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十一家注孙子》,中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这个太一遁甲是什么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时间: 2023-07-23 22:01: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十一家注孙子》,中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这个太一遁甲是什么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留给姜维的兵书是什么?

诸葛亮留给姜维的兵书是什么?现在有卖吗?或者网上有看吗 ?rn都说诸葛亮料事如神,那么为什么他没料到刘禅会丢江山呢?
《兵法二十四篇》是诸葛亮留给姜维的那本书,现在应该又卖的/网上也有看啊:兵法二十四篇——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视听第三 赏罚第十 将苑之兵权篇
纳言第四 喜怒第十一 将苑之逐恶篇
察疑第五 治乱第十二 将苑知人性篇
治人第六 教令第十三 将苑之将才篇
举措第七 斩断第十四 将苑之将器篇
考黜第八 思虑第十五 将苑之将弊篇
治军第九 阴察第十六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线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视听第三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闻,则枉者不得申,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天听。」此之谓也。
纳言第四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淫生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蒌似瓜,愚者实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惟明君治狱案刑,问其情辞,如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刑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沉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及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道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号好恶而民之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乃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於国,国之将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存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经云:「不贵难德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壁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毂,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骈出入,袍裘索泽,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举措第七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贤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於君,明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达其贞,士慕玄纁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 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采利,送故待新,夤缘徵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治军第九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雠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於 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 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 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 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 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 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 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 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 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 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 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 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则 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 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 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 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 ,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 ,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 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 ,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
赏罚第十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人国之五危也,赏伐不明,教令有 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 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 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 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工,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 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 狱,廉平可使赏赐。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 ,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 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 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地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 间,必明其类。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喜怒之际, 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 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 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 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 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
治乱第十二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 ,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 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网则纪张,理 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外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 ,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 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 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 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队,各有其 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 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进。闻鼓 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三鼓 ,举其黄旗,则为方阵;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五鼓,举 其黑旗,则为曲阵。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 ,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 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 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 ,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 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乡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阵,三鼓起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 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斩断第十四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 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 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 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 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 ,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 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 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者,以获其 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物不鲜,旌旗裂坏,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 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 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 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唤喧哗,无所听从,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 横,此为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 ,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 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思虑第十五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 ,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 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 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 ,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 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阴察第十六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 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 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 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 者烦,烦生於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 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 危者浅,履水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 远顾,赏罚者少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 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 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 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 不辨黑白,弃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 伤手,打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 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 之谓五德。
将苑之兵权篇
夫兵之权者, 是三军之司命, 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 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 不操 其势, 亦如鱼龙脱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势, 奔涛戏浪, 何可得也.
将苑之逐恶篇
夫军国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结党相连, 毁 贤良; 二曰, 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 三曰, 虚夸妖术, 诡言神道; 四曰, 关察是非, 利以动众; 五曰, 伺候得失, 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 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 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 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 咨之以计谋而 观其识; 四曰, 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 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苑之将才篇
夫将材有九.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而知其饥寒, 察其劳苦, 此之谓人将 . 事无苟免, 不为利扰, 有死之荣, 无生之辱, 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 胜而 不恃, 贤而能下, 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 动应多端, 转祸为福, 临危制胜, 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 退有严刑, 赏不逾时, 刑不择贵, 此之谓 信将. 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 善固疆场, 长於箭戟, 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 驰射如飞, 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 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 志轻疆虏, 怯於小 战, 勇於大敌, 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 从谏如顺流, 宽而能刚, 勇而多计 , 此之谓大将.
将苑之将器篇
将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祸, 为众所服, 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 言词密察, 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将.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劳, 悉人饥寒, 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 日慎一日, 诚信宽大, 闲於理乱, 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治於下, 信义服邻国,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识地理, 四海之内, 视如室家, 此天下之将.

