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01 10:53:33 | 作者:春水煎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6次
有一种聚合
叫缘分
有一种执着
叫情怀
2019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初中教育科研工作坊的线下研讨活动,顺利的落下帷幕。谁是主人谁是客?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南地北的兄弟姐妹、一群充满思想和智慧的教育人,能够聚集、碰撞、交流,衍生出许多的智慧泽被教师、泽被学生,这就够了!教育需要有一群有教育信仰的人、有教育情怀的人,用自己的行走,来引领前行。
“论道起行”工作坊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定位于“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这其实就是知行合一。教育科研最重要回归田野、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教师和学生。于是,在教育厅师训处和“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组的引领下,这一群人来到了潍坊峡山实验初中这篇沃土。271教育的厚实底蕴下,这所年轻的学校,被到来的各位专家深深地吸引,宁静的表面是内心深处成长的火山,需要一把火,点燃!
承办研讨会的各种细节不易,但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一群尺码相同的人都来了!
简短的开幕式,然后就是一群人去听课。本来预设的曾继耘教授、姜仲平教授等专家团队和省厅师训处王凯科长不用听课,但是,真正的专家和真正的懂教育的领导都是喜欢进课堂的。工作坊的各位专家更是紧跟引导老师的步伐,认真的听、认真的记、认真的问、认真的观、认真的分析诊断。
我跟着听的语文课,因为有些事要处理,听得断断续续。夏老师做课是《孔乙己》,之前曾跟我要求换课题,我鼓励她说尝试与挑战。其实对她来说,她的风格在古典诗词教学上,虽然才入职五年,但她的气质、形象,很符合古诗词的意象,本身就是一首《诗经》的诗。选择鲁迅的《孔乙己》,的确费了不少心思。丛老师选了经典篇目《背影》,从朗读到背景层层引导学生去深入文本,体悟情感。这两篇文章,经典的都快讲“烂了”,所以再怎么设计,也很难有突破。像这样的文章,关键在于学生能不能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设计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了。学科交流的时候,因为时间紧,预设的一些活动没法进行,大家根据课堂做了一些梳理和交流。李丽芬老师、陈少燕老师、张明祥老师都做了很好的点评,除了鼓励,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李丽芬老师提出了尊重学生文本的初体验、语文味;陈少燕老师一边听一边手绘了关于观课评课的“思维导图”;张明祥老师提出了“讲不完于心不忍”的现象。曾继耘教授自称“学科门外汉”,但却一针见血的提出了学习目标、各个环节的目标的关系、教师的导和控制的区别,并结合着教育科研随便一点拨就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比如说语文课的朗读、多媒体在语文课的应用、课堂展示环节的研究等。当没有专家的引领时,我们就是发现问题、点评交流,但恰恰少了下一步,如何把问题变成课题、变成行动研究。比如丛老师的课堂引用了李亚鹏的“朗读者”视频,但不是完全引用。在专家指导的时候都认为这个视频不如不用,怕干扰学生的自读情绪和体验。其实这就是一个课题,如何恰当地利用朗读素材,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用什么样的,这就完全可以作为行动研究的一项来进行反复的行动与反思总结。第一个环节从听课到交流,从两点到下午六点,大家一直没有休息。
晚饭后,省厅师训处王科长、曾继耘教授、姜仲平教授以及工作坊的主持人,又从七点到九点半,在学校会议室,听了学校唐培森校长的学校工作汇报,曾教授进行了诊断和点评。一切意犹未尽,考虑到大家一大早从全省各地赶来,中午没有休息、下午晚上连续研讨,我们强制性的结束话题,把未尽的点评变为线上和文字交流。要是不制止,这番交流可能要到凌晨。事实上,工作坊的各位兄弟姐妹,回到接待中心也是都交流到凌晨一点多。于是,我就想,这群人为什么会聚到一起,除了形式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因为大家都是一类人,都是那种“舍身求真、忘我成长”的人。越来越理解“尺码相同”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了。
下午的时候,还有个插曲。卜庆振老师从东平带着孩子和朋友自驾,赶了几百公里的路,来了。到的时候听课环节已经结束,他把孩子交代给朋友,跟着参加了课堂的交流环节。卜庆振老师(网名手辰),我习惯了喊他手辰,在1+1教育社区结识了八年了,开始是欣赏他的作词的歌曲、诗词、后来持续关注到他是因为他不停的、飞速成长过程。一直引为好友,但直到两周前明霞教师成长联盟第八次论坛在滕州才得以第一次见面,毫无陌生感、毫无违和感的拉着他聊天。这次因为太忙,把他“抛给”语文组的老师们,交流论道,一直到晚上十点。我都感觉自己是“黄世仁”了,逮住一个名师、专家就拼命的“压榨”他们身上学术、智慧。他们具体交流的什么内容,我还未了解,但是看到十点了老师们还在“我还有最后一个小问题”,感觉到他们的兴奋。
今天半天是专家讲座。崔成林老师是老朋友了,这次发着高烧来的,昨晚吃饭后我就劝他回去吃药休息了。今天一上场,老兄讲出激情来了,把羽绒服一脱,拿着手持话筒,直接下台,一边对话、一边讲座。从深层次学习、思维碰撞、学业纸设计以及对比案例,来详细解读“深度学习”的涵义。从实践出发、从他的热情出发、从他阅读的各种课堂“秘籍”出发,有时候我就想,崔老师的激情应该就是从摆渡人的角色上产生的。认识崔老师很早,也接近十年了,他执着的做课堂的研究,一点一滴的去积累、修正,逐渐建构了自己相对成熟的课堂理论体系。而从他的讲座来看,阅读了大量的我们闻所未闻的专业书籍,这些书籍一定是非常枯燥的,但是老兄凭借的就是这么一股韧劲、拼劲。我辈之开模!
曾继耘教授的几次讲座受益匪浅,她让我对教育科研有了重新的定位和认识。一旦投入,也是风风火火的人物。讲着讲着,把羽绒服脱到一边,撸起袖子来。这就使我深深的感动,所有人的成功必备品质就是要投入!因为之前约定课题的时候,我就介绍了学校的师资状况,曾教授确定讲更接近青年教师的行动研究。曾教授谈了行动研究的四大误区、谈了何为行动研究、谈了如何行动研究,很通俗,并举了案例,让人一下子把高高在上的课题研究变得切实可行。尤其是曾教授做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线图,让我心里怦然一动。绝大多数老师是停留在第一个专业发展阶段的,就是从新手期到熟练期以后,会经过一个漫长的高原期,这个高原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大多数老师止步于这一个高原期,没有从中积淀后走出来,最终沦为职业倦怠的平庸。分析这几天讨论的一些名师成长的经历,基本上都是走出高原期以后,迎来的自己第二次专业发展,从而成长起来的。但是这个高原期有的长,长到整个职业生涯;有的短,像手辰很快就走出来并且寻找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突破点。而这种成长是与自己的反思、感悟、行动研究紧密相关的。行动研究离不开问题、行动、与反思,而行动研究的根基在教育伦理,这是一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匆匆的来、匆匆的走。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是好无休止的交流,散在各地就是耕播。中国的教育当下有许多的缺陷、许多令人伤令人痛的弊端,单之所以还能不断地前行,就是因为还有一大群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在不停的前行!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仍然是心中有梦、论道起行的性情人!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