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11 18:00: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交通运输,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下令拆毁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随后他又命令蒙恬率众修筑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以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
此外,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了“五尺道”。秦代修筑的这些不同等级、各有特征的道路,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道路网,构成了比较发达的交通系统。
秦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车同轨”就是其中之一。车同轨就是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
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很先进的,它适应了秦代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始皇派人对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道路加以整修,拆毁关塞、堡垒等障碍物,连接和修建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形成了以驰道为骨干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驰道是供帝王出巡时车马行驶的道路,即御道。这项费时10年的工程,规模十分浩大。
秦代著名的驰道,有今陕西省境内出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秦代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幅宽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并要用铁锤把路面夯实;每隔10米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除路中央10米为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旁道。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山区面积广,支岭较多,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扼守着东西两侧的河谷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子午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直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很重要的军事地位。
子午岭两侧的河谷大道,即著名的延州道和马莲河道。河谷地带水草丰盛,游牧族来往于河谷大道,因此,它们成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
延州道河谷比较狭窄,北方游牧部族南下的时候困难较多,因而往往从马莲河道南下。修筑延州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马莲河道沿途经过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完毕。建成后的直道宽度一般都在60米左右。其沿途各支线星罗棋布,每条支线都有容纳并排行驶两辆卡车至4辆卡车的宽度。
马莲河道正式使用以后,秦始皇的骑兵从云阳林光宫出发,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出击匈奴。
另外还有一条道路,在马莲河道之西,六盘山下的肖关道。这条道路比较平坦,附近的水草也比较丰盛,更利于骑兵活动。
秦直道是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代以后,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不仅积极利用秦时所修的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维护也曾下了一番工夫。
秦始皇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了“五尺道”。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了一位名叫常頾的人率众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常頾开通的五尺道虽宽5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采用“火焚水激”的原始方法。
五尺道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为“石门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50米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通向蜀地的重要商道。
总而言之,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
众所周知,经过孔子删改的《诗经》,是研究先秦时期华夏各国民风民情的宝贵资料。
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而在“小雅”之中,有一篇名叫“大东”的长诗,格外的引人注目。
《史记》中,司马迁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命大将蒙恬修筑的长达一千多里的直道(相当于今天高速公路),曾不由得感叹说,如此耗费民力,只为讨始皇欢心,这是蒙氏兄弟败亡的真正原因。
而早于司马迁六七百年的《大东》里,也记载着一条从陕西直达山东的官修道路——周道。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意思是说,这条周王朝所修的大道,如磨石般平坦,又如射出的箭一样笔直。
遥远的周朝,修筑如此一条高质量的道路,是何等大的工程啊!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诗经》里的一面之词,再者说诗歌本身夸大事实也是常见,谁能知道周朝到底有没有进行过这样的道路网建设呢?
事实上,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足以佐证,诗经的记载是真实的。
北宋徽宗重和年间,孝感的农民在耕地之时,挖出了六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随即献给朝廷。
宋徽宗将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拓印下来,录入《宣和博古图录》,因此得以流传后世:
“唯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
周康王令南宫毛攻打叛乱的方国虎方的那一年,是先让主帅开通在南国的道路的。
“行”也就是周道的别称。
铭文中也记载了这条道路的终点——噩。
噩也就是鄂,在今天湖北的一个古国。
换言之,周康王时期,从洛阳到这批青铜器出土的湖北孝感,周王朝已经建设了一条足以用来作为快速行军道的大路。
诗经中也有“悠悠南行”之说。
可见,古文献中的说法可信度不容置疑。
既然周朝有向南开辟的官道,那存在直通山东的道路也不稀奇。
毕竟山东境内还有齐国和鲁国这样周王朝的重要封国。
然而,《大东》中所写的可远远不仅仅是道路。
这篇文章真正的主旨,是痛斥周朝统治下,山东诸侯国们的血汗,随着这条贯穿东西的笔直大道,被源源不断输送给西方的周王朝贵族们享用: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东方各国的百姓,受尽辛苦的劳作。
西方的贵族们,却穿着华美的服饰享受人生。
就连周王土地里划船的船夫,都穿着用熊皮制作的衣服。
连周王室下属的家臣,他们的子弟随便什么官职都能承袭。
东方人眼中的美酒,周王权贵们却不以为意。通透的美玉,在他们眼中都并不出彩......
可以说,《大东》将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
周王利用贯穿四方的宽阔大路,以及自己强盛的国力,尽情搜刮归顺的四方诸侯们的财富,却丝毫不了解百姓们的辛苦,更别提什么施恩抚恤。
相传,《大东》这篇诗歌是山东境内一个叫谭国的小国中,一位中级官员(大夫)的作品。
按理来说,他在本国也是排得上号的贵族阶层,但看到周王室对各地的搜刮,都不忍心看下去:
“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很快,搜掠四方的周朝,就陷入了重重危机,东方的徐国,南方的噩国、楚国,还有自西北而来的戎,纷纷出兵与周王室为敌。
大周王朝的丧钟,早在烽火戏诸侯故事的百年前,已经被群起攻之的诸侯们敲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