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盛世”时期有哪些?虚假的盛世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盛世有很多,笔者今天就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来展开讨论,至于虚假的盛世,其实统治者吹捧自己的统治,所以“造假”其实也实属正常。李世民作为贞观之治的创立者,他篡改历史可以说大家心知肚明,比如说他就曾经篡改过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再说这康乾盛世,如果说康熙和雍正治理期间还勉强称得上是盛世的话,那么乾隆治理期间大清明明是在走下坡路,但是也称之为盛世就有点令人唏嘘了。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贞观之治吧,为何称之为贞观呢?其实这里也是大有讲究的,贞观是天地之道的意思,也就是用正道示人。无论是贞观之时的史书还是后世对于贞观的评价,都是认为这一段时期经济繁荣,朝堂上政治清明。还有历史记载,说在这段时间,百姓要是外出,无论是探亲还是游玩,即使是时间长达几个月都可以做到不闭户。由此可以看出来贞观时期治安多么好,不仅如此,而且还记载那会粮食多的都吃不完,即便是外出几千里,都可以不用提前准备粮食。
但是实际上,贞观时期经常会有经济危机,而且那会粮食便宜也不意味着经济繁荣,因为无论粮食是卖的便宜还是卖的贵,都会伤农。并且当时唐朝虽然很多土地肥沃,但是实际上并不适合种植粮食。李世民是一个特别粉饰太平的人,所以在他治理时期是个假盛世其实也情有可原。
说完了贞观之治,我们接下来再说说康乾盛世吧!这其实更加是一个假盛世,暂且不说雍正时期政治严苛,就说这个时间大清闭关锁国而且还大兴文字狱就能看出来这个时期本就不是盛世。假使没有闭关锁国的国策,那么清晚期也就不会那么落后,康乾盛世真的是统治者吹捧出来的盛世。
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强大,文化最昌盛,疆域最辽阔的盛世,也是最有实力的盛世。最虚假的当然是人口逃亡过半的“汉武盛世”和“朱门酒肉臭,路上冻死骨”的“开元盛世”。
历史上的盛世有“开元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等,虚假的盛世就是表面上是盛世,但实际上却是民不聊生。
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其实有唐代李世民时期还有宋代和元朝,虚假的盛世主要是有一些人夸大了这个朝代的实力
历史上的盛世时期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当时唐朝经济极度繁荣,很多其他国家来向唐朝学习。
古代历史上典型的党派事件有何异同?
今天,边肖为大家做好了准备:分析历史上典型的党派纷争。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党争”一词是古代封建王朝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虽然现代性在中国被弱化了,但常说帮派、党派追求个人利益;在国外,这种情况还是经常发生,尤其是选举年。当所有政党为了谋求共同的或个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互相攻击时,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就像演戏一样,却很少涉及自己的生活。
在中国古代,党争的言论总是贬义的,过程是血腥的。党内斗争的结果是,官员被流放,党的领导人被斩首。党内核心人物的兴衰与政治利益集团有关。另外,政党斗争的演变,从最初的周朝的集中到朋党之间的斗争,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
繁体字“当”就是“当”,是个常用字,而“当”是个生僻字,只作为姓氏使用。“当”字由“上”和“黑”组成。“当”字解释为“侵不鲜”,即侵不清。:“让五者相比较,互相保护;五是最好的,让他们相爱;鲁是一家人,所以葬在一起;这五家在一边,这样可以互相拯救;这五个政党是国家,这使它们相互匹配;这五个州是城镇,使它们变得友好。”:“五百是党。方,常也。聚在一起的长辈也是受人尊敬的。”可见“党”首先指的是亲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所以党首说。
后来“比”和“党”都引申为集会。党显然比“毕”强大得多,但它们都是贬义的,比如“毕周”、“党的亲信”。所以现在有人形象地把“聚会”比喻成“几个穿黑衣服的人聚在屋里”,当然是牵强附会。1956年通过简化字方案,将“党”中的“黑”字去掉,改为“子”。也可以说是由“尚”和“兄弟”组成,意思是两兄弟一起商量事情,这是题外话。
