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高梁河溃败和白登之围,对于君主来说,哪个更耻辱

时间: 2023-09-25 08:01: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高梁河溃败和白登之围,对于君主来说,哪个更耻辱

长垣古代有多少名人了,具体名字叫什么

  长垣古代名人:杜 康、 李化龙、关龙逄 、蘧伯玉等。

  杜 康
  在古代,长垣县张寨乡鲁山村附近有一座高达的帝王陵,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四季祭祀。陵内安葬着夏朝第五代国君少康(杜康)。
  提起酒仙杜康和杜康造酒的神话传说,几乎是妇孺皆知,但是,有关杜康其人的真实生平却很少有人问津。至于杜康为一代帝王以及死后安葬着长垣,那就是更鲜为人知了。
  汉书《说文解字》载:“古有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由此可知,杜康、少康乃为一人。几千年来备受民间尊崇的酒仙杜康,实际上就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夏王朝的第五代传人少康。
  夏朝的第三代君王太康在位时,“肆意奴役遮民,终日淫逸康乐”。东夷部落首领后羿,就利用人民群众对太康的不满而起兵夺取了王位。接着后羿的亲信寒浞又将后羿杀死而代之,并大力消除亲夏势力。此时因失国东逃的太康和弟弟仲康已相继死去。寒浞就将仲康的儿子夏相杀死在商丘。已经怀孕的相妻经墙洞脱险逃回了母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金乡)后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在有仍部落当掌管畜牧的“牧正”。寒浞的儿子知道后就派人去捕杀。少康又逃到有虞(今河南虞县),被有虞君主用为掌管部落首领膳食的“庖正”。少康掌虞积极纠正合同姓部落,最终灭掉寒浞,回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我国历史的“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少康在虞为庖正时,“初作箕帚秫酒”,既发明了用粘高粱一谷物造酒的奇迹。这在我国酿酒史上无疑是一大贡献,也是人民把杜康奉为酒仙的真正起因。
  少康复国后不久便让位于儿子季?为了便于征伐东夷各部,曾将国都由河南的源(今河南济源西北)迁至老邱(河南陈留县北)。在秦汉时期,长垣曾属陈留。据传说长垣人民最早掌握了造酒技术。当时县内酒作坊很多。为了提高造酒技术,县人常请闲赋无事的杜康前来点拨。久而久之,杜康十分眷恋这个地方。于是,夏王朝的第五代传人少康死后葬长垣。由此可见,长垣的酒文化是如此地博大深远。

