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旃陀罗笈多那样人物

时间: 2023-07-13 11:59: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旃陀罗笈多那样人物

历史学家汤因比笔下的亚洲高原:看见文明的兴亡与角逐

亚洲这片土地的 历史 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印度与巴基斯坦自二战后分道扬镳,阿富汗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而幕后大国则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幕与 历史 极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本文摘编自《亚洲高原之旅》第16章到第19章,有删节,由出版社授权转载。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李娟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

作者丨阿诺德·汤因

摘编丨董牧孜

帕罗帕米萨达伊

我站在伊斯塔立夫

(lst lif)

伊斯塔立夫,位于阿富汗喀布尔西北的一座村庄的露天平台上,东北是一望无际的戈伊达曼

(Koh i Daman)

平原。北方的地平线上矗立着兴都库什山白雪覆盖的山体,此处山脉或许并不像东方努里斯坦峡谷那么高,但是也高得鹰都飞不过,也许这座山脉的古代名称不只是诗意的夸张。兴都库什山古代名称的希腊版本是帕罗帕米苏斯

(Paropanisus)

,最初的意思是雄鹰飞不过的高山。现在从东向西横贯在地平线上的,正是帕罗帕米苏斯。不远处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型山脉,从戈伊达曼平原拔地而起,正好为我指明了戈尔班德

(Ghorband)

和潘杰希尔

(Panjshir)

两河交汇处。任意一条河流都流向一条山道,这条山道可供人和驴子穿越帕罗帕米苏斯。因此,这两河交汇处一直极其重要,直到最近才逐渐式微,因为喀布尔城的兴起改变了天然的贸易路线。

从公元前6世纪以来,至少在14个世纪中,这个世界的战略和政治中心都不是喀布尔,而是控制着戈尔班德和潘杰希尔两河交汇处的两座城市,它们就坐落在平原上那座小型山脉的西北方,大流士称它们为卡比萨卡尼什。如今,它们荒废的遗址被叫做贝格拉姆。公元1世纪和2世纪,这两座城池达到巅峰,是一个横跨阿姆河和亚穆纳河的庞大帝国的首都。帝国的缔造者是贵霜人,以前是游牧民族,从中亚迁徙而来。在贵霜帝国的保护下,佛教穿越兴都库什山,从印度到中亚再到中国,一路曲折迂回、艰难跋涉。不过贵霜帝国是希腊化帝国的继承者。即巴克特里亚,曾属马其顿帝国分裂出的塞琉古帝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独立。公元前170年左右,大月氏为匈奴击败,西迁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里亚,即中国史书中的大夏。后大月氏一分为五,其中一部便是贵霜。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因此,文中称贵霜帝国为希腊化帝国的继承者。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英国著名 历史 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47年3月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重大成就,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汤因比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他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 历史 研究的单位,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他既用哲人的独特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 历史 与文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又以超凡的叙史才能,以 历史 学家的视野对人类 历史 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述。以《 历史 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 历史 学家”。

因此,当我站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放眼这壮丽山河,我脑中涌现的正是亚历山大大帝、德默特琉和赫尔默乌斯

(Hermaeus)

赫尔默乌斯

(约前90年—70年在位)

,是欧克拉蒂德王朝

(Eucratid Dynasty)

的最后一位君主,为大月氏所吞并。公元前2世纪70年代,监领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的欧克拉蒂德斯发动叛乱,在巴克特里亚称王,建立欧克拉蒂德王朝的功绩。

当希腊人从达达尼尔海峡穿越西南亚到达帕罗帕米萨达伊时,他们第一次觉得这里似曾相识。群山环绕下的平原,让他们想起了欧耳代亚

(Eordaea)

欧耳代亚是古代马其顿帝国中的一个王国。或者色萨利

(Thessaly)

,色萨利:希腊中东部 历史 区域,现为行政区,其古城区域与现在的区域大体相当。而繁盛的葡萄园则让他们相信,他们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早在亚历山大以前,就征服了这里。帕罗帕米萨达伊一定就是狄奥尼索斯的传说之地倪萨

(Nysa)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由倪萨的仙女抚养长大。酒神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领地,他之后的希腊崇拜者们欢欣鼓舞地以他为榜样。亚历山大在贝格拉姆建立了希腊殖民地。公元1世纪,当希腊统治已经在别处烟消云散时,赫尔默乌斯,这位希腊君主仍统治这里。据说,赫尔默乌斯已经同山峦另一边的敌国贵霜和解。无疑,相比贵霜帝国,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却能控制住从中亚到印度的要冲,因此他的善意对于后来的贵霜统治者仍然很有价值。贵霜人像罗马人一样都是亲希腊者,于是,一个由非希腊但是亲希腊的政权培育的希腊文化,在希腊统治终结之后,仍然沿阿姆河与亚穆纳河河岸以及地中海沿岸存在了很久。

