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鳌拜和年羹尧哪个罪更大

时间: 2023-11-17 09:02: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鳌拜和年羹尧哪个罪更大

康熙称索额图为罪人,却闭口不提鳌拜,这是为何?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回到问题本身:第一罪人!在康熙看来,什么人才会是本朝第一罪人——危及他根本的人。而索额图正是那个触犯到了底线的人。

一、鳌拜之罪,在于念权

在康熙时期,实际上一共有4个权臣,分别是隆科多、年羹尧、索额图、鳌拜。但是前两个在康熙时期还是很听话的,直到雍正即位后才开始狂起来,而后两者则在康熙时期就开始放荡不羁。鳌拜在康熙时期,扮演的实际上是诸葛亮的角色,是被顺治托孤的辅政大臣。

顺治驾崩传位康熙之时,康熙还很小,一是没有什么从政经验、二是身边没有信得过的大臣,而顺治临死托孤,可以说在康熙少时,鳌拜就是他最大的靠山,而鳌拜也有这个势力做康熙的靠山。鳌拜战功赫赫、对太宗还有救命之恩,对顺治又有护驾之功,他被视为满洲第一巴图鲁,也就是满洲第一英雄,所以英勇的声名远播在外,作为在马背上打天下的清朝来说,鳌拜是非常有前途的。

但是鳌拜身为一个武夫,真的犯了武夫不懂得谨小慎微的毛病!鳌拜虽然是辅政大臣,但是他仅仅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而且还是位列第四。但是他阻碍首辅索尼孙女被册立皇后,矫诏擅杀次辅苏克萨哈全家。朝堂之上,多为鳌拜的党羽。

话虽如此,但是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动过改朝换代和另立皇帝的心思,他只是迷恋于权势不能自拔,一时之间得意忘形,也可说是仗着自己是辅政大臣为所欲为。但是从古至今,不贪念权势的军机大臣少之又少,所以也情有可原,但却不能放任不管。

康熙八年,康熙智擒鳌拜,终结了鳌拜为所欲为的日子,但是从结局来看,康熙并没有动过杀他的心思,仅仅只是定罪30条,并且最终还是念及旧情,仅仅只是革职查办,将鳌拜幽禁起来而已。所以,鳌拜的所作所为只是片面的,它确实对皇家有害,但是不能伤及根本,只要及时处理,不足危害,但是索额图却不相同。

二、索额图之罪——另立新君、试图操控康熙

索额图是谁?索额图是康熙的第一位妻子赫舍里氏的叔叔,也就是胤礽的叔老爷。也就是说索额图先是康熙的亲戚,再是国家的大臣。古代虽然防止外戚干政,但是有时候这些外戚又是最好的抚育太子的人选,因为没有人会比他们更上心和爱护孩子,而胤礽身为康熙的嫡长子,从一出生就被康熙捧在手心里爱护。

胤礽出生之际,康熙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前线三藩全面反清、后宫之主又因为难产而亡,导致国丧。但是虽然看起来尽是坏消息,不过胤礽的出生,似乎让康熙看到了大清的希望,又因为他的母亲难产而死,于是更加心疼这个儿子。

在胤礽刚刚满周岁的时候,康熙就把他封为了太子,位居东宫,同时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廷敬并为詹事府满、汉詹事,定级正三品,作为完善东宫制度的配套设施。康熙对太子的期望和喜爱,让身为叔姥爷的索额图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索额图和鳌拜不同,他是康熙一手提拔起来的大臣,先为保和殿大学士,后任领侍卫内大臣,在康熙准备智擒鳌拜的时候,还自降官级做康熙的侍卫,帮助康熙除了鳌拜。可以说索额图是一个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同时也极具野心。

皇太子再一次的反常行为,让康熙认为他是想为索额图复仇,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最后康熙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还将索额图定义为:本朝第一罪人!