  关龙逄
  关龙逄,(生卒年不详),故里在今恼里镇龙相村。古时此地称龙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国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关龙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阴,庄严肃穆。可惜后来连年战乱,加上黄河水淤积,到清末竞荡然无存。
  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直至公元前16世纪,到了最后一个君王夏桀。夏桀很是喜爱,妹喜得宠,说话皆言听计从。他竭力民财,修琼宫饰瑶台。将肉砌于糟堤,将脯悬于林间。酒池可以行船,糟堤可望十里。将宫女千人,尽去其衣,一会击鼓,头倒池上饮酒,一会又击鼓,就林中一足踏树上食脯,如此往来,纷纷忙乱。桀与妹喜边喝酒边观看,大笑取乐,有谏者皆杀之。又张灯夜饮,使男女裸体杂处,观之交接之势,夏桀与妹喜大以为乐,从此更加不理朝政。
  夏桀的所作所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夏桀却很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看到他如此厚颜无耻,就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
  古代有善养龙者,故有豢龙氏,关龙逄为古豢龙氏的后代,也称豢龙.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下去,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和国家说:“作为人君,你要谦恭待人,对人臣要互相敬信,要爱护人才。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庙才会稳固。像你这样,赶走自己的宗族,辱没自己的旧臣,轻其贤良,丢弃礼义,用财无度,杀人无数,老百姓都想让你早点灭亡。人心已去,老天也不会保佑你,这样很快就会亡国的”。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行死谏。黄图,是一种关于地舆、陵庙、宫观、明堂等事的图画,借此说明当前有亡国的可能,形式甚是危急。他到夏桀居住的王宫,夏桀正不知廉耻地和妹喜寻欢作乐,准备作长夜之饮。关龙逄献了黄图,说明来意,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很是不耐烦地说:“你又在这里妖言惑众,快下去吧!”关龙逄怒目而视,站着一动不动。夏桀早就对这个絮絮叨叨,净说不中听话的关龙逄厌烦极了,便什么也不说拿起黄图烧毁了。接着喊来宾士把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就把他杀了。
  夏桀杀害了关龙逄,更加肆无忌惮,再也没人敢犯颜进谏了。这时居住在东方的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首领商汤在谋臣伊尹的辅佐下,率师讨伐夏桀。夏桀的军队不堪一击,在鸣条(今长垣县西南)一战便彻底溃败了。夏桀逃奔安徽南巢,死于亭山,夏就此灭亡了。
  夏朝灭亡以后,后人把关龙逄的尸骨安葬于家乡龙城,因关龙逄官居相位,后改龙城为龙相。明代龙相认掘地得一石碑,长约3尺,宽1尺6寸,字径6寸,碑中有四个古篆字曰“一片忠肝”,不知为何代所刻。明朝时期,人们十分敬仰这位有史以来第一位因进谏而遭屠戳的忠臣,便将他和商末因进谏被商纣王剖心杀害的比干一同纪念。在长垣南关修建“双忠祠”,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号称“十才子”的李梦阳,撰文写了碑文。李梦阳在碑中对这两位夏商两代以死谏君的忠臣表现了无限的哀思和敬仰。因为李梦阳文章写得好,字又写得好,《双忠祠碑》堪称一绝,再加上两位忠臣品德高尚,故人们合成此为长垣“三绝”。
  到清代,双忠祠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再加上祠内有高耸入云的兴文古塔,当时实为长垣一盛景。人们又将“一片忠肝”石刻移于神座前,整天香烟缭绕,游人不断。号称江南七才子的邑人郜焕元,曾赋诗进行赞颂。诗曰:劲草堂前古柏垂,双忠遗留使人悲。欲知直节匡前代,更读中原三绝碑。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劲草堂前的古柏哀思低垂,两位忠臣的事迹又使人感到可悲。要想用率直的行为匡正前代,更需要读一读屹立在中原的三绝碑。
  关龙逄的墓祠及双忠祠,虽然不存在了,但关龙逄的爱国家、爱人民、不怕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蘧伯玉
  蘧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以字行世。谥成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85-公元前484年。故里在孟岗乡伯玉村。墓葬古时在城南十里金寨村西300米处。
  春秋时,长垣属卫国,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官至相位。他自幼聪敏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谦诚坦荡,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他生活的年代和孔子大致相同,和孔子是最好的朋友,孔子游列国,至此必住其家。“卫地多君子”,历来人民都认为他是卫国形象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位年逾百岁的寿星。
  蘧伯玉的贤名闻名遐尔,人们十分敬重他,但他却不被朝廷重用。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死决定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说:“我在朝不能举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来吊喧问起来,你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喧,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孔子听到这件事,对史鱼和蘧伯玉都很赞赏。他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说:“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样刚正;国家无道,他的话也像箭一样刚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把正确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
  蘧伯玉当政后,仍旧十分谦虚。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将到宫门却消失了,过了宫门又响起来。南子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子从此而过”。灵公问道:“你怎么知道?”南子说:“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怕车声打扰国君。我听说蘧伯玉是一位有道德操行的君子,所以我才敢断定过去的是蘧伯玉”。卫灵公事后派人打听,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日渐强大。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探视。探视的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不可以加宾”。赵简子马上取消了攻卫计划。
  蘧伯玉将要出使楚国,在卫国濮水岸上遇到楚国的公子晰。公子晰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怀才不遇,希望有人举荐他。公子晰问蘧伯玉:“我听说上士可以托色(女子),中士可以托辞(嘱托),下士可以托财(财物)。(士,周代爵号,分别上士、中士、上士。这里实际是对人品的分类)这三者你都可以托付吗?”蘧伯玉说:“我都可以托付,请把你的意思讲出来。”公子晰遂将自己的抱负与处境告诉给蘧伯玉,请蘧伯玉给以帮助。蘧伯玉到了吴楚国。他对楚王说:“楚多士而不能为楚所用。比如伍子胥生在楚国,他的父亲伍屠被杀。他逃到吴国,吴国拜他为相.他率兵蔟楚,毁了平王的墓.这是因为楚国不善用人.昐黄生也生在楚国,楚国不用,晋国却让他管理72个县.结果道不拾遗,民不闭户,国无盗贼,这是因为晋国善于用人啊!,今天我到贵国来,来之前在濮水之上遇到公子晰.公子晰是一个很有抱负和才能的人,如果楚国不用他,他也将离开楚国!”楚王听了之后,赶快派人将公子晰追了回来。
  蘧伯玉谦虚谨慎,他经常反思自己,尽量少犯过错。并有惊的人记忆力,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的事,即一岁就记很多的事。他又经常鞭策自已,《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60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和孔子交往其密,孔子多次到魏国去都住蘧伯玉家。《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记述:“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意思是说: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让他坐下,问道:蘧老夫子近来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错误,却总感觉没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使者啊!好使者啊!”从《论语》的记述中也可以看出,使者说的话很谦卑,而由此却越能显出蘧伯玉慎独的贤德。孔子当时最要好的朋友,齐则晏婴,郑则子产,卫则伯玉数人而已,其贤可知也。
  唐代开元37年(公元739提)唐玄宗追封其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 封为“内黄侯”,在长垣建祠对他进行祭祀。祠建在墓前,祠内有“君子堂”“及圣堂”“知非轩”“寡过轩”等建筑,可惜的是解放前夕被杂牌队伍所毁。
  由于人们对蘧伯玉的敬仰和爱戴,豫北许多县市都争将蘧仁玉说成是本县人,如濮阳县渠村乡陈砦村有蘧仁玉墓,面积达100平主米;新乡市郊区牧野乡有“曲星”,原写作“蘧里”意即蘧仁玉故里,村北也曾有蘧仁玉墓;获嘉县照镜乡的“巨柏”村,原写作蘧伯“村,村北也有蘧伯玉墓;卫辉市都乡君子村,也传说为蘧伯玉故里,村西南有蘧伯玉墓,面积80余平方米,有康熙年间知府杨茂祖立的墓碑。但真正的蘧伯玉故里是长垣县伯玉村。
  今伯玉村西立有蘧伯玉汉白玉立像和其它石刻,乃至今天,人们仍对蘧伯玉崇敬有加,当作楷模。时今”蘧姓“在长垣不多,考之在唐代天宝年璩、渠、瞿三姓,分散隐匿于全国,现在济源市、祖,每年都有人到长垣伯玉村来祭祖。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县老李庄人。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冥(1554年)生。
  嘉靖四十三年,李化成家迁居长垣县城内东街。明隆庆五年,辛未。江苏武进人吴嵚来长垣任教谕,吴学、行、品、节俱优,极受人推崇。化龙从学,吴嵚发现化龙与众不同而预言:“此异日能勾当(即管理、办理、处理)天下事者”。长垣文风大振,学生成绩为八县之冠。后化龙随吴去大名府元城书院学习。吴被荐升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任助教。
  明神宗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乡试中举人,次年(1574)春中进士,八月,除授嵩县知县。地方劣绅及不法官员,蔑视年仅二十岁的七品知县,依旧作恶。化龙深入民间,明察暗访,掌握大量证据,择首恶者,绳之以法,众人惊服。在嵩县的六年中,他带领百姓修水利,奖励生产,嵩县大治。
