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这么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为什么他还记恨我

时间: 2023-07-12 14:01: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我这么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为什么他还记恨我

有的子女记恨父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爱之深恨之切!孩子和父母应该是最亲密的关系。但是很多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不给孩子好好的教育,或者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很容易讨厌父母。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首先,父母太溺爱孩子了。

俗话说,小爱伤大,大爱无情。我认识一些父母,他们爱他们的孩子,给他们想要的东西,无条件的宠爱他们。错的时候是对的,对的时候更是对的。当一个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很明显是他孩子的问题,而父母认为是别人的错。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变得自私和大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仍然可以满足他的需要。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父母很难满足。

这时,孩子会对父母怀恨在心,觉得父母不爱他,甚至认为父母不称职。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正确地教导他们的孩子。爱一个孩子就是让孩子自立、清醒、感恩,而不是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服从孩子,感觉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这只会让孩子不认识自己,不知道如何感恩,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的命运坎坷。

其次,父母都是自私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他们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我见过很多家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照顾,不愿意把孩子当作替罪羊,通常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无所谓。孩子长大了,他们不在乎孩子的幸福,只为孩子赚钱,认为孩子应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父母对自己唯一的要求,没有爱,孩子很容易恨父母。我认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还没有结婚。他的赚钱能力也是一般的,每次拿到一份工资,父母就用各种理由去一半以上,父母也认为他不会赚钱,经常骂他没用。他和父母沟通过,他不沟通也没关系,但沟通只会让他更痛苦。

因为他的父母认为他不孝顺,不仅如此,还到处告诉他不孝,让他丢脸,他对父母说只有恨,没有爱。人们一开始都很擅长。孩子讨厌他们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问题,要么父母把孩子养成忘恩负义的人,要么让孩子伤痕累累。

其实这就是一种报复心理,在子女心中父母是对自己不好的,所以才会产生这种记恨的情绪,但其实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只是在方法方式上面用错了,导致出现的相反的结果。
缺爱的心理,因为平常给予的陪伴不够,而且当孩子叛逆时,父母没有给予相应的理解及关怀,慢慢就会有抵制情绪,也就会产生恨意。
我觉得这是一种十分扭曲的心理,不是特别的正常,可能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所以才会这样子想。
这种心理应该是子女对父母做的一些事情十分的失望,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怨恨的心理。

儿子一直记恨我们对他穷养,至今和我们不太亲近,我该怎么办啊?

从小我们对儿子要求严厉,没怎么给他零花钱,压岁钱也全部没收,也没怎么给他买新衣服,都是捡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不能穿的旧衣服,现在儿子20多了不能说他记恨我们,只是和我们不太亲近,我该怎么办啊?

1、思想不能“穷”

有些重男轻女的家长,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生怕儿子出什么意外,还有一种全天下“只有我儿子最金贵”的感觉,对孩子无微不至。这些看似在保护孩子的行为,却容易让他们的见识越来越短,一个男生如果没有大气的想法和思维,将来有出息的可能性非常低,思想“穷”对孩子没好处。

2、行为不能“穷”

有些男孩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行为总是扭扭捏捏,比女生还柔弱,这样性格的男生,不仅容易受欺负,还容易被同学排挤,一个男生没有男生的样子,谁愿意和他们做朋友?

养育男生,他们不一定要多强壮,但要足够健康,行为上要像一个男孩,千万不要比女生还害羞,男生如果放不开自己,将来也难有出息。

3、父爱不能“穷”

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比妈妈还重要,因为孩子身上的勇敢和坚强等积极性格,都来自父亲的熏陶。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很少参与其中,男孩子的性格就会过于软弱,或者太过暴力,这些偏激的性格,都是因为爸爸教育不当导致的,所以,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点不能少。

当然,有些人认为的“穷养”,只是经济上的“穷”,穷养男孩,也只是希望他们习惯节省,消费不要大手大脚,这样看,穷养男孩是没有问题的。

适当穷养男孩,对他们有哪些好处?

