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易中天的《我山之石》

时间: 2023-10-03 10:00: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如何评价易中天的《我山之石》

易中天有什么好的作品?

易中天好的作品有:《易中天文集》、《易中天中华史》等。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2021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作品。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21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21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评价:
易中天是一个十分聪明,很有理想的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出的十六卷文集,就是他取得成就的最好证明。在我国当代,能出十册以上文集的学者并不是太多。
1988年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年 《艺术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
1992年、2001年 《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学术文库》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年 《新译国语读本》 三民书局
1995年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 海南出版社
1996年 《闲话中国人》 华龄出版社

2003年 《闲话中国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2003年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你好,伟哥》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1年 《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 《书生意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穿透灵魂之旅系列》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年、2006年 《艺术的特征》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2006年 《品人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读城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2005年 《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 《大话方言》 香港三联
2006年 《大话方言》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年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文汇出版社
2006年 《品三国——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2007年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 东方出版社
2007年 《品三国——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 《成都方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帝国的终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易中天读史(全四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 《从星空到心灵》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 《高高的树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1月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7月 《我山之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书生傻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中国智慧》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5月 《易中天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 《易中天中华史》 浙江文艺出版社
以上,一本都没看过╮(╯▽╰)╭
《帝国的惆怅》 :本书是易中天先生以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汉代人物风云系列讲座为基础,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帝国体制由来去向,改革派的命运沉浮,得失奥妙……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历史总是让人惦记,历史将永存于我们的记忆!
《品人录》:本书作者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挖掘着文化的内涵,给予理论的阐述。全书讲述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有那么回事”的感慨。
本书是“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之一种。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被脸谱化了。本书勾沉史实,从文化角度品评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独具只眼,新颖的评说、生动的文笔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人物内心世界。
《读城记》: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 “大气醇和”,上海 “开阔雅致”,广州 “生猛鲜活”,厦门 “美丽温馨”,成都 “悠闲洒脱”,武汉 “豪爽硬朗”。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看看易老的《读城记》就知!
《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女人有母性,有女儿性,所以女人爱英雄。英雄孔武紧强、成熟可靠,能满足女人的女儿性;英雄爱犯错误、易受伤害,能满足女人的母性。男人喜欢的也正是一半像女儿一半像母亲的女人。女人像女儿,可以让男人觉得自己是成功的英雄;像母亲,则可以使他觉得自己是受伤的英雄。成功也好,受伤也好,好歹都是英雄。
《闲话中国人》:作者易中天,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大话方言》:《大话方言》是易中天教授品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在书中,易中天涉足了自己全新的领域“语言学”,他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并以其一贯风趣诙谐的笔调进行阐释,内容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让人眼界大开,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一部很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山河表里,铁马云雕共绝尘;漫嗟荣辱,酒酣犹诵大风歌”。去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迷倒了无数“意粉”,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本书是CCTV《百家讲坛》超人气节目——易中天教授主讲《汉代风云人物》的全文字增补典藏版。讲述了晁错、袁盎、窦婴等功臣之死与时局;韩信的崛起、功过及成败;汉代的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其崛起、胜利、成功、对手的传奇,呈现出纵横捭阖的大历史风貌。
《易中天品三国》(上附光碟一张)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

观看学术视频《【易中天】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思考下列问题

: (1)为什么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时代的结束,而不是开端? (2)儒家能救中国乃至救世界么? (3)法家说的“法”与今天我们说的“法治”的法是一样的么? (4)春秋时期的老子与战国时期的庄子都主张“无为”,他们的无为是一样的么?
(1)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周朝的”封邦建国“制度。秦朝的建立正式结束了周天子分封制。
(2)儒家思想实际上在千年来作为了中国国家哲学的核心地位,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其仁义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社会提供着道德标准。其厚重的人文关怀我觉得是经久不衰的。
(3)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法家极力主张绝对的君主集权。现在的法制是指的民主的法治,人民的法治。
(4)简单地说,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积极入世,为统治者提供巩固国家政权的”休养生息“政策。庄子也主张无为而治,但消极避世,注重自我精神境界的超脱。

