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25 22:01: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包含24个人物传记。
分别是: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二十四史一直到清朝才最终修订完成。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1.施耐庵(1296~1371),本名彦端,又名肇瑞,字耐庵,号子安,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
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附:罗贯中也为《水浒传》作者
2.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祁县。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
明初军事谋略家,汉族,字伯温,谥号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
祖籍江西宜丰天宝祖父刘顺七,父亲刘之奇世居天宝。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4.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5.张士诚,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西南白驹)人,小名九四,出身盐贩,汉族人。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
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
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
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
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
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他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
此后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
二十三年,派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自称吴王。
二十七年,平江被朱元璋军攻破,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被朱元璋俘虏后,由于不投降与朱元璋,被朱元璋杀死后,碾成了粉末。
5.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
其父常六六,母高氏。
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
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
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后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
一生为将未曾败北。
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
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
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
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6.刘福通(1320~1365)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红巾军首领。
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黄河之机聚众起事,攻占州。
因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
随后,攻占河南许多州县。
十五年,立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
元廷派兵镇压,亳州失陷,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
后分兵三路攻略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锋曾达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县南)。
十八年,他统兵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作为都城。
次年,汴梁被元军攻破,退守安丰。
二十三年,张士诚军围攻安丰,他与韩林儿往滁州(今安徽滁县)依朱元璋。
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挺多的,我提供几个名字,你自己搜好了。
韩林儿、陈友谅、宋濂、汤和、徐达、郭子兴、蓝玉、王保保、廖永忠
元宁宗,姓孛儿只斤,名懿质班,泰定三年三月二十九癸酉日(1326年5月1日)生于北方草原,是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第二子,生母八不沙皇后乃蛮真氏。天历三年(1330年)二月乙巳日,被封为王。前任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是通过弑兄(元明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的。他临死之际,为了赎回自己的罪行,遗令在他死后,让元明宗之子懿质班继承皇位。
登基去世至顺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元文宗病逝。文宗死后,把持朝政的燕帖木儿为了继续专权,就请求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立她的儿子古刺答纳为帝。卜答失里为了执行丈夫的遗诏,予以拒绝。由于当时元明宗和世的长子妥帖睦尔(后来的元惠宗)远在广西静远,而次子懿瞵质班却深得文宗宠爱,受封为王,留在文宗身边。这样,至顺三年十月初四(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里皇后遂奉文宗遗诏拥立年仅7岁的懿瞵质班登上了皇位,是为元宁宗。卜答失里皇后成了元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懿质班即位后未改元,仍旧使用“至顺”这个年号,然而,宁宗似乎没有当皇帝的福份,至顺三年十一月壬辰日(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宁宗去世,年仅七岁,在位仅53天。十一月甲午日,葬于起辇谷。第二年六月己巳日,宁宗的哥哥妥帖睦尔(元顺帝)即位。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辛酉日,谥宁宗为冲圣嗣孝皇帝,庙号宁宗。四月乙酉日,于太庙。
元宁宗半身像(明人绘) 家庭成员父亲:元明宗
母亲:八不沙皇后,乃蛮真氏。
妻子:答里也忒迷失皇后,弘吉剌氏,1368年去世,元宁宗的哥哥元惠宗将她升宁宗庙。
历史评价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的评价是:“《春秋》之义,未逾年之君称子。宁宗即位匝月而殇,乃入庙称宗;其廷臣不学如此,岂非失礼之大者哉。”
史籍记载《元史·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
《新元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根据《元史》,天历二年正月丙戌(1329年2月27日),和世在漠北草原的和宁之北即位,继续使用年号“天历”,是为元明宗,1329年4月3日,元文宗图帖睦尔派人将皇帝宝玺献给明宗,正式让出皇位,5月15日,元明宗正式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8月16日,图帖睦尔受皇太子宝,8月25日, 元明宗 抵达元武宗时建为中都的王忽察都(即晃忽叉),8月26日,皇太子图帖睦尔入见,两兄弟会面,元明宗宴请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于行殿。
天历二年八月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和世被燕帖木儿毒死,享年30岁。
1329年9月8日,燕帖木儿重新拥戴图帖睦尔为帝,元文宗复位,因为1329年的年号是 天历 ,史称 天历之变 。