酒神狄奥尼索斯。

站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我想象着亚历山大大帝穿越兴都库什山,从戈伊达曼平原向北入侵巴克特里亚;一个半世纪以后,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君主德默特琉从同样的路线,自北向南入侵印度。德默特琉及其继承者们,将希腊武器和钱币引入了比印度更远的地方,相比亚历山大大帝对印度次大陆西部边缘地带短暂的侵袭,他们的影响无疑更加持久。印度的巴克特里亚希腊征服者钱币,以及巴克特里亚的希腊贵霜继承者的希腊化艺术,都证明了希腊文化活跃在遥远的帕罗帕米萨达伊和更加遥远的犍陀罗地区,后者正是喀布尔河融入印度河之地。五十多年了,我一直在书籍和地图上研究世界 历史 的这一章。而就在这里,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我能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只一眼,便胜过读书五十载。

阿拉霍西亚走廊

阿拉霍西亚

(Arachosia)

,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西帝国、孔雀王朝及帕提亚帝国东部的一个行省的希腊化名称,它包括现今阿富汗东南部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在印度河、阿姆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壮阔的伊朗平原就像一座庞大的堡垒,群山环绕如铜墙铁壁,东北角的巨大阿富汗高地成了它坚若磐石的大本营。在自然守卫如此森严的环境中,天然的交通走廊仅有两条:一条向西南方向曲折蜿蜒,从戈伊达曼平原到坎大哈;另一条南北走向,从哈木湖

(Hamun I Helmand)

哈木湖是一种统称,泛指在伊朗东南部荒漠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地区,随季节出现的浅湖。穿过赫拉特,进入阿姆河锡尔河盆地中的开阔平原。4月里的一场暴雨,让我们决定按照顺时针的方向环游阿富汗,这样就能在山路干了以后再走。于是,我们从阿拉霍西亚走廊启程,目标是赫拉特走廊。

岁月悠悠,这两条走廊一直都是征服者军队、迁徙的游牧民族和宗教传播的必经之路。在阿拉霍西亚走廊,我似乎听见了疾驰的马蹄声还在山谷中回响。我的思绪飞回了那个多事之秋,居鲁士过于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而又被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大流士统一起来。在那生死存亡的一年,阿拉霍西亚走廊成了决斗场,两面分别站着支持大流士的阿拉霍西亚统治者维瓦纳

(Vivana)

和宣称自己有权继承波斯王位的瓦希亚兹达塔

(Vahyazdata)

。瓦希亚兹达塔已经在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区法尔斯

(Fars)

历史 上的法尔斯泛指古波斯南部地区,包括今法尔斯省及附近省份。自立为王,并且急遣军队前往阿拉霍西亚走廊,击败维瓦纳,占领穿越兴都库什山的南部要冲——贝格拉姆。如果这个大战略成功了,他就拥有了波斯帝国的整个东南地区。但是千钧一发之时,维瓦纳为大流士力挽狂澜。他阻止了敌军占领要塞,又挫败了第二轮进攻。之后形势扭转,直到瓦希亚兹达塔的远征军全军覆没,走廊上的这场战役才结束。在这场历时13个月,争夺西南亚统治权的战争中,上述三场战役是决定性的。

思绪向后拉13到14个世纪,就能看到伊斯兰教进入阿拉霍西亚走廊,通过加兹尼和喀布尔,穿越兴都库什山山口进入阿姆河盆地,两个世纪以前伊斯兰教就传入了那里。当后来的伊斯兰教终于跨过雄鹰飞不过的高山,同早到达这里的伊斯兰教汇合,他们包围了戈伊达曼平原和赫拉特山谷之间的高地。岁月流逝,陷入包围的戈里

(Ghori)

高地居民,从伊斯兰教死对头变成了热情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汤因比。

加兹尼的地理位置比喀布尔高,而从喀布尔河盆地进入赫尔曼德河盆地的山口,海拔就更高。不过,在穿越瓦萨克的现代道路上,这座分水岭很不起眼,我们甚至还没发现就路过了,并且已经进入了赫尔曼河盆地,向加兹尼前进。城墙环绕的加兹尼是现如今的城堡,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战略位置,那是在一条指向西南方向的山脉最后一条支脉上,掌控着沿山脉两侧的两条道路的西南出口。现代道路沿着更西北一些的老路,但是加兹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的光塔、城市、皇宫以及陵墓的位置,都证明在那个时代另一条老路才是主干道。在加兹尼西南部,两条老路在现代修筑的城墙下合二为一,继续向前穿越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深坑,它被两条山脉包围,西北方是哈扎拉贾特山脉,东南方是苏莱曼山脉。4月,这两条山脉上仍白雪皑皑,在地平线上闪着银光,同我们脚下没什么特色的开阔平原对比鲜明。但是,在抵达穆库尔

(Mukur)

