敏锐精妙点醒了山川亭阁的灵魂,形成了闪烁着人文亮点“诗的地图”。游览崔颢笔下“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武汉黄鹤楼、李白笔下“相看两不厌”宣城敬亭山、张继笔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寒山寺、杜牧笔下“玉人何处叫吹箫”杨州二十四桥、柳永笔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杭州、苏轼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州赤壁,能感受到山川风物中的诗情画意。
选择75222135
浅谈中国书法的人文精神
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古人对书法的人文精神多有论述。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苏轼说:“古文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古往今来,强调书家的人格地位,书品即人品的人格主义的评价方法长期影响着书坛。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各自有属于自己的美学内函与价值,它不需要嫁接或附属于非原生态的环境来生存。但是,书法是一种标榜的艺术,书法伤口在彰显艺术魅力的同时,书法家的人格、学识等因素也会凸现出来。所以说书法是一种人文的艺术、人格的艺术也未免不可。世上没有纯粹的艺术,尤其是书法这门必须承载汉字,并通过汉字以表达事项和情感的艺术。那么,书家的作品,即使是书写他人原创的作品,首先也是经过书家的人格认可,且注入了自己饱满的情感后才书写出来的,每幅作品都无疑会携刻上自己的人格烙印。艺术家提供的产品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就是艺术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艺术家为了能生产合格的产品,必须从精神的、道义的、物质的、社会的、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投入、筛选、填充、调试,甚至是反复地加工提炼,艺术的修炼必须是人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
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
“科学价值中立”、“为科学而科学”等观点,又为这种分离提供解释和理论支持,以至这种分离成为一种传统。然而实际上,这种分离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既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与繁荣,也不利于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完善。特别是当代高科技迅速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技术进步,不仅涉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也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渗透着科学技术,并在加速进行中。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受到许多科学家的重视。
笔者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关键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辩证法的相互作用论。我们要放弃机械论的二分法,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高科技发展不仅要征服无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化如此深刻,以致已能真正地进行一种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了。在这里,我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绘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
文章标题: 最近发现三行情诗很美,大神们创作或发现了哪些精美诗篇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uzi/13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