  万历八年,(1580年)十月,升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主管皇家陵墓及政府机关有所薪炭的供给。
  万历十年,壬午(1582)七月,升南京工部营缮司郎中,专管宫府、城垣、仓库、庙宇等的修建工作。是年十月,调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掌管封(号)、赠(品)、袭(职)、荫(子)等事。
  万历十四年,丙成(1586年)调河南按察司提学佥事,参与管理一省学政。万历十六年,子(1588年)十二月升河南省布政司左参议(为一省长官副佐)。万历十八年,庚冥(1590年)五月调山东省按察司任提学副使。是年,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司扬应龙叛乱事起。土蛮子把兔儿,卜言台周等攻扰辽、沈地区,深入海州(今辽宁海城)境。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十月,升河南省按察司左参议(等于副省长级)。十二月,调京升任太仆寺少卿(副职),管理全国各地牧政及皇室用兵。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任通政司右通政(在皇帝身边工作)。五月经吏部衙门会题,升李化龙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监理军务。是年以南京兵部右侍郎邢玠总督川、湖、贵军务,进击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六月二十九日化龙赴辽东上任。
  先是泰宁首领速把亥因进犯边境被总兵李成梁击毙。速把亥的弟弟炒花及儿子把兔儿,依旧在辽阳以北勾结土蛮为患。李化龙上任仅二个月,二十二年十月把兔儿和炒花就勾结伯言儿进犯镇武,又约卜言台周犯右屯。把兔儿等兵至吴家坟,化龙定计命总宾董一元先击败把兔儿和伯言儿,伯言儿中箭死,把兔儿受伤。卜言台周攻右屯不利也退了兵。是役,以斩获捷功,夺获驼马、夷器等无数。兵吏两部会题升李化龙为兵部右侍郎(等于国防部副部长)。荫一子为锦衣卫正千户,世袭,照新衔给于应得诰命(即封化龙母及妻),赏银八十两,大红紵丝四表里,照旧管事。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正月,在十方堡境外击退贼兵。九月,把兔儿、小歹青、卜言台周相勾结,谋雪前耻。化龙与董一元积极准备,派董一元出塞捣敌巢,把兔儿重伤死,从此边境安稳。因主将出塞捣巢获捷,兵部提,奉旨李化龙升俸二级,赏银五十两。
  是年杨应龙听命罢兵,次年又攻袭临近土司。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五月十七日,回籍养病。在辽东期间,化龙奏请朝廷批准,恢复了开原(今辽宁开原县)马市和义州(今辽宁义县)木市。广开民族交易,发展辽东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深的民心。大修边政,以图永安。巡按御史李思孝到辽东巡视后,表奏化龙修守效劳之功,皇上又赏银四十两,大红紵丝四表里。是年杨应龙又攻掠江津、南川、合江等地,侵及湖广。
  万历二十七年,已亥(1599年)三月二十八日,奉圣旨以原官兵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起总督四川、湖广、贵州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地方。为播苗大杀官兵,军情紧急,着李化龙、郭子章及刘廷等一并星驰到任(限五月份),调兵进剿。五月二十八日入四川境,交代受事(开始管理事务)。六月十日至省城(成都),延见吏民。上任第一天就警报频传。杨应龙发兵六万,分三路欲犯江,又用偏师进攻南川、合江两县。此时化龙只有新兵二万四千人(共二营,八将官,各领三千兵)。江只有二千四百人,合江一千二百人,南川有推官高折枝设防。刘延因蔑视化龙,逗留不前,迟不赴任。化龙无月二十七日到境,应龙二十八日犯边。进入省城,警报一个接一个,又无兵将可用。正在紧急时,总兵万鏊从松潘来成都找李化龙商议秋防事。即差这个“碌碌无奇”之万总兵急走重庆,又调各县汉土官兵二万交万总兵防守重庆。一面写信给杨应龙,晓以利害,不可太嚣张,许为在天子面前保奏,以稳杨应龙之心,使局势和缓。
  六月二十日,杨应龙统兵八万,分三路攻打江县城。江守将房庞嘉、张良贤与播兵死八人。张良贤被围七层,奋力杀出。是时化龙大帐中,驿骑交错,征调四出,化龙不动声色。一面严于设防,一面用计以缓贼势,急向各省征兵、调将。自秋至冬,川省之兵力始充,器械已备,梁运已齐。在此期间又上书罢去三省矿税,想法减轻人民负担,更换地方官员,淘汰处理了一批贪官和昏官,停止搜刮,赈济百姓等一系列措施。八月,化龙兄去世。十月,妻病故。
  十二月初二日,皇上赐给化龙尚方宝剑,准许有不用命者可先斩后奏。是月,化龙移驻重庆,就近调度,各省兵已陆续到齐。
  先是杨应龙破江后,伪军师孙时泰劝应龙“乘胜直取重庆,夺成都,劫蜀王为质”而应龙不纳其计。化龙至成都后因兵粮不济,好言安慰杨应龙,使其不备。万历皇帝听说江失守,大怒,削去前四川贵州巡抚谭希思之职(因他姑息养奸),而赐化龙尚方剑,假便宜讨贼。杨应龙破江后又接连焚东坡、烂桥(今贵州施秉县西南)、梗湖、贵路,又焚龙泉(今贵州凤冈县)。龙泉都司杨惟忠惧贼先走,化龙按军法给于严惩。又弹劾诸大帅不用命者。沈尚文被逮治罪,吴广因内部兵士交斗被处罚。大将刘延、童元镇被革职留用充“为事官”(临时),准其立功赎罪,军纪肃然。二十七年十一、二月诸军大集。化龙先谴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杨应龙后路。在重庆大誓文武,于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发起总攻。分八路围剿,此八路为川军四路,一、童元镇出乌江渡。二、参将朱鹤龄受元镇节制出沙溪(均在遵义南)。三、李应样从兴隆(今贵州黄平县)。楚师一路分两翼:①陈璘出偏桥(今鬼走施秉县东北)②副将陈良玭(音频)受璘节制,出龙泉(贵州凤冈县)。
  八路兵马,每路三万,官兵十分之三,土司兵十分之七。(其中土司冉御龙、马千乘及妻秦良玉属川路马孔英,土司官奢世续(女将)属永宁路曹希彬,安疆臣属童元镇、彭元锦属李应祥,彭养正属陈璘等)。又以郭子章驻贵阳临督黔师,支可大驻沅州监督楚师,化龙自将中军策应。推官高折枝以南川兵先进,很快占据桑木关(今贵州省绥阳县望草镇一带)。刘延自江出发至东溪镇入播地。于二月十五日,日攻克三个险洞,后又连破九道重兵把守山势险要的敌军阵地。罗占池大败杨朝栋(应龙长子),再破关门十三座。三月二十九日克娄山关。四月初三大败杨应龙,入养马城,夺铁柱关,直逼杨应龙之老巢海龙囤(今遵义县南太平乡境),与其它几路会师。大兵二十多万,云集海化囤,围了个水泄不通。万历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化龙到军前,亲临指挥。此时水西土司安疆臣因与杨应龙有旧交,暗助杨应龙。化龙以利害责之安斩杨使,二氏交遂绝。海龙囤被围,杨应龙遣使诈降,化龙命诸将斩使焚书。八路军马轮流攻囤,杨固囤死守,父子抱头痛哭曰:“吾悔不听时泰语,今死矣”。
  五月初三日,会诸将于养马城,共同发誓,如有不协力同心或专攻自便者,明神丞之。仍议定一面急修攻县,一面前后夹攻。化龙与郭子章、崔景荣(长垣人)、支可大日立陈前,随宜调度。
  五月二十二日,接到家书,其父李栋已于本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长垣老家病故。化龙心肝俱裂,号天呼地,绝而复苏者数次。
  六月六日冥时(下半夜)破囤。杨应龙与二小妾上吊自杀,小妻田雌凤及七子一孙等一家三百余口,军师及文武俱被俘。杨氏据播州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入播起,传二十九代,历七百二十四年,至杨应龙而绝。播州改为遵义、平越两府,分隶川、贵两省。化龙上书陈《播州善后十二条》等奏议。是役,自二月十二日出师至六月六日破囤,凡一百一十四天,大小战斗约一百余次,用兵二十余万,共用银四十七万两,铜钱一百七十三万余文。这是万历间三大战役中最漂亮的一仗。
  八月中旬,化龙积劳成疾。后又发疾,上“告归疏”凡八次。
  是时,播事已竣。所属文武官员纷纷要求给化龙父举行奠礼,化龙不许,发出文告,严刑禁止。所属州县有司不敢举行,其镇道大史仍具礼行奠,化龙只受祭文及香烛纸马,余皆不受。只有刘延、陈璘独不行奠,要求进京报功。化龙念其功大,应允。岂知二人是借报功为名去长垣送礼。差官不得已而去,又至按臣崔景荣亦被其父逐去。陈璘差官知不受礼遂去。化龙知道后又上本参之。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三月十八日交回尚方剑,回家守丧。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四月,李化龙以工部右侍郎起总理河道。当时黄河横决,南北航运不通。上任后便与淮阳巡抚李三才上疏,陈开泇河有“六善”,得到皇帝允许。
  开泇河,春正月征集民夫,破土动工。自夏镇(今山东微山湖东岸微山市),经韩庄、台儿庄,入泇口(今江苏)至董沟(今宿迁对岸)会黄河(当时黄河从民权东南流经徐州入淮河注入黄海)。上下二百六十里。引黄河之水济东运河漕运。负担了南北航运的三分之二。工程未竣,化龙母吴氏去世,归家守丧,由总河侍郎曹时聘续成。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开泇济漕,南北航通,南粮北运,年数千万古,缓和了华北因连年荒灾死人无数的困境。”同时发展了造船工业和航运事业。更有利于运兵防倭(日本兵),安定边民。自此,可避开董沟与徐州、茶城之间三百三十之黄河险道。清人靳辅以此朝最大成就。
  1604年,八月,河决单县苏家庄,丰、沛为灾。黄水逆流,灌济宁、鱼台、单县。于是,给事中宋一韩弹劾水倒流为李化龙开泇河之“六善”,工部大臣皆从之议。
  闰九月,朝廷表彰化龙平播之功。
  十月初七日,奉圣旨化龙为兵部尚书加少保,给于应得诰命,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使,世袭,赏银一百两,大红蟒一袭。追封上三代均为一品(即曾祖李诫、曾祖母崔氏,祖父李继古、祖母张氏,父李栋、母吴氏,均赠光禄大夫少保兵部尚书一品夫人)。(以上为封赠衔)。
  万历三十年,丁未(1607年)夏,起起化龙为戎政尚书,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又上“屯政十二事”等治国之策,万历皇帝不纳。
  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十一月,兵部尚书萧大亨罢,以戎政尚收李化龙掌部事。
  十二月,朵颜攻扰蓟州,蓟州兵因缺饷不战。居民数万逃进京师。京师戒严,九门白日关闭。李化龙请以三十万银补蓟镇缺饷。并修守备之具。而国库空虚,无能为力。后从户部借内库矿税及太仆寺马价各十万两,又从兵部自筹十万与军前补饷,军情始定。
  朵颜以蓟州有备退兵。次与北方各族友好往来,保护发展互市贸易。革除军政弊端,呼吁减少对辽东税课的征收。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年)八月一品秩满。特加封柱国,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保。十二月卒于任上,终年57岁。
  化龙俱文武才,播州之役以刘綎骄而先摧挫。而后荐其才,故刘綎能效死力,为国用命,身先士卒,立下大功。
  明崇祯元年(1628年)建专祠于长垣县东街,春秋享祀。祠前有牌坊曰:“文治武功”,坊后有对联“春秋血食诗书帅,钟鼎名流社稷臣”。正殿内有神龛一座,龛两侧有楹联曰“掀天揭地功业,长江大河文章。”李化龙塑像端坐其中,神态壮严,令人肃然起敬。李化龙著有,《抚辽疏稿》、《平播全书》、《总河疏稿》、《于田诗集》、《邦政条例》、《场居集》等著作问世。
  1986年,李化龙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评为“明代爱国名臣。”并被选入《中州杰出人物百家》,其评语为:“不论担任什么职务,都以国事为重,鞠躬尽瘁,又严以律已,不受贿赂,注意民间疾苦,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发展当时经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是可贵的”。现长垣防古商业街南口复制有“文治武功”牌坊,雄伟高大,雕刻精细,可往一观。