将苑之将弊篇

夫为将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贪而无厌, 二曰妒贤嫉能, 三曰信谗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犹豫不自决,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诈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
诸葛亮料到刘禅会丢江山了,所以他在他有身之年努力的搞了几次征讨,其实最后那次是很不成熟的。他自己也知道,但是没办法啊,所以想努力的征讨,可是就是太急于求成,所以失败,人算不如天算啊,他处心积虑的算计。确没把自己的身体给算进去,所以病死了。死了之前都还算计了一下敌人,就是司马壹。刘禅可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当时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就知道了。但是你仔细看看刘备死的时候说的话中,有种试探的语气:就是如果刘禅没能力,你可以自己做皇帝,当时赵云就拿着武器在旁边,如果诸葛亮有那么一点点意思当时就会死的。当时诸葛亮真是怕死了,急忙弄了篇出师表来表明自己的心态。从那时候开始,诸葛亮就已经败了。
应该是《将苑》把

全文如下:

将苑
旧题三国蜀•诸葛亮
●卷一
○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
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
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
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
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
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
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
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
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
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
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
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
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
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
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
以礼。
○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
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
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
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将骄吝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
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
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
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
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
之八恶也。
○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
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
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
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
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
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
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
孙矣。
○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
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
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
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
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
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
逆时,亦不逆人也。
○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
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
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
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
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
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
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
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
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
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
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
矣。
○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
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
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
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习练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
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
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
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
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
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
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
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
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
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
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
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也;八曰信,重然诺
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
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
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
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
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
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
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
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
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审因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
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
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
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
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
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
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
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
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
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
有天子之诏。”
○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
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
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宾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
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
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
为下宾。
○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
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
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
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
利以搏前击后。
○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
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
图,变速非虑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
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
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轻战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
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
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
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
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
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
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习,器械
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
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
之。
○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
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
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
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
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
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
后。丛战之道:利用剑楯,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
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
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
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
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
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
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
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
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
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
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
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
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
通。
○东夷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
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
击之,其势必克也。
○南蛮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
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
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
以内乱,则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
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
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
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
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
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
疾势县,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
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
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将苑
旧题三国蜀•诸葛亮
●卷一
○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
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
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
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
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
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
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
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
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
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
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
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
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
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
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
以礼。
○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
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
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
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将骄吝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
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
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
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
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
之八恶也。
○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
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
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
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
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
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
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
孙矣。
○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
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
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
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
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
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
逆时,亦不逆人也。
○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
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
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
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
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
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
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
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
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
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
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
矣。
○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
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
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
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习练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
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
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
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
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
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
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
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
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
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
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
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也;八曰信,重然诺
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
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
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
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
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
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
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
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
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审因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
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
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
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
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
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
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
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
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
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
有天子之诏。”
○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
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
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宾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
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
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
为下宾。
○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
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
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
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
利以搏前击后。
○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
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
图,变速非虑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
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
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轻战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
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
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
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
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
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
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习,器械
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
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
之。
○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
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
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
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
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
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
后。丛战之道:利用剑楯,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
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
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
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
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
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
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
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
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
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
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
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
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
通。
○东夷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
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
击之,其势必克也。
○南蛮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
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
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
以内乱,则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
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
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
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
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
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
疾势县,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
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
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我查过书!!!
好象是他写的一部兵书吧,名字忘记了。历史上根本没那个东西,只不过是罗贯中虚构的。
《三国演义》之中本身就有很多神化的东西,尤其是在诸葛亮身上。事实上他没这么神,更确切的说,他只是一个战略家,却不是军事家。司马懿和周都督虽然没他那么神,但是他们都是出色的军事家,所以诸葛先生六出祈山寸土未得,更令蜀国大伤元气。
再说了,就算他料事如神,他也只是个丞相,他也是凡人,总会死,阿斗是扶不上墙的泥巴,周围又有那么多谗臣,仅凭一个诸葛亮是根本无力回天的。
小说就是小说,不是历史。
<便宜十六策> 治国第一 君臣第二 视听第三 纳言第四 察疑第五 治人第六 举措第七 考黜第八 治军第九 赏罚第十 喜怒第十一 治乱第十二 教令第十三 斩断第十四 思虑第十五 阴察第十六

<将苑 > 兵权 逐恶 知人性 将材 将器 将弊 将志 将善 将刚 将骄 吝将 强出师 择材 智用 不陈 将诫 戒备 习练 军蠹 腹心 谨候 机形 重刑 善将 审因兵势 胜败 假权 哀死 三宾 后应 便利 应机 揣能 轻战 地势 情势 击势 整师 厉士 自勉 战道和人 察情 将情 威令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以上是诸葛亮兵书仅流传下来的两种,他传给姜维的现在无从考证
摘自《中华兵书宝典》ISBN:7807241632,定价:38元

