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请问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张纯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出自哪里

时间: 2023-10-11 12:01: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3次

请问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张纯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出自哪里

张纯是什么生肖的动物

张纯(?-189年),东汉末期人物,渔阳人。张纯曾为中山相,中平四年(187年),张温领导乌桓突骑三千人讨伐凉州马腾、韩遂等人。张纯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反而以公孙瓒为将出击。张纯心生不愤,与同郡张举及乌桓丘力居等人叛乱。张纯领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聚众至十余万人,屯兵肥如,掠夺幽州、冀州。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派遣中郎将孟益率领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张纯等人,公孙瓒与张纯战于石门,初时公孙瓒大胜,但公孙瓒过于深入,后援无以为继,反为丘力居等围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公孙瓒粮尽,士兵溃散。中平六年(189年),幽州州牧刘虞悬红张纯等人。

三国时外族入侵的重要战役,从汉灵帝开始算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发生的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虽然不久便被镇压下去。但其他汉胡人民的起义仍连续发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凉州边章、韩遂的汉羌军、今河北西部山谷区张燕领导的黑山军,都发展到十余万乃至数十万之众。汉朝先派司空张温发幽州乌桓突骑三千讨凉州。这支队伍刚行到蓟中,乌桓因军中饷款亏欠,多叛归。故中山太守张纯怨张温不令自己带领这批乌桓部队,乃与同郡故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大人丘力居等连盟反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及右北平太守,众至十余万。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汉朝调发南匈奴兵,配合幽州牧刘虞讨伐张纯。单于羌渠遣其子左贤王于扶罗将骑前往,匈奴国人恐发兵无已,于是匈奴右部■落与先已反汉的屠各胡合,共十余万人,攻杀羌渠。于扶罗在外闻知,自立为单于。杀羌渠的国人,恐于扶罗为父报仇,乃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于扶罗到洛阳讼诉和求助。适逢灵帝病死(189年),董卓带兵入京,天下大乱。于扶罗乃与白波军合兵攻打郡县。时各地多聚众筑壁自保,于扶罗钞掠无所得,部众受到挫伤,只好在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停住。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仅一年而死,南庭不再立单于,只以老王代行国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西晋的就是其后代
  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初,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于扶罗与驻在上党的张杨一起投靠了袁绍,二人屯兵漳水。次年(191年),于扶罗拟叛离袁绍,张杨不从,于扶罗乃劫持张杨出走,在邺城南被袁绍将麴义击败。既而于扶罗袭杀驻在黎阳的度辽将军耿祉,兵势复振。董卓以朝命封张杨为河内太守。初平四年(193年),袁术从南阳转移到陈留,屯军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于扶罗又依附袁术。袁术被曹操打败后,于扶罗返归平阳。兴平二年(195年),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继立为单于。十二月,董承、杨奉等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等追赶乘舆。董承、杨奉屡吃败仗,乃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共同卫护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始到洛阳,去卑又护送献帝到许,然后返回平阳。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甥并州刺史高干、河东太守郭援及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一齐背叛曹操。操使司隶校尉钟繇围南单于呼厨泉于平阳,呼厨泉降操。

  建安十年(205年),操北征乌桓,高干再次叛操,守壶关口。次年,被操攻克,高干自入匈奴求救,呼厨泉不受,操遂定并州。
  公元二二一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

  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哪有?东汉到三国两朝只有侵略外族,匈奴给灭了,鲜卑被打得气也不喘一个,乌桓给曹操灭了。只是中原王朝认为游牧民族在塞外才会成威胁,所以把它们全部内迁到山西、陕西、河北等地方,造成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西晋初江统为此非常有远见得担心,写了《徒戎论》,可惜意见没有被采纳。
http://www.haane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8&id=51915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春,护羌校尉段颎将兵万余人,携半月之粮于先零诸羌战于逢义山,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颎以功拜破羌将军
同年七月,段颎披甲先登率兵追击先零羌3昼夜,羌众四千余人散入汉阳山谷中
次年,段颎围攻羌兵聚集地射虎谷,斩其渠帅以下一万九千人,获牲畜无数

嘉平六年(177年)四月,鲜卑犯东,西,北三边,同年八月,灵帝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护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出高柳,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讨击鲜卑。鲜卑大人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众大破之,三将被贬为庶人

中平元年(184年)十二年,北地先零羌与枹罕,河关民起事杀护羌校尉冷徵,劫金城名士韩遂,边章为军帅
次年十二月,车骑将军张温与章,遂战于美阳,章,遂败走榆中,战死数千人

公孙瓒作为赵云曾经的上级,实力到底有多强?