1、知道感恩父母

适当穷养男孩,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爸爸妈妈。家长需要告诉孩子钱是什么、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对他们的价值观有很大帮助,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一定要重视。

以后他会明白的,只要他以后买房结婚时,你们给他帮助,他会明白的
凉拌喽,你现在要是真的对他好的话,你就应该放手让他出去自己闯一闯,不要跟你们太亲近了。
你现在要做的并不是跟他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而是要明白他心里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如果我是你们儿子的话,我想离你们越远越好,我想尽可能的享受自由,不被亲情方面的事情管束!我想要的就只是这样而已!
大家都说儿子要穷养,但是也不能太穷了,太穷了,自己对孩子不公平,这样养。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八分他就会还你十分,只要真心对待他,他终会明白这个道理的,亲情是很难割舍的,,以后的路还很长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您的孩子为什么会恨你

文章有点长,你若想从根本上了解问题和有所帮助,那就得花点时间把文章慢慢看完哦!

我在门诊心理科出诊时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经判断是青少年抑郁症。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抱怨:我们这么爱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他好,可是他不仅不领情,还反而恨我们,每天都把我们当仇人似的。

是的,这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问题不仅让孩子的父母心里难过,更让他们感到困惑。他们生了他,给了他生命,还百般呵护他,但他不仅不知感恩,还心生怨恨,不说别的,这至少不符合逻辑不是吗?没错,这不合逻辑,可现实就是如此,还不是个例,也不仅仅存在于抑郁症或焦虑症孩子当中。如果仅仅是个例,我们或许可以用精神病理性症状来解释,但普遍性的东西,我们不得不从别的角度来分析讨论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讨论一下这个让众多父母既头痛又困惑的问题。从常理来看,我对你好,你不说知恩图报,至少要知道好歹,心存感激。但这种貌似很平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在很多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往往不成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还是得用动力心理学的理论来解开这个迷团。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着高度智慧的高级动物。但即便是高级动物,人依旧是动物,不管什么时候、怎么进化,人类依旧带有动物的基本属性。这种动物属性时不时的会冒出来,来左右我们的生存活动,并经常和我们人类的高级的 社会 属性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在我们人类的 社会 活动中比比皆是。说白了就是精神分析中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比如大多数的犯罪,就是本我战胜了自我。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人类要不断进化,就要不断繁衍;要不断繁衍,就得保证能良好的生存。而人类刚出生的婴儿在他成年之前是无法独立生存的,这就需要做父母的去呵护和抚养。因而我们说父母抚养子女,去爱他们,这是本能,也是义务。在这一点上,我们展开一点去说。从纯动物属性看,在人的抚养关系中,人有抚养下一代的义务而没有赡养上一代的义务,这在几乎所有的动物中基本都是如此。比如在狮群中,老去的狮王即便不被年轻的狮王杀死,也会被驱逐出狮群,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哪个狮子会去为它赡养送终。在人类中具体表现在,人如果失去下一代时会表现极为痛苦,而上一代在年老去世时做子女的一般不会有痛不欲生的感觉。因为上一代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对人类的繁衍带来什么影响或损失。而下一代的意外夭亡对繁衍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是动物属性给人带来的原始感受。但人终究是人,是高级动物,除了动物属性外,还有 社会 属性,还进化出了有别于一般动物的认知和 情感 。如果我们仅依照动物属性行事,那我们就和一般动物无异了,我们就可以不去给父母养老送终,我们就可以无视他们的疾苦,我们就完全可以不择手段去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们有时会骂一个人:你这个人畜生不如。就说明这个人已失去了人的 社会 属性,和一个一般性的动物没什么区别了。

做为一个人,我们除了抚养自己的子女,还要赡养老人,做任何事时还要顾及他人的喜怒哀乐。我们经常要用自我去遏制无底洞般的本我。而人的这种 社会 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后天去培养和塑造的。人生下来时只知吃喝拉撒,只有动物属性。一个人如果在他生下来之后就让他与世隔绝地生活,长大之后他是不可能形成人类的自我的。即便让他重回 社会 ,他短期内也不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 情感 。