以前,平原再次压缩成走廊,两条山脉分立在道路左右。

这一段走廊就是塔纳克河峡谷。我们这几个朝西南方向去的游客,在抵达穆库尔之前,驱车进入这条峡谷,而且在看见坎大哈以前,都不能改变方向。事实上,这段旅程花费了一整天,我们乘坐一辆路虎,沿途的桥梁和涵洞交通量都很大。塔纳克河水流很小,即便赶上今年4月的罕见暴雨,它能灌溉的范围也不超过脚下随便一块麦田。但是,作为一条通向主路的黄金路线,它有两个显著优点,而这是其他河流比不上的。塔纳克河并没有切割峡谷,它的上游气势平缓而开阔,以至于我们都没注意到何时已经离开了加兹尼河流域进入了塔纳克河,两河之间没有明显的分水岭。正是这种平庸,让塔纳克河变得重要。加兹尼河转向南方,成为死水

(Ab i Istadé)

,剩下的水流作为支流的支流,最终曲曲折折地汇入赫尔曼德河。气势澎湃的赫尔曼德河,及其可爱的主要支流阿尔甘达卜河,都是比塔纳克河慷慨的灌溉河流,但是对公路可就没那么友好。正是因为它们的水流如此巨大,也就没给公路留下多少空间。两脚兽和四脚兽可以沿着阿尔甘达卜河谷爬到水流更大的地方,然后穿过一个山口进入塔纳克河谷。但是如果沿着赫尔曼德河向上游爬,就会进入死胡同,因为哈扎拉贾特山脉的最高峰堵死了道路。但是沿着平庸的塔纳克河向上,你会抵达加兹尼,那里是通往喀布尔、卡比萨卡尼什以及巴克特里亚的咽喉之地。塔纳克河作为一条通路,的确在赫尔曼德河盆地的诸多水流中绝无仅有。

人的分水岭

会流动的不只有水和水银。羊群会流动,游牧人群也会流动。整个三月,普什图牧人

(开伯尔山口以东称为波温达人,以西称为科契人)

一直在流动,像大马哈鱼一样逆流而上,经过白沙瓦大学的校园。他们从巴基斯坦和印度平原向西北方向流动,抵达阿富汗高地。今天,在从穆库尔到坎大哈的公路上,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这个时候,他们本来也应该向上流动,但却从西南向东北前进。在开伯尔山口和阿拉霍西亚走廊之间,我已经越过了游牧人群流动的分水岭。游牧人群从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汇聚在哈扎拉贾特山脉的夏季牧场上。

我们今天遇上一支人数众多,算上牲畜和人非常庞大的队伍,我们不得不停下 汽车 ,让他们先过去。把牲畜算在内,不仅因为它们占地面积最大,更是因为它们正儿八经也是家庭成员。事实上,人类对待它们比对自己还要体贴。下雪时,地上湿漉漉的,不少牧人还赤着脚,帐篷也都破陋不堪。可是当队伍行进的时候,却很少有人骑着牲口。在那支特殊的队伍中,我惊讶地看见一个小男孩骑在驴上,面色凝重。但是小骆驼在背篓里由成年骆驼驮着,却很常见。能走路的年轻骆驼背上盖着绗缝外套,上面还有个洞,供毛茸茸的驼峰顶穿过。即便是成年骆驼,走到高海拔时也被披上麻布外套。羊羔则像婴儿一样被人抱在怀里。这支队伍非常庞大,因而拥有自己的毛拉,这位胡子灰白的老人也怀抱两只羊羔步行。成年羊才自己走,它们细碎的蹄子在半干的泥地上发出奇怪的啪嗒啪嗒声。

突然,在一群孩子中,我好像看见了我的孙女。她也正热切地注视着我,好像很惊讶我居然这么久才认出她。身高、特征、眼睛、表情,一模一样。把这个普什图小姑娘弄白一点,或者把那个英国小姑娘染黑一些,简直就是双胞胎。她们两个如此相像,是人类种族统一体的活生生的证明,尽管人类人为地分裂成了相距遥远的民族。就像贝尔曼号

(Bellman)

船员回应的那样,“普什图人”、“英国人”还有别的什么,我们给自己和邻人贴上的这些标签,“只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这些吉普赛普什图人的先祖,是什么时候找到了穿越兴都库什山进入现在山南栖息地的道路?我们猜测今天的普什图人源于前赴后继的游牧入侵者,他们每次入侵都会吸收一些普什图语以及当地的游牧生活方式。这些新来的入侵者是被后面的人驱赶而来,还是受眼前新牧场的诱惑而来?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欧亚大草原腹心位置的游牧民族人口和牲畜数量倍增,比较弱小的游牧部落被挤压到了草原边缘,他们走出了草原。但是,即便没有来自身后的压力,一个游牧部落也会受到诱惑,自愿以草原交换群山环绕的一连串连接着阿姆河盆地和赫尔曼德河盆地的牧场。

