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03 22:00: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一顿饭的时间,一炷香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的词汇。一寸光阴一寸金,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珍惜时间,时间的流逝是我们永远也追不上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时间的长河都不紧不慢的从上面流过,最后也经过时间的沉淀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宝物。
时间最早是无形的,在最开始的原始时期时间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还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存在;原始的人类想法也是简单的,宇宙的浩瀚无穷不禁引起了人类的思考。
后来在社会的进步人类发展过程中记录时间的工具“钟表”诞生了,但在没有钟表之前人类是怎么样记录时间的?对于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们是如何记录不断消逝的时间的?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间回顾历史,来看看我们古人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一、最早的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
开始把时间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聪明,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气现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阳运行的规律,观察太阳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当时大概的时间。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在远古时期,所有的一切,社会生产力社会工具等等都是处于原始状态,都没有发展。当时如果要想知道大概时间,原始人就发现了向天空来问时间,因为天气的变化太阳的高度是不同的。
天晴的时候太阳在天上的最高处就是正午,然后再根据太阳在空中移动的不同的位置来粗略的确定时间来了解时间。
还有一些民间常用的说法,比如:公鸡打鸣就代表着人们要迎来新的一天了;乌鸦返巢,也就代表着夜晚将要来临。
后来人们利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时间和事件,那么也就是“结绳记账法”。
当一个人要出远门时,就会随身携带一根绳子,过去了一天经过了一个夜晚就会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等他到达目的地后数一下自己带的绳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绳结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自己走了多少天。
后来又出现了
“刻木相会”
的典故,如果两个人约好在某一时间相会,他们就会在木片上刻好十个刻度,然后把木片分成两半每个人各拿一个。当他们离开对方一天就划掉一刻,到最后木片上的刻度都被划没了,那么也就到了他们再相见的日子,这就是“刻木相会”的故事。
后来到了盛唐时期,唐代以前使用的是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
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古代人类的生活生产工具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所以人类的大脑开发也在进步,人类也越来越充满智慧。
二、人类社会的进步——日晷出现
经过人类的不断进步,工具的不断发展就发明出了现代时钟的最开始的始祖日晷。通常是由日晷针和日晷面组成,人类使用日晷的时间非常远久,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利用太阳影子投射到地面的方向来划分时刻。
观察一年中太阳正午投射的高度可以确定一年中的节气,而观察一天中太阳投射的方向可以确定一天的时刻,用于这种观察方法的就是日晷。
日晷有两种形式:一种地平式日晷,它是被放在水平地面上,刻度不均匀。另一种是赤道式日晷,面是与赤道相平行,刻度很均匀。
在6000年前古巴比伦就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来确定时间了,中国是在3000年前的周朝时刻开始使用的,日晷可以可以显示一天中的大概时刻也可以显示月份和节气。
当然它的缺点也是非常容易被发现的,不仅笨重不方便移动而且如果遭遇到风雨天气或者到了夜晚太阳不出现,那么日晷也就派不上用场了。但在当时的社会工具发展的还不全面的程度来看,能出现日晷这种东西也是非常厉害了。
三、历史演进,人们记录时间开始越来越准确
铜壶滴漏
在古埃及的人们发现了影子长度的变化会随太阳照射的变化而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后来也发现水的流动也是可以用来确定时间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后来演变成为了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是几个壶都连在一起形成上下一路,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有小孔,以更方便的让上面的水注满后更平衡的自然的往下滴,最下边的壶中有刻有刻度,漏壶就是根据水的多少来让水进行高低移动从而判断时间的刻度,通过观察时间的刻度就可以来区分昼夜。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很简单的计时工具,铜壶滴漏可以不分白天黑夜或者晴天雨天都可以用来确认时间。
不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滴水的速度会受温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因此人们看到的时间难免会有一些误差,但可以挽回的就是它白天可以通过日晷来进行矫正。
漏壶的造型在每个朝代也都是不同的,根据每个朝代不同的发展特点出现的漏壶也是各具特色的。
沙漏计时
后来社会朝代慢慢发展,人们使用的时间长了,也就渐渐的发现铜壶滴漏的缺点了,因为它是受温度的影响会影响时间的准确性虽然可以用日晷来矫正但同时也有很多局限性。
但用水银来代替水又很贵,于是人们便想出了一种新的材料来代替漏壶中的水,那就是用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由此沙漏就在当时的朝代诞生了人们也叫它沙钟。
沙漏就是两个相同的瓶子上下连在一起,中间会留出一个小口用来让细沙流淌,当把它放在平面上时,上面的瓶子里面的细沙就会从中间的小口慢慢流到下面的瓶子中,上面的细沙就会慢慢降低水平面,因此时间的刻度也就显示出来了。
这种沙漏的优点就是可以循环利用,上面的瓶子的细沙流完了就可以随时把沙漏倒过来,这样就可以开始重新计时了。
