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08 15: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导读:节气一共有24个,它们反应了季节气候的变化,每六个节气都代表了一个季节,冬至是属于冬季的节气,那么你知道冬至是第几个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吗?冬至若是在冬季节气里计算,那么冬至是第几个冬天节气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季节气里的第四个。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也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中国人相信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个协调及和谐的欢乐时刻。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为什么冬至既是节日又是节气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属于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区都非常重视,会以拜神祭祖,办宴席,吃姜饭、水饺、汤圆、羊肉汤、包子等美食来庆祝。
冬至还被称为什么节:四时八节、冬节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冬至就是四时八节之一。
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在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日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在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而且古时候漂泊在外的游子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是的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其中冬至是二十四节气当中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传统节日。
一天二十四气
我们说一年分二十四节气,“节气”这个词是俗称,“气”才是正规称呼,也就是说“二十四气”才是最正确的称呼。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节”,什么又是“气”。
我们平常说的几月几号,这是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转周期算的;说几月初几,这是太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算的;说二十四节气,这是农历,是根据农时气候来说的,既按照太阳运转规律、又按照月亮圆缺来算,属于阴阳混合历法。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就是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来定的。也就是说地支十二月,是根据节气来划分的。比如说明年2021年是农历的己亥年,那么从哪一天才算真正进入了己亥年呢?我们说是从“立春”那一天是乙亥年的第一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立春”这一天是年与年交替的节点,所以叫做“节”。月与月的交替节点,也叫做“节”,总共十二个: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
这个“节”,就好像竹子的那个节儿,一个道理。两个竹节儿之间是贯通的,是通气儿的,所以在二十四节气里,节与节之间的那一段叫做“气”。以两分的中间那个点进行了命名,也有十二个: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但是这个“气”字,也并非是严格的用字,严格来说,应该叫做“度”。度,本义是时空的一段距离。“节度”这个词,后来被用作一个官员的名称,意思是:驻扎在地域的关键点,辐射管理一段距离、一片区域。
那么,为啥这个“度”字后来被“气”字代替了呢?因为“度”在中间点被分成了两部分。既然是两部分,按照易学原则来说,那就得分出个阴阳来。
所谓十二度,就是十二地支所主的范围。这样十二度分成两部分,也就是十二地支里的每一支又可以细分为阴阳二气了,就变成了所谓的二十四气。
我们说“无物不阴阳”,十二地支也是如此。比如“子”这个地支,总体属性是阳,称之为阳支。但再往下细分,这个“子”依然有阴阳两种属性,也就是阴阳二气。那么,“子”的阴阳二气怎么来界定呢?“子”为阳支,那么他这个阳就有一个从弱到强,再到弱的一个抛物线转变过程。那么在他的前半段,我们说阳气是进攻方,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么这一段的属性就定义为“阳”。而到了后半段呢?阳气衰退,阴气变成了主导地位,变成了增长趋势,我们说这后半段的属性就是“阴”了。
依据这个原则,我们说阳支的前半段属于阳,而后半段属于阴;而阴支呢,前半段属于阴,后半段属于阳。至此,十二地支就变成了二十四气——阴阳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是伴随十二地支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因为有那个“无物不阴阳”的易学思想嘛,但最早并未应用的历法上,应用到历法上却是后来的事儿了。历法越发展会越细致,到现代国际通行单位是秒。
这种二十四气的定位法则,也是文始道门所传易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我们就不再这里详细论述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那“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怎么说?
这个“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是站在整个一年的角度来划分阴阳的。在文始道易学文化里有两种划分法:
一是以子午来划分,这样叫左阳右阴;
冬至这一天,正好是一年里“左阳右阴”的交汇点,所以阴气在这一天就达到了最旺,所谓“物极必反”,阳气在这一天也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同样道理。“子月阴气最盛、午月阳气最盛”的理念就是这么来的。
二是以卯酉来划分,这样是上阳下阴。阳气从卯这个点开始产生,到午达到阳极。然后衰减到酉这个点阳气耗尽,阴气产生。然后又到子这个点达到阴极,到卯这个点又耗尽,随即阳气又产生。这是另一种易学理念。这就好像是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样,但这种用法有其特殊的用途,咱们不再展开。
我们重点说一下卯酉划分之于一天的白天黑夜这方面吧,比较直观好理解。所有属于白天的地支代表的时间,我们说他们都是阳时;而所有属于黑夜的地支所代表的时间又都属阴。这是从白天和黑夜的角度来看的。而具体把白天黑夜分成十二份儿后,每个时辰又各有阴阳属性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不同角度的划分法。
我们说“子时阴气最盛”,这是站在整个一天白天黑夜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说“子”这个地支的属性就是阴,他的地支属性还是阳。
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再分这个“子”时的阴阳,那就出现了“阴子时”和“阳子时”的概念。
那些个把天干地支都为阴的日子里的整个子时视作是“阴子时”,把天干地支都是阳的地支的日子里的整个子时视作是“阳子时”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毫不客气地说,这叫根本不懂易理。
这种二十四气的划分,不但适用于“日”,还适用于“月”。
我把文始道门流传的一个图给大家贴出来,大家对于十二地支阴阳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如下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之于一天里的十二时辰来说,子时属于阳支,在其阳气达到最顶点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直到丑时的中点,阴气达到了最高峰。以此类推,阳气从丑这个阴支的最盛点产生,一直到寅这个阳支的中点达到最顶峰……阳气从亥这个阴支的最顶点产生,到子的中点达到最顶峰,是这么一个阴阳循环消长的过程。之于一年十二个月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同样道理,不再赘述。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
1、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立春为一岁之首。
2、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4、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6、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定气法”与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确定方法上不同。虽确定方法不同,但两者所标示的天象是吻合的。譬如,斗柄指向法以斗指正南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定气法”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时也同样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它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
现行的“定气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