  长垣县是河南省新乡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南与封丘县、兰考县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
  长垣县的新菏铁路横亘东西,省道308线、省道213线穿越全境,长济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在这里"十"字交汇。
  长垣县,国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人口80万,辖10镇、4乡、5个办事处、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600个行政村。长垣是“中国厨师之乡”、 “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之乡”、“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卫生县城”、“中华美食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202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0个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之一。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长垣县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长垣县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长垣县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202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开展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长垣为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成为省政府直管县。   改革开放后,长垣人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紧跟国家政策变化与时代要求,在摸索与先进中获得了加大的经济进步,并形成特殊的“长垣模式”。但县域内,城乡贫富差距巨大,有待改善
法宝地步伐一部件
他已经成为历史

有关旧中国的耻辱的歌和资料

旧中国的耻辱的歌和资料,记住:是歌和资料
耻辱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旧中国的耻辱的歌和资料,记住:是歌和资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日本对旧中国的血腥杀戮,然后又想到今天的抵制日货,其坚决程度,不可名状。作为华夏普通的国民,我深暗旧中国所蒙受的耻辱,对日本当年惨绝人寰的暴行更是深恶痛绝。但盲目的抵制日货,我想就大可不必了吧!古人说得好:师夷长技以自强。倘若日本真有诸如吞并我大中国的野心,那我们岂不是更要学了他先进的技术,才能以其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有些善于钻空子的人,尾巴总是最先露了出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多的人更看重金钱,学会了崇洋媚外,却忽视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做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唱了多少年,可真正懂得团结的又有几个。倘若人们个个都有高呼抵制日货那一刻的决心(是否真的行动尚且不说),我想那些个无事生非的日本人,也不敢在我华夏大地胡作非为。
曾经有人评论说,当年中国足球为何迟迟踢不出亚洲?问题就出在,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不强,团队意识淡薄,关键时刻总会杀出一两个想出风头的人,以为天时地利人和了,终于等到这一刻可以一脚定乾坤了,往往最后却与球门失之交臂。所以,这种团队式竞技项目,被认为在中国没什么希望。这种评论,颇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无不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人们团队意识的提高真的势在必行了。这不仅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甚至是整个国家的一件大事。
曾经参加了一次野外拓展活动,感触颇深。在特殊的环境下,在预先设定的障碍中,一分钟前还互不相识的队友们,竟在那一刻体现出了无比的团队精神。所有人毫无己顾的拧成一股绳,力量之惊人,若不是亲身体验,谁都会难以置信。于是竟佩服起发明这种拓展活动的人来。
其中有一个叫做胜利墙的项目,一堵几米高的墙,仅凭一个人徒手翻越是不可能的。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队友们在几分钟的时间内迅速分工,谁伶俐一点,先踩着别人爬上去,谁强壮一点,蹲在下面给别人踩……说到这,我忽然想起了一个电影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少。是的,必须靠所有人共同的力量,才能集体翻越那堵胜利之墙。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下面被踩的人,龇牙咧嘴的表情和裸露出来的布满血痕的肩膀,竟如同重锤击了我一下。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这样几个甘愿付出的人,怎样去渡过难关?
活动的最后,教练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总结,让所有的队员肩搭着肩,做出橄榄球员蓄势待发的样子,回想在所有的障碍中,谁曾经帮过你,你是怎样帮助别人,这个团队又是如何胜利的。闭起眼睛,周华健那首《真心英雄》声声入耳,有如老友般亲切。那些片断真真地浮现出来,走钢丝时,他向我伸出了手,攀岩时,他在鼓励我,背摔时,所有人保护了我……偷偷睁一下眼睛,每个人认真回味的表情感动了我,我忽然想哭,为这来之不易的团队精神。
生活中,似乎平淡多了些,不可能每天都有着种种设定的障碍给我们去逾越,去体现我们的集体是怎样的团结,但我们潜意识里的团队精神绝不可因此而淡化。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能够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能做的或许真的不多,但能在用兵之日将你该做的那一点做出来就足够了。学会去爱我们的集体,爱我们的企业,爱我们的国家,我想是我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去做的吧!
回答者: 353287593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9 20:32
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gnnbnhjjjjjjjjjhbhjklfsd
九一八事变算吧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旧称满洲)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相关歌曲《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

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歌词全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我只知道这一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在唐朝,宋朝,或者三国,秦朝的时候像清朝这样落后的时候会给外国侵略吗