初平年间,公孙瓒已经成为幽州最大的实力派,也是天下闻名的民族英雄。

尽管他抓经济建设也很有一套,不过朝廷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与乌丸势不两立的英雄气概。

公孙瓒回到东北边疆,做的官是幽州治下一国的长史,此后几年他的主要使命是镇压由张纯挑起的乌丸和汉人的联合叛乱。

他似乎天生跟乌丸人有仇,总是喜欢骑着没有一根杂毛的白马,往来驰骋,哪里有敌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

热爱他的人和害怕他的人,一起送给他一个非常帅的绰号:白马长史。

他的亲随卫队也都跟他一样骑着白马,自号“白马义从”。

大概他们是想学“湟中义从”的样,也要立下抗击西羌那样的功勋。

在辽西地区,乌丸人本来还算老实。

中平二年,也就镇压黄巾后的转年,西凉地区边章、韩遂叛乱,张温将军奉命征讨,董卓和孙坚也都在他的帐下。

这时,公孙瓒也奉命带着由归顺的乌丸人组成的三千铁骑,前去西凉支援。

假如公孙瓒真的可以到达,那将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西北狼、东北虎和江东孙坚将会聚一堂,无论如何会有好戏看。

不过部队没走多远,乌丸骑兵的首领丘力居竟然在一个人的忽悠下,发动了叛乱。

这个人,就是张纯。

他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既是幽州土豪,又曾做过中山国相,可以说既有实力,又有资历。

显然,他对东汉的腐败没落也看得很清楚,因此认为起兵夺天下肯定符合天意。

不过他起事的招数很损,是躲在幕后煽动乌丸人丘力居造反。

两年后,张纯又挑动另外前泰山太守张举造反。

一开始,他们声势很大,张举自称“天子”,张纯也从幕后跳出来,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但可笑的是,他们“打天下”的方式只是像流寇那样在青、徐、幽、冀之间来回烧杀掳掠。

这样的队伍,任谁都会把他们当作反贼的。

从185年直到董卓进京和诸侯讨董,公孙瓒都未能参与。

不过这绝不是因为他不是当时的一个人物,而是因为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镇压胡汉叛乱上,根本无法分身。



那时东汉的版图象一个牛头,左犄角是西北的凉州,右犄角是东北的幽州。

正是这两个犄角分别抵住了来自在西北和东北两方面的进犯。

朝廷在这两个地区都设有常备军,只不过为了避免尾大不掉情况的发生,其最高指挥官要经常轮换。

现在,董卓是西北军的最新代表,而公孙瓒则是东北军的代表。

天下动荡,西北军只知祸害国家和百姓,结果死得很惨;而公孙瓒却在大乱时代死死撑住了东北的局面,体现正义的力量。

其势力余脉刘备以公孙所积之威德和那一千铁骑自可鼎足而立。

而曹操、孙坚在讨董卓一役中坚持到底,三国占有两鼎,也不是浪得。

所谓名望,不是虚的,早晚会转化为物质力量。

中平五年(188年)也就是董卓进京的前一年,已经成为幽州骑都尉的公孙瓒为了消除叛军无休止的侵扰,决定对他们发动一次致命打击,于是率军北上直捣乌丸的重镇石门。

在那里,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歼灭叛军主力,史称“石门大捷”。

随即公孙瓒穷追叛军,一直追到管子城,结果遭遇乌丸族人的重兵埋伏。

在包围圈里,叛军攻不进来,公孙瓒也冲不出去,结果被围困了数月。

后汉书把这个数字夸张地记为“二百余日”,不过时间肯定不短。

那时正值寒冬季节,公孙瓒所部忍受了暴风雪与粮食断绝的双重考验,粮食吃尽,只好杀马充饥;吃完马,又煮马鞍、盾牌和皮靴。

最后直耗到转年开春,直耗到敌军也吃光粮食,公孙瓒和他为数不多的部下才得以突围脱险。

虽然部队付出重大牺牲,但公孙瓒毕竟摧毁了叛军主力,石门大捷以后叛军基本不能再发动较大攻势。

于是,即将死去的灵帝封公孙赞为中郎将、都亭侯

公孙瓒一跃成为天下名将。

歼灭叛军主力,但胡人叛乱并没有彻底消除,显然光靠军事解决不了全部问题。

公孙瓒不是擅长搞政治的人,这时朝廷派来了东汉帝国最有威望的一个人来做幽州牧,他就是刘虞。

刘虞是刘秀长子刘强的后人,祖、父都担任过高官,来幽州之前任汉室宗亲内部宗正。

这个职务是九卿之一,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在名义对皇帝都能行使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刘虞以前在幽州也曾做过刺史,在政治上很有一套,并且很会与人打交道。