古代的人们把沙漏分为两种,一种是早上用的一种是晚上用的。但因为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同的,正所谓冬短夏长,所以漏斗也要随之跟着有所调整。
后来出现了漏刻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解决早上和晚上时间不同的计时问题。再后来又随着社会朝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到了东汉,对漏刻制度又有了新的改进。
《后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后汉四分历的冬至日昼夜漏刻之比为45∶55。”
烧香计时
但中国除了用水流,沙漏来计时外,中国古代民间也有一种用烧香来计算时间的,在现如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也经常看到经常听到在当时朝代的人们会说“一炷香的时间”。
所以当时的古代人对于时间是非常看重的,古代的一般的香的长度大约在30厘米左右,所以燃一炷香的时间大约等于现在的30或者40分钟。
虽然不是特别的标准,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用这样方法来计算时间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用燃香来计算时间的精度不高,因为每次制作出来的香也都不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有的粗有点细,而且如果把点燃的香放在外面有风的地方就会燃烧的很快。但又因为它简单容易操作,所以在当时的古代燃香这种方法也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四、工业革命——钟表计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天文学也随之发展。观测太阳和恒星都更加精准,时间就能更加精确,也就产生了我们现代记录时间的最初模型--钟表,而且钟表的时间也越来越准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就产生了信息和电的发明,由此钟表也就孕育而生。
钟表的诞生更是代表了人类历史社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也同时让人们的生生活越来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规律。
钟表种类繁多,小到怀表手表,大到挂钟等等,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体积虽然不大,但是却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时代性的意义。
钟表上的指针好像一只无形的手,推进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
让人们流逝过的时间在表盘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让那些无形逝去的时间变成可以见到的刻度,让那些历史不再被轻易遗忘。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加尖端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是永远无法磨灭钟表在人类历史上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时间的长河源远流长,从古代流到了现在也将会流淌到将来,时间给我们人类留下的痕迹是永远抹不去的。
古代的鸡鸣起床到现在也经常在人们口中听说,从原始时期的根据太阳的位置确认时间,到结绳记账法,刻木相会再到日晷的出现,沙漏的发展,到现代的钟表电子表,全都体现出我们中国社会的进步之快。如果没有记录时间的东西出现,那我们人类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不知道会衰败到什么程度。
我们了解了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以及发展,全都体现着人们伟大的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越来越准确的记录与传递,人们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轨,所以说时间的记录确认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虽然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很难直观地感受到时间它的存在,但我们知道时间就在彼此身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时间操控着宇宙万物的超级将来,任何人都逃脱不了时间无声无息消逝!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时间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定义的虚无缥缈定义,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定义。其实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定义的只不过怎样去能够更好地精确测量时间。
古代人类并没有现代人类的各类电子器件工业设备来精确测量时间的流逝,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方式。运用最多的就是太阳光和月亮的运动,也有就是简单的时光沙漏记时。太阳的健身运动十分有规律,每天会开演东升西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古代人依据天文现象转变总结出年月日的变化,还有不同的气候节令,这更利于我们的生活。
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最准确地精确测量时间的流逝速率,同时也让大家搞清楚时间时间与空间是有机的总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假如撇开室内空间独立讨论时间,没有任何意义。就好比你和朋友幽会,如果仅仅说“上午十点碰面”且不说在哪个地方(室内空间),就毫无价值。
那样,为何时间操控着天地万物的超级将来呢?热力学第二基本定律(熵增定律)告诫我们,发热量不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形下自发性从较低温度物件传递到持续高温物件,只能从持续高温传递到超低温物件,并且全过程熵也会增加,代表着系统软件会变得更加错乱混乱。
天地万物都是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房间如果长时间不清扫,就会变得非常脏,错乱混乱,其实就是熵增加了。如果你打扫卫生,屋子会变得整洁有序,其实就是房间的“熵”会减少。但你打扫卫生的时间,必定会消耗能量,会让周边环境产生影响,让环境的熵变大。而熵持续增大的全过程表现出来的便是时间的流逝,时间的箭头符号仅有一个方向,那便是不断向前。我们可以在部分在一定时间内让熵减少,但无法阻止总体全面的熵不断增长!简言之,熵增是不可逆的,代表着时间不太可能逆流。天地万物都随着时间的长河持续奔向未来!
