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诱发肥胖病的元凶是什么

时间: 2023-11-20 23:59: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诱发肥胖病的元凶是什么

你为什么会一直长肉,让你发胖的“元凶”到底是啥?

这两年,随着营养热量学越来越普及,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热量过剩”或是“能量过剩”,这就是导致我们发胖的“元凶”。

这么说没有任何问题。 理论上说,所有的单纯性肥胖(吃胖的),都可以归因为“热量过剩”。

这就好比说,小花姑娘的基础代谢率是1200千卡,她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是1800千卡。但是她每天的基础代谢率+食物热效应+活动消耗,这三大“热量出口”算一起,也只能消耗掉1500千卡。这么算起来,小花每天都有300千卡左右的热量消耗不掉,就会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细胞。日积月累,小花就会越来越胖。这就叫“热量过剩”导致的肥胖。

那我们再往下深挖一层,很多胖友为啥容易“热量过剩”呢?除了运动少以外,很可能是他们平时经常吃“高碳水+高脂肪”的饮食结构,也就是我常常说的“糖油混合物”。

老“粉丝”都知道, 我一直强调,回归到具体的膳食结构上来看,“糖油混合物”才是使人发胖的元凶。

为啥呢?原因有三点:

很多人都知道,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七种。但是能够产生热量的营养素只有三种, 它们分别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业内称之为“三大产能营养素”。

那它们到底能产生多少热量呢?大家记住三个数字:449。 一克碳水 4千卡热量;一克蛋白质 4千卡热量;一克脂肪 9千卡热量。 也就是说,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脂肪能产生的热量是最高的,每1克脂肪大概就能产生9千卡热量。

搞明白这些基础知识以后,你就知道为啥那些“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基本上都是高热量的了。因为,脂肪这玩意本身就是“热量炸弹”。

我分别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你们感受一下。

高脂肪食物:

每100克肥猪肉,脂肪含量88.6克,热量807千卡;

每100毫升花生油,脂肪含量99.9克,热量899千卡;

每100克红烧肉,脂肪含量53.3克,热量529千卡;

每100克黄油,脂肪含量98克,热量888千卡。

高脂肪+高碳水食物:

每100克汉堡包,脂肪含量11.7克,碳水含量31克,热量256千卡;

每100克奶油蛋糕,脂肪含量21.8克,碳水含量20.7克,热量349千卡;

每100克油条,脂肪含量17.6克,碳水含量51克,热量388千卡;

每100克油饼,脂肪含量22.9克,碳水含量42.4克,热量403千卡;

每100克方便面,脂肪含量21.1克,碳水含量61.6克,热量473千卡;

每100克薯片,脂肪含量37.6克,碳水含量53.4克,热量548千卡;

上面,我提到小花姑娘的基础代谢率是1200千卡,那么她一天的零食只要吃200克的薯片或吃350克的奶油蛋糕,就吃够了一天基础代谢率所需要的热量,再加上吃正餐,很容易造成“热量过剩”。所以,很多喜欢吃加工零食的女孩,往往都会长得比较“圆润”。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我从不吃零食,就一天正常吃三餐,怎么也容易胖呢? 那你回忆一下,你是不是喜欢吃白馒头+红烧肉,或是喜欢米饭+排骨汤,或是喜欢炒菜放一大摊油,或是炒菜喜欢放五花肉等等,这些膳食结构都构成了“糖油混合物”。

爱吃薯片,是喜欢吃“糖油混合物”。爱吃米饭+红烧肉,那也是喜欢吃“糖油混合物”,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所有的饮食结构中,比如高碳水饮食(也会长肉)、高蛋白质饮食或是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等等,只有高碳水+高脂肪饮食(糖油混合物)长肉的概率是最高的。为啥?这跟我们身体内一种叫“胰岛素”的降糖激素有关。

在生理学(第8版)教科书上说: 胰岛素,是由胰腺内分泌部位“胰岛”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它是唯一一种可以“降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这玩意对人体非常重要, 它不但可以“降血糖”,还可以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同时还可以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利用。 胰岛素的降糖原理,就是把血中葡萄糖送去给“细胞”供能或转化为少量糖原储存备用。

假设你很喜欢吃方便面,方便面中含有高碳水+高脂肪。而高碳水会快速升高血糖,刺激身体释放过量的胰岛素来降血糖。当大量胰岛素被释放出来以后,它又会促进脂肪的合成和抑制体内脂肪的分解。

结果是: 在胰岛素和某些酶的共同作用下,细胞消耗不掉的血糖会在胰岛素的作用,有一小部分合成了“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剩下一大部分被转化脂肪,储存在脂肪细胞。而吃下去的高脂肪,也会因为消耗不掉,最终被储存在脂肪细胞。