汤因比的代表作《 历史 研究》英文版。

在我顺时针绕阿富汗而行的旅程中,我已经反方向沿着这一连串牧场追随中亚游牧移民的跋涉之路。穿越赫尔曼德河上的格里什克

(Girishk)

和迪拉腊姆

(Dilaram)

之间的戈壁滩,我们在迪拉腊姆和法拉省

(Farah)

之间,穿越被古尔山脉

(Ghor)

最南端的山峦包围着的六座大牧场。5月初,这些牧场上到处都是吃草的骆驼、山羊和绵羊,还有它们的主人或者说仆人。越过法拉省的开阔平原,再次陷入群山包围之后,我们很快发现自己正在穿越信丹德

(Shin Dand)

的巨大绿色圆形牧场[信丹德的波斯语名字是沙布札瓦

(Sabzawar)

,意为“绿色的河边草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隐退。遥远的蓝色天际丝毫看不出白雪覆盖的丘陵就潜伏在东方。逆时针沿着我们几天前在坎大哈和穆库尔之间遇到的普什图移民队伍的足迹,一个中亚游牧部落就会发现,从哈里河峡谷向南和向东,一路上都是水草丰美之地。

公元前2世纪,在月氏的压力下,塞族人被迫放弃了先祖在锡尔河和阿姆河盆地的营地,他们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最终穿越赫尔曼德河盆地,最远抵达东南方的马哈拉施特拉

(Maharashtra)

。那天早晨,在从穆库尔到坎大哈的路上,我目睹的正是21个世纪以前改变世界 历史 的民族大迁移的一场重演。

坎大哈

如果从加兹尼和穆库尔沿着阿拉霍西亚走廊进入今天的坎大哈,就不会明白为何这座 历史 名城矗立在这里。离开机场几英里后,道路突然偏离了行驶了大半天的塔尔纳克河右岸,向上爬升到了一块良田遍布的宽阔平原,很快又跨越了一条壮观的灌溉水渠,这条水渠从对面一直延伸到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的塔尔纳克河谷。塔尔纳克河水量太小了,一定有其他更加丰沛的水系滋养这条水渠,不过目前我还看不见。右边的地平线上是一条较低的山脉,有着奇异的锯齿状山顶。我眼前是一座或两座孤立的山峰,同样不高,但形状却更奇异,在平原上拔地而起。道路明显朝着山峰而去,但是就在似乎触手可及的时候,满眼的树木突然遮蔽了视野。我们沿着一条林荫道进入坎大哈,道路两旁都是花园,当抵达住处时,我已经彻底晕头转向了。

为了找到方向,我必须出城去,走一遍从坎大哈到格里什克的路。这条路距离今天的城市边缘有一两英里远,在路上会发现自己正好位于刚才所见的形状奇异的孤山脚下,自从踏上由加兹尼进入坎大哈的路,就再没看见那座山。这座山形似一艘19世纪晚期的铁甲战船,船首被削成一只夯锤。这只夯锤的尖端正好碰着路面,沿着夯锤锋利的边缘,莫卧儿皇帝巴布尔开凿了40级巨大的阶梯,即奇勒兹纳

(Chihil Zina)

。奇勒兹纳,意为四十级台阶,应拼作Chil Zena、 Chilzina或Chehel Zina。这些阶梯通往一座壁龛,皇帝在里面立碑记录他在印度的征服行动。巴布尔的孙子阿卡巴后来添上了自己的铭文。阿富汗前国王阿马纽拉

(Amanullah)

又安置了一对铁栏杆

(愿上帝保佑他)

,观光者可以扶着栏杆安全地爬上台阶,尽管还是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阿富汗喀布尔

最高一级台阶位于夯锤的缺口处,站在那里就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从加兹尼来时遗漏的风景。回望东北,灌溉平原的全貌尽收眼底。稍远处茂密的树林预示着那里有一座现代城镇,在它旁边还能看见古城的轮廓。18世纪阿富汗王国的建立者阿赫迈德·沙·阿布达利,在这块平原上修筑了这座四面围墙的城市。阿赫迈德·沙陵墓的圆顶标志着城市的东北角。今天的城市规划者们推翻了他建立的城墙,如今沿着这座曾经的四方城的外围进入坎大哈,几乎很难发现任何遗迹。但是,站在奇勒兹纳顶上,就能看见18世纪的坎大哈和远在拉贾斯坦的18世纪的斋浦尔,都是按照相似的矩形修建的。在亚洲,这种严谨的城市几何学似乎很有异域风情。可以幻想一下,这也许是某些受亚历山大大帝委托而来的希腊建筑师的杰作。

