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11 12:01: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初平年间,公孙瓒已经成为幽州最大的实力派,也是天下闻名的民族英雄。
尽管他抓经济建设也很有一套,不过朝廷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与乌丸势不两立的英雄气概。
公孙瓒回到东北边疆,做的官是幽州治下一国的长史,此后几年他的主要使命是镇压由张纯挑起的乌丸和汉人的联合叛乱。
他似乎天生跟乌丸人有仇,总是喜欢骑着没有一根杂毛的白马,往来驰骋,哪里有敌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
热爱他的人和害怕他的人,一起送给他一个非常帅的绰号:白马长史。
他的亲随卫队也都跟他一样骑着白马,自号“白马义从”。
大概他们是想学“湟中义从”的样,也要立下抗击西羌那样的功勋。
在辽西地区,乌丸人本来还算老实。
中平二年,也就镇压黄巾后的转年,西凉地区边章、韩遂叛乱,张温将军奉命征讨,董卓和孙坚也都在他的帐下。
这时,公孙瓒也奉命带着由归顺的乌丸人组成的三千铁骑,前去西凉支援。
假如公孙瓒真的可以到达,那将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西北狼、东北虎和江东孙坚将会聚一堂,无论如何会有好戏看。
不过部队没走多远,乌丸骑兵的首领丘力居竟然在一个人的忽悠下,发动了叛乱。
这个人,就是张纯。
他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既是幽州土豪,又曾做过中山国相,可以说既有实力,又有资历。
显然,他对东汉的腐败没落也看得很清楚,因此认为起兵夺天下肯定符合天意。
不过他起事的招数很损,是躲在幕后煽动乌丸人丘力居造反。
两年后,张纯又挑动另外前泰山太守张举造反。
一开始,他们声势很大,张举自称“天子”,张纯也从幕后跳出来,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但可笑的是,他们“打天下”的方式只是像流寇那样在青、徐、幽、冀之间来回烧杀掳掠。
这样的队伍,任谁都会把他们当作反贼的。
从185年直到董卓进京和诸侯讨董,公孙瓒都未能参与。
不过这绝不是因为他不是当时的一个人物,而是因为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镇压胡汉叛乱上,根本无法分身。
那时东汉的版图象一个牛头,左犄角是西北的凉州,右犄角是东北的幽州。
正是这两个犄角分别抵住了来自在西北和东北两方面的进犯。
朝廷在这两个地区都设有常备军,只不过为了避免尾大不掉情况的发生,其最高指挥官要经常轮换。
现在,董卓是西北军的最新代表,而公孙瓒则是东北军的代表。
天下动荡,西北军只知祸害国家和百姓,结果死得很惨;而公孙瓒却在大乱时代死死撑住了东北的局面,体现正义的力量。
其势力余脉刘备以公孙所积之威德和那一千铁骑自可鼎足而立。
而曹操、孙坚在讨董卓一役中坚持到底,三国占有两鼎,也不是浪得。
所谓名望,不是虚的,早晚会转化为物质力量。
中平五年(188年)也就是董卓进京的前一年,已经成为幽州骑都尉的公孙瓒为了消除叛军无休止的侵扰,决定对他们发动一次致命打击,于是率军北上直捣乌丸的重镇石门。
在那里,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歼灭叛军主力,史称“石门大捷”。
随即公孙瓒穷追叛军,一直追到管子城,结果遭遇乌丸族人的重兵埋伏。
在包围圈里,叛军攻不进来,公孙瓒也冲不出去,结果被围困了数月。
后汉书把这个数字夸张地记为“二百余日”,不过时间肯定不短。
那时正值寒冬季节,公孙瓒所部忍受了暴风雪与粮食断绝的双重考验,粮食吃尽,只好杀马充饥;吃完马,又煮马鞍、盾牌和皮靴。
最后直耗到转年开春,直耗到敌军也吃光粮食,公孙瓒和他为数不多的部下才得以突围脱险。
虽然部队付出重大牺牲,但公孙瓒毕竟摧毁了叛军主力,石门大捷以后叛军基本不能再发动较大攻势。
于是,即将死去的灵帝封公孙赞为中郎将、都亭侯
公孙瓒一跃成为天下名将。
歼灭叛军主力,但胡人叛乱并没有彻底消除,显然光靠军事解决不了全部问题。
公孙瓒不是擅长搞政治的人,这时朝廷派来了东汉帝国最有威望的一个人来做幽州牧,他就是刘虞。
刘虞是刘秀长子刘强的后人,祖、父都担任过高官,来幽州之前任汉室宗亲内部宗正。
这个职务是九卿之一,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在名义对皇帝都能行使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刘虞以前在幽州也曾做过刺史,在政治上很有一套,并且很会与人打交道。
刘虞到达幽州后,采取怀柔政策,派人到乌丸人那里晓以利害,责令他们献上张纯的首级。
丘力居等乌丸头领也早知刘虞的大名,于是纷纷派出使者商谈归附事宜。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也就是在石门大捷不久,东北叛乱的罪魁祸首前离休干部张纯被他的门客宰了,首级也送到幽州。
乌丸叛乱的事情终于告一段落,刘虞因如此大功被授太尉之职。
不久,董卓又封他为大司马,老董自己做了太尉。
太尉和大司马本是一个职位,只是叫法不同,根本不能同时出现。
老董那里当然不是没有明白人,肯定是慑于他的淫威而不敢提意见。
事实上,连“初平”的这个年号,也是一个笑话,估计那时朝中的公卿就是要看董卓把丑出到底了。
不过这个董卓对刘虞还真是推崇备至,在劫持小皇帝西迁长安的路上,还不忘加封老刘为三公之首——太傅,这是人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职位(不是爵位)了。
但刘虞对待叛军的怀柔做法以及受到朝廷封赏,使已经被封为奋武将军、蓟侯的公孙瓒大为恼火。
公孙瓒认为平定叛乱的功劳是自己打出来的,而不是刘虞谈出来的。
现在即使乌丸归附,也主要是靠自己打出的威势。
结果到最后,自己唱了红脸,反倒让刘虞唱了白脸,做了好人,又捡了大便宜,不仅乌丸人对其感恩戴德,朝廷也大加封赏,甚至连乱政的董卓也大给刘虞面子。你说公孙瓒能压住性子吗?
