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小时候,我一点都不想过六一

时间: 2020-03-25 12:06:46 | 作者:现在有四个耳洞的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小时候,我一点都不想过六一

  看完这个标题,你先别急着否定我。

  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没错,小时候的我们的确可以在这天获得除过年那天之外最大限度的“宽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担心被父母“纠正”。可是,当第二天到来,一切又会被“打回原状”——不能看喜欢的漫画、不能再玩儿泥巴、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件衣服……

  所以我一点都不期待六一,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每一天都能尊重我的想法?

  前不久,演员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因染紫发上了热搜,很多人表示实名羡慕黄多多,她过着自己想象中的生活——拥有平等的家庭关系,拥有选择的自由。这在大部分家庭中,可以说是奢求。

  作为一名女孩,我也在羡慕者之列。

  记忆中黄多多上一次上热搜是因为“打耳洞”事件,不知是巧合,还是因为爱美的天性,我做过同样的事儿,在比多多更小的年纪。

  那时看着身边的大姐姐们耳朵上晃来晃去的耳环都觉得羡慕不已,于是一个周末,我们几个住得近的孩子相约一起打了耳洞,还买了好看的蝴蝶耳钉。

  但兴奋只维持了一个下午。当我回到家,兴冲冲地向母亲展示我的“战果”时,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称赞,而是她的愤怒:

  “赶紧给我拿掉,发炎了怎么办?”

  “你才几岁(当时我八岁),怎么能做这种事……”

  在我看来,我只是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觉得这样很漂亮而已,我不明白“这种事”究竟是多大的错误,才会让母亲那么生气。

  当然,我的母亲并不是唯一一个有此反应的——后来其他的孩子同样没被允许再戴耳钉,而关于“黄多多打耳洞是不是太早熟了,应该控制一下”的评论也不在少数。

  我试着为这些想法找一些理由,可能大家觉得孩子过早把注意力放在外表上了(这样又有什么不好?);这样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他们唯一漏掉的,是真正的主人公——孩子的想法,不是吗

  其实,每个家长都像一个产品经理,在孩子的教育上跃跃欲试,按照自己的想法,期待着将孩子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产品。这么说似乎过于冷漠。但回想一下,事实不就是如此?父母们希望孩子在几岁的时候能学会几种才艺、希望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希望孩子从事怎样的职业。

  甚至这种心态并不局限在真正的家长中,或许你也曾在朋友口中听到一些这样的言论:“啊,好希望我将来的孩子像XXX一样可爱”“我以后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暖男’”。听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对,但细想之下你会发现,孩子尚无踪影,而我们已经将孩子未来的“发展路线”设定好了。

  可是我们问过孩子吗?万一他的性格就是个cool boy,你要如何?其实,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把孩子从独立的个体中摘除,变成了我们的所有物

  当然,更多家长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就像作家薇妮斯蒂 · 马丁所说:“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那样做。所以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所以,当别人家的孩子新学了钢琴,他们会担心如果孩子不学点什么东西的话,会不会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被抛下,于是转头就为孩子报了编程班。

  那个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同时压在父母和孩子的头上,就像沙漠中幻化出的一片绿洲,父母在带着孩子奔向它的同时,忘记了孩子本身就是一汪清泉,拥有无限的可能。最后,大家都很疲倦。

  但教育的本质从来就不应该是把孩子捏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把他们引导成他们想成为的样子啊

  畅销书作家艾米 · 罗森塔尔就是那个很难找到的“不焦虑的妈妈”,她会告诉孩子人生没有谁可以一直保持第一,你不用跑得最快,跑出自己最努力的状态就好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没追求”?但就在这样的教育中,女儿帕里斯取得了会让很多父母觉得欣慰的成绩:高中时代成为第一个加入男子篮球队的女生,还获得了跆拳道黑带;大学又去创立癌症互助公益小组;甚至还和妈妈艾米、爸爸杰森一起创作了绘本《亲爱的女儿》《亲爱的儿子》,为每一位父母与孩子之间搭建起爱的桥梁,同时教会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 点击视频,欣赏帕里斯与妈妈艾米共同的作品

  这套绘本不仅连续6周蝉联《纽约时报》童书畅销榜榜首,还出版了10种语言,捕获了全球读者的心,甚至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绘本作家九儿。

  你瞧,放松一点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当然,在书里,他们还给出了可能在很多父母看来稍显“另类”的观点。

  比如世上没有任何统一的规定,一定要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只要你喜欢就好;

  告诉孩子倾听自己内心勇敢的一面,如果你的直觉是“不”,那就勇敢说“不”……

  在试读活动中,很多父母表示“想要说却不知怎么说的话,都在书里了”;更有父母坦言“本来期待着孩子能收获并理解书中的人生良言,最终却是我收获了如何去爱和理解”

  △ 试读活动中,妈妈和孩子一起读《亲爱的儿子》

  不许吃糖、不许哭、不许和调皮的孩子玩、不许把颜色涂到线条外面……

  大人们一直在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的想法,但为什么当对象换成了孩子本身,答案往往就变成了“NO”?

  你可能会回答“他们还这么小,懂什么啊”,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亲爱的女儿》《亲爱的儿子》试读活动中,当一位妈妈和孩子读到“有梦想,就去追吧!”时,孩子立即表示赞同:“说的真对,我们小孩子也是有梦想的……”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

  当读到“有时感觉阴云密布,难受的就快喘不过气?没关系,就让眼泪落下来吧!”时,孩子则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有时候,我真的想哭,但害怕你会发脾气,会伤心,会说我胆小”。原来父母简单的一句“不许哭”,孩子却会在之后难过时思考那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即便自己已经这么难过了,还在担心妈妈会伤心,谁还能说孩子“什么都不懂”

  △ 试读活动中,妈妈和孩子一起读《亲爱的儿子》

  电影《返老还童》的最后,人生已过大半的本杰明给女儿的那段独白里说到:我希望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跟艾米 · 罗森塔尔对孩子说的话不谋而合。

  曾经我们都是孩子,我们懂得自己的想法总被忽视的难过,那为什么要让孩子继续承受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呢?

  不论我们是否有孩子,我想我们都需要达成一个共识——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附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有属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力。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而不是肆无忌惮地改变孩子的想法,无所顾忌地剥夺孩子的权力,让孩子只在六一这天,才拥有自由。

  所以,如果孩子想多喝一盒酸奶,告诉他们喝完记得刷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孩子不想跟小朋友们分享玩具,尊重他们的意见,他有对自己物品的决定权;

  孩子拒绝长发,没关系,给她推荐几个好看的短发发型,让她自己选就好……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不仅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酷的事儿,这么做的父母,更酷

  与其说《亲爱的女儿》《亲爱的儿子》是一封家长对孩子的情书,倒不如说是向大家展示出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让父母与孩子共同长大

  而就在六月一号当天,就会迎来这套书的首发式,除了国家图书馆儿童馆馆长王志庚,“绿茶书情”创办人绿茶之外,音乐人、写作者钟立风等也将到场分享他们的教育观……点击下图,即可报名哦~

  详情请戳今天的二条~

   互动话题  

  你有哪些想法曾被父母支持或忽视?

  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父母?

  ?‍?‍?

  编辑 = 镜子

  图片来源 = 《亲爱的儿子》《亲爱的女儿》

  商务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get《亲爱的女儿》《亲爱的儿子》~

文章标题: 小时候,我一点都不想过六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72607.html
文章标签:都不  想过  小时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