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历史上一个势力首领后继无人,那么会传给谁

时间: 2023-06-22 12:01: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如果历史上一个势力首领后继无人,那么会传给谁

夏启死后,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谁乘机夺取了政权?

后羿 。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禹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年迈的舜就依照惯例把权位禅让给禹。于是后禹成了继五帝之后中原最大的首领。他的家族——夏后氏一族成为无人可比的贵族。

禹年老后,本还是打算依照禅让制度将首领地位传给叫作皋陶的大臣的,可皋陶不幸早丧,未能即位,禹于是又打算禅位于发明了凿井技术的伯益。

但是禹的儿子——后启却依仗家势,提出“王位要由首领传给儿子,再由家族延续下去,世世代代为王”的说法,他排挤掉了伯益,自己取得了部落联盟中的最高权位,

并强迫各部落臣服于他,还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夏后氏”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号,从此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后启得到权位后,便设宴款待各个部落的首领,希望他们对自己的地位给予肯定。但自古以来施行公天下制度,有能者居之,而启提出个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使得王道更替,各族部落首领对此颇有不满。

其中的有扈氏以“王道由天定,非人所能改”为由,拒不出席宴飨。结果后启大怒,发兵讨伐有扈氏,双方大战于甘,最后有扈氏战败被灭,族人全部被杀。这时众部落首领意识到了事态的轻重,于是不敢再有异议。

后启这才在各首领中建立了威信,使得各方首领此后称臣于夏后氏。后启封这些部落首领为诸侯,令他们的部落为诸侯国,各诸侯国以夏后氏的地位为尊,并且每年要向夏后氏进贡牛羊粮食和奴隶,从此建立了一种以强力治国的国家的制度。

由于一种新的制度建立,统治者依靠自己的势力强迫奴隶为他们劳动,一时间社会的生产发展得很快,夏王朝也很快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康失国

后羿
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后羿乘机夺取了政权。

贾府繁华似锦,如果不败落,那它最终会落到谁的手里?

贾府如果不败落,那么它最终会落入贾赦的手里。

贾赦这个人虽然不干正事,喜欢吃喝玩乐享受当下,可是他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再就是他的手段也是比较狠毒,比较自我的,对付贾母和贾政,贾赦是轻轻松松。

一、名正言顺

贾赦是贾代善和贾母的大儿子,是家里的嫡长子,是日后继承荣国公这个爵位的。

事实上贾代善死后,贾赦也是非常顺利的继承了荣国公一等大将军的爵位,只是自己的弟弟贾政也捎带着被封为六品主事。贾赦的继承是理所应得的,是顺其自然的,是名正言顺的。

而贾政的六品主事则是被封的蹊跷,本来荣国公一等大将军的爵位只需要贾赦一人继承,可是偏偏又把弟弟给拽上,这就相当于把荣誉一分为二了,贾赦的权力和弟弟分享了。

贾赦也是有些不幸,自己继承了荣国公一等将军之位,也是家里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在家里应该是拥有最高地位和最高权力的。可是就是因为贾母的偏心眼,贾赦被搬到偏房居住,没有半点的管家之权。

如果贾府没有败落我想贾赦势必不会一直安心于寄居在偏方,听从于贾母和贾政,毕竟因为鸳鸯的事情贾赦看透了贾母,也懂得了自己的出境,他势必会有所反击,他会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利来反抗的。

二、贾赦的手段

贾赦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纳妾和收藏,贾赦可以在外面随随便便买好几个女人放在家里供自己享乐,还可以将自己玩剩下的女人赏赐给儿子贾琏。

贾赦还可以为了几把扇子,不顾别人的生死,只为自己拥有。他还可以为了五千两银子把自己的女儿下嫁,不顾女儿的生死,更不顾女儿的幸福。

贾赦这个人是非常狠毒的,他的心里只有自己,只要自己开心其他的都是无所谓的,甚至他都逼着自己的妻子去向母亲身边的丫鬟求亲。

试想一下一个男人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只看到了自己,他得有多么的自私自利。贾赦为了达到目的是没有任何底线可言的,贾府如果没有败落,贾赦会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目的,必然会跟贾母和贾政翻脸,得到自己想要的。

三、善良的贾政

贾政是贾母和贾代善的二儿子,是贾赦的弟弟。作为家里的老二贾政的表现是十分优秀的,贾母对贾政也是十分偏爱。

可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唯一的缺点就是人太好了,他不去计较黄金白银,更不在乎官场升职,他在乎的是人品,是学问,他只想让自己的儿子贾宝玉好好读书学习,以后参加科举考试为祖宗争光,他只想一心效忠朝廷,为朝廷和人民做贡献。

多么好的一个人对工作有热情,对家庭有责任,可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在贾赦的眼里那是窝囊废,是废物。贾母对贾政说一个字,贾政只有乖乖听的份,没有半点怨言和不敢。

贾赦那么一个品德败坏的人来对付善良单纯的贾政那是非常简单的,利用自己一等将军的权利和哥哥的地位,贾政是半句话也说不出,只能是拱手相让。

如果贾府不败落,继承人自然是贾宝玉了。其实书中早就隐含了贾宝玉是贾府同辈中的佼佼者。作者借着警幻仙子的口中,道出了贾府经历百年,已经是濒临衰微,而子孙后代也只剩下贾宝玉一个还能勉强继承家业。从这里也就知道,贾宝玉是祖先认定的继承人。凭着贾母对他的宠爱,贾宝玉又比其他兄弟懂事,如果贾宝玉肯上进,最终能继承贾府的人也就是他了。 