奇门遁甲是什么?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本占卜用的书,但有的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还有的说“奇门遁甲”是修真的功法,但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戍,已,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戍同六已,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何为《奇门遁甲》?奇:是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门:是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方各有一门,为之八门;遁甲: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合称为《奇门遁甲》,它又分为天地人三盘,地盘:八卦加中五宫为九宫,天盘:八诈直符、腾蛇、太阴、六合、勾陈、朱雀、(白虎、玄武)、九地、九天和九星蓬、芮、冲、辅、禽、心、柱、任、英,人盘:是八门,再用天时二十四节气,以超接置闰之法,演定阴阳九局。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奇门遁甲起源传说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起源於四千六百多年前,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当时我们的祖先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一前所未有的场大战,蚩尤身高七尺,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而且会呼风唤雨;在战场上制造迷雾,使得黄帝的部队迷失方向。

有一天晚上,三更半夜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忽然,轩辕丘上传来惊天动地的声音以及非常强烈的光芒,惊醒了黄帝及众人。

於是大家匆匆忙忙的起床,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一支彩△自天空中缓缓下降;从彩△之中走出一位全身大放光明的仙女,仙女手上捧这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黄帝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制造指南车终於打败了蚩尤。

龙甲神章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於是黄帝要他的宰相风后把龙甲神章演译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后来经过周朝姜太公,汉代黄石老人,再传给张良,张良把它精简之后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

在我们小的时候,学校教我们说,我们的祖先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可是你们知道吗,福特汽车在研发过程中,动用了一百多个工程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后来在记载中国古科学的书上,找到指南车的制造方法,才找到答案,用变速齿轮解决汽车转弯时的平衡问题。你知道变速齿轮是什堋吗?你相信四千六百多年前的老祖宗有这种智慧吗?

根据前言的叙述彩△下降的时候会有轰声雷动,神光缭绕,天鼓大震。所以我们相信彩△是来自外太空或地球前古文明的飞行器,降临地球,把这神奇的学问传授给轩辕黄帝,然后经过先贤的演化成奇门遁甲流传至今。

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的演译过程中,用八卦记载方位,用十天干隐其一,配九宫记载天象及地象之交错,用八门记载人事,用九星八神记载周遭的环境。有时间,有空间,充分的表现出古人宇宙观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影响我们吉凶祸福的不只是地球空间慨念的方向,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去秋来,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是宇宙星体随著时间变化的运转结果;相同的空间、方向,在不同的时间,以宇宙观来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奇门遁甲是宇宙宏观的学问,有时间,有空间的观念,是一种研究时空动力的超时代学问。

三、奇门遁甲的现代功能及运用

因为奇门遁甲是一种时空交替的磁场表现,以前封建时代皇室用以来遣兵调将出奇制胜。现在我们则用以推算出某个时间的吉方,来增加事情成功率。

如求财,考试,求职,索债,求医,出国旅行,博戏战斗,围捕盗贼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奇门遁甲用时盘来占卜推算事情更是出神入化,快速又准确。如果研究的人能够掌握其中奥秘使用起来那是神奇非凡。当然,除了以上叙述之外奇门遁甲还有很多其他用途,端看使用者巧妙不同。