我是说如果唐,宋,元,明,秦朝,这些国家要是有清朝一样落后的时候,而西方和清朝西方一样强大的时候,这些国家会不会像清朝一样被侵略,侮辱
当然,中国历来不缺少敌人。只要国家弱,外族入侵就像吃饭一样平常。
秦朝时有匈奴时常扰乱,但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和他的强大的大秦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秦始皇派蒙恬率兵30多万,一次就歼灭了匈奴几十万大军。记住这里是歼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外族整整杀掉几十万,史书上记载蒙恬杀匈奴大军,就像老鹰飞扑小鸡一样,一路追杀,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牧马。直到秦亡国,大汉建立时,匈奴人才敢南下。
汉朝刘邦时期是汉朝国力最弱时,被冒顿几十万大军围在白登,差点死掉。后来汉武帝时才将匈奴打成弱国,一过没有将匈奴灭掉,汉朝也是国力大损,后来又不得不和匈奴和亲。最后匈奴一直到五胡乱华还存在,残害了不少汉人。不过在三国时期,因为北方曹操很强,匈奴不敢太放肆。
这就是秦朝和汉朝在军事实力上的不同。
隋朝时,隋文帝杨坚不费一兵一卒,采用长孙晟的离间计,一举将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被赶走后,东突厥臣服了隋朝,至此隋朝无北患。
唐朝时李渊和李世民初期,因为国力很弱,只能像东突厥臣服,后来等国力上来时,一举将东突厥和西突厥灭掉。不过唐朝最大的弊病就是装B,喜欢乱作好人,大搞仁义。养活了契丹,养肥了吐蕃,唐高宗时期和唐玄宗时期,是最头疼的,在心里对李世民骂娘。外族的强大,最后搞得唐朝分裂了。
宋就不用说了,傻子是采用以文制武,打压武将最狠,北宋狄青的死,南宋岳飞的死就不说了。搞的北宋的“靖康之耻” 侮辱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朱棣时期的明朝人都记着,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就这爷俩为什么对杀北方外族那么狠。
明朝武力一直很强,不过也一直没清理干净,直到明英宗时期,被太监坑了,英宗被外族俘虏了,几十万大明精锐和优秀将领全死了。明朝从这里开始出现文武失衡,文官集团开始控制朝政,武将被打压军事军力削弱。最后明亡国了。
说了这多只有一个目的。一个国家不能讲仁义,不能让儒家当权,不能对敌人心慈手软。国家强大了,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强国就要有强国的样子
国家强大,敌人只会臣服。国家弱小,敌人只会吃掉你,然后再说活该装B
唐太宗受渭水之辱,宋太宗惨败高粱河,明英宗被俘于土木堡,秦始皇修长城以求自保
这些哪一个不是被外敌侵略侮辱的
世界就是这样的,此消彼长,你打我我打你。没有永远不败的王朝,胜败都是兵家常事,民族的兴衰也是一样的。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希腊被侵略后就被换人种了,信仰也换了,中国能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了。
中华民族不止一次的被外族入侵,例如西周末年犬戎入侵,杀死了周幽王,直接导致西周的灭亡。
西晋末年,由于司马氏兄弟之间互相征伐国立衰弱,直接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南迁至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已经全部沦为外族统治。
犹如北宋末年的金人入侵,也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就是清朝皇族,在明代也属于关外的异族。
正所谓“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一个朝代政治昏暗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遭到外来侵略者的入侵。
不过千百年后的今天,那些曾经入侵过我们的外族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基本融合到了汉族当中成为了我们之中的一份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我认为是那些入侵者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本族的文化底蕴无法与汉族相比。军事入侵只能起到一时之效,要真正征服一个民族应该是靠文化的征服。不同的民族之间文化有差异就会有矛盾,最后解决的途径就是民族融合,在融合中那些落后的文化当然就会消逝。
现今中华民族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也有很多差异,希望每个中国人对学习自己的文学及历史更重视一些,否则我们哪一天也要变成只能在历史书中才能出现的民族了。
以上纯属本人个人观点,请指正。
那时候历史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没有如果,如果我们国家是全封闭的那么别的国家可以发展到那种程度我们全然不知。但是你一旦弱了,别人欺负你和不欺负你,你都难过。侵略你,你打不过难过,不侵略你你自己穷你也难过。
这些国家会像清朝一样被侵略,中国历来不缺少敌人。只要国家弱,外族入侵就像吃饭一样平常。
秦朝时有匈奴时常扰乱,但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和他的强大的大秦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秦始皇派蒙恬率兵30多万,一次就歼灭了匈奴几十万大军。记住这里是歼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外族整整杀掉几十万,史书上记载蒙恬杀匈奴大军,就像老鹰飞扑小鸡一样,一路追杀,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牧马。直到秦亡国,大汉建立时,匈奴人才敢南下。
汉朝刘邦时期是汉朝国力最弱时,被冒顿几十万大军围在白登,差点死掉。后来汉武帝时才将匈奴打成弱国,一过没有将匈奴灭掉,汉朝也是国力大损,后来又不得不和匈奴和亲。最后匈奴一直到五胡乱华还存在,残害了不少汉人。不过在三国时期,因为北方曹操很强,匈奴不敢太放肆。隋朝时,隋文帝杨坚不费一兵一卒,采用长孙晟的离间计,一举将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被赶走后,东突厥臣服了隋朝,至此隋朝无北患。唐朝时李渊和李世民初期,因为国力很弱,只能像东突厥臣服,后来等国力上来时,一举将东突厥和西突厥灭掉。不过唐朝最大的弊病就是装B,喜欢乱作好人,大搞仁义。养活了契丹,养肥了吐蕃,唐高宗时期和唐玄宗时期,是最头疼的,在心里对李世民骂娘。外族的强大,最后搞得唐朝分裂了。
宋就不用说了,傻子是采用以文制武,打压武将最狠,北宋狄青的死,南宋岳飞的死就不说了。搞的北宋的“靖康之耻” 侮辱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朱棣时期的明朝人都记着,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就这爷俩为什么对杀北方外族那么狠。
明朝武力一直很强,不过也一直没清理干净,直到明英宗时期,被太监坑了,英宗被外族俘虏了,几十万大明精锐和优秀将领全死了。明朝从这里开始出现文武失衡,文官集团开始控制朝政,武将被打压军事军力削弱。最后明亡国了。
说了这多只有一个目的。一个国家不能讲仁义,不能让儒家当权,不能对敌人心慈手软。国家强大了,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强国就要有强国的样子
国家强大,敌人只会臣服。国家弱小,敌人只会吃掉你,所以如果唐 宋 元 明 秦朝,这些国家像清朝一样落后的话,这些国家也会像清朝一样被侵略,侮辱。

宋辽高粱河战役,10万宋军为何惨败呢?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北宋灭亡北汉,宋辽直接对峙。

宋军在消灭北汉时,在太原集结了数十万军队。赵光义企图乘战胜的余威,一举夺取幽云地区。北汉刘继元已降,赵光义遂还师至镇州即转兵北上。但是破太原尚未赏三军,诸军兵将多不愿行,只是无人敢说。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赞成北征,“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

赵光义听了之后很高兴,当即下令枢密使曹彬调发各地屯兵。当时北宋诸将,大多数比赵光义冷静得多,他们以大军云集,粮草不及为请罢兵。而赵光义却下诏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限期转运至镇州背面行营以备供应。

宋军在行动,辽国对燕云地区的防守也早有部署。三月,韩侼、耶律善布、耶律沙等救援北汉时,已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王撒合等,率兵戍守燕地。说明其早已考虑到宋军可能的进攻了。

辽在幽州经常屯驻的汉兵,有神武、控鹤、羽林、骁武等军,共约一万八千余骑;又有其所属将帅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值舍利一千九百五十。若契丹大举南侵、则一般调集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诸路兵,兵力可达二十余万。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抵镇州(河北正定),进入河北平原。六月初七,赵光义调发京东、河北诸州的武器装备和粮秣运往前线。

六月十三日,赵光义自镇州出发,十九日次金台屯,募民百人为向导,二十日至东易州之西,过拒马河入辽境。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相继献易州、涿州投降宋军。

宋军推进很快,六月二十三日,赵光义的大军就已经至幽州城南宁,驻跸宝光寺。当时辽南京(幽州)守将为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以及权知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另有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与统军使萧讨古等军在城北屯扎。宋军先锋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巡哨城北,在沙河遇到辽军,马上以先至兵马与之交战,后军不就到达,而后诸军齐集,大败耶律奚底、萧讨古及乙室王撒合军,斩获甚众,生擒五百人。

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屯兵得胜口(河北昌平太寿山西北),看宋军锐气正盛,不敢直接冲击,便趁着耶律奚底新败,在得胜口用青帜收容溃军之状以诱敌。赵光义得了探马报告,便有轻敌之心,挥军继续攻击,宋军将士乘胜追击,斩首千余级。而耶律斜轸抓住机会突然袭击宋军后方,宋军败退,与辽军对峙于清沙河(北京城北二十里)北。

辽南京城内守军得此声援,固守之志更加坚定。六月二十五日,宋军看出耶律斜轸兵力不足,只是据险而守,仅能声援幽州之敌,便只留一部兵力与之对峙,而用大军围攻幽州城。

六月二十六日,赵光义由城南宝光寺至城北,亲督众将进兵,攻击清沙河辽军,大战一日,杀敌甚众,获马三百余匹,辽军稍却,仍然凭借险要坚守。三十日,赵光义又督军攻城,宋军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耶律学古力战所擒,后又发现并堵塞了宋军挖的地道,修守备待援兵。而当时,辽南京被围,远近震动,辽顺州守将刘廷素、蓟州守将刘守恩相继投降宋军。

辽景宗耶律贤于六月三十日闻知南京被围,耶律奚底、萧讨古、耶律斜轸虽未大败,却不能进援,于是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耶律休哥自荐请缨,辽主便以休哥代替奚底,统帅五院军之精锐驰赴前线。

宋军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将士多怠”,士气低落。

七月初六,耶律沙大军至幽州,赵光义督诸路军攻击,两军战于高粱河,耶律沙力战不支而败退。然而当时的宋军连续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士卒早已疲怠,故而虽然战胜,从中午到傍晚也只追了十余里。

令赵光义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军出其不意间而来,人人手持火炬直冲,宋军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战心里已经发怵,故不敢接战,欲据高粱河为御敌之计。

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败军,使之回去再战,与宋军相持,然后与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从耶律沙的左右翼挺进,乘夜夹攻宋军,实行两翼包围钳击之势。战斗非常激烈,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创犹力战。