阿赫迈德·沙的坎大哈城矗立在平原之上,挤掉了之前的城市,却在现代轮到自己被淘汰。站在40级台阶顶端的小平台上,伸长脖子,沿着船形山的侧面向右看,紧贴着船尾处还有一片腐朽的泥墙,那里一定就是阿赫迈德·沙·阿布达利将首都迁入这里之前的坎大哈城旧址。他统治着马什哈德

(Mashhad)

和拉合尔之间的全部领土,因此有胆量将他的新城修建在如此暴露的位置上。老城则据山川之险,同时刚好掌控山脉远端和塔尔纳克河之间的西向路段。在我所在的位置上,再次看见了塔尔纳克河。河流与山脉之间的空间刚够容纳一座城池,在山脚下掌控道路。

阿富汗喀布尔

走下40级台阶,我们参观了刚才从上面看见的古老泥墙环绕的城市。在这座废弃的城市里,有一座著名的神龛,吸引了大批坐车而来的朝圣者,多亏他们,去那里的路才通车。靠近40级阶梯的城墙外,山脚下有一眼泉水,沿着一座小型峡谷的底部喷洒出一片如茵绿草。城墙里面大本营的废墟向我们证明,这里必定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辛苦经营。随着陡峭的山脊向上,城墙也从泥筑变成了石筑。最高处极为艰险,就算是山羊也爬不过去,是一道天然屏障。

城堡的高度证明了它是三座坎大哈城中最早那座的古老遗址,因此也就间接证明了船形山尾和塔尔纳克河之间的道路也很古老。这条道路沿船形山船首而建,从坎大哈到格里什克的现代公路也沿它修筑,还有一座纪念碑也能证明这条道路 历史 悠久。从山峰东北一侧最低的斜坡可以俯瞰这条道路,就在几天前,那里刚刚发现了一座印度皇帝阿育王的石碑。这是一块双语石碑,一种语言是阿拉姆语

(Aramaic)

,已灭亡的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另一种是希腊语,塞琉古王朝的官方语言,塞琉古王朝是波斯帝国在东方的接替者。这块石碑是已发现的最靠西的阿育王石碑,它的地理位置证明,亚历山大大帝的继承人“胜利者”塞琉古,割让给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笈多的领土中,包含整个阿拉霍西亚地区

(以此交换500头战象帮助塞琉古对付安提柯)

从奇勒兹纳上看过全景,参观过最古老的坎大哈城遗址,并且探明阿育王石碑的大致位置

(以防破坏又被重新掩埋)

之后,为何坎大哈城位于此地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即便是40级台阶上绝佳的观察点,还是看不见一种只能在地图上显示出的情况。在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赫尔曼德河和印度河一样,都有一条分成五条河的支流,而坎大哈的位置正好呼应木尔坦。它坐落在一块颠倒的三角洲的中心,正好在五条支流汇入主流的交汇点上方。地图大体准确,但是,从40级台阶顶只能看到一条伴随坎大哈的塔尔纳克河,而它却是五条河流中最不起眼的。阿尔甘达卜河

(Arghandab)

才是老大,因为其余四条河水都要汇入其中,再一道奔入赫尔曼德河。但是,无论从40级台阶顶还是平原上,都看不见阿尔甘达卜河。无论从上面还是下面看,西北方的地平线都被造型奇异的锯齿状小山脉封死了。

当天下午,我们突破了这道阻碍视野的障碍。我们径直前往那座讨人厌的小型山脉,再次穿过昨天遇到的宏伟灌溉沟渠,从山脉隧道钻出,再穿过无数锁门关

(darbands)

中的一道,锁门关是一种变幻莫测的山体裂隙,是伊朗山地风光的典型特色。然后我们绕过另一座形态特异的山脉的山脚,绿意盎然的阿尔甘达卜峡谷就出现在眼前。浅绿色的庄稼和深绿色的果园、小树林交织在一起,阿尔甘达卜河穿流而过,河水温柔,流淌出一条条蜿蜒的蓝色水带,黄沙河岸曲折,与河水相映成趣。

阿尔甘达卜是一条迷人的河流,我们曾在巴巴瓦力饭店

(Baba Wali)

的阳台上看她看了几小时,人居然可以爱上一条河。但是如果阿尔甘达卜河曾以水中仙女的形象出现在希腊神话中,那么神话里她一定不爱凡人,因为她的心全部属于艾特曼德斯

(Etymandus,伊朗语中赫尔曼德河的希腊语名字)

。在巴巴瓦力饭店,我看着这个小仙女匆匆奔向她的爱人。第二天,在毕世特堡

(Qala i Bisht)

,我看见阿尔甘达卜河投入赫尔曼德河的怀抱。当她独自舞蹈的时候,可曾看见那些残忍的人类工程师正榨出她的血液,浇灌干旱的坎大哈平原?我想她大概满脑子都是她的爱人,所有没注意到那些未经允许的恣意妄为。唯有干旱的平原才感谢那些不信神的工程师的胆大妄为,用偷来的河水为自己披上绿色的外衣。

编辑 张进

校对 危卓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没有出现过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呢?