所以说,人类的 社会 属性,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所谓 社会 属性虽然不是人类所特有,一些动物也有,如蚂蚁、黑猩猩和海里的鲸类等群居的动物,但人类的无疑要高级先进得多。人类的 社会 属性构成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自我的主要成份。既然是后天获得的,当然毫无疑问就需要我们人为地去塑造和培养。人类的本我和自我就像一个跷跷板,按下了这头就会翘起那头。只有让它们经常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一个人才能在这个 社会 中顺利前行。

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到青少年心理上。

我们发现,现在的青少年患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较二三十年前呈几何式增长。这个无需统计,我们的许多家长都能够真切感受到。按他们的感受,现在的孩子自私、自我、矫情、心理承受力差。这些特点确实在上一辈人里是不多见的,但在目前正在成长的这一代人中却比比皆是。那么造成这一代人心理缺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说,这就是一种人类 社会 属性的缺失。我们刚才说了,人类的 社会 属性是要靠后天来塑造的。那么就是我们没有给这一代人的这一方面塑造好。从这一点上来讲,这不是孩子的责任,这是大人的责任,是教育的责任。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世界各国都有。但在中国现在正在成长的这一代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成了必须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危害这一代人身心 健康 的主要问题。

我们刚才所说的是人类特有的 社会 属性,而有的人类进化学家认为人类和一般动物的唯一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类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进化出了 情感 。这和我们刚才说的理论基本相同。就这二点而言,恰恰就是我们现在很多青少年最缺失的。于是才会出现,父母生他养他爱他,招来的却是怨恨,这个结果唯一的原因只能归咎于我们教育的失败,而不能怪罪孩子,因为孩子人格后天的形成都是通过“学习”得来,被外界加持而来的。

我们很多的家长给孩子的要求是,你只需注重学习,其它什么都不用管。于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会怪罪是学习的压力过大。是国家的应试教育体质的问题,其实这完全搞错了方向。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确实比原来大,学习的内容比原来多,但出现问题并非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而是忽视了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和培养。说白了就是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孩子的承受力变差了。

我们许多的家长只注重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你不断给他加重担,却不让他锻炼身体,可想而知。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健全的人格比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我在门诊或在外讲课时,为形象化,经常会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台电z脑。对于人类而言,人格就是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而学习文化知识则是在这个操作系统上不断地安插各种应用软件。我们都知道,一台电脑,你还在用一个很原始的操作系统,却要不停地在上面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其结果可能就是操作系统无法承载这么多的软件最终无法安装,或安装了无法运行,甚至最终造成系统崩溃。所以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人格是学习文化知识基础。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和塑造,我们不仅承载不了日益增多的文化知识,甚至可能造成我们的系统崩溃,即心理疾病。

造成人格教育和塑造的失败同样也有一些不同的原因,最主要的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一个特定的时期造成的问题。实行了很久的独生子女政策让很多的家庭在人类持续繁衍这个本能上有了危机感。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夭折了,而父母又失去了生育能力怎么办?人类骨子里繁衍的使命感是不能撼动的,这会让人很痛苦。同时,人类特有的养儿防老的这个古老期望也将破灭。为了预防这两个不良后果的发生,所以对待这唯一的一个命根子、一个希望之苗,定要小心呵护,不能出现意外。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人能够时时理性地生活。既然要小心培养,那就要施加各种养分(满足各种愿望),还不能让他经历风险,这一般是人们想当然的作法。而这样做的结果恰恰都是构成本我的主要内容。我刚才说了,注重了本我,必定就会忽视了自我的塑造。这样的结果,就强化了孩子的动物属性,而弱化了他的 社会 属性。所以当我们怪罪孩子不懂礼貌、不懂得感恩、自私自利缺乏爱心时,应当回过头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们根本就没教给他们这些?一棵小树长歪了,是小树的错,还是种树人的错?毫无疑问,大概率是种树人的错。我们也不怀疑某些小树先天就有问题。但现在青少年焦虑或抑郁症那么多,绝非是这些孩子先天就有问题。更多的我们要从家长和教育身上找原因。家长是孩子的最直接教育者。家长的言行举止教育模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最巨大的。

