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尊卑是什么呀

时间: 2023-08-25 21:00: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古代尊卑是什么呀

古代座次尊卑顺序是什么?

坐北朝南的位置为上座,然后是右侧然后是左侧。

上座,又称上首、首席。是地位高者所处的位置、方位或顺序。中国人的千年传统,是“尚左尊东”,意思是坐在左侧为上、坐在东侧为尊。

座次尊卑的历史:

这种“以东为尊”的座次礼制,自战国始,经秦汉、魏晋、 南北朝时,仍旧世代延传,而主东宾西这样的礼仪尊卑,则慢慢的被注入了文化内涵,后有了请客称为“做东”,请客的人称为“东道主”。

在我国古代房屋结构的不同对座次的影响是不一样,如果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家里,就是坐南朝北的一处房屋,外加左右两边各一间房屋,达官显贵的房屋则是前堂后室的结构,同样也是坐南朝北。一般在“堂屋”接待客人议事,因为以南为尊,如果在室内,就向东为尊。

古代对长方形房屋而言,座次的尊卑顺序为座西面东;座北面南;座南面北和座东面西。

现代如果是在圆桌用餐时候,通常面朝正门的方向为贵宾,再依次由东转向;一般坐落在背朝门口的位置是最低的,因为这个位置多用于上菜使用,所以还被现在人们称为“流水口”位置。

当然了在古代地位最高的莫过于皇帝,正是如此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古代皇帝面见群臣的位置都在坐北朝南上,以“南面”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古代尊卑礼仪的了解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
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
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中国传统式大小尊卑的排列顺序

中国传统式大小尊卑的排列顺序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里的礼不是指今天的礼节,而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就是任何事都有一套制度,这就是礼!作为专制的古代的社会,君权是国家的最大权利,夫权和父权是家庭的最大权力:国家中尊卑按爵位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几等(子爵和男爵这种称呼多见于中译外国小说,在中国没有这种称呼),家族中按伯、仲、叔、季分(即老大、老二……),在继承上,不论是国家还是王侯平民,都是嫡长子继承,即妻子的第一个儿子,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实际名分上妻子只有一个,在权利上也是妻子大于小妾,妾不算妻,地位低下,子随母,妾生的儿子也就地位较低,这一点《红楼梦》里面体现的最明显,贾宝玉和贾环等人就不是一个等次的,还有其他人的身份,也是等级明显;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出自哪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封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称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不少姓以“女”为偏旁,表明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做了一个回答,他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记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也。” 第一,姓是“记世类别”的,也就是说,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 第二,性有“别婚姻”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 第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 班固的话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是的族号,氏是後来子孙繁衍,各个分支 的特有称号。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 氏,往往隔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以上情况都说明姓是不能变的,而氏则可以自立。 自立有种种复杂的情况,比较常见的如下: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 解狐 臼季 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 西门豹 北郭骚 南宫适(kuò) 百里奚 以官名为氏,如: 卜偃 史墨 乐正克 以祖先的字或諡号为氏,如: 孔丘(宋公孙嘉之後,嘉字孔父) 楚庄(楚庄王之後,“庄”是諡号) 战国以後,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逐渐合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 而且自天子以至於一般平民就都可以有姓了。 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字季, 他们的後代分别以仲孙(後改孟孙)、叔孙、季孙为氏, 成为鲁国掌握实际政权的三大家族,世称“三桓”。 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 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为了别婚姻,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华 出嫁以後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 齐姜 晋姬 秦赢 国姜(国,氏) 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义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出自论语,一般情况下,自称时要称名,称呼别人时要称字。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在称谓上也有所反映。尊对卑称名,如子曰:“求,尔何如?”论语·学而,冉求,字子有,卑自称也称名,如颜渊曰:“回也不敏。”《论语·颜渊》颜回,字子渊)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有时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父母。

中国古代的左右尊卑是怎么发展的?