城中耶律学古闻援军至,也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城中居民大呼,响声震天动地。耶律休哥继续率部猛攻,这时宋军才发觉已被包围,又无法抵抗辽军的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耶律沙从后面追击,而休哥与耶律斜轸梁军也对宋军实行追击,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仞,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赵光义也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部下军士。

赵光义的近臣见形势危急,慌忙中找了一辆驴车,急速南逃,辽军一路追击其道涿州下,获得兵器、粮草、货币不计其数。宋军高粱河一败,遂退军。

赵光义其人一直长于行政,而短于军事。想要凭借消灭北汉的余威一举收复燕云故地,这种进取心虽然是好的,然而好的动机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

赵光义被攻克太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辽军的实力及其拥有大量骑兵的情况估计不足,在军队疲困交加的形势下,仓促出兵,企图以突然的行动、优势的兵力,一举袭取幽州地区。这种轻率鲁莽、侥幸取胜的投机行动,最后遭到失败乃是情理中事。

从作战指挥上看,宋军移师幽州,仅是一个方向的进宫,既未从幽州北面出兵配合,牵制辽军,又未控制一定的预备兵力。一开始便将主要兵力投入战斗,企图速战速决,一举成功。以致一遇挫折,便无力挽救。其次是对幽州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幽州是辽战略要地,辽必以重兵守城。宋军远来急进,无攻坚之准备,以致顿兵坚城,陷入师老兵疲的困境。

最后是缺乏打援部署。幽州既为辽战略要地,在受到围攻时,辽兵必以重兵增援。但赵光义心高气傲,未作任何阻援部署,只顾倾全力攻城,致全军溃败。

反观辽军,虽在宋军突袭初期遭遇了一些挫折,但能采取有效措施,固守待援,为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在援兵到达后,又成功地运用两翼包抄的战法,发挥骑兵长处,乘耶律沙拖住宋军并使宋军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时,突然投入战斗,终于扭转战局,取得了解围幽州,大挫宋军的胜利。

如果韩信统兵,是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

白登之战在大汉初期,与匈奴之战。刘邦为了消除北方韩王信等,一批的反叛势力。前200年刘邦率三十二万大军,去攻打勾结匈奴的韩王信,一路势如破竹直破楼烦(宁武)一带。

到公元前200年寒冬时候,天降特别深厚大雪道路雪埋,刘邦本想一鼓作气,拿下大同平城。结果被匈奴人引进埋伏圈,围困于白登山(大同市东北北马铺山)深山沟谷之中。中了匈奴诱敌深入之计,两边高山大沟雪深。骑兵难以走的出来。刘邦和他先头部队己经轻敌冒进,一下与大部队断绝了联系。

陈平向匈奴的老婆,贡献大批财物,才把被困了七天七夜山沟的刘邦,被放了出来,刘邦从此不敢轻视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

匈奴是中华大地最早一起生存北方游牧民族,早在黄帝时就存在,商朝时并没有被征服地

游牧人,一直生活北方草原,遂水草而居。夏叫荤粥,周称猃狁,到秦汉为匈奴。汉朝时人家也出一个有组织思想奇人冒顿,杀了头人曼,自立为单于,开始统一北方草原,东灭东胡,西赶月氏,兼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草原遂步强盛起来,冒顿凭借利用强大骑兵优势,又回到被秦国蒙恬赶出很远很北很美

肥沃河套的地区,直接和汉王朝接边。是和大汉刘邦一起来兴起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第一位匈奴创造匈奴帝国缔造者统帅。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派韩王信,坐镇北方,守卫太原。韩王信害怕匈奴多次入侵,把韩国国都从晋阳迂到马邑。但还是被冒顿率军入侵进入长城,打到马邑。围困起韩王信。

韩王信因为刘邦把他放到寒苦北方,远离中原也不满。当匈奴兵临城下。想和解谈判,给自已留一条后路。

汉朝援兵赶到马邑时,见韩王信也没有匈奴交战,就开始怀疑他叛变,把见到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亲自给信韩王信,申明大义,对他劝告,指责和警告。

韩王信本来就想依附匈奴自已独立,见刘邦如此强硬,要问罪杀头,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韩王信也就决定和勾奴勾结起来,反而和匈奴兵,联合起来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长驱直入,占领山西北方绝大部分。

刘邦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亲自率领大军,进入山西,镇压韩王信,初战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取胜,到铜(沁县)一战大捷。使韩王信遭到重创部下很多人被王喜军队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

本地土人又拥护立原赵国后代赵利为王,收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又一次重整旗鼓,再与匈奴合谋集结攻打汉军。

匈奴冒顿单于和左贤王,与本地首领王黄及韩王信各自率兵集结广武,晋阳。阻挡刘邦的汉军北进。

刘邦在晋阳再次打败韩王信和匈奴联军,收复了晋阳,离石等六城,攻下楼恼三城的重大胜利,同时也产生轻敌麻痹思想。

刘邦来到晋阳,也派兵侦查,冒顿故意把精锐部分隐藏不露,把弱病摆在阵前。使刘邦信以为真,没有识破匈奴诡计,带领大军北上,攻打大同。

汉军的刚刚从匈奴边缘回来的刘敬,遇到刘邦,把真实情况告诉刘邦,刘敬提醒刘邦不要冒然进兵,不然会吃大亏。

刘邦大怒骂道,你这个齐国奴隶,一贯以能说会道升官,今天还想胡说八道扰乱军心。把他抓了起来,禁在广武城。准备凯旋后处理。天阴寒冷, 士兵们衣服单薄,都冻坏手脚指,刘邦更加心急火燎,率领骑兵快速前进,把大汉步兵都抛下,没有赶不上来,就直奔平城。

冒顿见汉兵骑兵蜂拥赶来。天降起特别大雪就在白登设下埋伏圈。刘邦带领骑兵马一头进入包国圈。

匈奴人包围刘邦。刘邦被匈奴人前后阻击,被大雪深厚阻挠,多次突围都没有冲出。

冒顿军团虽然血战,也没有突入冲进,刘邦被围困了七天七夜。

陈平用了什么计策。 历史 没有明确记载,后人说用美人计,也有说陈平用一付画美人图说服匈奴的老婆,让冒顿单于撤除白登之围。应该说都是文学想象。夲应该是汉军三十万大军赶上来了 反包围才对,使得冒顿解除之围才对,也许就是大雪深厚,两方都没有办法接近。汉军有绝对优势,夲来是去收复大同的平城,也是轻而举之事。出现大雪封山冻烂手指冻死人没有完成军事伍务反正失败。是大雪困住刘邦大军,没有进到大同平城。冻雪特大,天气异常特冷大雪真实困死刘邦 ,不得出来罢了。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围困时,没有发兵去救,却要求自己成为代齐王,刘邦大怒却无法杀了他,上次自己被项羽追赶围困时一老子孩子老婆丢了,韩信就要求自己给张耳为赵王,这次又是如此。张良,陈平冷静劝谏,刘邦才明白事理 ,使自己想通,不用代齐王,直接给齐王去当。让张良让齐王印,调集军队解除自已围困。

刘邦在鸿沟划界后,刘邦也要西归撤军在张良的建议下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同时合围攻击项羽,韩信,彭越没有来援兵却在观望结果,刘邦惨遭失败。

刘备问张良他们为什么西女如此,张良一针见血说,您灭项羽即将成功,他们虽然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域,不来赴约就是要将您,能否与共分天下,因此立招他们回来,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

刘邦心里立刻想象明白,如果韩信,彭越如果自立,和楚项羽联合起来,都是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是燃眉之急便依张良之计,把陈地以至东海的地盘封齐韩信,睢阳以北至合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各路诸侯共同合围项羽在垓下,刘邦彻底胜利。