四、奇门遁甲八门吉凶

所谓八门是指奇门遁甲跟据八卦方位所定的八个不同角度。

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各有不同的代表意义。

(1)休门

求财、婚姻嫁娶、远行、新官上任等诸事皆宜。

休门的气比较轻松,故很适合出外旅游或非正式的商业 活动。

(2)生门

谋财、求职、作生意、远行、婚姻嫁取等诸事皆宜。

生门有生生不息的意思,故最适合求财作生意或有病求医。

(3)伤门

伤门意为破坏的磁场,若强出伤门易见血光,故一般吉事皆不宜。

但很适合钓鱼打猎、博戏、索债或围捕盗贼,利刑事诉讼。

(4)杜门

杜门有隐藏的意思,适合隐身藏形躲灾避难,其於诸事皆不宜。

若要躲起来不让人发现杜门最适合。

(5)景门

景门是八门之中除开休生三门之外另一吉门。

景门最利考试、广告宣传活动、远行婚姻嫁娶等皆宜。

(6)死门

死门最凶,除吊丧捕猎之外其馀诸事不宜。

(7)惊门

惊门有惊恐怪异之意思,若强出此门易遇惊慌恐乱之事,利民事诉讼。

(8)开门

宜远行,利求职新官上任、求财、婚姻嫁娶、访友、见贵人。

不宜政治阴私之事,易被他人窥见。

五、八门应用篇

奇门遁甲八门开、休、生三门为三吉门,一般求财出行婚姻嫁娶皆宜, 将八门应用加以举例说明。

注:

所谓出吉门系指往当日吉门的方向行走15分钟以上才会有效果。如吉门在西方,就必须先往西方行走15分钟以上,才可转往目的地,若目的地本来就在西方,则可以出门时直接前往。

◎求财用生门

例如:

民国88年10月21日(国历)星期四,丙午日,应为在6月22日(夏至)之后,故用阴遁。 查阴遁丙五日生门在西方,此日往西方去作生意求财、买卖股票、买彩券、推销产品等都会有不错的效果或听到正确的消息做出正确的决定。若有人身体不好或觉得运气不顺,可以每天早上选择吉方做出门遁,则可令身体建康运气顺利,若确实做到大约一星期即可见到效果。

◎考试用景门

例如:

民国88年7月1日(国历)星期四,甲寅日,查阴遁甲寅日景门在北方。若参加考试,可於早上出门时先往北方行走15分钟之后再往考场,在考场休息时间也尽量呆在考场的北方。

◎索债用伤门

若有人被他人欠债难讨,可用伤门力量催讨。

例如:

欠钱的人住在我们的北方,则可找伤门在北方的时候打电话或前往索讨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孤虚法

原文:

九天玄女曰:此法背孤击虚,一女可敌十夫,取击对冲之方是也,万无一失。

用法:

古时用於出征,现今一般用於战斗博戏,如各类比赛,牌局,均能百战百胜。

例如:

甲子日子时至酉时,孤在戌亥,戌亥在西北方,这段时间坐西北方大胜。

六、奇门九字诀

抱朴子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此九字长念之,无所不避。

◎奇门九字诀用法:

口中常念此九字,可以驱吉避凶,运气不好可以转运。

如出门在外,上车前,搭船前,念此九字,亦可保平安。

在外住宿若怕房间不乾净,念此九字,诸邪不侵,可保一夜安眠到天亮。

七、四纵五横法

此法可以趋吉避凶,令心想事成。

如欲找停车位,可以剑指对空书四纵五横,再於其中书"停"字,十次有九次会成功。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 │ ◎ 书入意念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四纵五横法施法要诀:

左(手)捻天罡,右(手)捻剑诀,以右手剑指空书四纵五横,口念奇门九字诀,口念一字,手画一笔,最后再在中间以意念输入你的愿望。

◎找停车位的方法

车子要到达目的地前五分钟到十分钟,心想希望停车的地方,以剑指对著方向盘,画四纵五横,口念奇门九字诀,再写个"停"字,就可以找到停车位。

◎读书增加记忆力的方法

对著所要读的书本用剑指画四纵五横,可增加理解力及记忆力。

◎考前猜题

愈接近考试,一面对书本愈不知道重点在那 ,以剑指对书本施四纵五横法,然后随意翻开书本,是第几页就读那一段,重复这个动作,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案例:

曾有一位林小姐应徵工作(电脑资讯相关行业),考试前一天用这个方法,结果第二天考卷一发下来,竟然有百分之八十是昨天所读到的。

◎美梦成真的方法

把梦中情人的名字,用红笔写在黄纸上,再画上四纵五横,摺好放在枕头下,很快就可以美梦成真。

◎心想事成的方法

把你的愿望用红笔写在黄纸上,画上四纵五横,摺好放在枕头下,很快就可以心想事成。

◎睡不好怎堋办

用红笔黄纸画四纵五横,再在中间写个"安"字,可令一觉到天亮。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安│ │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增加考运的妙法

以剑指在准考证上空书四纵五横,并在其中写个"景"字。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景│ │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生活上的妙法之一

