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是如何将凯旋捷报传给皇上的

时间: 2023-08-17 14:00: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古代是如何将凯旋捷报传给皇上的

古代朝廷如何将指令发到各地

总的来说主要靠驿站传递消息,通过驿站人员将皇帝颁布的政令传递全国各地州府县衙,接受到政令的官员会受到朝廷潜伏各地的御史官员监督。如果当地官员不尊政令那么会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御史台,而后递呈皇上,最后由皇帝委派钦差查察情况是否属实,如属实那么会将其就地革职押回京城受审。

信息传递媒介:主要是马和船。从周朝开始,每个朝代的帝王都把修筑道路和驿站视为要务。隋、元开凿大运河也是加强各地联系的重要手段。一些朝代,各地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道路。传递政令的快马、快车到驿站就把文件交给其他快马、快车,靠接力的方式保证速度。

信息传递途径:唐朝至南宋的一级行政区“道”,就是按交通便利的原则设置的;元代开始实行省制,省的版图都是犬牙交错,有防止割据的意思。道降级为二级行政区,数量和面积也大大缩小;明清两代,道成为府、州和省之间的一种划分,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但各道有相应的官职。

补充:古代皇权只到县一级,所以政令传达到各县即可,不像现在要通报每个镇、每个村。这就造成了“天高皇帝远”,基层民众很有可能对朝廷大事一无所知。

都是信使快马加急传到哪算哪
所以一切圣旨都是京城最先响应,京畿次之,越远越晚
到边疆传过去也不理,基本就自治了,所以有云"天高皇帝远"

一直到清朝后期,一场中外战争就是因为官员没能及时接到皇帝的命令而失败的
主要靠驿站传递消息,通过驿站人员将皇帝颁布的政令传递全国各地州府县衙,接受到政令的官员会受到朝廷潜伏各地的御史官员监督。如果当地官员不尊政令那么会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御史台,而后递呈皇上,最后由皇帝委派钦差查察情况是否属实,如属实那么会将其就地革职押回京城受审。整个流程井然有序,一般不会发生官员不尊皇帝圣谕,因为封建王朝的监察系统非常完善,更本不会发生政令不畅的情况。除了特殊时段,也就是发生政变和大规模战争。

历史名人韩信的故事

历史名人韩信的故事

  作为秦末汉初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下面由我为大家搜集的历史名人韩信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

  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萧何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

  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

  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政权,便开始了逐一地翦灭异姓王的斗争。他见韩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权,便首先从他身上下手。

  其实,早在韩信为大将军后,刘邦便对韩信有所疑忌。他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略地,为汉王朝的开创立下了赫赫战功;另一方面,待自己羽翼丰满、实力雄厚之后,便开始一步步地排挤、贬低韩信。

  在楚汉战争中,当韩信在北线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后,便虚抚韩信,封他为齐王; 待汉军兵围楚军于垓下、最后消灭项羽后,刘邦旋即改封韩信为楚王,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

  其后又借巡游云梦泽之机,设计擒住韩信, 并以谋杀罪将其押回京都,软禁起来,同时削去了韩信的兵权,最后将其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稀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谁知,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陈稀造反是韩信的主意,韩信与陈稀秘密约定,里应外合,由韩信做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释放囚在牢里的所有奴隶和犯人,干掉吕后和皇太子刘盈,然后共取天下。

  吕后一听事关重大,便急忙秘密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二人商定对策后,由萧何去执行。

  萧何回到家中,心中百感交集,依计派出一名心腹,打扮成军人模样,偷偷绕到北边转了一圈,回来故意称是皇上派来报信的,说陈稀已全军覆没,皇上就要凯旋回朝。

  众臣听到捷报,都来宫中贺喜,只有韩信称病不出。第二天,萧何就派人请韩信到相府赴宴,谁知韩信自称有病,婉言谢绝了。

  于是,萧何便亲自来到韩信府上,以探病为由,直接进入韩信的内室。韩信见萧何已经来了,再也无法推托,只得与萧何寒暄一番。

  萧何说:“我和你向来是好朋友,请你去赴宴,是有话对你说。”

  韩信忙问有什么话。萧何说:“这几天皇上从赵地发来捷报,说征讨大军大获全胜,陈稀已经逃至匈奴。你称有病不上朝,已经引起人们的怀疑了。现在皇上打了胜仗,大家都去朝贺,你不去,这样恐怕不好吧。”

  萧何说的很有道理,韩信才勉为其难。何况萧何是他原保之人,更是深信不疑,便跟着萧何来到长乐殿向吕后道贺。

  岂不知宫里早已埋伏着刀斧手,吕后一见韩信中计。喝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

  韩信见事不妙,急忙呼叫:“萧丞相快来救我!”