上面说的是忽视了对人格的塑造,而第二个比较大的原因就是教育和塑造的方式不对,就是我刚才带了一句的教育模式的问题。

中国古代对教育的解释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有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两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做为老师,是“我教你”;第二,做为老师,就跟你父亲一样,是“在你之上”。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老师。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也是最科学最符合自然规律的。而现如今,一些家长接受了外来思潮的影响(我们且不去讨论这些思潮有没有阴谋论的成分),对孩子不做老师不做家长,做起了朋友。碰到问题,不是”我教你“,而是“朋友”之间一起讨论商量解决。这毫无疑问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同样也是不科学的。现在欧美一些国家实行让孩子什么都去体验一样,自由发挥,美其名曰是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前辈积累的几千年的经验和理论还有什么用?凡事都去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重新来一遍,不仅不可能,更多的是在浪费,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浪费前人的研究成果。

许多的家长甚至一些从事教育的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喜欢诟病我们的教育模式,认为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只能培养出一些考试机器,甚至会摧残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心理畸形,出现心理问题。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现在许多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真的是学习文化知识带来的吗?我们用事实加以说明。比如2021年的一次中国应试教育下初三毕业班的孩子PK丹麦9年Z班的孩子,通过四轮比拼,无论是在阅读、数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的孩子圴完胜丹麦的孩子。

在这次比拼中,原本被认为刻板的中式教育给了质疑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差异的出现,纯粹是因为教育方式和理念的不同。丹麦的一些教育专家也被这样的结果惊愕了。他们发现,即便在丹麦学生自认为有优势的创新能力方面的比拼中,中国孩子依旧优势明显。整个过程中国孩子非常专注,而丹麦孩子则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专注点,一个是执行任务,另一个则是自我的形象。孩子们在过程中嬉笑打闹看衣服手表鞋子。于是丹麦的专家们认为丹麦培养年轻人的方式过于个性化,他们不服从权威同时也非常自我,自我感觉太过良好,在做事或在团队合作上只顾自己的快乐。

事实说明,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国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创造力也并没有被束缚,还守规矩讲道理。丹麦的孩子则完全相反。

这是不良教育模式带来的典型案例。欧美原来的教育也不是这样的,但后来发展成了这样。如果一意孤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今后的发展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好在就是英美也还是有一些清醒人士的,比如英国教育大臣就说,其实英国精英的孩子(只占所有孩子的5%),其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的孩子是一样的。其余95%,就跟放羊似的,随他去吧,快乐就好。

关于教育模式的问题,我在公众号里曾写过一篇《从心理学谈中国式教育》,在里面写得很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

总之,欧美现在所倡导的一些有悖自然规律的教育模式和亲子关系,不仅对教育,就是对孩子人格的成长发育,带来的毒害都是很深远的。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很多家长,还在诟病我们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还在跪舔着欧美的变态和畸形的亲子关系。但毫无疑问,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我们的00后这一代人中开始显现。这一代人中焦虑抑郁症的发病人数较上一代人大幅增长。人格有问题的很多,突出表现为自私,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爱心,缺乏感恩之心,心理承受力差,常常把缺乏素质当个性。一些即便没出现心理疾病,在成年走向 社会 后也表现出极度的迷茫和不适应,给人生还来许多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忽视了人格的塑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会很差;而教育方式的不对,就有要可能塑造出一个扭曲的人格。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孩子人格的主要塑造者。人格的塑造就象是一栋大楼的地基,地基打好了,再重的压力也能承受。我们所学的众多的知识,还有众多的欲望,都必须要承载在一个强大的要格之上。所以我们很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非是学习压力大这个看似直接的原因,而是我们没有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没有注重对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是希望让大家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我们不仅要注重孩子身体的成长,更要注重孩子心理的成长发育。人的心理和精神决定一切。心理若畸形了,身体再好也是枉然。