春秋时期,党逐渐成为一个小团体。:“不逾时,不与人交往,不昧而张扬,古汉语也。”,所谓“比周”,比同党,也指聚在一起,周是合群的。说:“君子不比周,小人不比周。”这就意味着君子不搞任人唯亲,但是门当户对;小人不合群,相互勾结。后来,他们用“对比周”来形容任人唯亲。
对周有害的亲信古人早就警告过《说文解字》:“诸侯若多于周,掩其美,扬其恶。”:“众人比周多肩逼,先贤远隐。”,“战国政策
1:“不到一周,就有生命危险;如果你分裂了,你就安全了。“由此可见,如果任人唯亲,掩人耳目,火上浇油,就会威胁到统治者的权力,而如果能使诸侯相争而不是任人唯亲,那么这就是统治者的治国之术。
所以从古至今,党争与统治者的权力分散和软弱有很大关系。春秋时期,周诸侯国的封建意识很强,所以即使有比周更好的小人、朋党搞私事、独霸诸侯,也不得不在名义上尊重周王和诸侯。诸侯国的贵族是由诸侯国任命的。如果他们组成一个政党,他们就不能得到诸侯国。统治者拥有固有的权力。所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分合合,大臣之间也有一些任人唯亲,但也不能兴风作浪。
到了汉朝,秦朝统一后,汉朝取而代之,所以周朝的封建制度对人的影响很弱。汉初,刘邦逐渐铲除威胁统治的大臣,并逐渐分化自己的子弟。这个时候皇权稳固,大臣们自己都危在旦夕,更别说任人唯亲了。
然而,吕后开局不利。即使刘邦说“若不是刘,封王不可”,他还是我行我素,大臣们只能拍马屁。从此,财团成为一种潮流。并且随着王朝的建立,这个国家的缔造者的威望和影响力逐渐消失。世袭后代的结果是皇权变得越来越脆弱,为其他集团觊觎权力打开了缺口。
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是典型的“碧州”群体。太监更肆无忌惮。由于大多数皇帝都是早年得势,所以不得不依靠宦官来维持政权或者依靠宦官来决定自己的“权利”。因此,宦官等“变态人格”群体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权力中心。但是皇权自然不甘心,于是打封党的灾难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但在当时,即使有“同党”二字,也只能称之为同类,不能称之为同党,因为大多数大臣反对宦官是为了捍卫皇权,而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合伙。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一帝一臣,朝代权力日夜更迭。所以大臣学者无所适从,很多只能追求超验玄学来寄托理想。因此,在那个时期,文士也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但他们不能干涉统治者的权力中心。所以,纵观魏晋南北朝,很多法学教师都是因为“任人唯亲”的罪名而被杀,但大多数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任人唯亲。
到了唐代,真正的朋党开始出现。这和汉朝差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唐太宗在文学和治国方面武功辉煌,皇权强大。所有朝臣都只能服从命令,很难谈成为一个政党。同样,类似于吕后,武则天出现了,然后历史进入了一个循环。
武则天比吕后聪明得多。吕后只干涉政府事务,而武则天擅长权威和统治世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杀害唐力的子女导致了唐力人才的下降,削弱了唐力皇权的影响。唐玄宗以后,很多皇帝或病或弱,为大臣们贪图权力创造了条件。
但当时皇权稳固,除了李没人敢染指,大臣和宦官只能争夺执政权,于是朋党开始正式形成。其中,“牛莉党争”最为兴盛。牛僧格和李宗敏领导的牛党与李德裕领导的李党和秦征的斗争,始于唐宪宗时期,止于唐玄宗时期,历时近40年。其中,宦官的集团势力不时显露,甚至影响党内斗争的走向。
与牛莉的党争源于门阀制度的文化影响。虽然隋唐开了一个秀才,但是魏晋以来门阀制度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政治观点上的相互攻击。其中牛当是一个新兴的文人出身的平民地主,李当是一个门阀后裔的官僚。李当提出“重用官宦之子”、“攻击学者”;牛党出来了,认为人才是唐朝的立国之本。从最初的争论到后来的降职,双方针锋相对,互相排斥,所以很多有才华的人被困在其中,任由命运摆布。
牛立邦和牛立邦的斗争虽然以牛立邦离开中央而告终,但没有分出胜负。从唐朝最初的统治开始,就造成了不可修复的裂痕,对后世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唐文宗说:“除了河北来的贼,很难和朝廷做朋友。”王善曰:“朋党之兴,始于君子,而不为坏人所败。在于伤害社区和人民,他们永远不会死。”。党争的结果是唐朝统治者的权力被削弱,缓冲区被分割,各自为政,最后不得不结束。