  哪知萧何早已避开,哪里还呼喊得应?吕后坐在长乐殿上,尽数了韩信如何与陈稀暗约谋反,如何欲害她和太子等罪,也不容韩信申辩,便令刀斧手把他拖到殿旁钟室中杀死。

  随后,吕后又下令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一股脑捕杀净尽。

  初露锋芒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

  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

  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韩信画像,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

  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

  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

  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正在这时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 。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

  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

中国古代各朝代战争时军人出征君主都会说什么话祝他们成功,凯旋归来?类似于武运长久之类的?

这个问题还挺冷门的。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有着独特的出征仪式,但很少有皇帝亲自当面给出征的将士祝福,因为要求皇帝出现到出征大军面前讲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般都是直接向领军的将领说一些鼓舞的话。
比如:明嘉靖年间,安南内乱,明世宗朱厚熜钦点兵部尚书毛伯温南下安南平息番乱。毛伯温出征之时,明世宗赐一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锣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平安带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谢朓在他的《酬德赋》中说:“惟敦牧之旅岁,实兴齐之二六,奉武运之方昌,睹休风之未淑,龙楼俨而洞开,梁邸焕其重复。”也就是说,武运昌隆一直都是汉语词汇,后来才被日本人大量引用,代指武士的命运,后来在侵华战争中反复出现,并且经过军国主义的应用与强化,才被人们认为是日本特有的尚武精神造就的一种思想。

古代高考成绩公布,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公布成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名字登上了“金榜”的。那么,古代的科举又是如何进行成绩的公布的呢?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据《唐摭言》记载:“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说唐朝人喜欢“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势迫而非所愿者”,虽然可能是笑谈,也足见进士科名的价值。

  

  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多活了两年。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对他们则会报以无比的艳羡,《封氏闻见录》记载:“进士张,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

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要故事,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比如:rnrn鸿雁传书rnrn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古今传递信息的故事

烽火

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在27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的烽火告警系统就已经很完备了。

马拉松长跑是为了报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传递信息只能靠两条腿或骑马。马拉松长跑项目,就是为了纪念一位2000多年前为传送捷报而牺牲的英雄设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军队的入侵。传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气从马拉松镇跑到首都雅典报告喜讯,当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赶到雅典广场说完捷报之后,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为了纪念这位战士的英雄事迹,1896年,在世界第一届奥运会上,他跑过的距离被作为一个长跑比赛项目列入运动会。

用驿站传递信息

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人们的交往,从此通信也就开始了。中国远在周朝时就建立了专门传递官府文书的驿站,通过骑马将文书一个驿站接一个驿站地传递下去,同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驿邮制度,以实现快速、准确的通信。秦代统一六国后,就将驿站信息传递系统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确定下来。驿邮是以骏马每小时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传递信息,来实现远距离通信的。在当时这已经很快了。

信鸽和信猴

为了传递信息,古时候的人们还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号树、信鸽和信猴等等。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信鸽从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仍有用武之地。在战争中,通信联络至关紧要。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陷于瘫痪,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训练培育出了能双向投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信,而是携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专门的装置上阅读,保密性极高。信鸽甚至有可能成为特种通信兵。

邮局的出现

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是为淄博地区大清邮政 机构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邮局开办。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邮局设立,附 设八陡、西冶街2处代办所,并设信柜5处,有村镇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庄信差2人 ,通莱芜、泰安信差4人。1904年,临淄西关广顺号、卫生堂药店设邮政代办处。翌年 ,桓台设三等邮局,张店、索镇设分局。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设在原张店街里东四街,为商家 代办,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时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镇、张店等局隶属济南总局, 博山、临淄、金岭、淄河等局隶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邮局内部设邮务员、邮务佐、邮差、局役 四级。原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迁至南北街。

