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青台遗址发现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和北斗九星天文考古实证,这对人们了解历史有何影响

时间: 2023-08-10 12:01: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青台遗址发现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和北斗九星天文考古实证,这对人们了解历史有何影响

丝绸最早出现在哪个时代或者朝代?

丝绸最早出现在5000多年前上古黄帝时期。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

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

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

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扩展资料:

一、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丝绸最早出现在5000多年前。
  基本介绍:
  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卫斯。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简介:
  丝绸(sī chóu),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长丝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也特指桑蚕丝所织造的纺织品。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是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史前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丝绸的曙光,到商周丝绸业已较发达,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公元前 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 " 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宋元时代随着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丝绸生产技术的较大发展,品种风格有了创新,丝绸生产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至明清江南苏杭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我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史前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丝绸的曙光,到商周丝绸业已较发达,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
丝绸最早出现在500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

丝绸最早的来源

丝绸最早的来源
关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而对蚕一生的生理变化的观察,使先民们产生了与生死天地等发生的联想。古代有关的传说和神话很多,其中有两个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一是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二是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lei雷〕祖,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这两种说法年深日久,几乎已成信史,常常被各种书籍和人们加以引用。我们知道传说是伴随着历史而存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一些伟大的发明,归功到某个圣人或贤哲身上,作为对他们的伟大和贤能的赞颂,中国的蚕丝生产起源很早,对人民生活影响极大,把它的创造发明权推溯到中华民族神话中的祖先伏羲氏和黄帝元妃螺祖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动人的传说当然是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因为织作一匹美丽的丝绸,必须要经过育蚕缫丝、织造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这样众多的工艺,决不会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在较短时期之内创造出来的,尤其是在远古时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它肯定是经历过极其漫长的岁月,融会了不同时期人的发明创造,并且在各个环节上都取得了突破,才形成的伟大发明。
考古:
考古发现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合理因素,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曙光。
1、半个茧壳  新石器时代
2、钱三漾绢片  新石器时代  
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
3、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 新石器时代
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4、原始织机部件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原始织机的使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黄帝元妃嫘祖
美丽丝绸,谱写历史
丝绸代表了文明,也描绘书写着文明;它薄如蚕翼,轻如云雾,却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关于丝绸,《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记录了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庆贺,于是,黄帝命人将丝织成绢,又以绢缝衣,没想到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发明了桑蚕养殖和丝织技术。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延续几千年的基本劳作内容。因此,后世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奉黄帝为织丝的机神。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随着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锦的出现成为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这时,丝绸不仅仅是昂贵的衣料,还是奢侈的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一方面兼容外来的技术和纹样。与此同时,中国丝织业的重心也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共同组成了丝绸生产的组织结构,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但将“丝绸之路”拓展到三条,其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纺织品,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中国的丝织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织绣了光辉的篇章,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历史,它也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发展与进步,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不管是中国哪一段历史,都抹不去丝绸的影子。让我们一起跟着《中国历史密码》深入了解中国丝绸,了解丝绸历史。