三、索额图之罪,冤枉至极

虽然从表面来看,太子的所作所为确实与索额图脱不了干系,但是康熙给索额图安上本朝第一罪人的罪状,我觉得康熙是利用索额图,掩盖自己育儿失败的事实罢了。

虽然太子的吃穿用度尽量向康熙看齐,是索额图提出来的,但是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康熙和孝庄太皇太后的手里,这两个人不点头,谁敢这么干?所以一个疼儿子、一个疼曾孙,才默认允许这些越过规矩的行为。

因为鳌拜是三朝元老,而且也是一个大功臣,为中国做了很多杰出的贡献,康熙继承皇位的时候,和鳌拜也离不开关系,所以才会闭口不提鳌拜。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已经告老还乡的索额图却被康熙帝突然下令逮捕,交由宗人府拘禁。罪名是:“结党妄行,议论国事。皇太子在德州,尔乘马至中门始下,即此尔已应死。尔所行事,任举一端,无不当诛”。同年九月索额图活活饿死于幽禁之所。 索额图被处死不说还被定为本朝第一罪人,其实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结党乱政。二是康熙帝认为索额图将太子带坏了,以至于他们父子反目成仇,因此自然是本朝第一罪人了。
因为鳌拜是开国功臣,对于康熙来说是有功之臣,所以不能称之为罪人。

解密鳌拜的落马清朝第一代官员的没落


引言:右官是皇权时代特有的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实权部长这样的人物。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随时可以收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掌握政治权力,并长期保持扩张。
大臣与皇权的关系往往是多方面的,充满张力。它们既对立又合作,并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权臣的崛起必须依靠皇权的支撑,而权臣本身往往对皇权的巩固和发展贡献良多。但随着权臣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会部分夺取和侵占皇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最后被皇权清算。
网络图
到了清朝,中央集权程度达到了中国皇权的顶峰,所以有权有势的官员并不多。历史学家杨震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清朝真正能登上权臣之位的只有七个人,其中鳌拜是第一个强势人物。
鳌拜是满清黄旗贵族,三朝元老。他从军事成就开始。在清军入关前的关键战役“晋松会战”中,击败明军步兵营,立下汗马功劳。明朝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帮助他。他和皇太极打仗,说“如果需要冲锋陷阵,五战皆胜”。军队战败,他率军杀了他,大获全胜,“俘虏过半”。后来跟随阿巴泰入长城,围攻北京,横扫山东,兖州,回到临清。
1644年,清兵攻陷北京,多尔衮考核大臣政绩,鳌拜“忠勇勤政,升一等”。后来鳌拜随阿吉哥征鄂,破李自成军;随豪格入川,与张在川北西充作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明清之际,鳌拜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661年,顺治任命索尼、苏克萨哈、祖布龙、鳌拜为四位侍郎。鳌拜拥有最高的军事实力,但由于其资历和声望,它排名第四。他不愿意这样做,他尽力扩大和夺取权力。
鳌拜夺取政权的第一件重要事情是打倒他的政治对手。第一,借助土地换土地之争,在索尼和镇住将龙的呼应下,杀死了尚书苏南海、巡抚朱昌佐和巡抚王。因此,鳌拜成为四辅大臣中政治实力第一的权臣。
网络图
到1667年,康熙年满14岁,四辅大臣的政治安排应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要求辞职,回到康熙。鳌拜不愿意退出权力中心,毅然决然地对苏克萨哈发动了致命的攻击。他把苏克萨哈的辞呈诬陷为“承先帝”、“不可不忠”,甚至罗志二十四条斩首苏克萨哈的罪状。康熙道:“不妥批,勿邀。”。鳌拜言辞激烈,在寺庙前威胁康熙。康熙刚刚上任,羽翼未丰,无法与鳌拜抗衡,于是苏克萨哈被绞死。萨哈死后,鳌拜的权力达到了顶峰。鳌拜的傲慢在清朝的权臣中也是罕见的,也许只有雍正初年的年羹尧才能勉强与之匹敌。过年的时候,鳌拜穿着一件黄袍,只是帽结与康熙的不同。不仅如此,他甚至可能隐藏了谋杀康熙、发动政变的险恶用心。赵国《啸亭杂录》年,有一次鳌拜在家里诉说病情,康熙去家里探望。鳌拜躺在床上,坐着
任何一个稍有野心的皇帝都不能容忍像鳌拜这样的权臣。康熙开始计划铲除鳌拜。康熙八年,康熙与其亲信大臣索额图合谋,扶持鳌拜在京城的亲信,然后安排亲信掌管京城的驻军。鳌拜入朝时,康熙秘密下令布库少年将他活捉入狱,并宣布鳌拜有30条罪状,本应革职斩首,但康熙帝念其过往功勋,免其一死。
网络图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记载,鳌拜被俘后,求见康熙,揭露他为救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痕,激起康熙的同情心,最终保住了他的性命。不久,鳌拜死于看守所,死因尚未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鳌拜的垮台不是他自己造成的。在大多数有权有势的官员周围,会形成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利益集团。鳌拜的利益集团势力盘根错节,深入政权的骨髓。从军队到锦衣卫,从中央三院六部到地方诸侯,都被他们渗透甚至控制。所谓“文武百官皆出其门”。
鳌拜被俘后,他的党羽或死或变。然而,鳌拜集团的垮台没有经历军事流血,也没有引起重大的社会动荡。所以有人评论康熙对鳌拜案的处理,说“不悄无声息,除恶务尽,令人难以置信。”
康熙是一个强大的政治人物,但他摧毁鳌拜集团而没有引起政权或社会的巨大变化,并不完全是因为他辉煌的神武和才华。当,在皇权时代,无论一个人多么强大,他的权力都必须依靠皇权的保护才能存在。附庸的合法权力来源只能由皇权授予、确立和保障。即使一个诸侯偶尔可以超越皇权的管辖和制约,他也不可能另立门户,改变国家的颜色。