贾府最开始的富贵由宁国公、荣国公这两兄弟创造的,历经了几代人,却处于小坡路,书中贾元春一死,贾府也成为即将倾倒的大厦。而贾府的后人,却都没能挽救贾府于危难中,令人叹息。怪不得荣宁二公曾去求警幻仙子,点醒贾宝玉,让他能支撑起贾府。从红楼梦的结局来看,贾宝玉虽然品性在贾府后代中,较为出色,也依旧无法挽救贾府。

 

贾府有宁国府、荣国府两支,分别是宁国公、荣国公建立的。宁国公由长子贾代化继承,第三代是贾敬,第四代是贾惜春、贾珍,贾珍生了一个儿子贾蓉;荣国府由长子贾代善继承,第三代分别是贾赦、贾政、贾敏,贾赦的后代是贾琏、贾迎春,贾政的后代是贾珠(去世)、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贾环,贾珠死前留下一个孩子贾兰。 

只看男性的话,宁国府的继承人有贾珍、贾蓉,这两人都是好色之徒,贾珍不想着上进,反而是擅长勾搭女子,与儿媳秦可卿爬灰,还周旋于多个女子之中,贾蓉也是一样好色不学无术,这两人根本继承不了贾府。荣国府中的继承人有贾琏、贾宝玉、贾环、贾兰。贾兰年纪太小,贾琏好色不长进,贾环无能猥琐,数来数去也就贾宝玉有能力继承贾府。综上所述,贾府的继承人一定是贾宝玉。

如果贾府不败落,必然落在贾兰手里,贾家三代弟子里,荣国府长房贾赦是个老混子,吃喝嫖赌,宁国府贾敬虽然有才能但直接出家了,所以必然荣国府二房贾政接班,此人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第四代长房贾琏是个无能的,贾珠最有能力但早逝,贾宝玉花花公子,宁国府贾珍不用说了,也是个败家的玩意,所以第四代一个接班的都没有。第五代宁国府长孙贾蓉纯废物,老婆被他爹搞了屁都不敢放,荣国府嫡长孙贾兰,算是个人物,贾府必然落在他手里。其实贾府败落是必然的,造孽太多,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开始就明了的,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什么身份,她的死必然让皇室怀恨在心。然后政治站队错误,必然秋后算账,皇帝没当场灭贾家九族就是仁慈的了,后来就连元春也被死亡了,就说明皇帝要动手了。再者贾母此人,是贾家衰落的根子,鼠目寸光,无德无能,愚蠢至极,教出一群纨绔子弟还百般回护,好不容易贾政有心振兴家业,管教子弟,她却各种阻挠,不讲规矩,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对于疯狂贪污贾家公款的奴才却念旧情装瞎,有这种老糊涂祖宗,贾家不灭都没有天理。大管家王熙凤也是个祸根,能力是强,但胆大包天,杀人投毒放高利贷什么事都敢干,就是不停地给贾家根基上埋地雷。其他像贾宝玉这种纨绔子弟其实危害但不是太大,贾家家大业大,大不了养个废物呗,但政治失败,后继无人的贾府还敢那么作死确实是找死,这棵大树根子已经看透了,还有那么多蛀虫在不停地啃食,其实能挺到那么晚才倒台我觉得都是奇迹,根本等不到贾兰成长起来。
贾府最终败落的原因有几个,其一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之后不久就突然暴毙,贾元春的死等于背后的势力折了对贾府的打击可想而知;其二北静王府在贾元春死后被皇帝驱出了富贵权力中心圈子,北静王府跟贾府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背后的两座大山轰然倒塌,也是贾府走向衰败的原因。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家族内部原因,曾经的贾府就是一块肥肉,家族里的人谁都想要来一口,为了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个家族想要兴旺,一定要上下一心,共同承担荣辱才行。
贾府其实是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的,宁国府当时已经是贾珍当家,后面继承也是他的儿子贾蓉,而荣国府的话,毫无疑问就是贾宝玉继承家业,如果他没有出家的话。

水浒传中晁盖最想把梁山首领位置传给谁?

晁盖在活着的时候,乃至临死,都不想把老大的位置传给宋江。因为宋江一直就想着招安,招安并不是这些起义军的最好的归宿,甚至可以说是最不好的一条路,它等于是把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哪怕很小,拱手让给了朝廷。

晁盖的不想传位给宋江的观点,可以从他临死的话看出,他说谁杀了史文公(反正就是射死他的人,忘了具体是谁)就把位置传给谁,其实如果他真想传给宋江,直接传就好了。因此可以说,晁盖不想招安而宋江想,但晁盖不想传位给宋江。

晁盖为何不对野心勃勃的宋江加以限制?