宇宙膨胀的瞬间(其实就是奇异点)被称之为“熵值”最低的时时刻刻,宇宙膨胀产生以后,宇宙的熵变逐渐愈来愈高。宇宙的熵变得更加大,代表着宇宙空间变得更加错乱混乱,最后宇宙空间迈向彻底的混乱,熵值做到最大,时间也突然停止!
时间终止代表着没了时间的概念,这是一个什么状态?难以想象!但我们可以那样简单了解:那便是宇宙的终极将来,如果你可以前去那般世界,你会发现你能感受到的只有如今,没有过去和未来!全球越来越恍惚之境,捉摸不定。没了时间,代表着也没有了逻辑关系,一切都越来越不确定性,都变得捉摸不透!
科学家定义了时间,为物质从历史到现在到未来的不断变化。时间常常被认为是现实的第四维度,用于描述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中的物质。时间不是可以触碰的物质,但是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来衡量时间的流动。时钟的单位基于秒,分钟和小时。这些基础的单位在历史上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的国际时间单位是秒,由一定质量的铯原子电子跃迁时间来定义。
无论时间是向前移动到未来(正向时间)还是向后移动到过去(负向时间),物理学方程式都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是,自然界中的时间具有一个方向,称为时间箭头。时间为什么不可逆的问题是科学中最大的未解决问题之一。一种解释是自然界遵循热力学定律。在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封闭系统中,该系统的熵保持不变或增大。如果将宇宙视为封闭系统,则其熵(无序度)将永远不会降低。换句话说,宇宙无法返回到与之前相同的状态,时间不能倒退。
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中我们知道时间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系。这可能导致时间膨胀,其中事件之间的时间越接近光速,事件之间的时间就会变得更长(膨胀)。移动时钟的运行速度比固定时钟慢,随着移动时钟接近光速,其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时间旅行意味着向前或向后移动到不同的时间点,就像我们可以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进行移动一样。时光倒流的想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因果关系,即时光倒流可能会导致时间上的悖论。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时间不可能穿越过去,但存在解决时间悖论的方法,例如在平行宇宙或分支点之间时空旅行。
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感觉和抽象当中,最难捉摸的一个实体恐怕就是时间。它看不见,摸不着,永远流驰,执拗向前。人在时间的长河中诞生、成长,也在这条长河里衰老、死亡。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经历:童年,婚娶,事业上的失败和成功,无不以时间来划分。“岁月匆匆”,“时不我待”。有些人善于利用时间,节约时间;有些人也会荒废时间,失去时间。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的有益于人类的业绩,创造出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成为人们给予时间以莫大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不但很早就知道按天象、星辰变化规律制定历法、编排年、月、日,用它来记载包括他们自身经历在内的重要事件,而且还逐步学会制造各式各样的时钟,为自己的起居作息提供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控制和驾驭时间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说来奇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并没有找到科学的时间定义。就是说,人们并不知道时间究竟是什么。心理学家把时间说成是人的感觉意识;物理学家视时间为运动的度量;对于某些哲学家来说,时间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尽管他们各自都可以撰写有关时间的著作,但却没有一个人能以相互满意的言词说出时间的定义。
给时间下定义的困难性是1500多年以前,由古希腊的西罗马主教奥古斯汀首先提出来的。他说:“什么是时间?如果有人问我,我知道;如果要求我解释,我就不知道。”
奥古斯汀对于时间作过颇多的研究,他还发表过其他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可以推想,奥古斯汀所知道的,或许是人对于时间的意识或感觉;他所不知道的,恐怕正是产生这些意识或感觉的客观的时间实体。
在科学和日常应用中,“时间”这个词包含着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含义:时刻和时间间隔。前者表示时间长河里某一个瞬间,后者表示一段时间的间距。例如有人问:“第一节课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指的是时刻;“第一节课要上多久?”则指时间间隔。
时刻和时间间隔用相同的单位——日、时、分、秒等来表示,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不是同一回事。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对时间作出一种具体的表述,但对于认识时间的本质却没有任何帮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