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是后膛枪还是马克沁的发明将线列式步兵战术淘汰的

时间: 2023-09-05 11:59: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是后膛枪还是马克沁的发明将线列式步兵战术淘汰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什么两军对垒列队对射

敌我双方排着密集阵型,互相射击的战术被称之为线列步兵(Line Infantry)/线列战术,这种十分考验射手的胆量的战术也被军迷戏称为“排队枪毙”。
这种战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早期火枪虽然有着无与伦比的穿透力,但是相对的,其精度非常差,不得不以近距离射击,以多人同时开枪,用单位火力密度来弥补精度的不足。而米尼弹(Minie Ball)的出现,使火枪的射程与准确度大幅的提升,在南北战争打响的时候,实际上阵列步兵已经是即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产物,美国交战的双方只有几个阵列步兵团。在南北战争后,金属定装药、后膛枪、以及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更是彻底的将线列步兵战术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来复枪代替了滑膛枪,散兵线代替了密集阵型,很快,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排队枪毙战术,就彻底消失在各国的军队的编制中
通讯手段跟不上之下的无奈之举
自古到今,排密集阵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方便指挥。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情况下,不排成密集阵型是几乎无法指挥的。

假设一个指挥官在战场上的第一波攻击是五个师,每个师十个步兵营,分两排,第一排五个营,2500人,列三列横队,正面就有800多人,每人间隔1.5米,每营间隔20米。一个师的正面就有1200米以上,整个战场宽度就有6公里以上。指挥官如果发布一条命令,从中央骑马传令到最边上的一个师也是要二十分钟以上的,得到命令后如果师长前面站得是一公里见方的整齐队形,他只要命令号手吹号命令整师前进就行,队伍的前进情况他还能尽收眼底。方便调整指挥。这样进攻还能进行。

如果是为了避免步枪火力攒射而排成散兵线。那士兵的间距必然会扩大到5到10米。整师的正面就会有3000到5000米,战场宽度会到惊人的15到20公里,指挥如果试图发布一条命令,等到送到最边缘的那个师,都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战机完全延误。而且在师的层面上,师长也根本不知道这乱哄哄的一大堆散布在九平方公里的士兵到底都前进了没有,前进到哪里了,如果前进的位置错了,他也根本无力把他们拉回来。所以就算被打成筛子,指挥官也必须硬着头皮让他得部队排成密集队形前进。南北战争那惊人的伤亡率就是这么来的。

只要现代通讯工具没有出现,无论对方的火力变得多么变态,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进攻方都只能用密集队形进攻。普法战争时期,双方都普遍装备了发射米尼弹的后装步枪,步枪火力比南北战争还要猛烈,但是双方的进攻不约而同地还都使用密集横队。伤亡率经常超过变态的50%。
通讯手段跟不上之下的无奈之举 自古到今,排密集阵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方便指挥。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情况下,不排成密集阵型是几乎无法指挥的

马克沁机枪的资料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我要它的资料,谢谢!

解析:

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机枪

Maxim machine gun

H.S.马克沁发明的机枪。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马克沁重机枪——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B·B·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这种机械的运动描述起来复杂而抽象,但要是亲自看上一眼,人们会立即叹服于它的精巧与妙思。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

机构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射。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枪名扬世界。

此后,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枪上加一种机构,使机枪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射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枪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我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枪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是,正是马克沁机枪中,人类第一次运用了复进簧、可靠的抛壳系统、弹带供弹机构、加速机构、可靠调整弹底间隙、射速调节油压缓冲器等机构。至今,专业的枪械研制人员依然遵盾着由马克沁首创的火药气体能量自动射击三大基本原理——枪管后坐式、枪机后坐式和导气式。英文版《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横行疆场