同时,刘虞的做法也有些过分,开始卸磨杀驴了。
就像当年朝廷担心董卓尾大不掉一样,现在刘虞也开始担心起公孙瓒。
于是刘虞上报朝廷将公孙瓒的庞大部队和军事基地裁撤殆尽,只给公孙瓒留下了万把人。
公孙瓒不能不与刘虞结下死梁子,甚至就是在这个时候动了杀心。
不过,公孙瓒还顾不上刘虞,面前更凶恶的敌人是挡在南下路上的袁绍。
袁绍和袁术哥俩早已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袁术与公孙瓒结成战略伙伴,袁绍则拉着曹操。
公孙瓒的堂兄公孙越带着一千多骑兵在袁术手下打工,结果在帮孙坚攻打袁绍的部将周昂时,中箭身亡。
因此,公孙瓒有理由去攻打袁绍,为兄报仇嘛。
做着大汉的官,却因私仇而大兴兼并战争,这也是三国时代的一个有趣的事情。
但其实这也仅仅是表面因素,公孙瓒假如继续南下扩张,唯一的敌人就是袁绍,不打他打谁呢?
没有这个理由,他肯定还会找出有别的理由。
而且,在很多时候没有理由也不是不能兴兵。
初平二年(191年)12月,也就是董卓死的前一年,公孙赞上疏朝廷,历数袁绍十项大罪,决议发动对袁绍的全面战争。
当时的战争檄文都些得很帅,这篇檄文也是一个经典。
此外,就是后来陈琳替袁绍写的伐曹操的那个檄文了。
后来直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人们才又有眼福看到如此奇观。
公孙瓒还同时任命了严纲、田楷和单经分别为冀州、青州和兖州刺史,以下郡县也各有任命,看来是准备全面接管袁绍和曹操的地盘了。
公孙瓒此时为什么这么牛气冲天呢?
原因是,他刚刚在东光县(河北省东南部)以两万骑兵大破正匆匆赶路的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斩首三万,收降七万。
其后他又紧追不舍,在他们渡河时半济而击,又杀了好几万人。
公孙瓒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帅哥型阳光大男孩,在辽西与胡人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靠的就是勇敢无畏的作风和直来直去战术。
在与黄巾军交战时,那令人恐惧的巨大冲击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让黄巾军将士们的神经彻底崩溃,不战自败,任由屠戮。
不过,这种简单的战术最终无法适应更残酷和复杂的战争,再往前走一步,等待他的也许就是失败。
当年董卓带兵在复杂的山地地区平定西羌时是一把好手,但在大平原上面对黄巾却无能为力,就是一个例证。
以后我们还将看到一个宿命,那就是几乎所有大规模的攻势作战都遭遇失败的下场。
由北往南依次是:公孙瓒南下没打过袁绍,袁绍南下没打过曹操,曹操南下没打过孙刘,简直成了一个怪圈。
现在,公孙瓒还不知道这些,挟大破黄巾之余威,立即南下讨袁。
初平三年(192年)正月在界桥(河北威县之北),公孙瓒大军与袁绍的前锋部队遭遇,于是引发了三国时代第一次诸侯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其实只是一场历时很短的遭遇战,但就场面上看,比以后的官渡、赤壁和夷陵之战似乎还要帅得多。
那时,双方部队都训练有素,并都以三万步兵居中,一万骑兵布在两翼,所不同的仅仅是双方前锋的配置,但也正是因前锋的差异,战斗很快就分出了结果。
公孙瓒的前锋,就是那闻名遐迩令任何对手都要恐惧的“白马义从”,现在已经扩展到数千之众,由“冀州刺史”严纲亲自率领。
这些骑着白马勇猛无畏的战士,是与公孙瓒哥们相称的患难之交,在他们的马蹄之下没有踏不碎的敌阵。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