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们与心愿的距离丨问答

时间: 2020-03-11 08:30:40 | 作者:李松蔚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我们与心愿的距离丨问答

  问: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提问)

  我有一个群,是一个付费的线上团体。计划用一年时间,通过团体的体验来学习「团体」。这种无结构的学习持续到两个月左右,有的成员开始感到低效,担心坚持下去没有收获。于是我们发起了一个新的举措,承诺没有收获的成员可以全额退款。这个问题就是由这样一个举措引发的。

  我们的工作人员统计了目前为止大家的反馈,有相当大比例的成员表示:「群里讨论的话题不好玩,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按照这样一个比例,承诺全额退款似乎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但我对于这个统计是乐观的。这些成员看似在对「团体」不满,但团体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就是由参与者自身构成的!参与者是什么样,团体就是什么样。如果这么高比例的成员都期望团体有更高质量的讨论,学习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组成的团体最终就会变成一个高质量的学习型团体。

  时间总会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心愿。

  但是,仍然有一个反向问题:万一有的人一直没有收获,怎么办呢?时间的效果会因人而异吗?从这个问题出发,我在群里发表了这样一段讨论。

  答:

  心理学里有一个说法,叫做「问题的慢性化」。要理解慢性化,首先要理解什么不是慢性化。——那就是变化随时都在发生。我想要什么东西,分分钟提出来,就有办法实现。我遇到问题立刻去解决。我交了一个朋友,发现他(她)的行为让我不舒服,我就去沟通。我加入一个组织,感觉这里的苗头不太对,就想办法扭转。如果我试过各种办法,始终没有效果,我就索性另投他处。

  哪怕是最糟糕的后一种情况,也在变化。

  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永远处在变化中。理论上来讲,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但很有趣,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年)保持相同的问题,至少给人的印象是从来不变。换句话说,遇到问题以后,他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尺度上保留问题最初的形态。这件事非常稀奇。

  不妨说是生活中的小小奇迹。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会一样,看不到变化的可能。这种状况就叫慢性化。慢性化不见得是坏事,比如冻龄,永葆青春(需要支付不菲的代价)。但「麻烦」和「困境」也可以慢性化。有人年纪轻轻,已经对未来绝望,认定好事不会发生,问题永远不会解决,我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我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很笃定。

  在时间长河中维持一份笃定的失望,并不比冻龄简单。套用毛主席的经典语录:一个人失望一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失望,从来没有好事发生。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有。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这些问题就是注定的,像天经地义一样。但万一它不是天经地义的呢?你想没想过,你做了什么才能保持它的不变?

  幸运的是,你们有一个群。群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场。如果有人在这里收获了改变,那是大大的好事,我们可以欣赏这些改变。如果有人始终不能如愿,反复困扰于某个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件好事,我们正好可以观察这些不变的人,探究他们是怎么样让问题「慢性化」的。问题是小问题,就像「群里讨论的话题不好玩,学不到东西」,但慢性化的过程很关键。——相比于在生活中真正的问题,更大的问题,用团体做实验的代价要小得多。

  「群里讨论的话题不好玩,学不到东西。

  会保留多长时间?一个月,半年,一整年?

  我毫不怀疑,每个参与者都怀有良好的,想让群里的讨论富有价值的心愿。正因为大家都有这么迫切的愿望,才让这件事变得更值得思考:一个好像并不困难的心愿,怎么做才能拦住它,让它迟迟不能实现?——注意,不是「为什么」,不是「凭什么」,只是对过程本身的好奇:怎么做?

  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承诺,为团体在一年中「始终没有收获」的学员退款。

  退款在团体体验的设置里并不常见,但我真的对这部分人感兴趣。如果把「没有收获」看成一个问题,一开始碰到这个问题并不稀奇,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会渐渐找到出路。而那些保持它一整年不变的成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样本。从慢性化的角度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些什么(换句话说,有志于改变的人将来要避免什么),有极大的探索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至少,不让慢性化在现实生活里重演。

  大家就一边参与,一边观察,一边复盘吧。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对慢性化的观察。

  如果我是一个参与者,怀着「想在团体里收获更有价值的讨论」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我又想让这个愿望始终无法实现的话,我可以怎么做?——注意,不讨论「为什么」,不讨论「凭什么」,只讨论这个过程本身:怎么做?

  可供参考的做法包括,但不限于:

  1,把注意力放到不如意的状态上,避免去关注变化的发生。非关注不可的话,也尽量用一种悲观的目光,把改变看成是微弱的,换汤不换药的

  2,为不如意的状态找到一个明确的,决定论性质的解释,比如说「因为群里的人太多了/读书太少/思想层次不够/国民性使然」。假如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也可以采用更笼统的说法,比如「反正是形成了这样一个氛围」。

  3,抱怨现状,且总在抱怨现状。

  4,尽可能详尽地分析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5,以一种社会批评家的姿态展开反思,指出在这个群里存在哪些问题。有时以一种热心的,提建议的态度,暗示大家的期望无法(或只能在极限条件下)被达成,采用的说法类似于:「除非大家从现在开始……」,「除非」之后的条件往往不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到这些不太容易的条件上。

  6,深度自我批判,看似诚恳的自责。因为「我」在人格水平上的,某些根深蒂固的(而不是可以选择的)深层缺陷,导致了现在的问题。

  7,(需要他人配合)用指责的方式激怒一些人,把他们现在的表现定义为问题所在。促使他们加入战斗,带着敌对的心态进一步巩固现在的表现。

  8,在不改变自己行为的前提下,说服自己相信已经尝试了能做的一切。这样,一旦被「某个人」看到我的无力,他会出于同情而提供更多帮助。

  9,为「问题的维持」找到特别的好处,说服自己安于这些好处。比如,可以用「始终得不到收获」向更多人展示痛苦,结成同盟,或者回避不想承担的责任,或者表达某种说不出口的诉求,或者迂回地证明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团体里获得格外的关注。拿到退款本身也算是一个好处,当然有一点微不足道。——尽量把这些好处看成额外的惊喜,不要让自己觉得是在有意无意地追求。

  看一看,这里有没有你正在采用的做法?

  对了,还有——

  10,保险起见,忘记自己读到过这篇文章。

文章标题: 我们与心愿的距离丨问答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68505.html
文章标签:心愿  问答  距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