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被鱼刺 到喉咙怎堋办?此时以剑指对著喉咙画四纵五横,再写个"妙"字即可。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妙│ │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注意事项:

此法最是殊胜,杀伤力亦强,故使用时宜心存善念,避免伤及无辜。

施法前务请先默祷"弟子某某因故施法,为免伤及无辜,敬请无冤无仇者先回避"。

◎增加人缘的方法:

把床移至阳宅延年方(见阳宅篇),可以让你早日结成好姻缘。

八、遁甲出行诀

此法至诚闭气吸东方生气一口,吹在手心,右手剑指,写在左手心上,握拳,书字即行,百步不可回头。

(1)见官书"天"字---见主管或主官

(2)求婚书'合'字---用於男女朋友交往时

(3)市贾书"利"字---用於生意买卖时

(4)出行书"通"字---用於外出,旅行时

(5)博戏书"乾"字---用於游戏时

(6)夜行书"◇"字---用於夜晚外出时

(7)入众书"遁"字---用於在人群中不被发现

(8)入阵书"强"字---用於各类比赛

(9)看病书"鬼"字---用於探病求医时

(10)吃酒书"少"字---用於饮酒避免宿醉时

(11)入水书"龙"字---用於海岸戏水,或搭乘船舶时

经云:穷则变,变则通也。动者,生吉凶也。动何能生吉凶?由时间,空间配合而生之差异,配合之妙,自由吉祥;配合不妙,便有凶事。时间,吉日良晨也。空间,方位也。两者合之,古人之奇门遁甲者也。
奇门遁甲的产生与军事切切相关,自古被称为帝王之学。其用途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法术方面,主要是道教中的玄学,如遁法、隐身法、障眼法等,甚至呼风唤雨。其二实择吉占验,用来预测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干什么有利,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干什么不利。
遁甲之法,以甲乃太乙人君之象,为十干之首,常隐于六仪之下(六仪者,戊己庚辛壬癸也),故谓之遁甲。所畏者,庚金也。金能克甲木,庚为七煞之首也。乙乃甲之妹,甲以妹乙嫁于庚,乙与庚合而能救甲,故乙为一奇。丙为甲之子,丙火能克庚金而救甲,故丙为二奇。丁为甲之女,丁火亦能克庚金而救甲,故丁为三奇。
奇门遁甲的具体应用,是通过排局布盘来进行的。所谓排局布盘就是按照不同的年份、节令、时辰,将八门(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九神在洛书九宫上布出适当的组合,依此判断吉凶方位。所谓局,有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共十八局。排遁甲盘分为八个步骤:
1.查排演时辰的干支
2.定阳遁还是阴遁
3.排地盘
4.排天盘
5.排九宫
6.排八门
7.排九星
8.排九神

奇门遁甲之书,成于周朝,后经军事家、政治家、儒道佛三教中高人不断进行修补,一直以秘本单传,文字深奥,难以理解。

——取自 西陆网

奇门遁甲是易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影响较大的占测门类。它大约产生于汉魏以后。

奇门遁甲以后天八卦,洛书,二十四节气时,空。数相配以构成基本格局和构架。这个格局和构架是多维的。占测时把具体时日置于这个格局之中,判断以某一点为中心,宇宙中具体时间具体方位万物的流变规律并构成的吉凶环境,从而给人们提供抉择行为的动向和时间的依据。

这个占测门类为什么叫“奇门遁甲”?“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戍,已,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戍同六已,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本占卜用的书,但有的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还有的说“奇门遁甲”是修真的功法。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戊,己,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戌同六己,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己,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选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起源传说】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起源于四千六百多年前,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当时我们的祖先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一前所未有的场大战,蚩尤身高七尺,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而且会呼风唤雨;在战场上制造迷雾,使得黄帝的部队迷失方向。

有一天晚上,三更半夜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忽然,轩辕丘上传来惊天动地的声音以及非常强烈的光芒,惊醒了黄帝及众人。

於是大家匆匆忙忙的起床,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一支彩虹自天空中缓缓下降;从中走出一位全身大放光明的仙女,仙女手上捧这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黄帝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制造指南车终於打败了蚩尤。