大汉刚建立,刘邦立即就收了韩信兵权,又把韩信从地方广大的齐王,弄成。地方小楚王,都城在下邳。还是不放心,又要韩信杀了心爱部下钟离昧,逼迫韩信,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送给刘邦,刘邦还是不行。还是把韩信抓起来,绑在车后一路到长安。

到了长安,韩信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高乌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己定,我固当烹。

刘邦还是怕影响名声,放了韩信,却降为淮阴候,再也无兵无权了。

刘邦北伐时,是刚刚收拾完韩信那会,那会再让韩信带打仗,就是当谋土,也不可能,刘邦更对韩信多多亦善,非常反感,夺了自己威风,更不要说让他带兵打仗,一直严防死守防着韩信。

刘邦去打韩王信,刘邦一直有杀韩信之心的,

这时张良出面把韩信调给自已(北伐韩王信前韩信一直被软禁状态了,以与张良一起整理秦以前兵书为由保护起来,俩人共得到一百八十二种古代兵籍,用了五六年工夫整编辑,韩信本想平安无事了,还细心著有兵法三遍,和军中律法,没有任何想,再敢有翻天的作为,可惜还是不行,逃不脱死亡魔手,张良也无能为力,尽了最大保护他。肖何和吕后杀了韩信,归根到底还是刘邦要杀了韩信。要灭其三族。天下那能再分裂。

纵观韩信一生,多次刘邦身处险之时,挟持刘邦,以自己背向对楚汉战争加以影响,自己对战争的胜负,使自己对战争项羽与刘备的胜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兵入赵时,不管刘邦死活,让刘邦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止,一而再,再而三挟持刘邦,封赵王,齐王。要刘邦的给予天下和土地。是张良的智慧使刘邦的精明,能让刘邦感到清醒地认识,最后胜利重要性 ,同时感到刘邦这是伟大的统帅。韩信却做不到,还是看不清,刘邦对韩信授印齐王,给齐王疆域都是暂时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暂时解决内部争权,笼络韩信为得赢得楚汉战争最后胜利,有多多有关键力量,稳住韩信就能打败项羽,使楚汉战争向自己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韩信在自已已经让齐王投降齐国越权进功齐国军队成为项羽邦手不问使韩信打胜了潍水之战后,彻底改变项羽的战略局势,成一边倒,项羽必败,刘邦最后胜利终结。

当然也是以韩信失败的终结。他谋不如张良,计不如肖何,势不如刘邦。再拿什么和刘邦玩,被收权去将消王必死无疑。刘邦能玩死了项羽一群大智慧人,顽韩信用玩小儿计。再也不要自已动手,有人为他做事,成也肖何,败也肖何。达到手段极为高超境界。

从对军事统帅而说,刘备除樊哙韩信治罪外,以曹参,灌婴,周勃都还是有情义的,彭越都能消除仇恨,但韩信,但是却是对韩信最终也没有放不下。不能不说还是有点近视。不够心胸很开阔做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大小战役指挥者,刘邦是高明的,合格的比韩信更能调集干军万马群多诸侯不论占长安占彭城还是最后共同对项羽合围都是刘邦组织起来的屡败屡战,超级不倒更中国唯一军事天才。

很难,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汉朝建立之初正是国力最衰弱的时候,百废待兴,刘邦出行想找四匹相同颜色的马车都困难,国家钱粮短缺,需要休 养生 息。匈奴冒顿单于时期正是国力鼎盛之时,军队长期厉兵秣马,军力鼎盛,又多是骑兵,只要汉军主动出击,即使孙吴再生,也很难取胜。

必败无疑,不要存在任何幻想或者意淫。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关键是刘邦的百万大军,其实是儒家平民的乌合之众,没有经过充分的军事训练,没有起码的战斗力,谁领军都是白搭,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先天就存在无法抹去的劣势。

长平之战中的赵括,作为兵家贵族,实际上是能力非凡的,结果率领韩国九黎奴隶转换而成的赵国儒家平民大军四十万,被白起一举歼灭,扮演了“炮灰部队”领袖的角色。

韩信击败项羽的军力,也有百万大军,而项羽的兵家精锐,只有三万,即便是这样,韩信的战绩也只有20%的胜率,只不过韩信不以战役胜利为目标,玩命与项羽拼消耗,最后把项羽拼成了光杆司令,可以逃跑都生无可恋,选择了自刎乌江。

白登山之围中,匈奴军队二十万,由于其是全民皆兵,有效核心军事力量应该也有三万大军,与项羽所率领的兵家精锐相当,而面对的局面与对阵项羽不同的是,与项羽作战是“野战”,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与匈奴作战则是“点战”,匈奴是典型的“围点打援”,跑无可跑,这种仗,是必输的仗,谁上都一样,因为看来是百万大军,实际有效作战精锐却不会超过一万,其他军队只是作“壁上观”的存在,这是一个形式力量与实际力量的区别问题。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容的就是这种特殊情况,一个人就可以对抗名义上的万人队,因为地理因素,每次仅仅限于单个个体的对决,有效作战部队并不大,更多的部队只是起壮胆的作用。

白登山之围就类似于这种情况。

首先我先给出我的观点那就是可以避免。

一、白登山之围

公园前202年,匈奴正值鼎盛冒顿单于东征西讨扩大匈奴版图,恰逢此时汉民族刚完成统一,刘邦一统天下。大封异姓王,其中便有一个韩王韩信(非名将淮阴侯韩信,与兵仙韩信同名同姓同时代,故叫其韩王信)。开始其封地在颍川,迁移到太原以北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匈奴此时正是兵强马壮,又有个英明的统帅冒顿单于,韩王信自不是对手被重重包围。韩王信一边向朝廷请求救兵,一边与向匈奴求和。此时朝廷派救兵与韩王信,又担心韩王信多次与匈奴通书信,怕其背叛朝廷,便私自派人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被杀,便索性直接投了匈奴,一起带病杀到太原。

刘邦得知,盛怒之下亲率三十万大军抗击匈奴,但是此时刘邦刚刚定国安邦,心里未免有些膨胀,不重视匈奴,认为其是蛮夷,是大邦教训蛮夷,轻视敌人。再加上冒顿单于诱敌以弱的策略,假装败逃,又以老弱病残以示之,刘邦彻底大意,拉长战线,导致被困白登山,共围了七天。最后还是一靠陈平用金银贿赂冒顿单于身边的阏氏,让其帮助说好话,二是靠冒顿单于也自认为吞不下整个大汉,方才调开一个缺口放走刘邦。

二、兵仙韩信

一代兵仙那可不是说说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带兵打仗如行为艺术,胜过刘邦不是几节。自从韩信投靠刘邦,被封为大将军,变真正的开启了军事生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进关中,背水一战灭赵国,十面埋伏杀项羽,等等,等等,大半个大汉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最大的特点便是不以各人感情因数影响战争时局,时时刻刻保持清晰冷静,做出最理智的判断,这样才做到的战必胜攻必取。奈何最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落个好下场。

综上,如若韩信统兵,定然不会被匈奴那小小的计量所蒙骗,被围白登山之下。

我各人非常喜欢韩信,你们呢?