1919年1月,临淄中华邮局在临淄城建立,始为三等邮局,翌年10月升为二等邮局, 乡间设辛店、淄河店、孙娄店、西古城4处分柜。1920年8月设立桓台县邮局(三等局 )、张店邮局(三等局,后升为二等)、周村邮局(二等局)、博山邮局(二等局)。桓台 县邮局在北石桥、曹村扒头桥设信柜,属商家代办。

1921年,博山邮局增设村镇巡外邮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庄均设信柜。

1924年,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级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平信。南 定亦设邮政局。

1926年,张店邮局迁至原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同时在福 胜里、卫固设置信箱,马尚、卫固分别设立邮寄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31年,辛店分柜升为辛店邮局。

1943年,铁山、卫固、石桥设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务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45年,张店、南定均为二等乙级邮局。张店邮局配有局长1人,邮务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马尚亦设有邮政代办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华邮局”即被战时邮局接收。直到今天的网络通讯,电子邮件。

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诞生之前,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们颇伤脑筋。古希腊人为了寄信,先把奴隶的头发剃净,在头皮上写信,等头发长好,再将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隶的头发剃光就可读到信的内容。公元前10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纸,刻上信的内容,然后装进陶器烧好,收信人必须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内容。

中国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常见的书信是木牍。木牍一般长1尺约0.33米,故也叫尺牍。信封用木板制成,呈鲤鱼形,一底一盖夹在尺牍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线槽,用绳子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线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木板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

中国火漆传入欧洲后,封漆成为通信保密的法宝。1820年,英国书商布鲁尔在海滨度假时发现不少小姐和女士热衷写信,但又怕信中内容被人知道,于是设计了一批信封。这是世界上第一批纸质商品信封。1844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机器。从此,纸质信封风行全球。

信封上的邮戳

如今,邮戳的主要用途是盖销邮票。然而邮戳却比邮票早问世400多年。15世纪30年代,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邮局首先使用了邮戳。当时只是在邮件上盖个小图章,注明收寄邮件的地名。此后又出现了邮资已付的邮戳,但都没有具体的日期。

1661年,英国邮政总局局长比绍普,为了检查和考核邮递员是否及时传递邮件,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日期的邮戳,从而使邮戳趋于完善,一直沿用至今。这枚邮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出世早179年。

1879年,中国清朝政府开办了大清邮局,使用的是八卦邮戳。八卦邮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后来的邮戳上才逐渐加上年代日期的标记。不过,邮戳上的纪年比较特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采用公元纪年。

进入20世纪后,邮戳的种类不断增多,除了日戳外,还有邮资已付戳、纪念戳、免费军邮戳、旅游胜地纪念戳等10余种。

最早的一便士邮票

在比绍普发明带日期邮戳之前的1365年,法国巴黎市邮政局为了对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邮费而积压的信件,受邮戳的启发,印行了一种特制的小纸片。纸片上没有图案,只印有字样。这种印有邮资已付戳记的小纸片,便是最早的邮票。

爱尔兰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制出世界上最早的邮票,而实施是在1838年英国的邮政大臣罗兰·希尔爵士改革邮政之后。希尔规定全国邮资标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并发行了一便士的邮票。

在邮票上打孔

1847年,英国人亨利·亚瑟发明了第一台邮票分剪设备。最初,这台设备只能裁剪邮票。一年后,发明人对这种机器进行了改进,制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机。1854年,第一枚齿孔邮票穿孔机诞生了。

信箱

1650年前后,巴黎已有邮局,负责与外省和外国的通信邮务,而巴黎市内的居民之间却无法进行通信联系。为此在1653年,法国人德维莱耶第一次把一些用来放信的箱子挂在主要街道拐角处的墙壁上作为信箱,弥补了这个缺陷。在市内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邮费的票据贴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邮局的职员每日三次开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个这样的信箱,1723年有7个,1740年有12个,到了1780年已经增加到500多个。

明信片

1861年,美国的约翰·查尔顿在费城发明了明信片。之后,一个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对明信片的设计加进了装饰,进行公开发行并申请了专利。预付邮资明信片不用再贴邮票。这种明信片是由奥地利维也纳伊施塔特军事学院的伊曼纽尔·赫尔曼首先发明的。1869年10月1日,预付邮资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发行,其表面为淡黄色,上附一张面值2克莱泽的邮票。明信片可以对亲属、友人等表示问候、祝贺、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还在大量使用,并且种类越来越多,装饰越来越具有艺术性,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如生日贺卡、学生贺卡、结婚贺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邮政的专用颜色

