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朝历代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人共有多少个 都有谁

时间: 2023-07-07 18:59: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历朝历代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人共有多少个 都有谁

玄宗时期的宰相都有谁?

为玄宗所用的宰相有二十六人: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岑羲、郭元振、张说、姚元之(崇)、卢怀慎、源乾曜、宋璟、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宇文融、裴光庭、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陈希烈、杨国忠、韦见素。

其中著名的有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

1、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惮有大臣与之名,故命以字行。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2、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宋璟在洛阳去世,年七十五。

3、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4、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 ,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5、杨国忠(?-756年),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朝宰相、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之甥,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丞相 

百度百科-李隆基

李世民家族封尉迟恭为一品官,为何只封秦琼为三品官?

尉迟恭生前最高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确实是从一品官,但这个是散官,可以理解为退休以后享受待遇的官职。而尉迟恭担任过的职官(真正管事的官职)最高是右武侯大将军,和秦琼的左武卫大将军一样是正三品(秦琼死于任上没有熬到退休)。至于死后追授的官职,尉迟恭是正一品,秦琼三品,这也与他们的功劳、活得长短有关。而爵位的话,两个人都是从一品的国公。这个要详细解释一下。

一、区分职官与散官

这里就先解释一下职官和散官。职官就是有具体职责岗位的官职,而散官就是没有具体职责,只是享受级别待遇。这种官职一般会授予劳苦功高退休后的官员。正常情况下,只要这个官员还能工作,基本是授予职官。秦琼和尉迟恭获得的职官一直是一样的品级。

玄武门之变前,秦琼和尉迟恭都是李世民秦王府的武将,秦琼是秦王府右三统军,尉迟恭是秦王府左二副护军。二者的品级都是正四品下,从职务上来讲,秦琼是正职,尉迟恭是副职,秦琼更高一点。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获封左武卫大将军,尉迟恭获封右武候大将军。

这两个官职都是隋唐十六卫大将军之一,从品级上都是正三品,没有差异。正三品也是他们两人生前获得的最高职官品级。此后尉迟恭因为性格粗莽,与同僚不和,放外任,历任各州都督、刺史(都督分正三品和从三品两种,刺史有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三种)。

二、三品官不算小

那他们的职官品级为什么都只有三品而没有达到一二品呢?其实三品已经很高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只有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是正二品(由于李世民称帝前做过所以此职位不再授予其他官员),另外两省长官门下省侍中和中书省中书令都只是正三品官。

而唐朝其他获得相权的大臣会被皇帝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意思就是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共同参与政务。正常情况下,三品官员已经到头。其他的一二品高官基本上是荣誉官职,获得这些职位的往往是皇亲国戚,宗室亲王们(许多宗室亲王获封过正一品太傅、从一品太子太师、从二品大都督等等)。其他的诸如太尉、司徒、司空等职务除了在开国时偶尔授予过长孙无忌等亲贵功臣之外,其他时候往往都是死后追授,不常给活人。

解释完了职官,我们再来说说散官。唐朝除了正一品外每个品级都有对应的散官,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散官通常都会授予劳苦功高、德高望重的老臣,他们年迈退休后享受一定的待遇,没有固定的职责。尉迟恭在贞观十七年上表请求退休养老。

朝廷授予其从一品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不需要再承担职责,仅需要五天上朝一次。这是李世民念及这位劳苦功高的名将,特别加恩。而秦琼呢,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直受伤病困扰,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功劳。也没机会活到退休。他在贞观十二年(638年)就去世了,而尉迟恭活到了显庆三年(658年),整整多了二十年。

然后说他们死后追授的官职,尉迟恭死后追授司徒、并州都督。唐朝,司徒是正一品,而并州都督品级不明。因为唐朝都督分大都督(从二品)、中都督(正三品)和下都督(从三品)。大都督都会标明“大都督”名号,如“扬州大都督”,所以尉迟恭肯定不是,这个官职应该是正三品中都督比较合理。

秦琼死后追授的官职是徐州都督,应该也是正三品比较合理。尉迟恭追授正一品,因为他原本就已经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了,并且是当时已经很少的开国元勋,获追封正一品比较合理。而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一直久病缠身,没能继续建功立业。所以停留在正三品。

那是不是简单的说尉迟恭是一品,秦琼是三品呢?也不是。尉迟恭和秦琼都是一品,因为他们还有爵位。秦琼生前的爵位是翼国公,死后追封胡国公;尉迟恭封爵吴国公,后改封鄂国公。当然国公和国公不完全一样。

