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10 12:07:17 | 作者:橡树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2次
对电视不“感冒”的我,正在卧室里收拾,听到老公招呼我“快过来看电视吧,这个节目你准喜欢。”放下手中活,好奇的来到客厅,看到中央一套正在播放《中国诗词大会》。自诩有点文学功底的老公,时常为自己答对几道题而沾沾自喜。就这样,我们这个三口之家一起边看边讨论,中华诗词历经岁月的淘洗,依然风采依旧,依然熠熠生辉。
参加《中国诗词》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由此,我想到,学习不分年龄,知识没有国界,对诗词的热爱更没有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就足以。
看完两期节目,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调侃一句就是不看《中国诗词》,不知自己浅薄也。 特别欣赏北师大教授康震、中国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教授等专家团的讲解,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我只是会背诵而已,然而当文化专家们对创作的渊源、社会背景、诗词背后的故事加以深刻解读后,让我瞠目结舌更让我拨云见日。古诗词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它内在的精髓。然而,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和苦心造诣,这些隐性的才识是不会被挖掘出来的。
因为《中国诗词》,我记住了一个个参赛选手名字,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们背后的故事。记忆力超群的冯子一(诗词储备量800),8岁上四年级,因为上学6岁就和父母分居两地,与姥姥姥爷居住在上海,而懂事的子一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姥爷从他3岁开始就教他学习古诗词。逗趣的性格、可爱的形象,子一在现场贡献出许多“表情包”和让人意想不到的金句。
张超凡(诗词储备量1000)一个天生就只有右手的女孩,小时候也曾害怕大家的目光和询问,但她从一个个挑战中给自己信心,她学习国学、书法、绘画、速滑、舞蹈、武术等等,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取得了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想要就去争取”,她用一只手也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来自陕西45岁的刘泽宇(诗词储备量3000),高考落榜后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无论何时何地,每天早上五点起来读书,是他几十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习惯。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刘泽宇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几十年与诗词相伴,深厚的诗词积淀,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他无惧任何对手!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当我们惊讶于他们脱口而出的表现时,更应该想到他们背后那些默默的努力和付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中不断丰厚了自己。初三晚上的《中国诗词》大会上,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叫孙东辉的选手,他是一个做过两次脑部手术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仅痊愈了,脑袋里装的古诗词一首也没少,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深深感染了我。他参赛的目的就是给自己的儿子树立榜样。他在养病的时间里,以诗为药,分散病痛。因而他康复后又以昂扬的姿态来到《中国诗词》的舞台。我在想: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能不能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读读书,一起看有意义的电视栏目,更重要的是能从孙东辉这样的家长身上汲取点什么。他给孩子展现的不仅仅是储备了多少古诗词,而是他对生命中遭遇到磨难时的不屈不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这首豪迈的诗句是否能成为他这种精神的写照呢?磨难很多时候能打倒一个人,很多时候也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他的生命会更丰富,他在处世时会更加的气定神闲。
除了崇拜专家团的教授们、佩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参赛选手,我还喜欢《中国诗词》的主持人董卿。尤其喜欢她清澈如水的大眼睛,高鼻梁,笑起来像一弯新月的双唇。更喜欢她鼻音略重的嗓音。刚刚在微信圈读了她写的《优秀的女人不恨嫁》。在一期节目中她说过“是电视点燃了我的生命,那我愿意燃烧我的生命。”在她的文章中,我不仅找到了她工作的激情更重要的找到了她美丽的心灵密码。她说“如果几天不读书,我就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一样难受。”每一天,无论忙到多晚,她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阅读。《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她时,问过一个问题“如何保持一个魅力女人的心态”董卿说了两个字“读书。”有人曾经说过,书籍,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句话在董卿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90分钟的节目转瞬即逝。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在想我的孩子们,在我们学校把“背诵200首古诗”作为教学特色之一该有多么英明。当看到8岁的冯子一储备量达到600首,并能灵活运用时,我也在想我的孩子们。假如他们来到《中国诗词》的舞台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现在我班的刘鑫泽背诵古诗也达到了600首,她只是数量有了一定储备。至于《中国诗词》考察的那些精髓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的孩子远远不够的。这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进一步反思,今后除了鼓励她们多背,还要多多渗透相关的知识。至于那些精髓,我又掌握多少呢?想来,令自己汗颜。
《中国诗词》不仅让我眼界大开,还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它会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爱好传统文化的人走近它。我更坚信,我们经典的文化会在一代代人的心目中成为一个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文学瑰宝定会像接力棒一样代代传承下去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