世界各国邮政的专用颜色是按照本国的传统和习惯设定的。如英国用红色,美国用灰色,中国用绿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年12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曾讨论了邮政专用颜色问题,认为绿色象征了和平、青春和繁荣,所以作出决议,规定人民邮政采用绿色为专用色。

国际邮件是怎样邮递的

世界各地大小邮局约654000家,国际邮件每天达10亿份。世界邮政联盟169个会员国的数百万名邮务人员在为送信工作服务。那么国际邮件是如何传递的呢?例如一个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写信给住在法国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邮差当天下午收集好邮件送到镇上的邮局。邮务人员把本地邮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邮件分开,又把国际邮件分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东的两大类。晚上,邮件都装上货车运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两类国际邮件装上货车又运往480千米外的省会埃德蒙顿,从埃德蒙顿邮局运往机场。在机场,西行邮件空运到温哥华,东行邮件运往多伦多。邮件到达多伦多后按目的地所属的国家分类,这个过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国际班机从多伦多飞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达。

在巴黎,邮件由机械化系统处理。编码机根据邮区号码加上条码,指明信件最后由哪里派送。另一部机器按行政区把信件一一分类。信件沿输送带送往邮袋,邮袋再经货车、火车和飞机送到马赛和尼斯。尼斯的邮务人员把信件分类,星期六早晨把邮件运往邮局,由邮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全球快递服务

普通邮递服务不够迅速,因为邮务人员要处理数以亿计邮件,派送速度慢,邮件要数天甚至数星期才送达目的地。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运送邮件的大难题,国际快递公司应运而生。商业机构派飞机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数可在24小时内到达。空运快递服务公司采用最新科技,预定货运班机和客机机位,以便随时选用最快捷的路线。大规模的快递公司以电脑储存世界各地班机升降的时间表,不少公司还自置飞机和直升机,所有快递公司都有专用车队,置备小货车和摩托车,逐户收取和派送邮件。

美国最大的快递公司1989年拥有飞机418架,平均每天处理邮件14万份。欧洲快递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邮件送抵欧洲其他地区,欧洲以外的地方则在两天内送到。美国快递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邮件送到国内的目的地。

快递的邮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邮包,利用快递服务运送制成品的厂商也日渐增多。在70年代,快递业的总营业额每两三年增长一倍,1990年年总值约达40亿美元。

用火箭快递邮件

美国一家公司别出心裁地创造,它设备简单,比宇航火箭的造价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弹头舱传递邮件,载重量为10千克,火箭到达目的地上空后,火箭舱门自动开启,将邮件用降落伞射出,然后用无线电通知当地邮局来接收邮件。火箭穿过大气层航行,速度很快,从纽约到伦敦只需50分钟。这家公司现已正式接受邮政业务。

电子信使

电子信使是一种特定规格的信件,投入电子信箱后,信件就被自动拆开,通过光电器件逐字逐句地扫描,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这样,文字图像信息就通过传真机传到远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动销毁。同时,收信函传真机就把接收到的电信号还原成光信号,用摄影方法,把发信人的手迹记录在标准信件上,自动封口,然后输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内容与寄发信件一模一样的信函。无论相隔多远,电子信使只花几十秒钟就可完成整个传递过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从伦敦通过卫星,在短暂的1分钟内跨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的多伦多。当地邮局收到电子信后,以特快传递方式递交给了收信人。
古今传递信息的故事

烽火

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在27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的烽火告警系统就已经很完备了。

马拉松长跑是为了报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传递信息只能靠两条腿或骑马。马拉松长跑项目,就是为了纪念一位2000多年前为传送捷报而牺牲的英雄设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军队的入侵。传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气从马拉松镇跑到首都雅典报告喜讯,当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赶到雅典广场说完捷报之后,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为了纪念这位战士的英雄事迹,1896年,在世界第一届奥运会上,他跑过的距离被作为一个长跑比赛项目列入运动会。

用驿站传递信息

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人们的交往,从此通信也就开始了。中国远在周朝时就建立了专门传递官府文书的驿站,通过骑马将文书一个驿站接一个驿站地传递下去,同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驿邮制度,以实现快速、准确的通信。秦代统一六国后,就将驿站信息传递系统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确定下来。驿邮是以骏马每小时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传递信息,来实现远距离通信的。在当时这已经很快了。