晁盖并不是不想限制宋江,而是没有办法限制宋江。晁盖在把宋江就到梁山上面的时候就知道宋江是朝廷的人不会和他们走到一条路上,但是奈何宋江是江湖上面公认的大哥。宋江马上就要被朝廷砍头了,晁盖只能出手相助,而且这一步棋是十分精明的一步。

晁盖本身就是梁山的第一把交椅,按道理来说就算把宋江救到梁山之上也不会影响他的地位,而且还会因为宋江的到来增大梁山的势力,因为在江湖上有不少武功高强的都是宋江忠实的“小迷弟”。但是晁盖在宋江上山之前并没有稳定好自己的地位,晁盖看似把所有的人都安排的妥妥的,但是晁盖疏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就是林冲。林冲对于晁盖来说就是晁盖的大恩人,如果没有林冲火并王伦晁盖也不可能名正言顺的坐上梁山的头头。

但是不知道是晁盖这个人小心眼还是真的笨,在坐上梁山头头之后就冷落了林冲,甚至一度把林冲排挤到核心管理圈子之外。宋江上了梁山之后也招揽了很多的人上山,宋江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一度超过了晁盖,如果当时晁盖吸收了林冲的势力,晁盖的势力一定可以压过宋江。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晁盖在攻打祝家庄的时候中了暗箭,为了不让宋江坐上梁山的第二把交椅在临死前说了要把位置传给那个为晁盖的报仇的人。

虽然这是晁盖的遗嘱,但是“家不可一日无主”,为了梁上的稳定众人救推举了宋江坐梁山的第二把交椅。宋江虽然表面上说要遵守遗嘱,但是还是坐上了梁山首领的位子,在手里有了权力之后宋江就开始谋划自己招安大计,毕竟宋江从骨子里就是想报效朝廷而不是落草为寇。

晁盖命丧曾头市是不是宋江的主意?

我个人猜测是宋江,所以说晁盖此次是注定命丧曾头市。想想看,宋江想让他死在曾头市,就是不想让他回来,更深层地说就是不想让晁盖有立功的机会,这样晁盖就不会在声势上面超过宋江,不过这个是个人猜想,可能大家在看了水浒之后会有别的见解。

晁盖比宋江先上梁山,但是说实话,他的亲信人数和在梁山的地位远不如后来上山的宋江,晁盖当初能够做梁山的首领并不是因为他的功劳和威望最大,而是因为他早上山,并且是石碣村结义的七兄弟中的老大,所以他才做的梁山的头领,但是真正要做稳头领的位置,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那要靠什么呢,靠威望和建功,看人家宋江多聪明,自打上山以后就多次要求亲自率军去打仗,而且还多次立功,这样一来二去,宋江在众人心中的威望自然就要高于晁盖了,而晁盖呢,自然就被架空了。所以后来在晁盖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坚持要带军讨伐曾头市,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威望。

此时的宋江和晁盖其实都已经有自己的小心思了,宋江也自然知道晁盖此番目的是什么,当然就不想让晁盖达成所愿,所以干脆就下达命令让晁盖回不来。个人以为射中晁盖的那支箭是花荣的,因为花荣是宋江的心腹,自然是听命于宋江的,而这晁盖估计当时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早就挂了。

那么晁盖心中最为理想的接班人是谁呢?答案是林冲。

一、林冲反对招安

林冲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一个恪尽职守,忠心耿耿的良民,被朝廷一步步的紧逼,最终不得不上梁山保命的那么一段经历的人。同时林冲与朝廷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反对招安的代表就有林冲的一份子。晁盖想把位置留给林冲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林冲武艺高强

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他,去打那些曾头市的人获胜概率比较大,以至于最后晁盖没有明说传位宋江。其实晁盖更想林冲为他报仇之后,名正言顺当上梁山第三把交椅。

三、晁盖感恩林冲

晁盖把位置留给林冲的另外一个原因,或许是当年梁山火并中林冲杀死了王伦,拥戴晁盖坐上了梁山第二把交椅,对于这份恩情,知恩图报的晁盖当然记得。再加上林冲与高俅之间永远都化解不开的仇恨,正是晁盖思想继承下去的最佳人选。

结语

晁盖为人忠厚,敢于伸张正义,在群众中很有威望。晁庄二十里外有个东市村,村中有个教书先生名吴用,足智多谋,是晁盖的好朋友。他们联络刘唐、公孙胜、阮氏三兄弟造反上了梁山,提出“杀富济贫、推翻大宋”的口号。《水浒传》中,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引人入胜。不过缺乏政治才能是他的悲剧,当然这缺点也是古代农民起义的致命伤。

水浒传中晁盖最想把梁山首领位置传给谁?

忽必烈有9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孙子?