到了宋代,党争愈演愈烈。但这并不完全是唐代门阀制度与进士阶层的斗争。由于科举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大多数官员天生就是学者,这就转化为对朝廷统治策略的政治观点。到了宋代,宋初虽然有政治纷争,但实际上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的。
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起,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改革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保守派相互争斗、相互指责。新旧党争前后五十余年,对北宋政治影响巨大。但是,看看新旧党争。都是君子之争。为了表达自己对变法的政见,王安石“洗耳恭听”。但被称为“窦相公”的王安石急于求成,不顾渐进改革的需要,顺势而为,以为有了皇帝的支持,就能事半功倍。但是不知道是被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神皇后反对的,所以欲速则不达。最后,因为新的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新旧党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后来的宰相往往对人缺乏宽容,更谈不上绅士风度,还会进行个人报复。因为民扰,法规不断变化,官员迟早要被降职,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亲信之间也相互分裂,完全脱离了党,变成了对个人的报复。
比如苏轼为首的蜀党与程颐为首的洛党之争,因为苏轼出身文人,程颐出身布衣;苏轼豪爽不拘,程颐刻板教条;不过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老学生也不少。因为他们不打交道,导致他们的学生和弟子互相竞争。结果都被降职了。苏轼最终被贬儋州而死,而程颐官职被夺,死于洛阳。
北宋灭亡后,南宋延续北宋党争遗风,争权夺利,反对异己。但从表面上看,是从变法之争变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总的来说,主和派占上风,主战派处于弱势。由于党派之争,南宋摇摇欲坠,最后死在蒙古人的铁骑之下。
明朝的党争总是伴随着历代王朝,是历代王朝中最为血腥的一次。先从洪武时期的淮西与董哲之争说起:然后,在钟颖、代宗更替中,景泰大臣逆袭;直到嘉靖年间的“大礼”,皇帝一方的老臣们忍无可忍的左舜门事件,以及后来的严党治天下,迫使徐阶等“王雪”大臣“倒严”小人的手段;一直到万历以后的三代,朝廷内部的党争在宣、昆、齐、楚、浙等地区轮番上演,直到天启王朝最后演变成燕国党和所谓党之争。由于双方的不断斗争、各派势力的变化和反击,朝廷的统治权力被瓦解,朝廷的权力被削弱
到了明代,党争往往不是朝廷官员的针锋相对,而是官民相互制造舆论,士人参政议政的风气由此开始。明朝的党争与前代不同。以前这只是贬官,放弃流放。到了明朝,它没有停止沉沦,甚至连个性都被破坏了。明末严党残酷镇压党,很多党员被迫害致死。明朝党争的结果,政治就像摆设一样,人民生活并不太平。所以明末崇祯皇帝死的时候,哀叹“臣皆有错”是很有道理的。
清朝建立政权后,我们对明朝灭亡的教训保持高度警惕。第一,警惕汉人的党派性,提倡文字狱。对于可疑的当事人或线索,立即以高度的零容忍态度进行打压。砍头偷盗财物是小事,有时会毁了九族人民,所以官员大臣们对自己的言行都很谨慎。至于亲戚权贵,一点也不弱。只要他们觊觎皇权,就会被一一斩断。所以在清朝,党争很少发生。然而,旧学生在官员中的纠葛愈演愈烈,形成一股黑暗的洪流,逐渐侵入统治者的根基。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大清帝国迅速崩溃,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宣告结束。
最后,从先秦时期,也就是与周相比的任人唯亲、任人唯亲,到汉代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之争,到明朝针锋相对、血腥屠戮,再到清朝,也就是从明朝走向黑暗、官员贵族的背叛,可以说任人唯亲的斗争贯穿了人类历史,这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不可避免。
但有些朝代的一些官员,纯粹是政见不同的君子之间的纷争,并不惹事;另一方面,有人泄愤,报复,铲除异己。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所以不怕争论,只怕变成政党甚至小人。这是社会的悲哀!
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怎么灭亡的?史上第一个男皇后是谁?