龙甲神章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於是黄帝要他的宰相风后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后来经过周朝姜太公,汉代黄石老人,再传给张良,张良把它精简之后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

在我们小的时候,学校教我们说,我们的祖先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可是你们知道吗,福特汽车在研发过程中,动用了一百多个工程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后来在记载中国古科学的书上,找到指南车的制造方法,才找到答案,用变速齿轮解决汽车转弯时的平衡问题。你知道变速齿轮是什堋吗?你相信四千六百多年前的老祖宗有这种智慧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的演绎过程中,用八卦记载方位,用十天干隐其一,配九宫记载天象及地象之交错,用八门记载人事,用九星八神记载周遭的环境。有时间,有空间,充分的表现出古人宇宙观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影响我们吉凶祸福的不只是地球空间慨念的方向,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去秋来,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是宇宙星体随著时间变化的运转结果;相同的空间、方向,在不同的时间,以宇宙观来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奇门遁甲是宇宙宏观的学问,有时间,有空间的观念,是一种研究时空动力的超时代学问。

【奇门遁甲的现代功能及运用】

因为奇门遁甲是一种时空交替的磁场表现,以前封建时代皇室用以来遣兵调将出奇制胜。现在我们则用以推算出某个时间的吉方,来增加事情成功率。如求财,考试,求职,索债,求医,出国旅行,博戏战斗,围捕盗贼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奇门遁甲用时盘来占卜推算事情更是出神入化,快速又准确。如果研究的人能够掌握其中奥秘使用起来那是神奇非凡。当然,除了以上叙述之外奇门遁甲还有很多其他用途,端看使用者巧妙不同。但这其中也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
术数的一种。以十干中的"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故名"奇门";十干中"甲"最尊贵而不显露,"六甲"常隐藏于"戊、己、庚、辛、壬、癸"所谓"六仪"之内,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迷信者认为根据奇门遁甲,可推算吉凶祸福。
问道个区取的名字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本占卜
用的书,
但有的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还有的说“奇门遁甲”是修真的功法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称为黄老道家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最高预测学,创始人为九天玄女。