因为蒙古元朝的继承权多数时候都在嫡系手中传承,只要嫡系有子孙,就轮不到庶出的上。

忽必烈一共有12个儿子:

察必 皇后生育四个嫡子,长子 朵儿只 、次子太子 真金 、三子秦王 忙哥剌 、四子北平王 那木罕 ;

忽鲁黑臣 哈敦生第五子 忽里带 ;

朵儿别真 哈敦生第六子云南王 忽哥赤 、第七子西平王 奥鲁赤 ;

许慎真 哈敦生第八子 爱牙赤 、第九子宁远王 阔阔出 ;

不知名妃嫔生第十子 忽都鲁帖木儿 ;

巴牙兀剔 哈敦生第十一子镇南王 脱欢 ;

南必 哈敦生第十二子 铁蔑赤 。

12个皇子中,老大朵儿只早亡,老五忽里带、老十二铁蔑赤史书失载,老八爱牙赤有罪被流放大青岛,获得封爵的只有老二真金、老三忙哥剌、老四那木罕、老六忽哥赤、老七奥鲁赤、老九阔阔出、老十一脱欢七个人, 但有继承权的只有三位嫡子,即真金、忙哥剌、那木罕。

忽必烈三个嫡子中,死的最早的是老三忙哥剌,他留下两个嫡子 阿难答 和 按檀不花 ;随后死去的就是太子真金,真金有三个嫡子,分别是 甘麻剌 、 答拉麻八剌 、 铁穆耳 ,老四那木罕死的最晚,但他没有儿子,死后所有的政治资源都被大侄子甘麻剌继承。

在忽必烈晚年,有继承权的只有甘麻剌、铁穆耳、阿难答、按檀不花四个嫡孙,答拉麻八剌也就是元武宗元仁宗的父亲早亡。

忽必烈临死前并没有确定继承人,但由于老二真金是太子,遗留下来的政治资源远远超过三弟忙哥剌,所以,甘麻剌和铁穆耳,比阿难答兄弟更有资格继位。

甘麻剌有祖父的宠爱和漠北的军队支持,但他长期远离中央,和老母亲太子妃阔阔真关系不够亲近,和朝廷忠臣也很疏离,因此在竞争汗位中,败给母弟铁穆耳,铁穆耳就是元成宗。

所以,忽必烈虽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有嫡孙在,其他庶出皇子就没有出头之日,这是蒙古特有的政治形态,和中原王朝不同。

就是这样。

无论传儿子,还是传孙子,【元世祖忽必烈】都有不少麻烦。事实上,他有传位给儿子的正式举动,但没有传位给孙子的正式表态。不过,元朝的第2任皇帝【成宗铁穆尔】,即忽必烈的嫡孙,他的上台也是凭实力。

纵观元朝始终,皇位的继承始终不稳,皇室的争斗消耗不少国力,否则国祚绝不止于百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跻身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谱。换言之,元朝不是把汉地并入蒙古,而是以蒙古并入汉地。

但是,元朝权贵又不甘心被汉族同化,不像清朝权贵那样,大量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 这种尴尬也表现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元朝既没有承袭汉族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没有采取蒙古传统的代表选举制(忽里台大会)。

反观清朝,或许吸取元朝的教训,这个皇位继承是有明确制度。清初的时候,新皇帝的上台,由八旗会议决定。后来,由皇帝在生前写下密诏确定,以避免诸子夺储、后继无人。

元朝就比较糟糕,一方面不弄忽里台大会推举继承人,破坏草原传统让很多蒙古人反感;另一方面没有稳定的皇位传承规则,导致皇族内部有实力的人都蠢蠢欲动。 从1307年开始,到1333年为止,短短27年间,共有10人坐上皇帝宝座。

回到【成宗铁穆尔】这边,他的父亲是【真金皇太子】,由【忽必烈】根据汉族传统所立。上文也说到,在蒙古人眼里,连大汗都是推选出来的,哪里会有什么皇太子的存在。加上皇太子确立之后,汉人式的朋党又马上出现在朝廷,让忽必烈也是颇为头疼。

因此,真金皇太子病死之后,忽必烈就没有再立太子,不过依旧表现出对太子第3个嫡子的期望。 这个幸运儿就是铁穆尔,他接受祖父授予的皇太子之印,并被派去北方监督军队。

这种暗示,仅仅是忽必烈向朝臣发出的1个信号,并非正式的立储宣告。但是,这对于铁穆尔登上帝位,却十分重要。忽必烈死后,铁穆尔受到【伯颜】力荐,后者是先帝的亲信兼顾命大臣。

这个伯颜不简单,长期代替忽必烈在北方同叛军作战,数度化解元朝的统治危机,令【窝阔台汗国海都】为首的草原军队止步不前。伯颜在朝廷上,不仅断然否决诸臣对铁穆尔的异议,还下令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觐新皇帝。

可以看出,铁穆尔登上帝位,制度上给的红利是薄弱的,毕竟没有确定传承给他 。他靠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嫡孙身份。 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大老婆(皇后)生的子孙有优先继承权,中外的情况一致。当年,【成吉思汗】确定继承人,也是在4个嫡子当中挑选,以他如神的地位,忽里台大会只是过1个重要的形式。

2、皇太子之子。 如果说嫡孙身份,减少一大半竞争者,那么皇太子之子的身份,就让他更容易获得汉地军民的支持。忽必烈生前对铁穆尔的重视,更是给他带上加持的光环,号召力大大增强。

3、伯颜的支持。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凭借伯颜的威望和实力,他轻松让朝廷的蒙古异己者折腰,强行否决召开忽里台大会的必要性,也强行确定汉式君臣的名分。

铁穆尔即位,但蒙古人并没有忘记大汗选举传统,其后皇位继承难免纷扰不断。在乱局之间,后世的元朝皇帝只有依靠“拳头”和“谋略”争天下。

最初蒙古人选大汗采用的是忽里台大会制度,也就是贵族圈内的民主选举。可是成吉思汗一统蒙古以后,这种制度就开始有点儿变味道了,尤其是成吉思汗在选择接班人时,就采取了指定的做法。