马克沁机枪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罗得西亚50名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 *** 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激烈的机枪对射才使机枪的运用受到主流战场的重视。那次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日军使用另一种著名的机枪——哈齐开斯机枪。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大战中,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机械的强大威力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机械设计师都投入到机枪的研制之中。手枪设计的泰斗、美国人勃郎宁也不甘人后,先后推出了多型机枪。其中,勃朗宁M1901机枪的改进型在一战后期随美国军队进入欧洲主战场,但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为质量问题,它的机匣后坐板强度不够,以至于连续射击时后坐板断裂。后来,勃朗宁将机匣后坐板加了两个支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开战初期,比利时军队靠着军犬的力量拉着机枪匆忙撤退。马克沁机枪的重量,使它不易于机动。

曾经与马克沁机枪在日俄大战中打得旗鼓相当的哈齐开斯机枪在一战中也被广泛应用。当时,由于射击频率太高,摩擦产生的高温很容易使冶炼和金属材料技术尚不成熟的枪管变形,开始,人们想到了更换枪管,后来便发展出一战时广泛流行的水冷式机枪。这使枪管在外观上看起来又粗又圆。哈齐开斯机枪的典型特征,就是水冷式枪管前端有一条细水管,以便于水的循环。后来,为了扩大散热面积,人们还在冷却管上加了一些褶皱。

当时,每挺机枪普遍需要4人来完成操纵与射击。一个瞄准,一人供弹,一人进行观察了望,一人协调指挥。但这种配置并不是绝对的,必要的时候,3个人2个人也可以完成射击。

一战中,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甚至“齐柏林”飞艇上都装有马克沁机枪。人们将机枪安装在摩托车上,以便机动地进行对空射击。这显示出机械化部队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反,比利时部队的狗拉机枪,则是畜力战争没落的一个证据。大战刚爆发时比利时军队在德国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时,正是一大群忠实的军犬,拉着机枪完成了撤退。但不论是摩托车还是军犬都反映出马克沁机枪机动性能较差的缺点,当时,马克沁机枪重达2722公斤,哈齐开斯机枪重达1497公斤,一战中最著名的德国马克沁MG08机枪则重达2654公斤。对于火炮而言,这一分量无足轻重,但对于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机枪,士兵就不胜负荷了。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单人使用的轻机枪。

从重到轻

当时,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认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

但这种机枪并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枪重1225公斤,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枪最显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枪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这种散热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战后期哈齐开斯枪族也推出了依靠气体冷却的MK1轻机枪。这种机枪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

路易斯机枪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射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

路易斯机枪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机枪。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枪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射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构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射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射中。这次行动是机枪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期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斯向美国财政部捐献1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 *** 购买路易斯机枪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当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始作俑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包括轻机枪576挺)、英国400挺(包括轻机枪336挺)、德国324挺(包括轻机枪216挺),大大超过了战争爆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枪的数字。而机枪在战争的暴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包括轻机枪775挺)。

火枪从前膛装弹到后膛射击的转型是什么时候?

