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人们读《史记》的时候,遇到自己不认同的地方,就默认太史公瞎编呢

时间: 2023-09-03 05:00: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为什么人们读《史记》的时候,遇到自己不认同的地方,就默认太史公瞎编呢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对卫青和霍去病有偏见呢?

我们都知道《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纪传体史书,被现代所推崇。它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司马迁与其父一起所著,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在《史记》中司马迁为什么对汉武帝的左膀右臂卫青和霍去病有所偏见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驱逐匈奴时的名将,卫青七击匈奴,杀匈奴五万多人,霍去病六击匈奴(其中两次随卫青出征,自己为将四次)杀匈奴11万人,两人以非常之功彪炳史册,青史留名。

然而在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著称的《史记》中,他们非但没有得到司马迁的赞美,反而在司马迁笔下多有贬低,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自小饱读孔孟之道,以忠君爱民,直言敢谏的儒家思想为立身准则,他认为汉武帝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但却不敢直接去指责汉武帝,只好把这种怨气发泄在具体的执行者身上,卫青霍去病首当其冲。

卫青、霍去病出身都比较低,且又都是私生子,卫青的初步发迹靠的是裙带关系,而外甥霍去病是靠卫青而非个人努力, 在司马迁看来,卫青,霍去病的显赫战功是汉武帝厚此薄彼的必然结果。

因为在卫青没有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前,汉武帝首选为将军的,其实是大舅哥卫长君,因为他早死,才换上了卫青。说明汉武帝对于派谁为将远没有我们后人这么在乎。

学者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说“篇末以卫霍结,更是毒笔,史公之意,鄙薄卫霍极矣。”

看来还是老子对人性洞察深刻,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人无完人,而越出名的人越容易授人以话柄啊!

读史记·太史公?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里,上回看到太史公追溯了司马氏家族的历史,最后终于写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而且,专门写了一句“谈为太史公”

那么,太史公和太史令究竟有没有分别呢?

百度百科讲,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是朝廷大臣。秦汉时期设太史令,职位渐低。西汉时期的太史令,掌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

关于太史一职,在史记周本纪里可以得到印证。在周幽王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的时候,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在周烈王二年时,周太史儋还拜见秦献公,说了那番秦灭周统一天下的预言。

在《汉书》的百官公卿表中可以看到,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九卿之下再设郡县。九卿之中的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汉景帝时改称为太常。那么对于司马迁父子而言,他们身处汉武帝元封年间,所以应该叫做太常。太常属官就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这六个令丞。

西汉官制 西汉官制

可是太史令这个称谓,在搜索公版史记电子书时,仅查到一处,就在太史公自序中,原文为: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在史记的其他部分,但凡是提到司马谈或者司马迁时,都称太史公。

当然,百度百科也能查到太史公,还说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之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司马迁死后,汉宣帝才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职权也随之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

个人觉得,综合《史记》和《汉书》的描述,司马迁和他的父亲担任的官职就是太史令,只是司马迁在史记里,称自己的父亲为太史公,提到自己时,也自称太史公。他们两代人对于这个职位有高度的热情和认知,这个认知程度甚至超过了朝廷对于这个职务的期许和设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还是回到太史公自序找寻原因。首先看司马谈。

司马迁说,他的父亲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不治理民事。掌管天文的官职,怎么可能大过丞相?但如果太史令同时还管理文书档案,那么天下计书先送太史令再送丞相就有解了。可是为了做好太史令这样一个掌管天文的工作,司马谈师从唐都先生学习天文,跟随杨何先生学习易,还从黄子那里学习道家理论。他担心当时的学者不能通晓各家学说的要义,陷入混乱、矛盾之中,于是专门论述了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这六家的要旨。

于是,用百度百科查询了解司马谈的这几位老师。唐都,西汉天文学家。汉武帝元封七年,唐都与司马迁、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协作,编制太初历。杨和,西汉淄川人,曾受《易》于王同,汉武帝时担任中大夫,著有《易杨氏》二篇。黄子信息少些,似乎有一种声音说黄子就是黄生,他擅长黄老之术,曾经和一位叫做辕固的博士在汉景帝跟前辩论汤武革命是受命还是篡弑。

再看司马迁。年仅十岁就已经能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开始从北方南下游历长江、淮河一带,登会稽山,探寻禹穴,窥察九疑山,航行于沅水、湘水,再渡汶水、泗水,到齐鲁讲学,考查孔子遗风,还在邹县、峄山举行乡射大礼。游历途中,在鄱县、薛县、彭城等地方受阻,最后经过梁地、楚地回到家乡。随后,司马迁出任郎中一职,奉命西出征讨巴蜀以南,再往南又经过略邛、笮、昆明等地区。

司马迁游历的足迹 司马迁游历的足迹

从司马迁的足迹可以看出,他几乎走完了西汉的大半土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早就立志要著书立说,承袭父业。

从司马迁父子两代人下的这番功夫看,这怎么都不像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普通官吏所为,他们明明就是要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凡之举,他们把太史令这个工作进行了自我提升,赋予它更重大的意义,这个提升已经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了,他更在意的是如何看待自己。

文章标题: 为什么人们读《史记》的时候,遇到自己不认同的地方,就默认太史公瞎编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643.html
文章标签:史记  太史  认同  默认  地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