为什么说我国是丝绸的故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和印染的国家,黄帝元妃嫘祖是最早发明养蚕的人,迄今为止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锦锈中华,衣被天下--早在公元四百年,绚丽的丝绸就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亚、欧、非各国,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所以中国在世界上又称之为"丝国"。中国的江南一带是丝绸的原产地,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全国的丝绸织造中心,所以又称"丝绸之乡"。江南的丝绸质地纯正、色泽优美、做工精致,有着"丝绸皇后"的美誉!
江南丝绸馆来自"江南织造之首"--苏州,以宣扬中国丝绸文化、表现丝绸精粹为宗旨,用展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丝绸的起源、发展和工艺流程。丝绸馆内洋溢着浓郁的古江南文化意蕴,风格清新典雅,加上能工巧匠们现场的缫丝、缂丝、堆绣、刺绣表演及量体制衣、现场拉制蚕丝被的特色表演服务,使游客在购物的同时领略丝绸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游客光临我馆时,我们有英文、日文、韩文等语种的讲解员带领其参观。
一、丝绸的演变史和家蚕的生活史(标本)
二、缫丝、缂丝表演,介绍丝织品的分类(实物、机器)
三、现场拉制蚕丝被表演,介绍蚕丝被的优良品质和特殊功效(实物)丝绸馆内附卖品部,品种繁多,囊括八大类织物:绫、罗、绸、缎、绵、帛、绒、纺,产品包括各式真丝内衣、外套、唐装、功夫衫、童装、旗袍;真丝及蜡染面料;手工丝毯;手工蚕丝被;单面绣品壁挂;丝巾、领带、千禧包、中国结、中国娃娃及各种民族风格的小礼品。我国丝绸产地,与蚕丝产地基本一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为我国最大丝绸产地,产量占全国一半。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湖州,称为三大绸市。其次有绍兴、南京、嘉兴,镇江和常州等。四川盆地是我国第二丝绸产区,生丝产量仅次于浙江。第三大丝绸产区在珠江三角,以纱绸为主。
中国的古丝绸之路是以中国的丝绸出口东亚,中亚乃至欧洲而闻名于世的,而中国的丝绸原产地就在江南。
国,中国古代就是丝绸之乡,有丝绸之路。
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古丝绸之路就是明证。
在《蜀图经》、《搜神记》、《泰初蚕马记》、《神儿忘》、《承平广忘》等资料中都有故事记载。
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发现桑树上有一只蚕侧吞着丝把自己包裹伏回,她因而从中蒙到了启示,遂初学官育蚕,乱丝茧以求衣服,前果其传养蚕之法,泽被后代,故众人尊祀为神,谓之后蚕,便最后养蚕者。
相传在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儿之父被人掳往,只剩所骑红马返回,其公悲伤之至,起誓讲:
谁若能将其妇救失师借,就把儿女许配取他!这时旁边的红马闻言俯地少啸,遂摆脱缰绳奔驰而往,没功多少地,文马即载着其父返回野外,而其公睹此却正悔,不再说起娶父之事。
从此,红马全日嘶叫不起,其父狠了狠口,即弃箭将马射宰,并把马皮剥高晾在院子表。
姑娘睹此情景,口外无愧,而这马皮却忽然飞伏将她舒走,不翼而飞。
数夜前,野我在一颗树上找到了这位姑娘,只睹这马皮还牢牢天包裹着她,而她的尾未酿成了马尾的样子容貌,匍伏在枝上,嘴表吞着明晶晶的粗丝,包缠着本人。
起初野人将其主树上弃回豢养,养蚕吞丝、结茧缫丝的历史即从此合初。
果那位姑娘非在树下损失生命的,起初己们就把这种树称之替桑(便丧的谐音),又由于它老是用丝回环绕纠缠本人,你是否还会想象我长发的那一慕美丽呢裤,所以大师就把它叫干蚕(弃缠的谐音)。
为感谢这位姑娘给人们带去丝绸锦衣,前众人们把她尊为蚕神,称其为马尾娘或马头神。
在江北蚕区己们借称她为蚕花娘娘、马叫王菩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制丝织绸的国家,江南也一直是中国丝绸业的重要产地。蚕丝被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从唐朝起蚕丝被就一直被视为江南贡品。虽然蚕丝被出自纯天然,绿色环保,具有其他被子无可比拟的使用性能,但由于原料、制作工艺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不能普及,仅仅成为皇宫贵族的奢侈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蚕丝被已在民间具有良好的口碑,但价格和制作工艺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仅仅是丝绸行业中一个极小的分支。作为一家杭州本土企业,瑞得寝具自1998年创业之初就深谙蚕丝的珍贵价值,在中国丝绸业渐入低谷之时,秉承古人精髓,以传统的蚕丝被作为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领域,开辟了中国丝业发展的新景象。
因为早期只有中国盛产丝绸。是通过历史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的。
我国的丝绸织品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很了不起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和非常好的纺织技术,能够用很复杂的工序织出各式各样的丝织品。解放后我们挖出许多丝绸和其他纺织品,这些东西在泥土里埋了上千年,可保存完好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可以在黄河流域广泛的进行。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公元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传说几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工作的僧侣将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从中国带出,并辗转到达君士坦丁堡。虽然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随后的拜占庭人确实发展了丝绸编制技术,在皇宫庭院内设立蚕室和缫丝机,为皇帝服务。当时拜占庭所有的土产丝绸大多被皇室成员享用,剩余的材料也能以一个高昂的价格卖到市场上。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晚清时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中国丝绸更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中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中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关于纺织的历史