这么一来蒙古人的习俗就这么被破坏了,大家越来越不重视忽里台大会,反而对中原地区的嫡子继承制很感兴趣。

此后不光中原人看重嫡子继承制度,在蒙古也是一样,只有嫡子才有资格承袭老爹的所有家产。这也是为啥明朝取代元朝后,坚定不移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


你看成吉思汗,号称行走的播种机,走到哪儿孩子生到哪儿,他的儿子至少上百人。可是我们所熟知的,也就是那4个嫡子。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

忽必烈有9个儿子,但是这里面真正的嫡子只有2名,分别是老大朵儿只和老二真金。他们俩都是忽必烈的原配皇后弘吉剌·察必所生。

因此论继承权,肯定这两个儿子了。可惜老大朵儿只早逝,所以忽必烈称帝以后,便将老二真金立为太子。

按道理来说,真金会顺理成章登基。可惜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寿命太长,把这个太子给活活熬死了,那么接下来咋整呢?皇位继承权该给谁呢?


一、给嫡孙也不给庶子。

刚才说了,在蒙古人的世界里,嫡庶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大位的,哪怕是嫡子死光了,只要嫡子有后代,那也轮不到庶子来继承大统。

很显然虽然朵儿只和真金都早逝了,可是真金还有儿子活着!真金和他的正妻弘吉剌·伯蓝也怯赤一共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 、三子元成宗铁穆耳。

这就是说,忽必烈的嫡孙还有3个活着,既然嫡系这边人丁兴旺,自然轮不到庶子来继承大位了。 其他7个庶子只能干瞪眼,就算是这3个孩子的叔叔,也没有继承权。

即使忽必烈还有俩皇后,但都不足以取代原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其他儿子姑且都可以当成庶出来看待。


二、为啥选择老三铁穆耳?

我们注意到,太子真金的三个儿子里,铁穆耳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排行老三。结果忽必烈偏偏选了他做接班人,这是为啥呢?前面俩孙子都是摆设吗?

长子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长孙,按道理来说他作为接班人的概率最大。

但是很可惜,他和皇位失之交臂。年幼的甘麻剌,从小就离开了母亲,是他的奶奶弘吉剌·察必皇后养大的。所以甘麻剌和自己的母亲感情很一般,母亲更加疼爱另外两个孩子。

所以说大儿子甘麻剌很早就不得父母的疼爱,早早被爷爷忽必烈弄到北方镇守边境了。太子真金去世以后,甘麻剌又被调到云南镇守,此后又去了漠北。

总之没什么机会入朝。由此可见,因为受到儿媳妇的影响,忽必烈也不太愿意把大位传给自己的长孙甘麻剌。


次子答剌麻八剌早逝。

太子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并没有打算让他的大孙子甘麻剌继位,反而打算让他的次孙答剌麻八剌成为接班人。

不过这个孩子在政治上的作为基本为零,甚至有史料记载他是个哑巴或者失聪,因此从能力上来说,他基本没什么机会继承大位。

最关键的是,在1292年,29岁的答剌麻八剌突然生病去世了! 当时忽必烈还活着呢,所以皇位自然也轮不到他了。

三子铁穆耳,文治武功的合适人选。

铁穆耳深受其母阔阔真的喜爱,所以也是她极力支持成为大位接班人的对象。此外,忽必烈曾经派遣铁穆耳镇守蒙古汗国的故都哈剌和林。

这地方都是蒙古最为精锐的北方驻军,很显然忽必烈是希望铁穆耳能够在这里建立一定的威信,为他日后登基奠定基础。

同时,忽必烈还给铁穆耳派遣了开国四杰之一博尔术的孙子玉昔贴木儿给他打下手,这么一来铁穆耳身边的势力进一步得到扩大。最终铁穆耳成为了接班人。


三、铁穆耳要比朱允炆强得多。

为啥铁穆耳能守得住江山,同样是皇孙继位的朱允炆偏偏就不行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铁穆耳的能力的确很出众。

忽必烈去世以后,铁穆耳赶紧回到了漠南,组建了临时执政集团。这个时候他的大哥晋王甘麻剌正在镇守岭北,手握实权,是铁穆耳最大的威胁。

很显然,忽必烈没有给他那些庶出的儿子足够大的权力,否则肯定会冒出一两个朱棣这种类型的刺儿头。

不等晋王甘麻剌发难,铁穆耳这边已经派人去责问他究竟怎么想,晋王甘麻剌只好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可是心里肯定不服气啊!