刘虞到达幽州后,采取怀柔政策,派人到乌丸人那里晓以利害,责令他们献上张纯的首级。

丘力居等乌丸头领也早知刘虞的大名,于是纷纷派出使者商谈归附事宜。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也就是在石门大捷不久,东北叛乱的罪魁祸首前离休干部张纯被他的门客宰了,首级也送到幽州。

乌丸叛乱的事情终于告一段落,刘虞因如此大功被授太尉之职。

不久,董卓又封他为大司马,老董自己做了太尉。

太尉和大司马本是一个职位,只是叫法不同,根本不能同时出现。

老董那里当然不是没有明白人,肯定是慑于他的淫威而不敢提意见。

事实上,连“初平”的这个年号,也是一个笑话,估计那时朝中的公卿就是要看董卓把丑出到底了。

不过这个董卓对刘虞还真是推崇备至,在劫持小皇帝西迁长安的路上,还不忘加封老刘为三公之首——太傅,这是人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职位(不是爵位)了。



但刘虞对待叛军的怀柔做法以及受到朝廷封赏,使已经被封为奋武将军、蓟侯的公孙瓒大为恼火。

公孙瓒认为平定叛乱的功劳是自己打出来的,而不是刘虞谈出来的。

现在即使乌丸归附,也主要是靠自己打出的威势。

结果到最后,自己唱了红脸,反倒让刘虞唱了白脸,做了好人,又捡了大便宜,不仅乌丸人对其感恩戴德,朝廷也大加封赏,甚至连乱政的董卓也大给刘虞面子。你说公孙瓒能压住性子吗?

同时,刘虞的做法也有些过分,开始卸磨杀驴了。

就像当年朝廷担心董卓尾大不掉一样,现在刘虞也开始担心起公孙瓒。

于是刘虞上报朝廷将公孙瓒的庞大部队和军事基地裁撤殆尽,只给公孙瓒留下了万把人。

公孙瓒不能不与刘虞结下死梁子,甚至就是在这个时候动了杀心。

不过,公孙瓒还顾不上刘虞,面前更凶恶的敌人是挡在南下路上的袁绍。

袁绍和袁术哥俩早已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袁术与公孙瓒结成战略伙伴,袁绍则拉着曹操。

公孙瓒的堂兄公孙越带着一千多骑兵在袁术手下打工,结果在帮孙坚攻打袁绍的部将周昂时,中箭身亡。

因此,公孙瓒有理由去攻打袁绍,为兄报仇嘛。

做着大汉的官,却因私仇而大兴兼并战争,这也是三国时代的一个有趣的事情。

但其实这也仅仅是表面因素,公孙瓒假如继续南下扩张,唯一的敌人就是袁绍,不打他打谁呢?

没有这个理由,他肯定还会找出有别的理由。

而且,在很多时候没有理由也不是不能兴兵。

初平二年(191年)12月,也就是董卓死的前一年,公孙赞上疏朝廷,历数袁绍十项大罪,决议发动对袁绍的全面战争。

当时的战争檄文都些得很帅,这篇檄文也是一个经典。

此外,就是后来陈琳替袁绍写的伐曹操的那个檄文了。

后来直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人们才又有眼福看到如此奇观。

公孙瓒还同时任命了严纲、田楷和单经分别为冀州、青州和兖州刺史,以下郡县也各有任命,看来是准备全面接管袁绍和曹操的地盘了。

公孙瓒此时为什么这么牛气冲天呢?

原因是,他刚刚在东光县(河北省东南部)以两万骑兵大破正匆匆赶路的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斩首三万,收降七万。

其后他又紧追不舍,在他们渡河时半济而击,又杀了好几万人。



公孙瓒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帅哥型阳光大男孩,在辽西与胡人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靠的就是勇敢无畏的作风和直来直去战术。

在与黄巾军交战时,那令人恐惧的巨大冲击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让黄巾军将士们的神经彻底崩溃,不战自败,任由屠戮。