真实历史上的鳌拜是个奸臣吗?他的后代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并没有什么作为,说是碌碌无为也不为过。如果以忠奸论,他应该是忠臣。现在,人们一提起鳌拜,就感觉他是一个曹操式的猛人,气场强大。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原因有二:一,鳌拜垮台时官大权大;二,受清人为衬托康熙“伟大”而夸大鳌拜能力那一类书籍的影响。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鳌拜既然是个碌碌无为的庸人,为什么会身居高位呢?

两点:出身、运气。鳌拜出身好,满洲镶黄旗,叔父费英东是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元勋,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功勋卓著的战将。因为这个,鳌拜的起点就别人高了许多。

鳌拜的运气更好,他在天聪初年就开始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攻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参与松锦会战……无役不与。当然,这些所有的战斗,你去查史书,都查不到鳌拜的身影。究其原因,在这些战斗中,鳌拜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兵小将,没有什么可记录的,乏善可陈。

后人能知道他参与过这些战斗,不过是他的个人传记里记载着这些简单的履历。实际上,鳌拜也是凭借着这些可贵的参与精神、这些简单的履历,一步步爬上来的。

想想看,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兵小将,参与了皇太极指挥的所有战役,毫发无伤地活了下来,不是运气超好又是什么?鳌拜生命中,运气最好的,是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时,站队站对了位置。

鳌拜时为 “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护军统领,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只认定皇太极是自己的主人,坚持“非先帝之子不立”的信条,先拥戴豪格,后拥戴福临。福临后来继位了,即顺治帝。

虽然鳌拜在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吃了些苦头,但在顺治当政时便收到了丰厚的回报。那些曾和鳌拜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他们经受不起多尔衮的残酷打击,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的,也转移了阵营,投靠了多尔衮。鳌拜运气好,挺过了多尔衮的非难和打击,当多尔衮死,他就被顺治视为了心腹重臣。

顺治是个短命皇帝,二十四岁就崩了。顺治临死前,吸取了多尔衮专权的不良教训,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自己儿子玄烨 (即康熙),的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四名异姓大臣,其中就有心腹重臣鳌拜。

另外的三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位居四辅臣之首,却老弱多病,半死不活,自身难保,最终活成了个摆设。位居其次的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手下的一条狗,在多尔衮死后,反戈一击,积极揭发多尔衮罪恶,得到了顺治的喜欢。

这样的小人,也只是顺治喜欢罢了,大家是很鄙视的。顺治死了,大家对他也没什么好眼色了,他也只好夹着尾巴做人了。位列第三的遏必隆,为人颟顸,浑浑噩噩,又属镶黄旗,凡事只听鳌拜主张。这么一来,位居四辅臣之末的鳌拜,肩上的担子就重了。

康熙八岁继位,黄毛小儿,乳臭未干,朝中大小事务,全是鳌拜一肩挑。细考各种史料,其实是找不到鳌拜的异图异迹的。康熙长大成人后,神经过敏,早早先入为主地把鳌拜当成了王莽、曹操一类觊觎帝位的权臣,就一门心思要除掉鳌拜。