孙武是在什么情况编写《孙子兵法》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个时期。
(一)孕育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
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时期——战国至秦汉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到了汉代,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汉高帝时,时间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间,由张良、韩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时,由军政扬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时,由任宏“论次兵书”,将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孙子兵法》位在“兵权谋”之首。这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削繁和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
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这里的“削”(删除)其“繁剩”,应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笔(校、注)其精切”,则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甚余则因其“烦富”且“未得旨要”而陆续散佚。曹操《孙子略解》的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曹注重文字训解,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更重实际运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曹注孙子之外,还有东吴沈友撰《孙子兵法》、贾诩《钞孙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孙子兵法》、张子尚《孙武兵经》、《孟氏解说》等。其注文大都比较简略,偏重文字训诂,表现了《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的特点。
隋唐五代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注解《孙子兵法》之书主要有:隋代的《萧吉注孙子》、唐代的《李筌注孙子》、《贾林注孙子》、杜佑《通典》中的训解《孙子》、《杜牧注孙子》、《陈暤注孙子》、《孙镐注孙子》、《孙燮集注孙子》、五代的《张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辑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这一时期的注孙子还具有另辟蹊径、纠谬补缺、义详例丰、整体把握等特点。较魏晋南北朝时已有较大进步。如李筌已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孙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其注纵谈横论,广征博引,多有新见。这一时期在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意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入了日本,开始了在国外的传播。(本文源自《孙子兵法研究史》)
(四)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代
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视兵学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诏令司业朱服、武学教授何去非校定《孙子兵法》等七书,号“武经七书”,以官方名义颁行,同时,重办武学,以“七书”试士。至此,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部兵书,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得了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经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经》本《孙子兵法》成为后世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
宋朝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组织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则以私人著述为主,反映了战乱年代整个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两宋期间的《十家孙子会注》,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孙子》。由于辑者将各家之说辑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史料价值,因而成为后来研究《孙子兵法》者的必读之书。此书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对孙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后的孙子书,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这两个版本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传世版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梅圣俞注孙子》、《张预注孙子》、郑友贤《孙子十注遗说》、施子美《七书讲义》等,代表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张预注,集诸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发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风。另外,此时还出现了西夏文《孙子兵法》,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国内少数民族文字译本。
总之,宋代在孙子文献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较勘、注解讲义、专题研讨、兵书合刻、集注汇解、分类辑编、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等方面,均有成果传世。特别是《武经》本《孙子》和《十一家注孙子》的编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没。但宋人对《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进展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实际运用是其薄弱环节。其成就和教训对后世均有深刻影响。
(五)阐发和考据时期——明清
如果说宋代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开疏解阐发《孙子兵法》之先的话,那么,明清就是《孙子兵法》疏解、阐发和考据的大丰收时期。刘寅的《孙子直解》、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李贽的《孙子参同》、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朱墉《孙子汇解》、顾福棠《孙子集解》、黄巩《孙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论阐发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注字训词,其讲解多有新见,且更注意了系统性,指导性,体例也更趋完备。李贽主张“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孙子参同序》),王阳明合心学、兵学于一体,戚继光融兵、儒于一炉,并注重应用理论研究,将《孙子兵法》高深的理论具体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顾福棠、黄巩等开始将《孙子兵法》和西方的军事理论相结合,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明、清两代的许多将领和学者将《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之于海防建设、火器战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另外,这一时期以服务于武科应试为目的的武闱孙子研究,重视对《孙子兵法》的义理阐发,具有积极和消极(充当考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的双重作用。
与偏重讲解《孙子兵法》义理研究相对应的,是清代中期有关孙子的考据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孙星衍,毕以珣,章学诚等。他们在关于孙子事迹、《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篇数和内容、文字校订和注释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孙星衍据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参《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校订而成的《孙子十家注》,纠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刊行后,广泛流传,成为《孙子兵法》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变了自宋以来主要靠《武经》本《孙子兵法》流传的单一格局。但他的这一版本因所见资料不全也出现了新的错误。
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袭前朝,在内容上创新不足,特别是在清朝时期,西方军事理论已有长足发展,清人却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气氛沉闷,成果内容呆滞,表现出中国古代孙子研究即将终结的征兆。
(六)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
民国时期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孙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一是《孙子兵法》与火器条件下的战争实践结合紧密,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和冷兵器时代诸注家阐发的理论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孙子兵法》的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单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繁衍,使孙子研究因获得新生而表现出某种生机勃勃的气象;三是注重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进行系统阐发,而不只是训字、注词、解句、讲章,已初步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近代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学的终结,孙子研究新时代的开始。
(七)孙子学确立与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孙子兵法》研究,在继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刘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辈革命家首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风,出现了一批批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研究《孙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孙子译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丙安《孙子会笺》、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孙子校释》、李零《〈孙子〉古本研究》等,或译注信达公允,或版本弥足珍贵,或笺注广征精取,或解说深入浅出,或论述多有新义,或校释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献研究上独辟蹊径: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传于世。尤其是汉简本《孙子兵法》版本系统的出现,打破了《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孙子兵法》两大基本版本系统流传的格局,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的论文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论文大多不拘成说,不但在《孙子兵法》版本流传、文字校勘、注释训解、军事思想阐发、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开辟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从系统论入手,有的从决策学着眼,有的从管理学探讨,还有的从经济学、预测学、谈判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研究逐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使孙子研究逐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确立,进一步促进并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东皇太一姓什么:伏羲女娲姓风,黄帝姓姬,帝俊姓姚,那东皇太一姓什

东皇太一姓什么:伏羲女娲姓风,黄帝姓姬,帝俊姓姚,那东皇太一姓什么。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文献记载
编辑
东皇太一,远古神祇,乃《九歌》所表现楚地神话体系以及汉武帝初开始神系中的最高天神,但“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

太一即道
《太一生水》楚简: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2]
《淮南子》开篇:洞同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

太一古帝
《盘古王表》载有“泰壹氏”,其事迹不可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3]
《史记三家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
《五行大义》:天皇太帝曜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

太一天神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之佐曰五帝。天神贵者曰太乙,太一之佐曰五帝。。《三家索隐》:……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4]
《礼记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
《周易述》:太一者。天之主气。即其一不用者是也。右。助也。言易四象之作能右太一之神而助其变化。[5]