这题是伪命题。韩信当时已经失去了刘邦的信任,刘邦根本就不可能让韩信领兵;即使韩信追随到白登,也是一点做用也起不了,还得把自己搭上;如果想赢,韩信得独自统兵,战场也不能选在白登,因为匈奴人全是骑兵,机动性好。

回答一下,不是回答题目本身,而是看了一些答案,忍不住说几句话。

第一个韩王信不是韩信,我看有些回答把这两个混淆了。韩王信最后投靠匈奴,等于背叛了刘邦,而韩信最后被吕后杀害。

第二个韩信不是不为刘邦所不容,而是韩信实在犯了太多错误,而且确实有叛变想法,最后被吕后诱杀。

最后说一下本题,如果是韩信,以其军事智慧,真的可能避免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发生在刘邦登基之后不久,此时,楚汉之争已划上圆满句号,天下以定。然,北方匈奴,依靠快驹良马,经常出入边界,虐杀大汉边民,抢夺大汉民女,或强征青壮男子为奴隶,甚至,抢夺边关军镇的粮草,肆意妄为,使得边关人口锐减,出让大片土地。

此时,韩信与刘邦之间已有芥蒂,主要因为,楚汉之战在名誉上虽为项刘之争,但实为项韩之战,韩信的军事才能大放异彩,可谓:“功高盖主。”刘邦在韩信面前,犹如莹虫与日月争辉。

在面对如此强势的对手,刘邦不得不通过政治手段来制约韩信,以期达到个人目的。因此上,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不可能在使用韩信,以防韩信的影响力,号召力超越自己,留下祸患 。

为了让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超过韩信,刘邦亲率汉兵攻打匈奴,以期取得骄人战绩,以慰天下。结果是,急功心切,不听忠言,被困白登。

闲话少说,假若韩信取代刘邦进行汉匈之战,从刘邦的前期战绩,在理论上可以说,匈奴并不可怕,汉兵如果作战思路正确,取得决定性胜利,是有把握的。

刘邦曾经击败过冒顿,但求胜心切,急功冒进,以至被困。

如果换作韩信,对于战场的形式变化,会做缜密思考,决对不会轻敌冒进。

韩信的军事才华,是多方面的,他可以忍常人不可忍之事,受胯下之辱,而不喜怒于色,不受外界干扰,这是很难得的军事忍辱观,内心平静,这种心若止水的甚深定力,如果用在军事对抗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采用“利;败;荣;辱”。来刺激韩信的内心决断,以达到乱其心的目的,让其做出不理智的军事冲动部署。

韩信的决战自信观,也是取得军事斗争胜利的重要支撑点,在两万对二十万的井阱口战役中,韩信将自己与士兵的生命紧紧的绑在一起,用彼死则我死的英雄气概,背水一战,实为真英雄也。

韩信用兵,不会让士兵白白送死,垓下之围,虽人数占优,但也不会强攻,使用心理战,让霸王也不得不挥泪别虞姬,最后,自刎于乌江。霸王此人,胆气过人,看生如死,一生大战无数,总是冲锋在前,就是这样一位真英雄,大豪杰,然,在韩信面前,也自乱阵脚,心乱如麻。

假若, 历史 可以重新演义,刘邦让韩信与匈奴放马一战,从前期,刘邦胜昌顿,到后期,卫青与霍去病灭匈奴的战绩可以推测,白登之围不会发生,最有可能的是,匈奴会早亡于刘彻五十年之前。而免去大汉之难。

汉七年,韩王信谋反于太远,伙同匈奴人南下汉地,汉高帝刘邦秦帅大军征讨之。

刘邦所率的汉中央军孤军深入,至平城,正逢天降大雪,地冻天寒,又缺衣少粮,士兵冻坏手指者十之二三,天时、地利皆失的刘邦又被匈奴骑兵团团围住,长达七天七夜,此即中国 历史 上赫赫有名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刘邦十几年军事生涯中又一个污点。

假如当年负责统兵的人不是汉高帝刘邦,而是其他的将军,比如说淮阴侯韩信、燕王卢绾、荆王刘贾、淮南王英布等,白登之围还会发生吗?

我以为不会。

白登之围之所以会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军的最高统帅是汉高帝刘邦,白登之围是匈奴百年一遇的雄主冒顿单于专门为汉高帝刘邦设计的。

为了使白登之围按照预想的推进,冒顿可谓煞费苦心。

起初,面对汉高帝派去的使者和斥候,冒顿便一次又一次地隐藏实力,使汉高帝的使者和斥候误以为,匈奴人只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这场戏,冒顿和匈奴人都演得很辛苦。

一般来讲,两军交战之前,敌我双方总是会下意识地吹嘘自己的实力,这样做既能威慑到对方,又能提升自己的士气,作为刚刚统一了漠北草原的军事强国,冒顿和冒顿所统领的匈奴人,都很兴奋很高傲,让他们在兴奋和高傲的心态下扮演弱者,着实是一件为难的事。

虽然很为难,冒顿和他的匈奴人还是成功地骗过了除刘敬外的所有高帝使者和斥候。

世界欠冒顿和冒顿统领的匈奴人一个奥斯卡。

除了战前的表演和欺骗,还有战斗中的表演和欺骗。

匈奴人面对战争的态度很现实,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起来比兔子还快比驴还长久,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能跑多远就跑多远,丝毫不以逃跑为耻辱。

但面对刘邦所统领的汉军,匈奴人却不能按照他们的习惯来,他们要一边打一边跑,不能跟刘邦硬碰硬,因为拼消耗的话他们拼不过刘邦,跑的时候又不能像以往那样有多快跑多快,因为跑太快的话,刘邦的军队就找不到他们了,他们就没法完成诱敌深入的动作了,白登之围也就无从谈起了。

匈奴人是且战且走,一直把汉高帝刘邦的中央军钓到平城,然后对刘邦实现重兵包围,意欲对刘邦展开斩首行动,刘邦也迅速洞悉了匈奴人的意图,没有跟匈奴人硬碰硬,没有直接突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出平城上白登,以身为钓饵,拖住匈奴的骑兵,并等待援军的到来。

七日后,刘邦的援军来了,冒顿的盟友因被刘邦的援军打掉,没有来,白登之围中刘邦面临的危机,宣告解除。

这便是整个白登之围的故事了。

可以看出来,冒顿处心积虑地搞这么多事情,无非是要一次性地搞掉刘邦,之所以围而未搞,主要是因为盟友没来,冒顿担心搞掉刘邦之后,自己也会像刘邦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假如汉军的统帅不是汉高帝刘邦,而是韩信或其他人,冒顿完全没必要这么玩。

冒顿不这么玩,也就根本不会有什么白登之围了。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匈奴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很难说,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对手大部分都属于比章邯水平低的将领,打败章邯是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子弟兵都被项羽坑杀了,而新招的士兵从人数和质量上都比刘邦韩信已经带了好几年战斗经验的军队差的远,所以打败章邯等于是握着一手好牌打败了章邯手里的烂牌。而打败的项羽是因为项羽自己太作了,而且缺少战略眼光。冒顿单于相当于匈奴人中的秦始皇一样,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其国土面积不在汉朝之下。冒顿单于的军事能力相当于章邯和项羽的组合体。一战就把刘邦围困住。而刘邦的军事能力也很强的,手下还有那么多的名将,以后英布造反时让刘邦一战剿灭,而英布也是楚汉战争中仅次于韩信的大将。因此我们想像冒顿有多强,而白登山之围后汉朝过了一百多年才有勇气打匈奴,可见冒顿单于的这一战威力有多大。如果是韩信领兵的话,那就是当世两大军事天才的顶尖较量,能不能胜利决定于两个军事天才当时的临场状态发挥。。韩信胜就可能超越从春秋到汉的所有名将,绝对第一,战争的意义能超越白起长平之战的影响力。在后世的武庙十哲里也能从第二位超过白起成为第一。如果败了,那韩信估计就大受影响,在后世评选中可能连武庙十哲都进不去。所以刘邦对战冒顿单于没有让韩信挂帅对韩信是好事也是坏事。

俗语:如果有如果,就不会有乞丐。如果是韩信统兵,何来白登之危呢?又何须解白登之围吗?刘邦急于进兵,将大部队遗落后面,独自冲在敌前,不敌,被围困白登山之上,这点是盲目自大,有违兵家之大忌。如韩信统兵,会犯这个错误吗?
文章标题: 高梁河溃败和白登之围,对于君主来说,哪个更耻辱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113.html
文章标签:梁河  溃败  君主  耻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