左右尊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诸多学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证和论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左右尊卑之争更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来针对于不同的情况举不同的几个事例

左尊右卑:《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楚国以左为尊,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以左为尊。《明史》:“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1367)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左右》:“唐宋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御史、左右给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为上。

由此可见,春秋、唐、宋、明、清等朝代尊左。

右尊左卑:《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古时二十五户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汉书・百官公卿表》:“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皆秦制,以赏功劳。”意思是爵位共二十级,第一级最低,第二十级最高,左庶长是第十级,右庶长是第十一级,左更是第十二级,右更是第十四级,由此可见,秦右尊于左,汉承前尚右。

《史记・项羽本纪》描述了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二人坐西向东;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地位仅次于项羽,坐北向南;刘邦更次之,坐南向北;张良最次,坐西向东侍。

由此可见,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

左右无尊卑:例如左史和右史,这都是是古代的史官名,只是分管的方面不同而已。

在《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由此可见,左右无尊卑的时候也是存在的

左与右,其实只是不同的2个方位,跟尊卑联系在一起,不过是人为赋予的含义。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古往今来,由东到西,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左右的尊卑随之变化而变化,只要人们正确看待左右尊卑,这也不过是参差多态的一个符号和色彩。

在讨论左右问题之前,最好把时代区先分开来:秦汉以前为一时期,秦汉以后又是一时期。

先说秦汉以后的一般概况:
秦汉:尚右。
三国:尚左。
隋唐宋:尚左。
元:尚右。
明清:尚左。
稍做解释。明清尚左很好理解,因为满洲人文化较低,一承中原旧制,所以明朝尚左,他们也尚左。而明朝之所以尚左,是因为明承唐制,唐朝尚左,所以老朱家也尚左——由此类推,宋人尚左也是拜唐人所赐,唐人尚左拜隋朝所赐……

隋朝尚左有没有证据呢?
有的。《隋书》: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以柱国、相国司马、渤海郡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这里的尚书左仆射高颎是朝廷首相,而右仆射杨素是他的辅佐。可见隋朝官制以左为贵。
顺便一说,左仆射、右仆射之官职(秦汉只有仆射,不分左右)创自三国,而三国也是尚左的:
魏国:曹仁为左将军,曹洪为右将军,后来曹仁为车骑将军(又为大将军),曹洪则只是卫将军,可见左高于右;
蜀国:刘备称王时,以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演义里面张飞高于马超,实际上不然,因为此后刘备称帝,以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骠骑将军高于车骑将军,可逆推左将军理应高于右将军;
吴国:孙权‘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其中周瑜为左督,程普右督。
又,查《三国志》一书,‘左将军’凡见62次,‘右将军’只有区区20次,数字上的差距,很能说明问题了。

然而,秦汉与三国截然不同,秦汉时代基本上‘尚右’。
比如秦朝二十等爵:……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右更高于左更,右庶长高于左庶长。
汉代又有所谓‘左官’之称。左官者,指那些出仕诸侯王的官员,他们比朝廷官员地位低,所以别之曰‘左’。
秦汉有‘左丞相、右丞相’,右丞相高于左丞相——这一条到了魏晋整好调了一头,变成左丞相高于右丞相了。
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贬官称为‘左迁’。
这个词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里有演绎:
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周昌为之哭泣,可见颜师古注的“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一语没错。

至于,唐朝既然尚左的话,怎么理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曰:此处李白、韩愈二人是在用典、习用成语,正如清末‘公车上书’,实际上公车之制废除已久,不可呆看书本盯住一两个词汇而忽略了当时的实际状况。

秦汉以后一般的概况到此告一段落。剩下两个问题,希望与诸公探讨:
1,秦汉为什么尚右,三国为何在极短的时间里又改成尚左?

2,元朝尚右何解?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蒙古人是异族,他们的喜好与中原不同。
不过,答案可能有更复杂的一面。我们知道,蒙古-突厥-匈奴同为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环境近似,彼此有前后沿袭演化的关系,习俗本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匈奴人偏偏是‘贵左’的。
譬如匈奴人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等等,都以左官高于右官,左右贤王为例,左贤王基本上相当于太子之位,乃是单于以下的第二人,绝非右贤王可比。