信鸽和信猴

为了传递信息,古时候的人们还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号树、信鸽和信猴等等。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信鸽从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仍有用武之地。在战争中,通信联络至关紧要。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陷于瘫痪,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训练培育出了能双向投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信,而是携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专门的装置上阅读,保密性极高。信鸽甚至有可能成为特种通信兵。

邮局的出现

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是为淄博地区大清邮政 机构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邮局开办。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邮局设立,附 设八陡、西冶街2处代办所,并设信柜5处,有村镇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庄信差2人 ,通莱芜、泰安信差4人。1904年,临淄西关广顺号、卫生堂药店设邮政代办处。翌年 ,桓台设三等邮局,张店、索镇设分局。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设在原张店街里东四街,为商家 代办,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时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镇、张店等局隶属济南总局, 博山、临淄、金岭、淄河等局隶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邮局内部设邮务员、邮务佐、邮差、局役 四级。原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迁至南北街。

1919年1月,临淄中华邮局在临淄城建立,始为三等邮局,翌年10月升为二等邮局, 乡间设辛店、淄河店、孙娄店、西古城4处分柜。1920年8月设立桓台县邮局(三等局 )、张店邮局(三等局,后升为二等)、周村邮局(二等局)、博山邮局(二等局)。桓台 县邮局在北石桥、曹村扒头桥设信柜,属商家代办。

1921年,博山邮局增设村镇巡外邮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庄均设信柜。

1924年,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级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平信。南 定亦设邮政局。

1926年,张店邮局迁至原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同时在福 胜里、卫固设置信箱,马尚、卫固分别设立邮寄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31年,辛店分柜升为辛店邮局。

1943年,铁山、卫固、石桥设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务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45年,张店、南定均为二等乙级邮局。张店邮局配有局长1人,邮务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马尚亦设有邮政代办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华邮局”即被战时邮局接收。直到今天的网络通讯,电子邮件。

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诞生之前,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们颇伤脑筋。古希腊人为了寄信,先把奴隶的头发剃净,在头皮上写信,等头发长好,再将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隶的头发剃光就可读到信的内容。公元前10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纸,刻上信的内容,然后装进陶器烧好,收信人必须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内容。

中国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常见的书信是木牍。木牍一般长1尺约0.33米,故也叫尺牍。信封用木板制成,呈鲤鱼形,一底一盖夹在尺牍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线槽,用绳子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线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木板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

中国火漆传入欧洲后,封漆成为通信保密的法宝。1820年,英国书商布鲁尔在海滨度假时发现不少小姐和女士热衷写信,但又怕信中内容被人知道,于是设计了一批信封。这是世界上第一批纸质商品信封。1844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机器。从此,纸质信封风行全球。

信封上的邮戳

如今,邮戳的主要用途是盖销邮票。然而邮戳却比邮票早问世400多年。15世纪30年代,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邮局首先使用了邮戳。当时只是在邮件上盖个小图章,注明收寄邮件的地名。此后又出现了邮资已付的邮戳,但都没有具体的日期。

1661年,英国邮政总局局长比绍普,为了检查和考核邮递员是否及时传递邮件,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日期的邮戳,从而使邮戳趋于完善,一直沿用至今。这枚邮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出世早179年。

1879年,中国清朝政府开办了大清邮局,使用的是八卦邮戳。八卦邮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后来的邮戳上才逐渐加上年代日期的标记。不过,邮戳上的纪年比较特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采用公元纪年。

进入20世纪后,邮戳的种类不断增多,除了日戳外,还有邮资已付戳、纪念戳、免费军邮戳、旅游胜地纪念戳等10余种。

最早的一便士邮票

在比绍普发明带日期邮戳之前的1365年,法国巴黎市邮政局为了对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邮费而积压的信件,受邮戳的启发,印行了一种特制的小纸片。纸片上没有图案,只印有字样。这种印有邮资已付戳记的小纸片,便是最早的邮票。

爱尔兰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制出世界上最早的邮票,而实施是在1838年英国的邮政大臣罗兰·希尔爵士改革邮政之后。希尔规定全国邮资标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并发行了一便士的邮票。

在邮票上打孔

1847年,英国人亨利·亚瑟发明了第一台邮票分剪设备。最初,这台设备只能裁剪邮票。一年后,发明人对这种机器进行了改进,制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机。1854年,第一枚齿孔邮票穿孔机诞生了。