易中天的作品

易中天最出名的作品是什么?
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著作《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
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名。《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艺术教育学》重庆1989
《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学术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001
《新译国语读本》三民书局1994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海南出版社1995
《闲话中国人》华龄出版社199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邓晓芒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你好,伟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书生意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穿透灵魂之旅系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艺术的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006
《品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006
《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005
《大话方言》香港三联2004、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文汇出版社2005
《品三国——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2006、2007
《品三国——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成都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易中天读史(全四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高高的树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文火慢熬》曾在《小说界》杂志上发表,将出版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我山之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艺术教育学》
《艺术人类学》
《新译<国语>读本》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闲话中国人》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读城记》
《品人录》
品三国
品三国
《品人录》

我山之石的引言

天下大乱,需要“救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克己复礼爱你有商量,国企改革爱你没商量,不折腾才有救,两面三刀横行霸道——这世界该交给谁?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危机变金,我们该如何自处?易中天答问先秦诸子,大道至简,轻轻松松,畅快淋漓。

北师大的于丹,复旦的陈果,为何名校总是产出鸡汤圣手?

鸡汤都在做,看谁手艺好!这两位“圣手”做的鸡汤很有特色,所以就出名了。总结一下,主要是靠以下两个决窍:

1、肢体动作幅度大!扭腰、摊手、摇头、晃脑,走动步伐大、频率快,小小的讲台,简直就容不下她们那颗放飞梦想的心!给听众以视觉效果上的冲击感:这两位厨师的做功架势足啊,估计鸡汤味道差不了!

2、语言表达炫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排比句连篇,情不自禁的神态、豪情万丈的朗颂,让人咋一听,好像颇有点与众不同的意思。给听众以听觉感观上的刺激:这两位厨师好像在不停地往鸡汤里放猛料啊!估计鸡汤分量相当足。

等你真的喝完后,才会发现:鸡汤里什么也没有,不过是几颗浓缩的鸡精调味粉而已。

陈果的鸡汤没喝过,以前常听百家讲坛,是于丹教授让我对这个节目失去了兴趣。听的内容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能说说感受。

听易中天教授的评三国之后,很有兴致地买了几本他老人家的书来年,其中就有《我山之石》,受益良多。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我怎么觉得她把什么都把爱呀、体谅宽容呀上面拉扯,往上面拉扯也就算了,毕竟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里波特么,话里话外还透露着那么高贵,好像不那么理解的话,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似的。

不能否认,像于丹教授一样,能在北大这样的学府里授课,一定比我等凡人高了去了,她所讲的内容,自然也不可能像跟研究生那么高深,一定是往我们凡夫俗子能听懂了说,可是,说的太水了,鸡汤里佐料味太重,喝得腻味。

不是道是于丹教授之类低估了我辈大众的理解力,还是校领导高估了她对文化的领悟。

心灵鸡汤没有什么不好,可以经世致用、激励斗志、明晰理想,暂忘现实的痛苦,于人生奋斗的旅程中,身心疲惫时尝口鲜,恢复体力; 生而为人不易,处世成家更难,我们借助间接经验少走弯路,我们听信智者指引能抄捷径,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能辩真假。

其实借助、提高、听信都离不开鸡汤,重点是喝下去的是你,人家熬不熬你又管不了,如果你是浮躁的人喝下去后取到了镇静作用并没什么坏处!怕什么鸡汤呢? 扪心自问,生活在大千世界上的我们谁没有喝过鸡汤,谁又没有熬过鸡汤呢?自己把自己弄得神秘兮兮的反而来怪鸡汤,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你吃鸡蛋坏了肚子,是你自己没烹饪能耐,还要去找下蛋母鳮的茬?

北师大于丹,复旦陈果,为何名校总是产生出鳮汤圣手?

1.名校就是名校,人家在娴熟心理学的同时,能联系现在 社会 浮躁的根源,结合自己的国学知识,精心制作;在灌输给受众时又展理自己的魅力,让你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你入套后对人家顶礼膜拜,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所以她成功了!

2.二位在推出自己时善用肢体言语,动作异乎寻常,为普通人所罕见,能搏你眼球,引你入胜,再加上她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你认为理论无瑕疵(最低在当时是这样的);台下听众是年轻人,进入意境后自会热血沸腾,顺着对方的思路滑下去,感觉爽!

所以,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二位身在名校自有过人之处,腹有诗书气自华彰显魅力,匠心独运平添风采,这过人之处、魅力、风采成就了她俩的鸡汤味,让你觉得很合胃口!