也就是说,爱吃“糖油混合物”等于是为身体提供了双重长肉的“粮草”。

如果说一种食物热量高、容易长肉,我觉得这都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这类食物不仅仅热量高、容易长肉、而且还很好吃,让你吃起来就上瘾,常年累月的吃也吃不够,不吃就想得慌。那这类食物,就太可怕了。

而那些“糖”跟“油”混合在一起的食物,就是这类“很可怕”的食物。

我指导过的胖友就不说了,单说我们家博雅医生,自己就是医生,那 健康 意识很高了。 隔三差五,我就能发现她用手机偷偷地买蛋挞、奶酪蛋糕、汉堡包和各种雪糕。你看看,这些东西无一例外全是“糖油混合物”。 有时候,我发现了会严词厉色地提醒她,说这些东西都不 健康 ,咱少吃一点。不过,气氛很快就会再次变得其乐融融,因为被我发现了以后,她就会分我一点吃。

是的,很多时候,我也拒绝不了“糖油混合物”,那玩意是真的好吃。

综上所述, 理论上来说,“糖油混合物”只是造成“热量过剩”的因素之一。但事实上,我们回归到具体的膳食结构上来看,“糖油混合物”才是让大多数人发胖的“元凶”。

想要减肥,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想办法切断膳食结构中“高碳水+高油脂”的组合,才能瘦得长久。

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几点建议:

1、每天摄入的碳水总量控制在150克左右。具体可以参考你的基础代谢率来吃,假设你的基础代谢率是1600千卡,每天就可以吃160克碳水(这里看不懂的,去看我上一篇文章)。

2、减肥人士,每餐炒菜的油,尽量控制在7克以内。全天炒菜油的总量,控制在20克以内。

3、非大基数肥胖(BMI低于28)每天只吃一个蛋黄,可以吃3-6个鸡蛋白;喝全脂牛奶别超过250毫升;不要吃任何肥肉和肉皮。

4、尽量不要吃任何,每100克碳水高于45克和每100克脂肪高于15克的加工零食。如果想吃,每天控制在100克以内,并且要把当餐的主食,酌情减量一半左右。

5、如果偶尔要出去吃火锅、烤鱼、烤肉、自助餐之类的大餐,记得去掉米饭、馒头之类的主食。也不要吃任何隐形“主食”,比如:牛肉丸、鱼豆腐、鱼丸、粉条、粉丝、土豆、红薯、山药和南瓜等等。

我是杜轩建,一个“靠点谱”的减重营养师。

部分参考资料:《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1》《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内科学(第8版)》

肥胖的病因是什么?

肥胖是世界性的一种慢性病。患病人数正以每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长,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目前,我国肥胖人数已突破七千万,已成为当今社会上引起关注的医学保健问题。

肥胖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病因非常复杂,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同时心理和社会因素也很突出。各种因素之间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即使已控制饮食,也仅仅是其中的最基本的方面,如果忽视了其他因素仍有可能发胖。发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遗传因素

人类肥胖的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多种先天性异常综合征可伴有肥胖;其二是遗传因素影响机体能量平衡机制所引起的肥胖。许多资料表明肥胖与遗传有关。我国有学者报告,双亲单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为15.23%,家族其他成员如祖父母肥胖其孙子、孙女肥胖率为9.55%,这种肥胖称为体质性肥胖,体质性肥胖是由于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造成的。

2.体内代谢及内分泌失调

近年研究发现,胖人的代谢与体重正常者有明显差别,如胖人血中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下降,基础代谢率低于正常人,在同样的饮食条件下,胖人进食后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比瘦人低,合成代谢比正常人亢进。其休息、站立或散步所消耗的热能也低于正常体重者。在不活动的情况下,胖人对寒冷的反应不如瘦人敏感,同处于低温环境,体重正常者所需氧量可增加35%,而胖人只增加11%。胖人的物质代谢与内分泌功能也发生了改变,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甘油三酯的分解、合成与利用受激素影响更大。如胖人空腹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增加,脂肪代谢紊乱,生长激素分泌下降,使胖人体脂的消耗减低,空腹胰岛素水平偏高,不但能促进脂肪合成,而且可诱发低血糖、增加饥饿感,多吃致胖,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内分泌机能异常及神经精神系统机能紊乱,可严重影响食欲和进食习惯。食欲的调节受制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机能失常时,脂肪及糖中间代谢受影响,造成体内脂肪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肥胖。

3.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

肥胖病与进食过量、进食速度过快、喜吃甜食和油腻食物及嗜酒有关。热量过剩、营养不平衡、缺乏体力活动、饮食过量和年龄增长、代谢减慢,但食量未做调整,使热量入超,而将体内剩余的热能转化成体脂,贮存在脂肪细胞内,促使脂肪细胞肥大,久之使脂肪大量堆积导致肥胖。

4.精神因素的影响

有的人高兴时狂吃,以示庆贺;生气时要吃,以图发泄;孤独烦闷时以吃来解闷;尤其是在有精神压力时,以吃食物来缓解精神紧张、烦恼、挫折、厌烦等,从吃中取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补偿,以上种种做法势必会因饮食过量而导致肥胖。由此可见,减肥防胖是一项生物———心理———社会三结合的系统工程,没有什么减肥的灵丹妙药。重要的是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综合性的减肥措施,进行科学减肥。

肥胖的原因如下 1 遗传因素2 饮食因素3 懒惰因素 4 某些疾病因素 5 药物因素

肥胖症的原因是什么?