他深思熟虑、精心布局,把鳌拜骗入宫中,轻而易举地把鳌拜擒获。那些吹捧康熙英明神武的书,都把康熙擒鳌拜的过程都写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以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为例,不但把这一情节写得精彩纷呈,还虚构出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的英雄猛汉形象,似有吞吐天地之志、翻江弄海之能。

但是,稍微动动脑,就会知道,即使鳌拜真是“满洲第一勇士”,那他被擒时,已经年近古稀,体弱气衰,哪堪十几条壮汉之一击?顺带补充一句,某位曾在《百家讲坛》很火的专家,为了夸康熙的伟大,狠命夸鳌拜强大,但鳌拜强大在哪儿,他又说不上来,着急焦躁之下,就信口胡扯,说李自成是被鳌拜带兵迫死的,还说张献忠被鳌拜亲手斩杀的。这都是根本没有的事儿!

再说回康熙这边。康熙擒捉了鳌拜,如释重负,得意洋洋地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但是,鳌拜实无篡弑之迹,康熙又不得不免其死罪,处以禁锢终生之刑。

鳌拜年事已高,就算康熙不禁锢他,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下狱后,很快就挂了。康熙晚年,越来越觉到是自己少年任性、不懂事,莫名其妙地弄死了鳌拜,心生愧疚,于康熙五十八年追赐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所以,鳌拜其实是死于康熙任性胡闹之下的一个忠臣。




鳌拜,清初权臣。横跨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位极人臣,满清开国元勋,兼康熙辅政大臣之一。他来自瓜尔佳氏族,瓜尔佳属萨尔浒(抚顺)地区,该族以地为姓,开技散叶后在东北散居颇广,是个很古老的女真部落,有”满族第一氏族”之美称。

努尔哈赤时代,建州女真崛起,瓜尔佳氏族被爱新觉罗氏家族所驯服,襄助努尔哈赤部取得“萨尔浒之战”的大胜。努酋由此一统东北,后金凭威移都沈阳。

此战令回光返照、绮丽妖艳的“万历中兴”之光烛尽光穷、暗淡殆尽。惜权相张居正力行之“万历中兴”功败垂成,大明万历王朝似满清乾隆王朝一样,隐若暮景残光、渐渐日薄西山。

鳌拜是苏完部瓜尔佳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万人敌”费英东之侄。

可以这样说,没有索尔果的忠贞不渝,就没有努酋的一统东北的固本培元;没有费英东的锦绣兵才,努氏在“萨尔浒之战”中胜出,将会非常的吃力;没有鳌拜的忠勇善战,明清之间最后的战略决战——松锦之战,皇太极到底魂归何处,都不知道咨问于谁。

舍身救主的鳌拜,对满清有救国之恩。




没有鳌拜的决死武谏,辅以多尔衮的玲珑算计和大局观,别说是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幼主福临(顺治帝)又岂能登御大宝,或许新生的满清王朝,在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叔侄的火拼之下,一拍两散、未半夭亡,清沽资产而遁回东北。

鳌拜对福临一族有扶主之恩,对满清亦有再造之利。没有福临的称帝,又何来一脉相承的康熙大帝的雄图捭阖。

遍览后金及清初战史,看来瓜尔佳氏族对爱新觉罗家族的碧血丹心,始终以一贯之决非枉誉,而是有迹可循。由此可见,鳌拜的骁勇善战的血统倒是系出名门,直可溯本追源。

史书有载,皮岛,虽为区区散屿,战略地位却甚重。皮岛战终,闻捷传,竟令皇太极科头跣足、趿履出迎,慰告天地之后,鳌拜以首功晋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斯役让鳌拜的战力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松锦会战,鳌拜五战连捷,崇德八年,累晋至一等梅勒章京;败吴三桂部,晋三等昂邦章京(相当于明职总兵,又名精奇尼哈番,年羹尧平定西北后也做过,爵位子爵,属清20等爵位之第11等);顺治元年,西击大顺李闯,进薄湘鄂,顺冶三年,南剿大西献忠,刃出忠斩。