似乎整个18世纪的独立战争到19世纪美国内战一直都是线阵步兵,前膛装弹射击。那真正变成后膛射击的时代是什么时候?美国内战是1861年左右,但我看西部拓荒已经有后膛连发步枪了啊,后膛步枪是什么时候应用到战争中的?
与火药的变化几乎同时,枪炮的设计开始由前膛装药变为后膛装弹,还出现了可用于撞击点火的雷泵以及圆锥形弹头,这就形成了现在所用枪炮的基本式样。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是处于兵器过渡时期的一场战争,前膛枪和后膛枪并用。南军在葛底斯堡战役的惨败反映了这样的一个趋势,随着枪炮火力的增强,作战时再沿用过去列队横行的线式队形已不合时宜。由于火器有了更大的杀伤力,散兵队形不可避免的大量使用。 从前膛枪转变为后膛枪,不仅仅是威力增强,使用也更加方便。比如,后膛枪装弹不必再竖起枪身,只需打开枪管的尾部。装弹速度和发射速度都大为加快。最早的后膛枪是英国军官弗格森发明的。1777年,弗格森带了100支他设计的后膛枪去北美殖民地,参加镇压当地的反英起义。这种枪每分钟能装弹6~8发,速度远远超过别的步枪。1780年,弗格森在一次战斗中被打死,奇怪的是英军以后再也没继续使用这种后膛枪。 后来出现的击针后膛枪使枪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835年,普鲁士人道赖泽发明了击针后膛枪。这种枪增加了枪机,枪机的机头与枪筒尾部紧密连接,射击时火药气体不会泄漏,这样就增加了枪速,同时也提高了命中精度。不久又出现了圆锥形子弹,将火帽与弹壳,弹头合为一体,通过撞针撞击发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但在后膛枪刚出现时,也有人阻碍它在军队中的使用和推广。据说,一位普鲁士将军讨厌后膛枪,临终前留下遗言,在他的墓地举行葬礼时,要前膛枪鸣放,否则他死不瞑目。另一次,一个瑞士军事代表团访问普鲁士,其中一个将军检阅了装备后膛枪的部队后说:“用嘴吃东西是高贵的(指前膛枪),瑞士人不会用从后面装填的灌肠枪来射击”。但是战场上的现实却最能说明问题。 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发生战争。奥军装备的是前膛枪,装弹速度慢,火力比装备后膛枪的普军差很多。结果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大败。这场战争之后,奥地利,法国,瑞士等国很快淘汰了前膛枪。俄国对是否装备后膛枪有过争议,陆军大臣米柳京在看到后膛枪的威力后立刻上书沙皇称:“采用后膛枪的决心如果稍有犹豫,后果将不堪设想。”沙皇于是让陆军部派人到国外考察,去美国考察的戈洛夫少校回国后,盛赞后膛枪火力猛的优点,在事实面前,俄军全部换装后膛枪。 1865年,德国枪械设计师毛瑟设计了发射金属子弹的后膛单发步枪,1872年这种枪被定为德国陆军的制式装备。这市世界上最早采用金属弹壳枪弹的机柄式步枪。1880年,毛瑟在枪管下方增设了8发子弹的弹仓,射手可以接连不断地推拉机柄发射,直到子弹射完。1888年,毛瑟又对他的步枪做出了改进。使用盒式弹仓,装5发子弹,发射新发明的无烟火药枪弹。许多国家都仿造过这种步枪,1893年中国的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俗称“老套筒”的步枪,就是这种毛瑟枪。 19世纪80年代,美国军方曾为陆军使用的步枪向各国军火商招标。结果中标的是北欧生产的克雷格步枪,这种枪的性能远不如毛瑟枪。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美国士兵上手的克雷格步枪根本不是西班牙士兵用的毛瑟枪的对手。由于美军有人数优势,并且使用了加特林机枪,才打败了西班牙军队。事后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干脆模仿毛瑟枪,生产出一种改进型步枪装备美军。19世纪末,各国相继采用阻力小的尖头流线型子弹,枪弹基本定型。