因为中原政权主要是防守,很少主动对外进攻的
因为中原地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保守,喜欢与邻为善,不喜欢搞扩张。
因为中原地区,属于内陆地区,而且资源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也比较发达,而南方地区或许更远的地方,在古代,中原人们认为,那是皮毛之地,根本没有资源,所以人们自然也不会向那里扩张。
因为中原政权并不喜欢侵略扩张,中华文化中没有这么一个属性。因此没有出现过这种统治者。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没有出现过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这是因为当时他们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中央集权现象。

古印度古巴比伦 古中国农业,文字,建筑,医学,数学简介

介绍多点
古巴比伦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编辑本段]位置
古巴比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这个地区没有天然险阻可以抵挡入侵者,所以有着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编辑本段]历史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世界的东方,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巴比伦第一王朝约始于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时(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诸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两河流域的统一。以后历经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约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于公元前729年为亚述所灭。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3500年进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编辑本段]文化
(4000BC)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住在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人(Sumerian)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使得两河流域进入历史时代。 到了公元前二千八百年左右,苏美人的象形文字发展渐趋完整且后来广泛被巴比伦、亚述人及波斯人所应用,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 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字或箭头字。
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与算术非常发达,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巴比伦人就发明了 六十进位的方法,而且知道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新巴比伦(公园前626年开始)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尼布甲尼撒大帝为其妻子而建的。据说空中花园就是在缺水干旱的沙漠地带中建起一座山,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神奇得令人叹为观止。
并发明了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
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
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
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
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他们是已知的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则是古代西亚现存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
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由此可见,古代巴比伦文明能被称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所仰仗的不单单是空中花园。
[编辑本段]文化传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编辑本段]古巴比伦的悲哀《世代网》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诺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挪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挪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著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存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们始终忧虑不已的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文明相生相伴,战争也从来没有休止过。这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据说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地。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断成为政治和战争的舞台。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综观数千年来的两河流域兴衰史,哪一场战争不是对文明的破坏呢? 注: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编辑本段]古代学校遗址
巴比伦的学校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的马里城(Mari)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被认为是根据考古发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学校。“它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三分之一。大间排列着四排石凳,每条可坐1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着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学校课室。两房四壁无窗,从房顶射入光线。房中没有讲课的讲台或讲桌,却放着许多学生的作业泥板。墙壁四周的底部安放着盛有泥土的浅浅水槽,好似是准备制作书写用的泥板的。附近摆着一个椭圆形的陶盆,可能是储放清水以便和泥制造泥板的,或则是放置书写用具的。地面上装点有很多亮壳,好似是教授计算的教具。这所房舍靠近皇宫,不靠近寺庙;刚好别处发掘的泥板书的储存场所也是近宫而不邻寺的;有人推断这是古时的学校。”
两河流域的学校以培养文士为目的。文士分为高级文士和低级文士。前者充任官员,后者则从事各种职业,如公证人、掌印员、土地测量及登记员、军情记录员、缮写员、计算人员、秘书,等等。
在古代两河流域,考古发掘了大量泥板书。这些泥板书标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约公元前3000年,是用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书写的。在此后的1000年间,象形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广泛流行于中东地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这些考古发现的资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 或是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文献,如契约、记录、文职人员的报告、法律、条例、公告等。还有一些资料是关于数学的,虽然当时两河流域的数学比古埃及的数学水平高得多,但这些数学问题和古埃及一样,涉及的都是一些实际问题。在晚些时期的数学记载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时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图表以及关于日历和占星术的计算步骤了。很明显,两河流域学校存在的目的是给不同类型的未来官员提供高级教学。
约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苏美尔文描述了当时学校的生活。该文后来被多次抄写,所以可以推断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从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语来看,可判断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学生所写的,但全文还是用苏美尔文写成的,因为当时苏美尔文是学术语言,其地位相当于后来欧洲的拉丁文。学生早上来到学校,自带午饭。校长是“学校之父”(schoolfather),有一名教苏美尔文的教师和一名教算术的教师。上课的形式是抄写已有的泥板书。学习的科目有苏美尔文、算术和簿记。学校实行严格的纪律,执行纪律的人有一名勤杂工、一名教师和操场监管人。学生常常在一天内由于不同的过错要遭受几次鞭打,这些过错包括早上迟到、上课讲话、未经许可就起立或离开校园等。直到晚上,疲惫不堪的学生才能走回家,向父亲汇报自己一天的情况(父亲一般都是官员)。晚饭后早早上床睡觉,以保证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时候,教师还会被请到家里,通常是由于做父亲的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最杰出的书写者和有知识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学甚至比那些贵族出身的同学更优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家(theHouseofWisdom)是两河流域实施高水平教学的场所,入学者是已毕业的文士,这里从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两河流域的学校不同于后来古希腊的学校,其所谓高深知识也是侧重应用价值,而不是面向理论探索。以数学为例,理论推测并没有获得充分发展,大批巴比伦数学论文涉及的是具体问题。