信箱

1650年前后,巴黎已有邮局,负责与外省和外国的通信邮务,而巴黎市内的居民之间却无法进行通信联系。为此在1653年,法国人德维莱耶第一次把一些用来放信的箱子挂在主要街道拐角处的墙壁上作为信箱,弥补了这个缺陷。在市内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邮费的票据贴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邮局的职员每日三次开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个这样的信箱,1723年有7个,1740年有12个,到了1780年已经增加到500多个。

明信片

1861年,美国的约翰·查尔顿在费城发明了明信片。之后,一个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对明信片的设计加进了装饰,进行公开发行并申请了专利。预付邮资明信片不用再贴邮票。这种明信片是由奥地利维也纳伊施塔特军事学院的伊曼纽尔·赫尔曼首先发明的。1869年10月1日,预付邮资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发行,其表面为淡黄色,上附一张面值2克莱泽的邮票。明信片可以对亲属、友人等表示问候、祝贺、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还在大量使用,并且种类越来越多,装饰越来越具有艺术性,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如生日贺卡、学生贺卡、结婚贺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邮政的专用颜色

世界各国邮政的专用颜色是按照本国的传统和习惯设定的。如英国用红色,美国用灰色,中国用绿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年12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曾讨论了邮政专用颜色问题,认为绿色象征了和平、青春和繁荣,所以作出决议,规定人民邮政采用绿色为专用色。

国际邮件是怎样邮递的

世界各地大小邮局约654000家,国际邮件每天达10亿份。世界邮政联盟169个会员国的数百万名邮务人员在为送信工作服务。那么国际邮件是如何传递的呢?例如一个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写信给住在法国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邮差当天下午收集好邮件送到镇上的邮局。邮务人员把本地邮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邮件分开,又把国际邮件分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东的两大类。晚上,邮件都装上货车运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两类国际邮件装上货车又运往480千米外的省会埃德蒙顿,从埃德蒙顿邮局运往机场。在机场,西行邮件空运到温哥华,东行邮件运往多伦多。邮件到达多伦多后按目的地所属的国家分类,这个过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国际班机从多伦多飞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达。

在巴黎,邮件由机械化系统处理。编码机根据邮区号码加上条码,指明信件最后由哪里派送。另一部机器按行政区把信件一一分类。信件沿输送带送往邮袋,邮袋再经货车、火车和飞机送到马赛和尼斯。尼斯的邮务人员把信件分类,星期六早晨把邮件运往邮局,由邮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全球快递服务

普通邮递服务不够迅速,因为邮务人员要处理数以亿计邮件,派送速度慢,邮件要数天甚至数星期才送达目的地。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运送邮件的大难题,国际快递公司应运而生。商业机构派飞机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数可在24小时内到达。空运快递服务公司采用最新科技,预定货运班机和客机机位,以便随时选用最快捷的路线。大规模的快递公司以电脑储存世界各地班机升降的时间表,不少公司还自置飞机和直升机,所有快递公司都有专用车队,置备小货车和摩托车,逐户收取和派送邮件。

美国最大的快递公司1989年拥有飞机418架,平均每天处理邮件14万份。欧洲快递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邮件送抵欧洲其他地区,欧洲以外的地方则在两天内送到。美国快递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邮件送到国内的目的地。

快递的邮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邮包,利用快递服务运送制成品的厂商也日渐增多。在70年代,快递业的总营业额每两三年增长一倍,1990年年总值约达40亿美元。

用火箭快递邮件

美国一家公司别出心裁地创造,它设备简单,比宇航火箭的造价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弹头舱传递邮件,载重量为10千克,火箭到达目的地上空后,火箭舱门自动开启,将邮件用降落伞射出,然后用无线电通知当地邮局来接收邮件。火箭穿过大气层航行,速度很快,从纽约到伦敦只需50分钟。这家公司现已正式接受邮政业务。

电子信使

电子信使是一种特定规格的信件,投入电子信箱后,信件就被自动拆开,通过光电器件逐字逐句地扫描,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这样,文字图像信息就通过传真机传到远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动销毁。同时,收信函传真机就把接收到的电信号还原成光信号,用摄影方法,把发信人的手迹记录在标准信件上,自动封口,然后输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内容与寄发信件一模一样的信函。无论相隔多远,电子信使只花几十秒钟就可完成整个传递过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从伦敦通过卫星,在短暂的1分钟内跨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的多伦多。当地邮局收到电子信后,以特快传递方式递交给了收信人。
在邮票上打孔