需要有很系统的解说,可以追加分的。
中国的纺织、刺绣技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远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就懂得用麻、葛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织,公元前十六世纪(殷商时期),产生了织花工艺和“辫子股绣”,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以后,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纱,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对世界文明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轩辕黄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发现了蚕在桑树上吃桑叶,而且蚕结成了茧,于是她把蚕茧摘下,抽出蚕丝,织成丝绸穿在身上,并传授养蚕抽丝的方法,被后人供为蚕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和发明丝织的国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已经很普遍。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中均出土玉蚕。殷虚出土的青铜器上常常发现有细密的平纹绢和菱形图案织物的印痕。殷商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利用自然界生长的桑树资源养蚕,利用蚕丝织绸,但数量甚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日益增长的衣着需要,人们便设法通过人工栽培桑树来扩大养蚕的规模,以提供更多的衣着原料。周代时家蚕的养殖在黄河流域已经很普遍。在《诗经》里面,《大雅》和《豳风》、《秦风》、《卫风》中均出现有关桑、蚕及丝织的诗句。根据《诗经》和《左传》、《仪礼》等书的记载,这时不但已有“蚕室”,进行室内养蚕,而且还有蚕架、蚕箔等专门的养蚕工具和缫丝设备。以后历代古人们开始逐步注重桑叶的质量,改良桑树品种以适宜蚕的生长发育。古人们还选择优良的蚕种以提高蚕的质量。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是最早的丝织品,所用的丝均为家蚕丝。织物的经密为每厘米52根,纬密为每厘米48根,每根经纬线由至少20多个蚕茧缫成,丝缕平直。在同一遗址还发现索绪帚状的草帚,证明是当时的缫丝工具,缫丝要先用沸水煮茧,把丝胶脱去并散出丝头,然后抽成丝线,因一根丝线太细,不牢固,所以一般是同时从几个茧子上合抽成一缕丝线。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发展为手摇缫丝车和脚踏缫丝车,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缫车分南北二式,构造科学,使用便利。
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西方有了文化交流,公元六世纪后,西方国家陆续学会了养蚕技术。
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使蚕子孵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重,经过桑叶饲养30-40天,蚕成熟前长7.5-9cm。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贵族墓葬中常以玉制的蚕作为随葬品,证明三千年前,中国人民已经十分重视养蚕丝织,这是1953年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一件雕啄成形态逼真的玉蚕。
195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墟出土,距今3000多年,上有细绢遗痕,这是因为这件铜 片当时是用细绢包裹,绢腐烂后留下了痕迹。反应当时缫丝和织绸技术都已达到很高水平。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铜制的礼器,这把铜戈是“曲内戈”,其正反面都留有平绢和麻布的痕迹,在戈把的正面还保留着清晰的雷纹条子花绮的痕迹。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慢慢的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的毛羽,进行撮、绩、编、织成粗陋的衣服,由此发展了编织、裁切、缝缀的技术。人们根据撮绳的经验,创造出绩和纺的技术。绩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极细长的纤维,然后逐根拈接。这是高度技巧的手艺,所以后来人们把工作的成就叫做“成绩”。
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就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物中,发现了石锥。山顶洞人遗物中存有公元前1.6万年的骨针。骨针是引纬器的前身,是最原始的织具。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使用骨针引线是纺织工艺的一项重要进展,它把纬线穿于针孔之中,一次性的将纬线穿过经线省去了逐根穿引的烦琐,大大提高了功效,骨针引纬的发明,开创了腰机织造的先河。
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结品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易·系辞(下)》记载了传说中的伏曦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目前所知最早的编织实物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具今7000年的芦苇残片,纹样为席纹,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纺织印痕有蓝纹、叶脉纹、方格纹和回纹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将编结技术用于制作服饰,《淮南子·汜论训》称“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说明当时已经用麻作衣料。这种网罗式的衣服虽然简陋,但服饰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编织工艺的精进,为纺织技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纺坠是最古老的纺纱工具。有的用兽骨制成,也有的由拈杆插在纺轮中间形成的。纺轮有石质、骨质、陶质和玉质等,形状有圆形、球形、锥形、台形、蘑菇4和齿轮形等。早期的纺轮比较厚重,适合纺粗的纱线,新石器时代晚期,纺轮变的轻薄而精细,可以纺更纤细的纱。纺坠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由于纺坠纺纱效率较低纱线的拈度也不均匀,因此出现了根据纺坠工作原理制作的单锭手摇式纺车,由一个锭、一个绳轮和手柄组成。纺车的使用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并根据织物的要求,纺制粗细不同的纱线。经过不断的改进,单锭改为多锭,手摇改为脚踏,脚踏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元代出现了脚踏五锭麻纺车,每昼夜能纺二斤纱。还有以人力、蓄力或水力引动的大纺车,有三十二枚纱锭,一昼夜能纺一百斤纱,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才制出“水车纺机”,比中国的水转大纺车晚了几个世纪。