说过比较混一的秦汉以后,再看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的普遍规律即是老子说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在展开之前,先探讨一下为何左右可以和吉凶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的地理观念与现代人的地图观念不同,上古时代人们居室坐北朝南,自然以南方为上方,北方为下方,所以左手为东方,右手为西方——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等于一日从左手边开始,右手边结束,因此很自然的,左为阳,为吉,右为阴,为凶。

这种左右阴阳的观念,还表现在地图上。以河流为例,中国在北半球,河流大多数从西向东流。面对河流流去的方向,左手边是河的北岸,右手边是河的南岸,所以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北水南也可从山的角度来解释,山北背阳,故为阴,但在平原上水流不成峡谷的状态下,相信左右阴阳原则也是古人判断的方法,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了解了何以左右何以和阴阳、和吉凶结合起来之后,便能理解为何“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了。吉事如宴饮婚姻等,是喜事,让人联想起光明的一面,所以和太阳初升的左边联系在一起,自然以左边为尊位;而凶事不祥,多肃杀,令人联想到日没或是黑夜,所以推崇日落的右边为尊位。

符合“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的史料有很多,暂举几条如下:
《石氏经》:“岁星出左有年,出右无年,合之日以知五谷之有无。”(左吉右凶)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兵事贵右)
《尚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兵事贵右)
《礼记·檀弓上》:“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凶事尚右)
《道德经》:“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左契在债主手上,所以尚左)
……
然而,同是先秦时代,与之完全相反的例子也有之。
‘凶事尚左’例:
《左传·桓公八年》:“ 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
‘吉事尚右’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饮酒乐,宋公使昭子右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官职尚右)
……
故,先秦时代的尚左尚右其实是未定的,只能具体说某一时代、某一国家其尚左或是尚右,不能一概而论。

另,稍微可说一下‘车之左右’问题。
先举左传御车的描述:
《桓三年》: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
《闵元年》: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
《闵二年》:卫懿公…渠孔御戎,子伯为右
同年: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
《僖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
《僖公十五年》: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
(还有很多,不及引)
很明显,在车上,凡是主帅,一概在车左,其次御人居中,车右为下位。这一规律包括楚国都遵守,比如“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楚王也是居左的。所以,信陵君‘虚左以待’,是让夷门侯生坐了上位了。
车位的问题,最为清晰明确,左中右,以左为最贵。史载有一位国君梦见居左不祥,便坐了车中,可见车中低于车左,贵于车右——车右最低微,因此左传有说:“林雍羞为颜鸣右,下。”云云。
我认为车位问题无需和先秦时代的贵左或者贵右习俗混淆在一起看待,那样只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丝毫无助于探讨。

ps:
1,无出其右:
此词出自《史记·田叔列传》,里面说:“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汉人尚右,故以右为上为好。

2,文章写得很混乱,且最后也没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愧于
@贺金缕
同学。
未免看得眼痛,提炼一下我的主要观点:
历史时代不同,尚左或是尚右是不同的,先秦时代尚左尚右似乎都有,之后秦汉和元代尚右,余皆尚左;
尚左尚右与地理观念、阴阳有一定关系;
战车的左右尊卑较明确,左为尊;
讨论左右尊时要避免后世习用成语问题,习语典故反映的是产生此典故时代的观念,未必与引用者的时代观念一致。

3,先秦时代,大多坐北朝南,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理解世界。然而,也有不同的特例。比如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都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叙述。非特如此,各经内部的叙述顺序也很怪异。或是按照西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北的顺序,或是东南-西南-西北-东南的顺序。大约《山海经》的作者别有一种地理观念。

4,很多书中说,先秦时代中原各国尚右,楚人尚左,其实也不一定。‘楚人尚左’前面已经引用过原文,实际上说的是楚人在战争中尚左;中原各国也有不尚右的例子,比如说‘左昭右穆’的制度,就是以左为上位。《康王之诰》也有‘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的记载。

5,一位基督教的朋友说,蒙古人尚右习俗的来源之一是基督教,因为汪古部乃是信基督教的,《圣经》中有说“保护你的是耶和华,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大概这一尚右的传统通过汪古部影响了蒙古大汗们——觉得似乎也可自圆其说,暂存于此,供方家批判。
文章标题: 古代尊卑是什么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118.html
文章标签:尊卑  古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