1847年,英国人亨利·亚瑟发明了第一台邮票分剪设备。最初,这台设备只能裁剪邮票。一年后,发明人对这种机器进行了改进,制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机。1854年,第一枚齿孔邮票穿孔机诞生了。

信箱

1650年前后,巴黎已有邮局,负责与外省和外国的通信邮务,而巴黎市内的居民之间却无法进行通信联系。为此在1653年,法国人德维莱耶第一次把一些用来放信的箱子挂在主要街道拐角处的墙壁上作为信箱,弥补了这个缺陷。在市内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邮费的票据贴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邮局的职员每日三次开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个这样的信箱,1723年有7个,1740年有12个,到了1780年已经增加到500多个。

明信片

1861年,美国的约翰·查尔顿在费城发明了明信片。之后,一个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对明信片的设计加进了装饰,进行公开发行并申请了专利。预付邮资明信片不用再贴邮票。这种明信片是由奥地利维也纳伊施塔特军事学院的伊曼纽尔·赫尔曼首先发明的。1869年10月1日,预付邮资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发行,其表面为淡黄色,上附一张面值2克莱泽的邮票。明信片可以对亲属、友人等表示问候、祝贺、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还在大量使用,并且种类越来越多,装饰越来越具有艺术性,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如生日贺卡、学生贺卡、结婚贺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邮政的专用颜色

世界各国邮政的专用颜色是按照本国的传统和习惯设定的。如英国用红色,美国用灰色,中国用绿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年12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曾讨论了邮政专用颜色问题,认为绿色象征了和平、青春和繁荣,所以作出决议,规定人民邮政采用绿色为专用色。

国际邮件是怎样邮递的

世界各地大小邮局约654000家,国际邮件每天达10亿份。世界邮政联盟169个会员国的数百万名邮务人员在为送信工作服务。那么国际邮件是如何传递的呢?例如一个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写信给住在法国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邮差当天下午收集好邮件送到镇上的邮局。邮务人员把本地邮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邮件分开,又把国际邮件分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东的两大类。晚上,邮件都装上货车运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两类国际邮件装上货车又运往480千米外的省会埃德蒙顿,从埃德蒙顿邮局运往机场。在机场,西行邮件空运到温哥华,东行邮件运往多伦多。邮件到达多伦多后按目的地所属的国家分类,这个过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国际班机从多伦多飞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达。

在巴黎,邮件由机械化系统处理。编码机根据邮区号码加上条码,指明信件最后由哪里派送。另一部机器按行政区把信件一一分类。信件沿输送带送往邮袋,邮袋再经货车、火车和飞机送到马赛和尼斯。尼斯的邮务人员把信件分类,星期六早晨把邮件运往邮局,由邮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全球快递服务

普通邮递服务不够迅速,因为邮务人员要处理数以亿计邮件,派送速度慢,邮件要数天甚至数星期才送达目的地。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运送邮件的大难题,国际快递公司应运而生。商业机构派飞机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数可在24小时内到达。空运快递服务公司采用最新科技,预定货运班机和客机机位,以便随时选用最快捷的路线。大规模的快递公司以电脑储存世界各地班机升降的时间表,不少公司还自置飞机和直升机,所有快递公司都有专用车队,置备小货车和摩托车,逐户收取和派送邮件。

美国最大的快递公司1989年拥有飞机418架,平均每天处理邮件14万份。欧洲快递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邮件送抵欧洲其他地区,欧洲以外的地方则在两天内送到。美国快递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邮件送到国内的目的地。

快递的邮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邮包,利用快递服务运送制成品的厂商也日渐增多。在70年代,快递业的总营业额每两三年增长一倍,1990年年总值约达40亿美元。

用火箭快递邮件

美国一家公司别出心裁地创造,它设备简单,比宇航火箭的造价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弹头舱传递邮件,载重量为10千克,火箭到达目的地上空后,火箭舱门自动开启,将邮件用降落伞射出,然后用无线电通知当地邮局来接收邮件。火箭穿过大气层航行,速度很快,从纽约到伦敦只需50分钟。这家公司现已正式接受邮政业务。