为陶制和铜制,是早期的纺织工具,由缚盘和缚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园孔是插缚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缚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缚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在纺缚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缚盘垂直的方向(即缚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缚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缚杆上即“纺纱”。
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用于纺纱,用脚来操作转动锭子,脚踏复锭纺车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又叫腰机。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纺织贮贝器盖上铸造了一组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席地而织的形象。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
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更多的组,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据《西京杂记》载: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蹑”,这么多的综蹑织造起来十分烦琐,到了三国时马均“旧绫机丧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改六十综蹑为十二综蹑,采用束综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要求编织而成。上机时,脚子线与提升经线的纤线相连,此时,拉动耳子线一侧的脚子线就可以起到提升相关经线的作用。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东汉王逸《机妇赋》中,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来形容织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纵提花机的场面。
提花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现代电子计算机发展中程序控制与存储技术的发明有启示作用。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

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其它参考http://61.185.29.27/FZGY/UploadFiles/fzs.files/frame.htm#slide0008.htm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
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
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考古学资料来看,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纺织技术,如发现的陶制纺轮、骨质纺轮等以及一些麻布残片。而从此之后历代的纺织技术不断发展,日渐成熟,到了封建社会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更是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精湛,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物等,汉代著名的蜀锦就是一例。后历经汉唐至宋元明,中国的纺织技术更是成就非凡。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锦除了蜀锦外,还有宋锦、云锦、壮锦。

中国最早的蚕丝和丝绸织物成品分别是在哪里发现的?

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有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炭化的绢片,经测定距今约四4700多年,这是发现的中国南方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这块绢片呈黄褐色,为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均由20根单蚕丝并合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为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45根。据此推断,当时可能已有原始的织机。

而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有浅绛色罗,组织稀疏,这是北方最早的蚕丝。

它拥有5600多年历史,被公认为发现最早的丝绸织物,长见识了!

文章标题: 青台遗址发现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和北斗九星天文考古实证,这对人们了解历史有何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6974.html
文章标签:这对  实证  北斗  遗址  考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