不过,这种简单的战术最终无法适应更残酷和复杂的战争,再往前走一步,等待他的也许就是失败。

当年董卓带兵在复杂的山地地区平定西羌时是一把好手,但在大平原上面对黄巾却无能为力,就是一个例证。

以后我们还将看到一个宿命,那就是几乎所有大规模的攻势作战都遭遇失败的下场。

由北往南依次是:公孙瓒南下没打过袁绍,袁绍南下没打过曹操,曹操南下没打过孙刘,简直成了一个怪圈。

现在,公孙瓒还不知道这些,挟大破黄巾之余威,立即南下讨袁。

初平三年(192年)正月在界桥(河北威县之北),公孙瓒大军与袁绍的前锋部队遭遇,于是引发了三国时代第一次诸侯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其实只是一场历时很短的遭遇战,但就场面上看,比以后的官渡、赤壁和夷陵之战似乎还要帅得多。

那时,双方部队都训练有素,并都以三万步兵居中,一万骑兵布在两翼,所不同的仅仅是双方前锋的配置,但也正是因前锋的差异,战斗很快就分出了结果。

公孙瓒的前锋,就是那闻名遐迩令任何对手都要恐惧的“白马义从”,现在已经扩展到数千之众,由“冀州刺史”严纲亲自率领。

这些骑着白马勇猛无畏的战士,是与公孙瓒哥们相称的患难之交,在他们的马蹄之下没有踏不碎的敌阵。

公孙瓒早期占领河北与辽东实力非常强大,但是他本人横征暴敛,最终失去民心,被袁绍击败。

姓张的历史人物

姓张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出名的大人物吗都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国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T(?-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福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

姓张的历史人物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为“今草”。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 张A,孙吴名臣张昭,张;晋同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佑、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丰。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族的廖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荣,开始为“金鉴”为堂号。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械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近代状元张謇的实业救国,张学良的兵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姓张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张 仪: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张仪的连横战略增强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张 良:西汉谋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

姓张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大全 姓张历史名人
张 仪: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张仪的连横战略增强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张 良:西汉谋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在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后来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 角:东汉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给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省南乐人,唐初开国功臣张公谨之孙,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避武则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号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的调查统计工作,支持“浑天说”。后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书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 謇:江苏南通人,清代著名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开创了士林一代新风。
张 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择端 字正道,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因为丢失官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宣和年间翰林待诏,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据说历时十年完成,历经辗转,后为明贾似道得手,迭经明清两朝皇室收藏。曾被溥仪带至关外,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存北京故宫。
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僧繇:南朝梁代吴中(今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书画家。创造了“凹凸法”的绘......>>

十个姓张的历史人物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

张氏历史名人有哪些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门生,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

张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韩。秦灭韩,良欲为觊J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辟(前202年――?)汉初人。留侯张良之子。 为汉惠帝侍中(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年少聪慧有远见,曾为丞相陈平解吕后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

张骞(?~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归汉,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张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创教人,第一天师。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张天师。著《老子想尔注》等。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命名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东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张,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西汉辞赋家,官至太中大夫,后人辑有《东方太中集》。
张角(?―184),号天公将军,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张鲁(?-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张道陵孙,第三代天师(称为系师)。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东汉末年道教领导人,割据势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兴建义所,诊治病患。汉末有“天下人望尽在张鲁”之说。后汉中降于曹操,张鲁有十子。时人语曰:“张氏十龙,儒雅温恭。”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三国魏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东将军。

张A(?-231),字隽义,三国魏国河间|(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将军。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为“今草”。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 张A,孙吴名臣张昭,张;晋同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佑、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丰。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族的廖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荣,开始为“金鉴”为堂号。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械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近代状元张謇的实业救国,张学良的兵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无张不成村。
中国张姓的演艺界名人很多,张国荣是香港著名影星,在内地有很多他的影迷,他主演的经典影片《霸王别姬》,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人们习惯称他哥哥,非常亲切的感觉,在两年前他跳楼自杀后,很多影迷为他哭泣,演艺圈搞了多次纪念活动。张学友号称香港天王级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为此他在大陆各地举办了很多场的张学友演唱会,每一场都爆满,可见大家对他的喜欢。香港的女影星张柏芝也是炙手可热的著名影星,她演过很多电影、电视剧,也发行过唱片,年纪不大,却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大陆的张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张靓颖人气一直很高,她以独特的海豚音响誉歌坛,声音很有感染力,为冯小刚电影《夜宴》演唱过主题歌后,更是得到音乐界名家的首肯。张惠妹是台湾高山族的演员,十几年前被张雨生发现后收为弟子,她的声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时候载歌载舞,风格热辣奔放,特别能够调动舞台气氛,使大家的情绪跟着她一起高涨起来。
文章标题: 请问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张纯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出自哪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358.html
文章标签:中平  二年  自荐  出自  拒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