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病症,是指那些脂肪摄入量高于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脂肪的一种脂肪堆积体内的现象,那些堆积在体内的脂肪会越积越多,最终高于健康临界值的症状就是肥胖症,那么患肥胖症的原因是什么呢?得了肥胖症该如何治疗呢?
1、肥胖症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调查研究发现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
(2)进食过量
随着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大增,能量的总摄入往往超过能量消耗。
(3)体力活动过少
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新陈代谢的降低
人到中年后由于新陈代谢率降低易发胖;营养不均,只吃肉类和垃圾食品(没有营养的食品)不吃水果蔬菜也会使新陈代谢率降低易而肥胖。
2、肥胖症如何治疗
(1)营养治疗与运动治疗:对于肥胖症患者,首先应进行营养与运动治疗,应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控制饮食将摄入的能量总量限制在1000-1500kcal/天,减少脂肪摄入,脂肪摄入量应为总能量的25%-35%,饮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膳食纤维;以瘦肉和植物蛋白作为蛋白源。减肥膳食中应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还需要补充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充足的水分。还要改变饮食习惯,在吃东西时需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减慢营养物质吸收,控制能量摄入。运动治疗本身可以减少大约3%的体重,联合控制饮食,减肥效果更好。运动时,肌肉组织对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大大增加,使得多余的糖只能用来供能,而无法转变为脂肪而贮存。同时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多,贮存的脂肪组织被“动员”起来燃烧供能,体内的脂肪细胞缩小,因此减少了脂肪的形成和蓄积。由此可达到减肥的目的。减肥运动须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和个体化,要根据自身特点掌握适当的运动量与度。
(2)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作用于中枢的食欲抑制剂:此类药物又称厌食性药物,还有一种是作用于外周的脂肪酶抑制剂:通过阻断饮食中部分脂肪的吸收达到减肥目的,
(3)外科治疗:控制饮食、运动治疗或药物治疗,有时候不能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外科手术治疗是使肥胖症病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减重效果的唯一手段,治疗重度肥胖,预防、减缓甚至阻止肥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预防肥胖注意事项
(1)充分咀嚼后再吃
细细品尝,每一口咀嚼30次以上,咀嚼得愈久,饭后的能量消耗就愈高。
(2)花点时间慢慢吃
用餐时间若没有超过20分钟,脑部不会发出饱足信号,所以要悠闲地进食。
(3)吃饭时把电视关掉
“边吃饭边做事”是饮食过量的原因之一,用餐时间要专心吃饭,不妨和家人以及朋友好好地聊聊天。
(4)饭后要立刻转换心情
用餐完毕后,要立刻收拾餐具,别让食物一直摆在眼前,这点很重要。
(5)一天三餐,规律地进食
规律的饮食生活,能减少体脂肪,避免拉长两餐间的时间以及在深夜进食。
(6)不要陪别人吃饭
若是家人的用餐时间各有不同,在一旁陪着他们,很容易便会多吃好几餐,请拿出你的意志力来。
(7)限定吃饭的场所
限定好“只在客厅用餐和吃点心”,如此一来,平时在无意间所吃的零食便会减少许多。
(8)留下剩饭
处理剩菜是主妇发福的元凶,特别是外出用餐,菜量很多时,要记住拿出勇气,留下剩饭,将剩菜往肚里塞,是最坏的情况。
(9)提高对健康的认识
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了解人在婴幼儿期、青春期、妊娠前后、更年期、老年期各年龄阶段容易发胖的知识及预防方法。父母要协助小孩控制体重,慎防日后发生肥胖。
(10)饮食平衡合理
采用合理的饮食方法,做到每日三餐定时定量,科学安排每日饮食,如饮食不过油腻,不过甜和不过多,宜适当增食蔬菜和粗粮,少食肥甘厚味、多素食、少零食。
(11)加强运动锻炼
经常参加慢跑、爬山、打球等户外活动,既能增强体质,使形体健美,又能预防肥胖的发生。减肥的人群要注意减肥速度:轻度肥胖者可每月减重0.5~1.0kg,中度以上肥胖可每周减重0.5~1.0kg。
(12)生活规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年龄不同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既要满足生理需要,又不能睡眠太多。
(13)保持心情舒畅
良好的情绪能使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运行,对预防肥胖能起一定作用。
文章标题: 诱发肥胖病的元凶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342.html
文章标签:元凶  诱发  肥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