有的子女记恨父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养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并不容易,而子女成年后理应孝顺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这是一种孝道的传承。可是让很多年老父母心酸的却是,子女长大了,自己过得很好,却打心眼里怨恨自己,更谈不上孝顺。

也有一些人,虽然会定时给父母钱,让父母能够过得更好一点,但是却并不愿意跟父母亲近,甚至还会怨恨父母。



那么孩子长大为什么记恨父母,多半是爸妈做了这几件事,你中招了吗?

华华刚做了母亲,看着自己可爱的女儿,她母爱大发,觉得要永远爱女儿,保护女儿,给女儿自己能够给的一切。

自己也是母亲了,但是此时的华华却对自己的母亲情感复杂,因为昨天,她刚刚拒绝了母亲要来看宝宝的要求。其实作为姥姥,来看看外孙女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华华要拒绝母亲呢?这还要从华华的童年说起。



孩子长大记恨父母,多半是爸妈做了这几件事,你做过吗?

华华并不是独生子女,还有一个弟弟。当年,父母冒着罚款的风险,拼了命地生了弟弟,只因为重男轻女,想要一个可以防老的儿子。

弟弟出生后,华华的童年就跟快乐绝缘了,父母的眼睛里似乎永远都看不到自己这个女儿有多优秀,有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弟弟虽然霸占了父母全部的爱,但是却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惹是生非。华华明明考上了很好的大学,父母却不让她读,而是让她早点工作赚钱养活弟弟。

幸好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华华才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也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现在的华华有一个很爱自己的丈夫,就连宝宝也有了,但是心里却依旧放不下对父母的恨。而父母年纪大了,也意识到了当初对女儿太过分,但是无奈怎么都化解不了女儿心中的仇恨,让老两口觉得无限悲凉。

那么让孩子长大记恨父母的事有哪些呢?

1. 过于对比

一般家里有多个孩子的,父母总是会习惯性比较哪个孩子更优秀,更听话,对待孩子们也表现得不是很公平。

但其实,不管孩子是否优秀,有没有成就,都是父母的骨肉,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哪里有不疼的道理呢?如果父母对待孩子偏心,那真是糊涂至极。童年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怨恨父母。



2. 偏向,重男轻女

在中国,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对女儿太过冷漠,而是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儿子。

就像前不久大火的《都挺好》一样,苏明玉在童年时期受尽了母亲的苛待,只因为自己是女儿,即使心里再渴望母爱,却仍然得不到。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希望有个女儿,女儿成年后做母亲了,更能体恤父母的辛苦。



3. 吝啬,不给孩子物质满足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很多家长在孩子童年时期会对孩子过于苛待,对于孩子正常的物质需求也经常拒绝。

也许家长是本着节省的初衷,但是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会让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孩子长大后对物质的需求也更渴望,还会对父母当年对自己的苛待产生怨恨的心理。

孩子选择了自己做父母,就是做父母的幸福,所以父母对孩子应该呵护有加,保护好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孩子长大记恨父母,多半是重男轻女,父母冒着罚款的风险,拼了命地生了弟弟,只因为重男轻女,想要一个可以防老的儿子。
首先要分情况,如果是父母因为重男轻女或者其他的一些问题对孩子不好,虐待孩子或者不关心孩子,让孩子产生这种心里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为子女不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而去记恨是自己的一些问题,是不对的。
是一种非常自私的心理,因为父母已经给予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对于父母是应该非常孝顺的,但是有的子女内心是非常自私的。认为父母虽然生育了我们,但是没能够很好地养育我们,所以对于父母是非常忌恨的。
叛逆。这和他个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他觉得他现在过不上她想要的生活,这取决于父母,而并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文章标题: 我这么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为什么他还记恨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851.html
文章标签:他还  记恨  关心  孩子  健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