这是非黑即白的思想作怪!中国式的粉丝是民族的毒瘤!有粉丝就会常有要么供奉要么打倒。就像封建 社会 的老百姓一样,要么是臣民,要么是暴民。文人相轻互相说三道四也正常,也有利于改进。粉丝们还是别跟着朝秦暮楚起哄了。可以说于丹陈果都是讲课效果不错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下了很大功夫的老师。但是她们也是人,对他们讲解的问题应该可以有少量的别人认为错误及片面见解的地方。听她们的课,不要把她们当成神,她讲的只是一家之言,听完后自己琢磨,哪些可以接受哪些拒绝,阅读是创伤,听课也是创伤,这个创伤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治愈。任何有修为的人进步过程又离不开这翻来覆去的创伤治愈过程。没有让任何人都满意的老师,也没有让每一个人都欣赏的作品。除非用暴力解决那些不欣赏的人。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名校就是名校,随便出个做鸡汤的大厨,也是世界水平的,你如果不服,就只能去扶墙。

现在舆论把于丹和陈果说的一钱不值,好像她们大逆不道,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一样,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本人在大学里渡过了了近10年的光阴,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通识课听了上万课时,接触的老师中国的外国的,成百上千。尤其是,学校里几乎每天有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各领域的名人开设讲座和讲演,而于丹和陈果她们,在类似的非专业领域中,应该是较为出色的演说者。

我没听过她们二位的课,只是零星看了她们的短视频。网上搜了一下,陈果是复旦大学教公共课的,于丹是北师大传媒专业的,严格地说,她们在大学里的教学岗位都不是对学术素养要求特别高的那种。

她们二人在网民中人设的垮塌的确与鸡汤有关,但这却不是鸡汤的错,而是因为她们过于高调。

但另一方面,我又可以负责任地说,她们二人在高校里都是很优秀的教师。读大学,尤其在本科阶段能遇到她们是十分幸运的。

鸡汤的确不如严肃的经典有档次,但鸡汤普适性强,有营养,惠而不费。喝一碗心灵鸡汤,不需要很高的门槛,老少咸宜。尤其像陈果那样,把干巴巴的马哲和毛邓三课程讲得如此生动,有何不可呢?

现在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都只是十八九岁的孩子,有陈果这样的过来人,帮助他们排忧解惑,抚慰心灵,有何不妥呢?

网民们现在习惯了用非常严苛的标准来评价公众人物,陈果读错了一个耄耋之年,仿佛犯了滔天大罪。 其实任何人都免不了类似的错误。这一点本人有深刻的体会,我从事了几十年的文字工作,平时依旧免不了各种错误,要随时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而陈果和于丹都不是学中文专业的,在口语化的随机表达之中犯点小错,实在是在所难免。

其实,真正能够挑出她们错处的是一群专业工作者,尤其是大学老师。他们看不惯于丹和陈果的高调,对她们的专业能力进行质疑。但客观地说,大多数质疑她们的人,在讲课效果、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都不如她们。如今普通网民挞伐她们纯属跟风起哄,很多人可能连大学都没有读过,他们不是在伸张正义,而是在享受名人跌下圣坛的快感。

她们二位并没有造成什么 社会 危害,也没有误人子弟。放在中国几十万大学老师群体中,她们不仅是合格的,而且是十分优秀的。这一点无需刻意去求证,只要各位读过大学的人拍拍良心,拿她们比较一下自己曾经的大学老师即可。她们的文凭不是假的,她们的教授职称也是按照程序严格审核的,她们的论文也都是货真价实的,肯定不是翟天临那样的水货。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以四书五经专家自居,让人挑出了许多常识性错误,但严格地说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于丹的专业不是中文,也不是古典文献和中国古代哲学,她的解读是面向大众的,定位于通俗易懂,难免有争议。但比起另外一些火的一塌糊涂的所谓大师,诸如南怀瑾、文怀沙之流,则是强的太多。因为于丹的错都是可以商榷的,再怎么错也没有脱离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范式。今天的 社会 里,南怀瑾和文怀沙那样的野鸡学问都能被宽容,我们有什么理由容不下她们呢?