太一之星
《史记·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荆州占》:钩陈者,黄龙之位也,太一之所妃也。
《淮南子》: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皆星主也。
《晋书》: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马、饥馑、疾病、灾害。
《淮南鸿烈解》:太一,天神也。紫宫者,太一之居也。轩辕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鱼之囿也。咸池,星名。水鱼,天神。天阿者,群神之阙也。阙犹门也。[6]

学术争议
编辑
汉代王逸注《九歌》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李炳海先生在《东皇太一为大火星考》中认为太一为星辰,乃苍龙七宿中的大火星。[7]
闻一多先生在《东皇太一考》中认为“作为天神的太一,在古代哲学家眼中是宇宙的本体,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太一便是伏羲的化名”,“东皇也就是伏羲”。[8]
李光信先生在《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中认为“东皇太一,其始就是卜辞中的太乙,即商人的祖先成汤”,“东皇即东土国王的意思”。
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以“东君”和“东皇”都是东方的尊神而提出了日神说。且有杨琳先生的《《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可为佐证。
屈会先生在《《东皇太一》与神农氏炎帝——兼谈《东皇太一》的主题》以东皇太一为神农炎帝。
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中认为“其神为岁星,(东皇太一)乃是一个战神”。
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
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9]

太一与玉帝
编辑
很多现代人士只看名字,就认为玉帝要比东皇尊贵,其实这是错误的!
东皇的东,在此并非指的是地域方向,而是尊贵程度。东,为五方之首,在中国,帝王受封禅于东岳泰山,日月出升东方,华耀大千。玉帝的玉,也是表示尊贵程度的意思。中国传统,金者为重,大坤载物,玉者为贵,乾净无暇。[10]
东皇与玉帝,这两个尊号都是尊贵之极的意思,区别只是一个是方向延伸,一个是物质延伸。以方向延伸的东皇,最早出自春秋时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11]
特别说明:在秦朝以前,中国对皇/帝/王/公/君,这五个字有着严格的规定。皇和帝是对天神的称谓,王指的是夏商周三朝历代君王(夏商周的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于上古帝王媲美,故而谦虚只称王,不称帝)。公指的是王以下的最大统治者(例如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等)。君指的是文化素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东周末年,礼乐崩坏,道德沦丧。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称王(战国七雄皆是称王)者不计其数,各国大臣为了谄媚各自大王,纷纷称其为君王(意思为"品德高尚的大王"),一直到嬴政统一六国。

九歌·东皇太一
编辑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中国古代诗歌集。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九歌》。
《九歌》相传是夏代乐歌,共写有十一篇,分别是:《九歌·东皇太一》、《国殇》、《山鬼》、《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礼魂》、《东君》、《少司命》、《大司命》。[12]

原文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ěr),璆锵(qiú,qiāng)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hé)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fú)兮拊(fǔ)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
(注):本篇是四句一节,隔句押韵。疑拊鼓下脱一句,这脱漏的一句是叶韵。臆补为“鼓声敲得咚咚响”。[13]

翻译
将修祭祀,必择吉良之日,齐戒恭敬,以宴乐天神也。
以手循长剑之珥,璆锵争鸣其声琳琅。
神席上压玉瑱,何不持琼枝以为芳香。[14]
以蕙兰蒸肉以藉饭食,奠桂酒,勺椒浆。
扬杖击鼓,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陈列竽瑟大倡作乐。
姣好之巫被服盛饰偃蹇而舞,芬芳菲菲盈满堂室。
五音纷然盛美,神以欢欣,猒饱喜乐。[15]
不懂别瞎说可以吗?帝俊是山海经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根本不姓姚。姚姓的确认得姓始祖是 舜(尧舜禹里面的老二,比特么轩辕晚了快1000年了),你如果一定把姚姓跟帝俊绑在一起,据说帝俊媳妇家的三身国有姓姚的,但不可考。东皇太一跟帝俊是兄弟关系,共同执掌天庭,这一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帝俊的儿子是太阳神,女儿是月神,不信可以去日照市看看。女娲跟伏羲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是造人,一个是造八卦,中间差了几千年。是腐儒捏合的。
文章标题: 《十一家注孙子》,中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这个太一遁甲是什么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624.html
文章标签:孙子  这句话  成败  主客  先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