结果你猜怎么这? 在他们的母亲阔阔真的建议下,兄弟俩比赛朗诵祖宗宝训,看谁读得通顺就让谁做大汗。

有这么做母亲的吗?天下人都知道晋王甘麻剌是个结巴,他怎么可能赢得了铁穆耳呢?最终铁穆耳获胜,成为了大汗。


总结:铁穆耳干的还是不错的。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期间,停止了四处征战,选择休 养生 息。同时减免了不少地区的赋税。对于先辈们册封的地方王爷们,铁穆耳也没有像朱允炆那样一杆子打死,而是采取逐步限制对方势力的办法,慢慢削弱他们的力量。

西北发生叛乱以后,铁穆耳也毫不手软,派人平定了海都、笃哇等王爷的叛乱。 由于他的表现非常突出,稳住了元朝大局,所以其他四大汗国都宣布承认铁穆耳是成吉思汗大位的合法继承人,也是大蒙古国真正的大汗。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老兄没有儿子。皇帝没儿子,绝对是一件足以撼天动地的事情,这为后来元朝动荡的传位局面,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元史》

这是蒙古人的特有的继承制度造成的。在蒙古的汗位的继承中,受到三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种是忽里台。

忽里台是蒙古语,意思是聚会。汉文音译“大朝会”。实质上是蒙古部落议事会制度,凡对外发动战争等大事,一定要召开会议,做出决定。蒙古大汗的继立,必须经忽里台推戴后才具有合法性。

元朝建立后,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召开忽里台,主要的参加者有宗王驸马、文武大臣等。例如在元成宗铁穆耳继位时,亲自去上都参加忽里台大会。

不过此时的忽里台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在会上新皇帝要做的只有宣读祖训大法,颁发赏赐。

第二种是嫡长子继承制。

虽然在12世纪的草原上,长子继承权已得到习惯上的承认,但是执行的并不严格。如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并没有继承汗位,成吉思汗将汗位传给了三子窝阔台;

窝阔台不喜欢长子贵由,欲立三子阔出为汗,阔出战死后,窝阔台又欲立阔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窝阔台长子贵由能继承汗位全凭窝阔台皇后乃马真的帮助。

占领中原以后,忽必烈并没有明确嫡长子继承。

第三种是幼子继承父业传统。

在12世纪的蒙古人中,有一个风俗,即长室中的幼子应成为其父的继承人。父亲的斡耳朵、家室等财产由幼子继承。

斡耳朵,是“宫帐”“宫廷”的意思。蒙、元时期,皇帝、皇后斡耳朵各有资产、私属人户,死后由亲族继承。例如,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后由拖雷及其后裔晋王一系继承。

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幼子拖雷监国两年。因为术赤已经去世,老二察合台支持窝阔台,拖雷感觉力量单薄,只有采取暂时退让办法,支持窝阔台。最终,窝阔台登上汗位。

史料对拖雷的死因记载不清楚,有可能是窝阔台汗为了消除隐患,将拖雷毒死了。

蒙、元所谓皇位继承受到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忽必烈将皇位传给孙子亦不例外。

忽必烈有四个嫡子:

除了长子早夭外,其他三个都是忽必烈考察和选择储君的对象。

忙哥刺 ,1272年被封为安西王,次年,进封秦王。地位尊崇。1278年冬,忙哥刺去世。据说他因为想夺权被忽必烈处死。

那木罕 ,封为北平王,出镇漠北。

真金 于1273年被册封为皇太子,1285年,江南行台御史上封事写了一道奏章,建议忽必烈应该禅位给太子。奏章到了中央御史台,被压下了。有人偷偷地将这件事汇报给了忽必烈,忽必烈下令彻查。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真金太子被这件事吓死了。

真金死后,忽必烈要选择新的储君。当时嫡子中那木罕还健在。真金太子有三子甘麻刺、答刺麻八刺和铁穆耳。

那木罕为什么被淘汰了呢?

因为他身上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在四位嫡子均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储君只能在真金的后人里选择了。1293年年忽必烈封铁穆耳为皇太孙,镇守漠北。

1294年,忽必烈驾崩,虽然铁穆耳握有皇太子印,但是他的大哥甘麻刺实力也很强。甘麻刺统领拖雷留下的四大斡耳朵,镇守蒙古。兄弟二人的实力不分伯仲。最终,铁穆耳胜出。

铁穆耳所以能成功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当妈的偏心,喜欢小儿子。

阔阔真是忽必烈钦定的太子妃,深受忽必烈的喜爱,她站在幼子一边,是铁穆耳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顾命大臣和东宫旧臣的支持。

1294年,忽必烈弥留之际,令枢密院知事玉昔帖木儿、伯颜和不忽木三人为顾命大臣。当时三人号称受忽必烈遗命,他们的向背左右继承人的归属。

在上都举行的忽里台大会上,玉昔帖木儿和伯颜利用自己的威望,对其他人软硬兼施,逼他们承认铁穆耳为新帝。

真金的东宫旧臣更是没有怨言,大力支持铁穆耳。

第三,铁穆耳自己有本事,比他的兄长要强。

铁穆耳在东征乃颜和镇守漠北期间,表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蒙古贵族的认可;他大哥甘麻刺的表现比不上弟弟,在漠北前线的表现令人失望,忽必烈不得不把他调离。

孙子铁穆耳得到了两大将的支持,最后登基为帝,是为元成宗;



元世祖忽必烈年老之后,本打算传位给太子真金,不料真金竟然比他先死,真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了,而真金之死跟忽必烈有很大的关系。之前真金就很不爽忽必烈所重用的阿合马等亲信,于是受到一批汉人儒臣的拥护,但是对忽必烈则唯唯诺诺,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朝政大权始终掌握忽必烈本人手中。