巴比伦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于其他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它早于埃及,至少是与埃及约在同时而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当然,其高等教育还是相当模糊的。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编辑本段]【文明简介】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编辑本段]【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编辑本段]【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编辑本段]【古国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编辑本段]【青铜雕像】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古巴比伦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编辑本段]位置
古巴比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这个地区没有天然险阻可以抵挡入侵者,所以有着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编辑本段]历史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世界的东方,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巴比伦第一王朝约始于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时(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诸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两河流域的统一。以后历经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约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于公元前729年为亚述所灭。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3500年进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编辑本段]文化
(4000BC)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住在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人(Sumerian)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使得两河流域进入历史时代。 到了公元前二千八百年左右,苏美人的象形文字发展渐趋完整且后来广泛被巴比伦、亚述人及波斯人所应用,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 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字或箭头字。
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与算术非常发达,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巴比伦人就发明了 六十进位的方法,而且知道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新巴比伦(公园前626年开始)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尼布甲尼撒大帝为其妻子而建的。据说空中花园就是在缺水干旱的沙漠地带中建起一座山,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神奇得令人叹为观止。
并发明了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
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
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
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
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他们是已知的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则是古代西亚现存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
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由此可见,古代巴比伦文明能被称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所仰仗的不单单是空中花园。
[编辑本段]文化传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编辑本段]古巴比伦的悲哀《世代网》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诺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挪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挪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著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存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们始终忧虑不已的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文明相生相伴,战争也从来没有休止过。这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据说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地。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断成为政治和战争的舞台。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综观数千年来的两河流域兴衰史,哪一场战争不是对文明的破坏呢? 注: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编辑本段]古代学校遗址
巴比伦的学校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的马里城(Mari)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被认为是根据考古发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学校。“它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三分之一。大间排列着四排石凳,每条可坐1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着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学校课室。两房四壁无窗,从房顶射入光线。房中没有讲课的讲台或讲桌,却放着许多学生的作业泥板。墙壁四周的底部安放着盛有泥土的浅浅水槽,好似是准备制作书写用的泥板的。附近摆着一个椭圆形的陶盆,可能是储放清水以便和泥制造泥板的,或则是放置书写用具的。地面上装点有很多亮壳,好似是教授计算的教具。这所房舍靠近皇宫,不靠近寺庙;刚好别处发掘的泥板书的储存场所也是近宫而不邻寺的;有人推断这是古时的学校。”
两河流域的学校以培养文士为目的。文士分为高级文士和低级文士。前者充任官员,后者则从事各种职业,如公证人、掌印员、土地测量及登记员、军情记录员、缮写员、计算人员、秘书,等等。
在古代两河流域,考古发掘了大量泥板书。这些泥板书标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约公元前3000年,是用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书写的。在此后的1000年间,象形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广泛流行于中东地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这些考古发现的资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 或是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文献,如契约、记录、文职人员的报告、法律、条例、公告等。还有一些资料是关于数学的,虽然当时两河流域的数学比古埃及的数学水平高得多,但这些数学问题和古埃及一样,涉及的都是一些实际问题。在晚些时期的数学记载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时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图表以及关于日历和占星术的计算步骤了。很明显,两河流域学校存在的目的是给不同类型的未来官员提供高级教学。
约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苏美尔文描述了当时学校的生活。该文后来被多次抄写,所以可以推断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从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语来看,可判断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学生所写的,但全文还是用苏美尔文写成的,因为当时苏美尔文是学术语言,其地位相当于后来欧洲的拉丁文。学生早上来到学校,自带午饭。校长是“学校之父”(schoolfather),有一名教苏美尔文的教师和一名教算术的教师。上课的形式是抄写已有的泥板书。学习的科目有苏美尔文、算术和簿记。学校实行严格的纪律,执行纪律的人有一名勤杂工、一名教师和操场监管人。学生常常在一天内由于不同的过错要遭受几次鞭打,这些过错包括早上迟到、上课讲话、未经许可就起立或离开校园等。直到晚上,疲惫不堪的学生才能走回家,向父亲汇报自己一天的情况(父亲一般都是官员)。晚饭后早早上床睡觉,以保证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时候,教师还会被请到家里,通常是由于做父亲的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最杰出的书写者和有知识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学甚至比那些贵族出身的同学更优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家(theHouseofWisdom)是两河流域实施高水平教学的场所,入学者是已毕业的文士,这里从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两河流域的学校不同于后来古希腊的学校,其所谓高深知识也是侧重应用价值,而不是面向理论探索。以数学为例,理论推测并没有获得充分发展,大批巴比伦数学论文涉及的是具体问题。
巴比伦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于其他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它早于埃及,至少是与埃及约在同时而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当然,其高等教育还是相当模糊的。
种植小麦,梵文,巴利赫蒂希尔神庙,阿输吠陀,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