所以,大家不应该过分排斥她们 ,她们并没有大错,在这个 社会 中还是非常有需要的。

也有网友说我不懂哲学,不理解陈果的心灵鸡汤,但我听了几次,还是觉得是对初高中生讲的课,因为初中高中生对 社会 对人生的价值观和心态没有成熟确实需要心灵鸡汤。大学生呢?都是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了,能读复旦这些名校,也是尖子,心智不成熟也不会考得上。大学生需要补充的是学习科研能力,他们也不是单纯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想发和追求。大学教授应该多引导大学生搞好学术,而不是心灵鸡汤,过度强调心灵鸡汤,只会扰乱他们对理想和学业的追求,本来不复杂的问题都搞复杂了!再说陈果现在30多岁还没结婚大龄剩女,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还好意思给学生讲心灵鸡汤。优秀的女人结婚生子家庭事业双丰收,那才有底气给别人讲人生道理。

如今 社会 鸡汤文太泛滥了,名校出来的通过优雅的语言,聪颖的大脑,讲出来的语句就是能令人热血澎湃。

心灵鸡汤起源于国外一个教师-杰克.坎菲尔德,后来他写了100个小故事,灵感来于奶奶熬的鸡汤能治病,于是书名取为《心灵鸡汤》。1993年该书狂销八百万册,并连续7年获得美国畅销榜第一名。

鸡汤文让人听起来,触动灵魂,直击痛点,反思过来觉得很有道理,但真正能帮助我们实现什么愿景吗?

虽然现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还有很多低学历和不爱读书学习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鸡汤文好像是知识的海洋一般。那些正处在迷茫和创业无果的人,听了也会激动万分。

许多卖课做营销的,也会用鸡汤一样的文案来洗脑般的收学生,赚取培训费,那有多少人变成功了呢?

好音乐,好文章,好语句,可以提神壮气,其实能有多少人领悟透彻,最好的提升,应该是学习更实用的技能和本领,用价值影响周围。

结婚不结婚是每个人的自由,陈果不结婚是她自己的选择,她心中充满了爱,爱与结婚无关,法律没有规定任何人在什么年龄段必须结婚。读错个把字算不了什么事,中国汉字七万多个,已故的郭沫若先生认识四万多,王力先生认识五万多,春秋时有个大学问家叫老子,这个老,是姓,读音为李,不是读老人的老。司马迁怕人们读错,直接说老子姓李,照顾一下公众,不是司马迁不知道老子姓老,读音为李。太行山中一个古老村落,只有五十多人,称老虎为李父,那就是古汉语读音。周总理家乡人把周总理读为周总垒,外地人听着很奇怪。那是方言中保留了中古音。汉字一字多音的也很多。郭沫若先生的沫,应该读为妹,而不是读泡沫的沫,可大家都读成泡沫的沫了,谁跟你计较过?陈果读错一个字,你就大势讨伐,连不结婚也成了把柄,有这么夸张的吗?

正如“饭饱思淫欲”一个效果,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开始琢磨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还有一部分人属于假装有文化、假装高深,于是各种“鸡汤”应用而生,说白了也是市场的需要嘛,所以怪不得哪所学校,也怪不得哪位“大师”,上当也好受骗也罢那是你活该,毕竟于丹、陈果们面对的都是成年人群体,谁也没强迫谁去接受那些鸡汤或跟着去宣传那些鸡汤,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土豪”心态只能通过吃亏上当来得到转变,这可能也是 社会 发展的一个过程吧。

邀请我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是逼着我“以下犯上”呀

但是,既然上了船,就认真说几句吧!

首先,为什么鸡汤圣手会有这么多?不正是被需要、受欢迎吗?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从不“拜读”这些鸡汤大师!不是我认为她们没这个水平给我上课,而是不管她们有没有这个水平,最起码,这样的文化态度不是我所需要的!同样,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去思考自己“文化需求”,是不是情况会好一点。

其次,为什么名校更容易出“圣手”。这更容易解释了!市场需求决定供应链嘛!同样是“鸡汤”,你喜欢品牌的还是无名的?当然,这也从一定程度反应了国民的“价值认知”方式是有差别的。只认品牌、或者盲目认品牌,是不务实的。

对于“鸡汤”一事,说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只要不是“毒奶”,大家能客观地、理智地、辩证地吸收就可以了。大可不必有一种“狼来了”的忧虑。

谢谢大家!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易中天的《我山之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708.html
文章标签:山之  评价  易中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