前面提了一下关于权臣阿合马的事情,阿合马死后,其党羽余有不甘,想要卷土重来,突破口就是皇太子真金。就在此时,一个汉人上疏说道:“陛下年事已高,希望尽早退位,不要有垂帘听政的事情发生。”忽必烈此人戎马半生,权力欲极重,怎么可能会听从这些话语。此人的上疏典型就是找死,说白了就是给真金太子找茬的。而真金得知此事后深为恐惧。御史台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就将大臣的奏章暗中压了下来。阿合马余党探知此事,决计发难,准备向元世祖揭发。


拥护太子的右丞相安童知道此事已瞒不下去,干脆抢先向忽必烈陈述事情本末,指出阿合马余党欲借机陷害太子。忽必烈听到有人居然要他提前让位给太子,勃然大怒,厉声责问道:“你们就没罪吗?”安童带头认罪,但同时向皇上指出,阿合马的党羽此举目的是要危及太子,搞乱天下。经过劝说,忽必烈才怒气稍解。阿合马的余党虽然没有成功,并受到严惩,太子真金也给吓得心惊肉跳,忧郁成病,不久撒手归天,年仅43岁。

真金死时,忽必烈已年逾古稀,接班人只能在真金的儿子中选。真金与其妻阔阔真共生三子,长子晋王甘麻剌,次子答剌麻不剌,三子铁穆耳。阔阔真偏爱小儿子,怂恿大臣劝说皇上立铁穆耳为皇储。为使铁穆耳积聚掌权的资本,就先遣他出镇北边,争取军功,并委派重臣玉昔帖木儿辅行。


玉昔帖木儿是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博尔术的孙子,曾屡立战功,深受忽必烈重用。他在受命之际,劝忽必烈把真金的旧玺授予铁穆耳,以正名分,为以后登基抢占先机。阔阔真又搞到一块秦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交给铁穆耳,以为“受命之符”。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享年79岁。宗室诸王会集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议立新君。宗王大臣讨论了三个多月,仍难拍板。当时,唯一能与铁穆耳分庭抗礼的是他的大哥晋王甘麻刺。甘麻剌也曾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的四大宫帐和北方诸军,管辖蒙古本土,拥有相当大的势力。支持甘麻剌的宗王认为长孙继承帝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铁穆耳一派坚持先帝爷爷留下了遗言,这遗诏是绝对不可更改的,关键是铁穆耳得到了当年参与灭南宋大将伯颜和玉昔帖木儿两个重臣的支持。眼看双方争执不下,伯颜也不客气了,直接拔出宝剑,立于大殿上,说立铁穆耳乃是先帝所命令的,哪个敢质疑的我就送谁去见先帝。这气势跟两百多年以前的述律太后废长立幼有的一拼,眼看伯颜这么玩了,其他大臣一看算了铁穆耳就铁穆耳吧,反正也不会是自己,于是三呼万岁。

此时玉昔帖木儿则向大哥甘麻刺施加压力说:“先帝去世已经三个多月了,皇位空虚,迟则生变,你作为兄长,有何态度?甘麻剌也不傻,看伯颜那吃人的样子,知道如果不表态就得去陪伴先帝了,只得无可奈何地表态:“给铁穆耳当皇帝吧,我外放给你守护草原。”于是在群臣的劝进下,铁穆耳终于当上了皇帝,是为元成宗。


元成宗继承祖宗创下的偌大家业,史书上称他“ 垂拱而治,善于守成 ”。实际上也就是坐吃前人的遗产,混混日子的一类。元成宗即位五年,还不知六部官员名字是谁。在元成宗一朝,政府机构庞杂,贪官污吏横行。元成宗晚年多病,更是不管国家政事,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各自拉帮结派,元成宗一死,两大政治势力又为夺取帝位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斗。

大禹继位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大禹会禅位给伯益

关于帝舜禅位大禹的原因,以史记为代表的主流思想,将之归结为大禹有德,治水有功、泽被苍生,故而得到万民敬仰,帝舜顺应天命禅位于大禹。

然而,纵观中国数千年的 历史 ,无一真正依靠“德行”得天下的,往往都是一手大棒、一手德行,乃至还有一些单纯依靠杀戮得天下的,真正追求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却成了 历史 的笑柄。说到底,如来无畏身边还要有护法金刚,光靠德行肯定走不远,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据此,不能不让人怀疑,大禹真是因为“以德服人”、“以德得天下”吗?

其实,大禹继位的真正原因,固然与他的德行有关,但还有一部分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所以才会有帝舜杀了大禹父亲却还禅位大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禅位伯益、夏启与伯益争位、夏启死后不久后羿就爆发政变等问题。

舜禹时代,一共有四个人身份极其不凡,帝舜与大禹自不必说,皋陶、伯益两人也差点成了帝王。那么,这四个人的真正身份是什么呢?

首先是帝舜。史记中说帝喾是商人始祖,但《礼记》说“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商汤)”,《国语》说“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山海经》中说后稷(周人祖先)是帝俊后代,帝俊妻子叫娥皇(帝舜妻子)。如何理解这些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帝舜亲子叫商均,史记上说商均不肖,于是帝舜禅位于大禹。问题在于,“商均”这个名字,明显反映了帝舜将亲子封于商地。那么,商均与后来的商朝有无关系?