历史人物 中英文名字

更新1:

不只中国
全世界历史人物都可以


公元前: 中国:孔子Confucius
孟子Mencius
老子Laocius
墨子Micius(其他请用普通话拼音就ok
eg秦始皇Qin Shi Huang
韩信Han Xin)
汉高祖Gaozu of Han(所有皇帝名既英文格式都系帝号/庙号+of+国号) 欧洲:阿伽门侬Agamemnon
帕里斯Paris
海伦Helen
罗慕洛Romolus
雷木斯Remus
伯里克利Pericles
伊巴密浓达Epaminondas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
斯巴达克Spartacus
凯撒Julius Caesar
安东尼Mark Antony
屋大维Octavian
苏格拉底Socrates
柏拉图Plato
阿里士多德Aristotle
荷马Homer
希罗多德Herodotus
欧几里德Euclid 北非:胡夫王Khufu
图坦卡蒙Tutankhamun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
托勒密(法老)Ptolomy I
汉尼拔Hannibal
克里奥帕特拉Cleopata VII 中东:汉莫拉比Hammurabi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
大流士大帝 Darius the Great
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
锁罗亚斯德Zoroaster
大卫王King David
所罗门王King Solomon
塞琉古Seleccus I 南亚: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阿育王Asoka
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AD1~476 中国:(请继续善用普通话拼音) 罗马:图拉真Trajian
尼禄Nero
卡里古拉Caligula
戴奥克里先Diocletian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the Great
阿提拉Attila
奥多亚塞Odoacer
托勒密(学者)Claudius Ptolemaeus 中东:耶稣Jesus Christ
彼得Peter 日本:卑弥呼Himiko 中古早期476-1066: 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 Great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 Muhammad 2008-12-10 21:41:22 补充: 好似列得多左d咁
1066~2008各地区各列三个清晒算-- (中国由于都系用普通话拼音就得所以唔列喇) 日本: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
明治天皇Emperor Meiji
东条英机Tojo Hideki 印度:巴卑尔Babur
阿克巴Akbar
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蒙古:成吉思汗Genghis Khan
拖雷Tolui
忽必烈Kublai Khan 2008-12-10 21:41:33 补充: 美国:华盛顿Gee Washington
林肯Abrahim Lincoln
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墨西哥:蒙特祖马二世Moteczuma II
科斯提拉Miguel Hidalgo y Costilla
萨帕塔Emiliano Zapata 秘鲁:阿塔瓦尔帕Atahualpa
曼科卡帕克二世Manco Capac II
何塞.德.圣马丁Hose de San Martin 其他美洲地区:杜桑卢维图尔Toussaint Louverture
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
哲古华拉Ernesto Che Guevara 2008-12-10 21:42:03 补充: 土耳其:苏莱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ficant
海雷丁Khar-ad-din
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ürk 英国: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 法国:圣女贞德Joan of the Arc
路易十四Louis XIV
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 比荷卢地区:伊拉斯姆斯Era *** us
拿骚的莫里斯Maurice of Nassau
塔斯曼Abel Ta *** an 2008-12-10 21:42:13 补充: 西班牙: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科尔蒂斯Hernan Cortes
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 葡萄牙:航海者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
科维良
达伽马Vasco da Gama 德意志地区:梅特涅Metternich
俾斯麦Otto von Bi *** arck
希特勒Adolf Hitler 2008-12-10 21:42:18 补充: 北欧:玛格丽特一世Margaret I
古斯塔夫二世Gustav II Adolphus
查理十二世Karl XII 义大利:马可波罗Marco Polo
加富尔Cavour
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俄罗斯: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普希金Alexander Pusin
史达林Joseph Stalin 2008-12-13 16:54:06 补充: 科维良度唔记得写番英文添:Pero da Covilha 2008-12-13 17:25:56 补充: 补几个满州名: 努尔哈赤Nurhaci
皇太极Huang Taiji
多尔衮Don
玄烨(康熙帝本名)Hiowan Yei
鳌拜Oboi
隆科多Longkodo
胤禛(雍正)In Jen
诸葛亮 Zhuge Liang 曹操 Cao Cao 包公 Baogong 岳飞 Yue Fei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戚继光 Qi Jiguang 秦始皇Chin Shihhuang 汉武帝 Martial emperor of Han dynasty 唐太宗 Emperor Taitsung of Tang 武则天 Wu Zetian 成吉思汗 Genghis Khan 康熙大帝Kanghsi big emperor sorry only this.....................!
参考: me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旃陀罗笈多那样人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918.html
文章标签:大帝  亚历山大  中国古代  现像  人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