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古代一个人的爵位与官职不一致,那应该如何站位

时间: 2023-07-18 11: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如果古代一个人的爵位与官职不一致,那应该如何站位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是混在一起的吗?

比如一个人,他的爵位大,而官位小,那他的权势是不是远大于他目前的官位?也就是说古代官场中,是以爵位为主,官位为副。还是官位为主,爵位为辅?
不是混在一起的,基本上中国古代是以官位为主,爵位为辅。因为在中国古代,爵位主要是封给武将或者功劳很大的文臣,其中武将封爵相对比文臣容易,毕竟有战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是这样),所以说爵位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真正的权利还是掌握在官位的手里。
权势的大小和爵位有关,但没有绝对的关系。因为大部分的爵位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是有些特权的,算是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方,比方说免税、免劳役,封妻荫子、做官也相对容易,但是真正的权利还是掌握在当官的手里,比如说两汉,你担任一州刺史或者州牧那权势要比你光有个空头爵位来得强,像三国里的刘备,空有皇叔的名,但是前期没有地盘就没有权势。而唐朝以后更是如此,封爵对文臣而言是种肯定,但大都是当权的时候封的较低,封国公起码等到退休或死了后,比如说王安石、范仲淹、等等宋朝的名臣,明朝也是如此,武将就更别提了,如果一个武将正在壮年就封了很大的爵位就证明这个人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想把他养起来了。所以说古代中国都是官位为主、爵位为辅
简单点说 爵位比较大 毕竟 官是做事的那个 而爵位则是身家背景不过身价背景这东西会随着时间变化 而官则不会 即使换名字 你能干哪个 你就能干那个
如果是中国,因为中央集权的影响是以官为主,爵位只是名义上比较高贵。而欧洲因为分封制的原因爵位远大于官位。
职位等级,爵位等级有一个大概的对照表,比如明朝的亲王相当于正一品,清朝的三等轻车都尉相当于从三品
混在一起,但很稀松。如:揭阳侯史定,仅为县令,因功封侯。

爵位都是虚衔,一般都另有实权职位的。那么一般什么爵位对应什么职位呢?

或许朝代不同有所差异,或者不同的人经历不同差异也很大,但说个大概就行
没有所谓的“大概”,爵位和官职毫无关系:有些人无官无职也有爵位,有些人在朝一品一辈子也没半个爵位。一言以蔽之:皇帝说了算。
应朝代不同而有所差距!如汉朝,功臣封侯者大有人在,而明朝开国功臣封公者仅四人,其余功臣封爵不过伯而已!清朝汉人封爵者少之又少!于职位高低并无关系!
爵位只是虚闲 ,好像没对应的职位吧!

爵位的问题

看过一些电影,以英国为例,有时一个元帅或者将军也只是一个男爵,如果这样的话公爵到子爵这4个爵位得是什么管啊?rn相反的,在中国好像是职位越高爵位越大。rn另一个,爵士或者勋爵是是爵位,和经常说的公侯伯子男是一类的吗?
爵位和官职,军职是不一样的,中外爵位是一样的是:皇帝——王——公——侯——伯——子——男爵,这几等!爵士和勋爵,是低于男爵或相当!爵士和勋爵是不能世袭的!
外国的爵位和官职理论上是不相关的,一般爵位是世袭制,有时候里重大功勋会受爵提升家族爵位或个人终身爵位,勋爵和爵士只是自己一代的,不能世袭

古代同一人有多个官职爵位等,按当时规则如何用?比如他活着的时候怎么使用?死了追奠时又怎么列?

举例,n汉代的官职如,丞相,富平侯,大司马大将军,御史大夫,行尚书事,行宗正事,京兆尹,并州刺史,汝南太守。。n三国时代的,尚书令,都督,假节,假黄钺。。n隋代的,上柱国大将军,某某国公。。n唐代的,尚书省左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凌烟阁廿四人如褒公鄂公,六部尚书侍郎,节度使。。n宋代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庞太师(?),莱国公,枢密院枢密使,户部、盐铁、度支司三司,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转运使,经略使,提刑司,知州知县。。n明代的,内阁首辅,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给事中,中书舍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翰林学士,承宣布政使,总督,巡抚,总兵。。n清代的,满汉大学士,保和文华武英三殿,体仁文渊东阁三阁,军机章京上行走,九门提督,总督,巡抚。n这些官职不是都在一人身上,有什么规则,比如先排官职,再排爵位?还有别的吗?
少保这个词不是不吉利..........................................
太保,古代官职名。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清代为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太子少保是辅导太子的宫官。西晋后,历代多沿置。
而少保,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明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从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些都是朝廷为了褒奖或者为了显示恩宠而设的官职,比如在明清吧,这些都只是名誉头衔
在隋唐之后三公只是虚衔 没有实际权力 不过在封建社会中能得到三公三孤的加衔也算是无上的荣耀 不过话说回来 活人一般是加三孤 或者太子三师太子三少 一般情况下死人才会死后追封三师 打个比方 于谦为明朝立下不世之奇功也就加少保 有明一代只有一个活着的太师 就是张居正 岳飞也是死后追封的太师 少保这个词是士人一辈子的追求和向往 怎么会不吉利呢
古代称呼貌似是先加上荣誉称号或者散官官阶再说官职最后加爵位 举个例子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度支尚书XX开国公食邑XX户 开府仪同三司是散官官阶 平章事和度支尚书是官衔 最后是爵位
古代的人一般身兼多职的,在称呼上一般都只叫最大的。
比如:和珅(音:hé shēn)(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但是最后叫他都是称呼:和中堂。
没有官职,如一些王公、王子、公主、贝勒、驸马、皇亲国戚,都叫呼他们的爵位。
官名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这个官职上的人有好坏之分,所有有些当到一定官职的人都会做些坏事,因此出现的频率高一点。
...........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起初也是官职,而且权力很大。到了后代就演变成一种荣誉性的官职了。太师,太傅,太保更是一般人难以获得的,活着是几乎没希望,死了才可能。
至于你说的一大串我没看懂...
人如果活着,朋友之间大多会称呼他的最高的职位;没啥关系的就称呼他现任职位。
人死了,会称呼他官职最高时的称呼,或者根据其功绩封起谥号

在古代官场上,官位的大小与爵位的高低成正比吗?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先秦时代的封爵
  夏商时期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朝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参考: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朝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公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即最低一级。有此爵之民,仍须服役,仅身份略优于无爵之人
  上造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簪袅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300亩),簪袅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不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 1、大(da)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官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六级。《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汉时,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700亩),宅地的标准是7宅(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 
  公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又名七大夫。高于大夫、官大夫。秦时,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见县令、丞揖而不拜。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仅得免役,公大夫仍须服役。 
  公乘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与汉初,从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东汉明帝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五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都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左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 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商鞅曾任此职. 
  右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一级 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左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将为爵位名。
  中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将为爵位名。其爵处左右庶长和大少上造之间,在商鞅改革前是职爵同体,是九卿中第二,地位显耀。
  右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将为爵位名。
  少上造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级。《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大上造 大上造即大良造 官名。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同时又为爵名。商鞅制定二十等爵,列为十六级。亦称大上造。与第十五级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
官爵一体,有官就有爵。
文章标题: 如果古代一个人的爵位与官职不一致,那应该如何站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241.html
文章标签:爵位  站位  官职  古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