电子信使

电子信使是一种特定规格的信件,投入电子信箱后,信件就被自动拆开,通过光电器件逐字逐句地扫描,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这样,文字图像信息就通过传真机传到远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动销毁。同时,收信函传真机就把接收到的电信号还原成光信号,用摄影方法,把发信人的手迹记录在标准信件上,自动封口,然后输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内容与寄发信件一模一样的信函。无论相隔多远,电子信使只花几十秒钟就可完成整个传递过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从伦敦通过卫星,在短暂的1分钟内跨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的多伦多。当地邮局收到电子信后,以特快传递方式递交给了收信人。 赞同0| 评论
等待您来回答1回答30谁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书(TXT的,二十四史和四大名著除外)请发到158705...cell0回答5(广东版)开心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10的Conversation 图片0回答5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冲刺宝典,文化名著 中外文学名著填空题强化训练七...0回答找几部言情小说!!1回答30给个【红警共和国之辉】【流星蝴蝶剑】压缩包,792058328@qq.com在线等0回答我是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现在在学习植物学和动物学,虽然记忆力很好...1回答为什么qq好友印象只显示一个0回答长春出版社的四大名著怎么样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分享到:
听老人说,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并不是现在这副样子,它只是一个高高的、厚厚的墙垛子,上边有几个了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根本没有烽火台。那么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长城修好后,像一条大龙横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挡在城墙外边儿,再也不敢来侵犯了。就这样儿,边境上平安了几年。其实敌人并没有停止进犯中原的阴谋。这一年的一个黑夜,天阴得像口大黑锅,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摸到了长城边上。他们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后来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发现有人偷袭。哨兵赶快敲起梆子报警,下一站的哨兵听见以后又敲梆子往下传。可是这天夜里大雨哗哗地下着,又是雷又是闪的,哪听得见什么敲梆子的声音呀!后来,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匈奴摸过了长城,打开城门把几万精兵放了进来,这一下子北边边境就告急了。

消息传进皇宫,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兵前去抵挡。领兵的人是大将袁牧。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看以为汉人抵挡不住了,催马就追,一鼓作气打进京城。匈奴的兵马跑地飞快,眼瞅着就快追上袁牧的队伍了,忽然一阵嚎叫,前边儿的骠骑掉进了陷阱,一下子乱了套,有拉马的,有救人的。袁牧一见,立即杀了个回马枪。他按照计划把单兀的队伍全都轰到地势险要的地带,一把火烧得匈奴兵马,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匈奴的残兵败将只好举手投降。

后来,袁牧总结了长城失守的教训。便对秦始皇说:“长城虽然坚固,但每隔半里一个哨兵,敲梆报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风雨天梆声淹没其中,万里长城等于形同虚设。”秦始皇听后,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就故意说:“好好,你说的对,那么,你看怎么办好呢?”还没容袁牧说话,秦始皇又说:“我看这事交给你吧!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儿,我就拿你试问。”秦始皇这么一来,倒把袁牧给将住了,他终究是个武将呀,对土木之工一窍不通。他本想把这些禀报皇上,让他派人去解决,没想到秦始皇倒把这事儿全交给自己了。怎么办?皇上说话,是金口玉言,谁敢违抗呀。袁牧想想没辙,就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回去以后,袁牧就开始冥思苦想,怎么样能使警报迅速地传到总兵那里,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好办法。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小雨,袁牧一个人心烦意乱地在长城上走过来走过去,不觉着一整天快过去了。他依在城垛上往远处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见远处的村庄正在升火做晚饭,一缕缕炊烟,直上青云。雨在下,烟在冒。他灵机一动,心想:“这村庄离这里少说也有几十里地,每一缕炊烟都看得那么清楚,用烟报警行不行呢?”

于是,袁牧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烽火台修好以后,袁牧试了一回,果然很灵。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那长城,自从修上了烽火台后,更显得雄伟气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轻举妄动呢。所以从那以后,边境上就消停了。
"我们胜利了!”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平原打败了波斯侵略军。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米,将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从而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菲迪皮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他拼命跑了40多千米,只为了一个目的:传送“我们胜利了!”的消息。
文章标题: 古代是如何将凯旋捷报传给皇上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564.html
文章标签:捷报  皇上  凯旋  传给  如何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