甲骨文中有“高祖夒”、“高祖夋(通俊)”的记载,如今可以确认帝俊是商人始祖。东晋郭璞注解帝俊时说 “ 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因此帝俊其实也是帝舜。

可见,帝喾、帝舜、帝俊应该是同一个人,是商人的始祖。

也就是说,大禹号令诸侯之前,华夏联盟的盟主是商人始祖帝舜。

其次是大禹。就目前文献资料来看,大禹是夏族首领,鲧的儿子,夏启的父亲,夏朝的奠基者。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大禹可能与夏朝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是皋陶。大禹继位后,向上天推荐了皋陶,并让皋陶处理国政,准备将来禅位于皋陶,但皋陶早早去世了。

皋陶到底是谁,史书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自少昊之墟,即出自东夷,后来秦国嬴姓就出自他们部落;一说出自山西临汾洪洞县,大概与山西临汾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有关,而陶寺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尧都。

第四是伯益。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在皋陶去世后,被大禹推荐给了上天,后来禅位给了伯益。当然,史记说“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其实,司马迁这是在扯淡,在大禹治水时,伯益就开始辅佐大禹,一直持续到大禹去世,怎么能说“佐禹日浅”?

关于伯益的身份,根据史书记载比较容易判断,他是东夷人,秦国赵国的祖先(秦人在山东曲阜一带,周初被强制迁徙到西部)。另外,根据清华简《厚父》、上博简《容成氏》等文献记载,有学者认为皋陶是伯益的父亲。

从以上四人的身份来看,舜禹时代至少有三股强大势力,即夏族、舜部(包括商族)、东夷。华夏联盟的盟主位置只有一个,三股势力会如何推选盟主,是看德行,还是看实力?

史记中说大禹“以德得天下”,但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也不知道,似乎只能相信史书记载。然而,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却有悖常理,为还原当时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线索。

首先,帝舜杀了禹父,为何又任命大禹治水,后来还禅位于大禹?大禹治水过程中,为何过家门而“不敢入”?

上古大洪水时,帝尧任命鲧治水,后来鲧治水无功,到底鲧有什么过错,史书没有记载,但帝舜毫不犹豫地把鲧给杀了。

随后,帝舜任命鲧的儿子大禹,让他继续治水。大禹治水时,有一个细节让人不寒而栗,即“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传统解读是双方都高风亮节,大禹对杀父之仇似乎都能一笑了之,但联系到彼此的身份背景,事情就非比寻常了。帝舜杀了夏族首领,然后任命新首领大禹治水,并让大禹“过家门不敢入”,其真相应该是帝舜打压夏族,时刻寻找夏族过错,导致大禹不敢“过家门”让帝舜抓住把柄。

不过,从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来看,夏族与东夷、乃至与皋陶部落可能成了同盟,共同对抗帝舜。在这种情况下,帝舜不得不禅位给大禹。那么,大禹会如何安排皋陶、伯益呢?

其次,大禹为何禅位于伯益,夏启又为何与伯益争位?夏启去世之后不久,为何后羿就政变成功?

如果大禹与皋陶、伯益结成同盟,针对最强大的帝舜势力,那么出于利益交换,大禹理所当然地要给予皋陶、伯益相应的利益回报。或许,在这种情况下,大禹先准备禅位于皋陶(早死),后来禅位给了伯益,而不是传统解读中的伯益有功德。

但问题在于,大禹将盟主之位禅让给东夷部落的伯益,夏族能否心甘情愿?正常来说,强大的夏族肯定不甘心,或许由此才是夏启与伯益争位的根本原因,最终夏族击败东夷,夏启成为盟主。

有意思的是,按照“以德得天下”来解释大禹禅位伯益,就无法解释夏启与伯益的争位了。既然伯益有德,得到上天认可,为何还争不过夏启?于是乎,史记给了一个勉强的解释,即“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按此解释,诸侯朝拜大禹之子,拥有大禹血脉的人,换言之血脉比德行更重要。血脉更重要,还是德行更重要,儒家常常自相矛盾。

中国人常说“德与位要匹配”,其实后面还有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即“德”是要有实力相匹配的。既然大禹禅让伯益,说明东夷肯定有一定实力。果不其然,夏启去世不久,东夷人后羿、寒浞就成功发动政变,史书上称之为“太康失国”,东夷取代了夏族的地位,持续时间长达半个世纪。那么,后羿发动政变的原因,与伯益失位有没有一定关系,会不会是对夏启夺取伯益之位的报复?虽然注定无法找到真相,但联系到夏启与伯益的事迹,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关于大禹上台的原因,除了儒家“德行说”之外,还有更为黑暗的记载,可以印证上述分析:

虽然《竹书纪年》与《韩非子》的记载,不太符合我们对上古的美好想象,但却更符合古今权力斗争的逻辑。帝舜、大禹、伯益代表着各自部落,部落的实力决定着他们的话语权,部落的利益诉求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因此这其中不可能不存在黑暗的算计、乃至战争。

李连杰主演的《笑傲江湖》中,任我行被救出之后,幻想一呼百应,黑木崖上的原来首先会立即为他效力,但向问天却直指核心:“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实力。”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韩非子》等

文章标题: 如果历史上一个势力首领后继无人,那么会传给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285.html
文章标签:后继无人  首领  传给  势力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