散兵遍野——后膛枪时代的战术
在西方,整个18世纪步兵基本都是排列线式队列作战。但就在这个时候,这种标准队形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其死板,僵硬的队列既不灵活,也容易将自己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为纠正这些弊端,当时就有在战场上厮杀的军人自发地尝试用新的队列来代替线式队列。早在18世纪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在奥军中服役的克罗地亚人就不用线式队列,而是散布在战场上,使与他们作战的土耳其人穷于应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在1775年~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北美起义者的兵员素质,武器装备都无法与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英军相比,因此起义者不可能用正规战术战胜采用线式队列作战的英军。不过起义者也有优势,他们熟悉地形,有作战的积极性,于是他们就本能的采用了散兵群战术。所谓散兵群,是一种三,五单兵成群,彼此疏散分开作战的队形。民兵们常把英军引到农场,森林等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作战。在那里,训练较差但行动灵活的散兵群,可以找到挡住敌人密集火力的掩护物,灵活变换位置,打击敌人。而排成横队的英军,难以保持队形,很容易暴露在敌人的火力打击下。比如,在1775年6月的崩克山会战中,1500名北美民兵就是利用山林的有利地形,用散乱队形阻击了3000肩并肩排成横队的英军士兵。 到18世纪70年代,欧洲的步兵武器有了极大改进。后坐力大,不便瞄准的步枪直枪托被改为弯枪托;笨重的炮架被改为比较轻便,坚固的炮架。随着兵器的改进,俄国军队在队列战术也做出了改革。俄军将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在战斗中有意识地将步兵编成散开队形,并与纵队队列配合使用。1812年,在博罗金偌战役中,俄军与拿破仑大军作战时,已将步兵纵队和散兵队形运用得相当娴熟。这种战斗队形的特点是:前为散兵线,后为密集纵队,另外配备骑兵和炮兵。战斗开始时,先以炮火猛轰,后以散兵攻击,继以骑兵冲击。这样几次轮番攻击后,步兵纵队再投入冲击,展开俄军著名的“白刃突击”,在肉搏战中歼灭敌人。
19世纪以后,军事技术尤其是步兵武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线膛枪替代滑膛枪,后膛枪替代前膛枪,连发射击替代单发射击。这一系列变化是步枪威力超过火炮。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步枪造成的伤亡大约是火炮的10倍。以前步兵射击是从距敌50~100米开始,现在则从400米距离开始。在这种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的步兵武器面前,如果沿用刻板的线式队列,只能是伤亡惨重,以失败告终。
在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与英法联军交战。战争中,联军除了武器胜过对手外,在队形战术上也开始有了变化和改进。联军尝试用散兵战术,即步兵在接敌行动中呈疏开队形行动,在达到步枪射程之内时分成散兵线,一面射击,一面利用地形掩护前进,到达冲击出发地时再会齐,最后在优势火力掩护下向敌人展开冲锋。在实战中俄军也发现了这种散兵战术的价值,并迅速效仿。在1854年11月的因克尔曼会战中,就有俄军面对敌人的优势火力,在进攻时预先把步兵纵队疏散开成散兵线,以最小的损失通过了敌军的火力控制地带,接近敌人时冲锋,用刺刀消灭敌人。但这种新战术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散兵战术被各国军方嘲笑为胆小懦弱者的行为。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也出现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战争初期,受过正规训练的北军士兵在开阔地上仍然机械地按步兵操典规定,保持着步伐,密集的线式队列,结果成为南军士兵射击的活靶子。而不正规的南军士兵却在战斗中分散成一小群一小群,每两个士兵之间又拉开一定距离。当军官挥动军刀下达冲锋命令后,所有士兵迅速向前,虽然队伍既不整齐也无秩序,但效果很好。后来也学会了使用散兵战术,给摆开堂堂阵势的南军军团以沉重打击。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南军的惨败就与战术队列的这一变化有关。
这种散兵战术在1877—1878年的土俄战争中正式得到承认, 散兵战术的具体做法是:步兵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内接敌行动时,呈疏开队形行动;在到达敌步枪火力射程时散开成三五成群的散兵线。散兵一面射击,一面利用地形向前跃进。前面的士兵在到达冲击出发阵地后,后面的炮兵就以超越炮击进行火力准备,随后步兵跃出阵地,端起刺刀向敌人冲锋。在冲锋的过程中,步兵以密集的步枪射击来掩护自己,杀伤敌人。但这时也有不少保守的将军反对散兵战术,强调士兵挺直身子冲锋是勇敢的行为,而低着身子匍匐前进是胆小的行为,但他们的成见换来的只是士兵无谓的牺牲。散兵战术逐渐成为以后几十年陆军战斗队形的基本样式。
独立战争时就出现了,好像就制造了100支
文章标题: 是后膛枪还是马克沁的发明将线列式步兵战术淘汰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812.html
文章标签:步兵  马克  战术  淘汰  发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