南北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朝代了,它是存在于东晋和隋朝时间的一个分裂朝代,南朝和北朝一共203年,中间各有朝代更迭,但是长期持对峙的局面。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南朝的陈朝,从建国开始到最后灭亡仅仅存在三十多年。而陈朝灭亡的主要愿意就是在开国皇后陈霸先之后的几位皇帝都是十分昏庸无能的。甚至历史上第一个男皇后韩子高也是出现在陈朝。
南朝的侯景之乱让南朝彻底陷入了混乱当中,陈霸先就是在这个时候出手一举改变了南朝苟延残喘的局面,但是这时候的南朝也是穷途末路了。侯景被杀之后陈霸先也并有停下来征战的步伐,因为这时候的南朝腹背受敌,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终于在陈霸先打败了北方的一些政权之后才建立了陈朝,但是他仅仅在位两年时间就病逝了。
而陈朝的第二位皇帝就陈蒨,这个皇帝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皇帝。因为他要立为皇后的韩子高是一个长相十分漂亮的男人,虽然说中国古代对于龙阳比较开明,但是立男人当皇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不过陈蒨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让南方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同样的,他在位时间很短,难以挽回南朝颓败的大局。
陈朝的后主陈叔宝就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昏君了,他在位期间不问政事,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因为十分宠爱妃子张丽华等人,于是修建了三座十分豪华的宫殿,整天在里面吃喝玩乐。并且他手下的大臣也基本上都是没有用的文官。而这时候北方的隋朝却渐渐强大起来了,并且做好了吞并南朝的准备。正是在这样隋朝强大而南朝有昏君统治的背景之下,南朝灭亡了。
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陈朝,虽然只有短短的32年,但是他却经过了5位帝王的统治,直到陈叔宝继位的时候,最终被隋朝所灭。而关于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而另一个昏君直接就提出要立男皇后,而皇后的名字就叫做韩子高。
在南朝时期,出现了有名的“候景之乱”,而这场战乱直接导致了南朝彻底变成了有名无实的朝代,在这个时候,陈国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率领部队投靠湘王,共同讨论如何争讨侯景,于是将奄奄一息的南朝,从生死边缘又拉回来了。而陈霸先也是一个极其有野心的人,当候景被陈霸先打败之后,他就立刻与湘王反目成仇,就直接建立了陈朝,而刚刚建立的这个朝廷因为面临着北方政权的入侵,即使当了皇帝,他也还要亲自征战,当终于局势得到好转的时候,还没有享受到两年的福气,就已经病死了。 而他死的匆忙,他的子孙在他死后继承皇位,因为不懂得为君之道大都成了昏君,从而加快了陈朝的灭亡。而关于那个要立男皇后的皇帝,就是在陈霸先死后上任的第二任陈朝皇帝,可能连陈霸先也没有想到未来继承皇位的君王竟然是个同性恋。而这名昏君他想要立的皇后韩子高,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美男子。而昏君这样的行为,无疑会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而他昏君的名声也会因为这位男皇后变得更加臭名远昭,奈何人家是真爱,于是不顾外界的反对,毅然迎娶这位男皇后,后果就是没有继位多少年这名昏君就下台了。到了南北朝的后期,隋文帝杨坚的实力不断增强,在隋朝开皇8年的时候,隋文帝征讨陈国,只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就被隋朝给灭亡了。
最后一个朝代是被宋匡胤打败的,然后就灭国了,第1个男皇后是萧太后的老公,据说叫叶绿杰。
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在经历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后,就被强盛的北攻打,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史上第一个男皇后叫韩子高。
南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外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击,国内的百姓生活也是苦不堪言,所以最后会导致灭亡,韩子高是历史上第一个男皇后。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经历是大起在落的?
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的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蒙古帝国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滁县)。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为前锋,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半)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朱元璋气极,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连尸骨都烧成灰。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统一。
汉朝,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又叫前汉,
汉刘邦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2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3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4孺子(刘婴)(公元5--25年)。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5淮阳王(刘玄)(公元?--25年)。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6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个帝王,就是王莽,为起义军所杀)(公元前45--23年)。汉元帝皇后侄,大司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为起义军攻杀,
每个朝代都可以说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最后又湮灭历史里。其中秦朝统一中国,后期起义不断,汉朝有两汉,文景之治,北据匈奴,后来黄巾起义变成三国混战,唐朝就不必说了吧,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
我个人看法应该是汉朝。西汉东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共426年!中间有王莽篡汉改国号的15年。
个人觉得是元朝,从当初的横跨欧亚大陆过城必屠到最后被朱元璋赶到漠北,而且内部分化严重导致兄弟相残
文章标题: 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颠覆最为可惜 非统治者之过而被颠覆的朝代有哪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