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窥探大位。鳌拜与索尼、谭泰等八人,“共立盟誓,死生一处”,力推豪格继位。朝议的那天,鳌拜率领两旗护军武装挟守在崇政殿门外,以示奥援。见大位议定游移不定,遂迫近睿亲王多尔衮,鱼死网破道,

“吃穿先帝之衣饭,蒙受先帝深恩,不立先帝之子,吾等愿随先帝而去”。

遂被多尔衮斥之门外。事后,长子豪格勿立、多尔衮亦落选,幼子福临6岁冲龄登基。

多方角逐,当实力都强大平衡到令朝野窒息之刻,至弱和无公害方,总被公众当作稀缺资源,而怡然胜出。弱极无敌、至柔至刚,政坛铁律,屡试不爽。

勇冠三军、顺风顺水的鳌拜,在其家族冥冥中的护佑,在一次次令人惊艳的胜利中渐渐透支。其实,鳌拜的后半生,看似炙手可热,却命犯灾星,屡屡在论死和逆袭之中载沉载浮。若不是身出忠勇善战的瓜尔佳氏血统,依寻常人等,是根本吃不住劲的。硬茬终于还是碰上了,

史载,“(顺治)五年,坐事,夺世职。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锾自赎。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镶,迭败之,克孝义。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在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蓄意运作下,鳌拜陷入了不管有功无过,皆先坐事论死,再行宽宥的可悲之状。动辄得咎又死里逃生,次次都被吓个半死,不禁郁闷至极。

鳌宝宝心里苦呀,打胜仗,要被朝廷先论死,后罚银赎罪;灭大西军张献忠,

又被人讦告在皇太极驾崩议立新帝时,“私结盟誓、擅发兵丁守门”,

再论死、次改革职、再改免革职。鳌拜差点被玩死!顺治七年,又被多尔衮赋以包庇罪论死,后被朝庭宽纵,降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爵,属满清20等爵位之第14等)。

多尔衮一旦摄政有闲暇,随意拉过鳌宝宝,就是一顿神操作。鳌拜被吓成了变态,所以,鳌拜一旦得势,便恣意专权,弱者代偿的心态有木有?在“剑雄品评”看来,这个可以有!

鳌拜心残志坚,屡屡论死屡屡逆袭。等到“克星”多尔衮身故,顺治亲政,被授议政大臣,擢二等公爵(属满清20等爵位之第3等),允世袭;领侍卫内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少傅,太傅皆属三师、三少之列,一时位高权重、风光无出其右。待到顺治十八年,世祖出家不成,逝于禁内。

顺治帝弥留间,依孝庄文皇后的义父、“玛法”德意志神父汤若望的遴帝之策,传位三子玄烨,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顾命辅政之。这时的鳌拜,更是高居庙堂、权倾朝野。




中国哲学非常的玄妙,诸若生死同源、福祸相依、柔能克刚、否极泰来等云云。顶就是底,底就是顶,意味顶底同道互替。把研究国学的西方哲学家,搞得五迷三道,唬得一楞一楞,直呼月亮之上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神龙穿云、见首难见尾。

根据顶底互为的理论,鳌少保辛辛苦苦地逆袭至人生的巅顶,接下来就该下坡泄速了;再根据生死同源的原理,生而奋力爬坡,为得就是要找到一个更大的克星,来让自己回到人生的起点。

大克星从来都是大牛人自己招惹过来的。劫着牛人的握笔之手,从顶峰使劲地画下去,把牛人的人生,勉力凑画成个珠润养眼的圆。这就是某些牛人的人生意义,更是一种波澜壮阔、生死时速的别样中庸。

且不说鳌拜怎么以区区“怨望”的罪名,收拾内大臣费扬古,搞得人家终究父子弃市、籍产没官,这种事纯属牛人刚发迹的弱者代偿,不过是牛人鳌拜初得势时的大手一挥,买豆浆二碗,喝一碗、倒一碗的小炫耀。

就说说“两旗易地”之事吧。这种大事,事关满汉农民的利益剥夺和平衡。也许是多尔衮擅专威福,玩弄鳌拜过甚。鳌拜甚至在多尔衮死后多年,犹记恨在心,怎么办?