明宗、文宗本为同父异母之兄弟,明宗为长,文宗为次。继承帝位,当立嫡长子,所以明宗应继承武宗之位。不过,当时明宗不在皇都,故由文宗先行即位,待明宗抵京再与之。但是一旦登上帝位,心随之变,外加身边之人的撺掇,于是文宗与燕帖木儿设计弑杀了登基仅六个月的明宗。
尊号天历二年十月十三日(1329年11月4日),元文宗为 和世 上谥号 翼献景孝皇帝 ,庙号 明宗 ,蒙古文称 忽都笃皇帝 。
《明宗皇帝谥册文》,内容如下:
臣闻统必有宗,生尝得以致其让;庙必有主,殁思所以尊其名。稽古考文,宜天锡诔。钦惟先皇帝夙秉勇智,惟时元良,体传次之成言,避讴歌而逖出。虽身居绝域,多历于岁年;而义动远人,乐为之先后。德威孔著,未堪大业之艰贞;事变匪常,犹悯生灵而慎动。庶来苏于写鳎爰勘定以奉迎。已谨清宫,俄虚黄屋,臣民寡v,永遗惠泽之敷施;天日有临,尚想神明之如在。礼严升y。诚备显扬。谨遣摄太尉某官某,奉玉册玉宝,上尊谥曰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
伏冀睿慈,俯回歆假,克绥丕祚,垂裕无疆。
元明宗的两个儿子元宁宗懿U质班和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在1332年9月2日元文宗去世后相继登基称帝。
至元六年十月四日(1340年10月25日),元惠宗给元明宗上尊号 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
家庭根据《元史》,元明宗的妻子包括以下七人。
妻妾
八不沙皇后,乃马真氏,1326年5月1日生子懿U质班(元宁宗)时年约20岁,明宗继位后立为皇后,至顺元年四月二十日(1330年5月8日)被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所害,被元文宗赐死。
迈来迪皇后,罕禄鲁氏,1320年去世,1336年,元惠宗追封她谥号贞裕徽圣皇后
按出罕皇后
月鲁沙皇后
不颜忽鲁都皇后
野苏皇后
脱忽思皇后
儿子
长子: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生母是迈来迪皇后
次子:元宁宗懿U质班,生母是八不沙皇后
三子:泰永王苏胡理多尔
女儿
昌国公主:月鲁,下嫁昌王沙蓝朵儿只
明慧贞懿公主:不答昔你
评价清朝史学家邵远平《元史类编》的评价是:“册曰:艰艰备尝,人望所属;何嫌何疑,推肝置腹;人心不同,天命反复;论定千秋,此直彼曲。”
清朝史学家曾廉《元书》的评价是:“论曰:昔曹子臧、吴季札,贤者也。其君国子民也宜哉!然而义不受者,非独远情,亦知负飞及光之不厌,其欲将无以善其后也,哉!明宗焉有人披衮执玉,穆穆然位乎天位而肯北面俯首为人臣者乎?呜呼!此唐明皇不敢以望肃宗,父子且然,况兄弟哉!文宗盖惧北陲,复有海都、笃哇之流,托名拥戴,其言也顺而为患也。深抑亦私心,窃望周王之效法晋邸也。己则非夷,而以齐期人。不亦难乎?悠悠南行,甘咽其饵,悲夫!”
清末民初史学家屠寄《蒙兀儿史记》的评价是:“和世汗年未弱冠,远逊金山,耕牧十有三年。所谓旧劳于外,知民情伪者也。观其论台纲,谕百司,斤斤于先世成宪,是殆有心救弊者乎?然以此言论风采,自曝于风尘道路之间,致令傲弟权相闻而生心,遂有旺兀察都之变。《易》曰:‘君不密,则失臣。’此之谓矣。怀抱盛意,未见设施,惜哉!”
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氲钠兰凼牵“燕铁木儿立文宗,文宗固让于兄,犹仁宗之奉武宗也。明宗之弑,盖出于燕铁木儿,非文宗之本意。然与闻乎弑,是亦文宗弑之而已。”
1、关汉卿(1234年前 -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 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 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剧语言的本色风格表现: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不像明清时期有些文人剧作,搬弄典故、爱掉书袋。关剧在词曲念白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熨贴,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王和卿, 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
散曲作品现存小令二十多首,套数一套,以及两套残套。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曾记载他与关汉卿互相讥谑的情况,并且说他"滑稽佻达,传播四方。与关汉卿相友善,尝讥谑汉卿。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
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和卿即赋[醉中天]小令,由此名声更显。卒,汉卿曾往吊。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王和卿是有特色的散曲作家,善于学习人民群众的生动口语,作品有比较醇厚的俗谣俚曲色彩,他的"滑稽佻达"性格在作品中亦有充分表现。最著名的是小令〔醉中天〕《咏大蝴蝶》。《南村辍耕录》说:"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云,由是其名益著"。
这一小令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咏蝴蝶,语言生动,写来诙谐有趣,另有小令〔拔不断〕《大鱼》,也有同样艺术特色。总的来说,王和卿的作品具有民间歌谣活泼而有生气的精神;但是他的有些作品却近于戏谑调笑,如《咏秃》、《胖妓》等,表现出他的生活态度带有玩世不恭因素,使得有的作品带有俳优习气。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杂剧有16种:《绝缨会》、《赶江江》、《东墙记》、《梁山伯》、《赚兰亭》、《银筝怨》、《斩白蛇》。
《梧桐雨》、《幸月宫》、《崔护谒浆》、《钱塘梦》、《高祖归庄》、《凤皇船》、《墙头马上》、《流红叶》、《箭射双雕》。散曲有《天籁集摭遗》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4、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虚掩其外,而愤世抗世的内容,则深寓其中。
虽其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但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二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5、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书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卢挚官位显达,旧学深厚,文学负有盛名。"元初,能文者曰姚(燧)、卢";"古今体诗,则以挚与刘因为首。"临川吴澄谓其"所作古诗类皆魏晋清言,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缶,而有三代虎蜼瑚琏之器,见者莫不改观"。(以上所引均见《新元史》)。
卢挚尝谓:"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又云:"清庙明堂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可也,不可谓之古;太羹玄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可也,不可谓之古。知此可与言古文之妙矣。"(《文章宗旨》)
元代徐明善谓其"凡为文尽弃古今拙陋之意,虽抽英搴藻,穷极绚粲。而与化工侔巧,不失自然,兹为妙矣。"(《芳谷集·疏斋卢公文后集序》)
其散曲与姚燧齐名,时称"姚、卢",与散曲大家马致远、杂剧女艺人珠帘秀等相唱和。今存散曲有小令一百二十首,残小令一,皆收入隋树森编纂的《全元散曲》。内容多是怀古唱和、寄情山林诗酒、写景咏物等作,风格与其诗文不同,变典雅蕴藉为自然活泼,表现出元前期北散曲作家清丽派的特色,对散曲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贯云石评其曲"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阳春白雪序》)。著有《疏斋集》,明初尚存,后佚。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汉卿 (元代戏曲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和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致远 (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挚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