多尔衮已被顺冶帝追谥夺典、掘墓毁尸,找不到渣了。那就把当初被多尔衮强行划走的地,给弄回来,以出口心中郁结的鸟气。


想当初,满清入关,八旗之地各有定分。多尔衮作为皇父摄政王权越顺治帝。当然将定分之地,如分在新安、河间、任丘等京畿好地,划给自己的镶白旗及友旗了。而将镶黄旗等“天子自将之几旗”,分了些差地给他们。

鳌拜正属镶黄旗,于是便旧事重提,以镶黄旗不应处右翼之未为由,要求将当初定分之地,再互换回来。苏克萨哈则属正白旗人,该旗也属当初定分受益之列。只是多尔衮倏然倒台,苏克萨哈见势不妙,便背叛了多尔衮,故也捞了个康熙朝辅政大臣地老二当当。

老一索尼是正黄旗人,当属利益受损人,虽厌恶牛人鳌拜的颐气指使,却又鄙视苏克萨哈的背主求荣。眼看利益将要得到补偿,自然是站在鳌拜一边。而属镶黄旗的遏必隆是根墙头草,那边风大,倒向那边。

这样一来,苏氏倒成孤军作战,自然力不从心,趋势于是就很明显了。这胜负一分,先苦得当然是底下人了。从技术角度考虑怕换地徒增民怨,而反对换地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等均被鳌拜处死弃市。




议罪时,具报至康熙那里。康熙招四辅臣咨询,索尼、遏必隆均不置可否,苏克萨哈因惧势弱,而默不作声,唯鳌拜力争将此3人处死。康熙遂不允所请,会后,鳌拜仍矫诏诛杀之。

康熙情知此3人无罪有功,因年幼不敢问罪鳌拜。但在心里,已给鳌拜专权之恶,记上了大大的一笔。苏氏历此事一看,奶奶的,搞不过牛B鳌拜。便萌生退意,上奏康熙赐求退而守陵。

鳌拜心中一喜,哥们,你认怂去守陵,好事儿。但转念一想,不对呀,退而还政,这事万不可行。你这一还政于康熙,我是不是也要跟着还政呐。

不还?孝庄太皇太后能饶过我?不行,输钱了,想趁热跑?说好的四兄弟共支赌桌,都去赢小康熙的钱,这山盟海誓,怎么说忘就忘了呢,当初可是当着顺治爷的病床,跪成一圈时发的。




干脆,我狠狠心,把你苏克萨哈也结果算了。马上召集百官在家里(家里舒服点,坐衙门太累。日后成了冶鳌拜30大罪状之第2大罪,公事私议、私酌罪,建议兄弟们上班公事干不完,千万别带回家干哈,万一犯了错误,可是要加罪的哟),私下罗织苏氏之24大罪状。

尽管小康熙极力反对,鳌宝宝舞刀弄拳惯了,一时克制不住,竟“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妈呀,这是要撸起袖子,想揍皇上的节奏?!“剑雄品评”阅史不少,也闻所未闻。

这边,一等侍卫索额图“刷”的将刀拉出刀鞘,挡在权臣鳌拜的面前。鳌拜一看自己,确实太过分了,便伏地一跪劝奏起来,叨叨叨,叨叨叨,史载是叨了好几天。

然后,将苏氏一门连汤带肉,全给叨到了菜市口剁肉去了(康熙除改轻判苏克萨哈绞外,其他依议,长子查克旦寸磔,即凌迟处死。其余子、孙、兄弟斩)。

聪慧的小康熙当时就一脸黑线。又是一笔心债。




鳌拜其他的劣行还有,如自索尼死后,依遗诏,鳌拜本应列遏必隆之后。可鳌拜班行章奏,皆插队站于墙头草之前,墙头草虽不敢吱一声,但按礼制属仪制不当、行举放肆。

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奏章。当着小康熙之面,斥叱朝庭高级官员,不让其上呈奏章。这画面感,咋越看越象三国里的董卓呢?

还对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嫁给康熙之事,跑到皇宫门口上奏阻拦。胆儿也太肥了吧。竟管起皇上娶老婆来了,以为自己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康熙八年,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在内庭拍案而起。经巾帼不让须眉的幕后政冶家孝庄太皇太后的筹划,在索额图秘密组织的布库少年卫队协助之下,仅亲政3年的少年康熙,以超人的胆略和优秀的政治禀赋,设计将牛人鳌拜一举擒获。

当即宣诏列鳌拜30大罪状,论大辟,其子纳穆福也论死,籍没家产,此案由康亲王杰书会谳(死刑复核),再经刑部提奏,等待康熙的核准。

上面曾说过,鳌拜的后半生,老是在论死和逆袭中载沉载浮。这次康熙帝前往大狱亲鞫后,

颁诏曰:“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

瓜尔佳氏的碧心丹心和一体忠枕,熬出来的好运气膏方,又一次让鳌宝宝死里逃生。不过这次不是吓个半死了,没多久,恐郁交加的鳌拜死在刑部大狱里,也算是捞个善终。




行文至此,面对着权臣鳌拜的一生,小编就一个字,牛。若有人问鳌宝宝到底算奸臣,还是算忠臣。“剑雄品评”认为,鳌拜恃权而骄、结党专擅、恣意妄为、欺君凌臣符合历代权臣的特点。

从满清皇室的角度来看,鳌拜前半生,可谓忠勇体国、扶主有功、立国有利、于满清皇室数代有恩,其性情耿直倔强、不屈服于多尔衮之权势淫威,舍命武谏,令皇太极一支皇权不致旁落,并奠定该族入主中原的胜局。

从家国合体的封建社会角度来评判,给鳌拜定个奸臣似乎太过,定个忠臣似又不足,定个权臣吧,象是象了,似又差了一口气。以其一生所历的跌宕起伏、载沉载浮的运气来看,给定个“牛臣”,大家都没话说吧。

一饮一啄,看似天与,却在人为。

真实历史的鳌拜骁勇善战,军功显赫,只是后期权力大了结党营私,违背康熙之一没有及时上交权力给康熙,算是奸臣。康熙在鳌拜死后给他的儿子和侄子中等官职,年老时赐其孙子达福为男爵。
鳌拜确实是一个奸臣,几乎掌握了当时朝廷所有的势力;康熙灭掉他之后并没有对其后人下手,所以他后代的结局都还是不错的。
不算奸臣也不算忠臣。只是他属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类型的。康熙恐他功高盖主,怕以后有二心,才要除他。虽然株连九族,但还是留有小部分的后人。

鳌拜、年羹尧还有吴三桂死得冤不冤呢?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当清朝的政局走向稳定以后,康熙皇帝还将鳌拜平反了,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均对其进行了追封,所以,鳌拜的结局并不是很惨。

四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和鳌拜,鳌拜的地位是最低的,苏克沙哈因曾经是摄政王多尔衮的部署,所以在顺治、康熙年间受到朝中大臣的歧视,而不被重用,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懦弱,遇事明哲保身,因而本为四辅臣之末的鳌拜,反而能独断专行,执掌朝政。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也没有造反的意图,只是说在康熙亲政以后,政局不受其控制,鳌拜的意见常常占主导作用,康熙想要掌权,必然要除掉鳌拜,故设计将其擒拿,用和平的方式正式结束了顺治皇帝逝世以后形成的“四大臣辅政”局面。

吴三桂其实也是自然死亡,三藩之乱是在吴三桂死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失败的,这里也不存在死得冤不冤的问题。

不过,三藩之乱是因康熙皇帝削藩而起的,吴三桂起初并无造反的准备,他的目的是想效法明朝的沐英,子孙后代世守云南,并无取代清廷的野心,况且他先前已经引清兵入关,杀害了南明永历帝,是明朝的罪臣,无起兵的名义,怎么敢铤而走险呢?这一点与影视剧的出入也很大。

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是因为朱国治对吴三桂撤藩的行期屡加催促,使其无起兵的充分准备,吴三桂觉得朱国治掣肘,将其杀害,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得出,吴三桂并不是蓄意谋反,如果是蓄意谋反,撤藩令下达之时,他早就准备好了,因而三藩之乱的直接原因是清廷撤藩而引起的。

康熙亲政以后,之所以要决意撤藩,是因为三藩耗费国库收入的大半,具有一定的自主选官权,影响了清廷的中央集权。

文章标题: 鳌拜和年羹尧哪个罪更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055.html
文章标签:更大  鳌拜  年羹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