秦琼的食邑是七百户,尉迟恭比较多,因为他和长孙无忌都是玄武门首功,额外获得封赏,食邑一千三百户。但无论食邑多少,都是从一品爵位(唐代爵位品级,亲王、公主为正一品;郡王、嗣王、国公为从一品)。尉迟恭高于秦琼,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尉迟恭与长孙无忌等人是第一批身先士卒进入玄武门击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而秦琼可能没有直接参与(但根据旧唐书太宗本纪,应该有参与决策),功劳略小。而秦琼长期生病,死的又早,没有机会进一步建功立业。故而秦琼略低于尉迟恭,情有可原。

秦琼和尉迟恭,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两大猛将。在许多人眼中,秦琼应该比尉迟恭更厉害,品阶更高才对,但历史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尉迟恭被李世民授“开府仪同三司”待遇,这在唐朝时期,属于一品大员(是从一品,非正一品)。而秦琼却惨了,仅是左武卫大将军,死后被追赠了一个徐州都督,这属于正三品。那么这是为什么?大致三点原因。

其一:李世民更偏爱尉迟恭。秦琼虽在美良川之战中打败了尉迟恭,逼得其走投无路,最终被李世民招降。但李世民却更偏爱尉迟恭。比如李世民曾这样点评尉迟恭: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意思就是说,我持弓,你挥槊,咱俩配合作战,就算面对百万敌军也不在话下。

对秦琼,李世民则视其为单挑王,每次看到敌军战将耀武扬威时,就命秦琼出阵干掉对方。从这个对比中,就可以明显发现,尉迟恭跟李世民的默契度更高,两人的关系自然就更亲密,因此得到了偏爱。自然这种偏爱,也就体现在了待遇(品阶)之上。

其二:尉迟恭的贡献更大。尉迟恭完全可视为李世民的心腹大将,故而在玄武门之变时成为了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跟在李世民身边,先杀李元吉救下李世民。随后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喝散了玄武门外,依旧在拼杀的太子侍卫。

最后尉迟恭又去恐吓李渊,逼李渊为玄武门之变定调子: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反作乱,而李世民是来护驾的。这等于是让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变得名正言顺了。

所谓功高莫过于救主。尉迟恭不但拥救主大功,还替李世民拿到了最需要的“李渊的态度”,为玄武门之变画上一个完美句话。因此就凭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秦琼怎么比?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秦琼是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具体职能(担当的任务)不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秦琼和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外,抵挡太子府的侍卫。因为李建成身边也有猛将,如薛万彻,但任务完成的不好。薛万彻眼见无法功开玄武门救援李建成,便喊出“血洗秦王府”。若真这么干了恐怕长孙皇后等人必死无疑。亏得关键时刻又是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出现,这才化解了这次危机。

第二种说法是,秦琼负责保护秦王府。这显然是从第一种可能中推导出来的。不过笔者却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自然要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玄武门,岂能让秦琼这种猛将浪费在自己府内,保护家人?须知一旦玄武门之变失败,全家都要被杀的。

但无论怎样,尉迟恭的贡献,显然是远超秦琼,自然他享受的待遇,就要比秦琼更高,这是成正比的。秦琼没啥可冤的。

其三:活得长才是“王道”。秦琼死于公元638年,最终官职定格在左武卫大将军,并被追赠为“徐州都督”,这是正三品的待遇。

再看尉迟恭,他死于公元658年。这就使得尉迟恭的官阶能不断调整,不断晋升。

在秦琼死后六年,也就是公元643年,尉迟恭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了(从)一品大员。这就是所谓的:活得长就是“王道”。

之所以只封秦琼为三品官,是因为李世民认为秦琼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暂时将其分为三品官。
因为秦琼并没有什么功劳,秦琼只是人脉好以及人品才能够得到李世民重用。
功莫大于救主,尉迟恭战功战且不论,单试过他与李世民,尉迟恭有三次救驾之功!第一次洛阳之战时李世民带少量轻骑侦查地形时,突遇单雄信,单雄信差点杀了李世民,尉迟恭及时赶到打败了单雄信,这是第一次!刚刚投降李世民的尉迟恭得到了李世民表扬!调侃他报答知遇之恩的速度有点快!第二次李世民与刘黑闼大战洺水之前,李世民被刘黑闼杀了个回马枪,差点战殁与阵中,尉迟恭带队拼杀把李世民捞了出来!最后一次则不仅救了李世民的命,还帮助李世民控制局面,夺取了皇位!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射杀李建成时战马受惊了,李世民掉下马来差点儿给他弟弟李元吉用弓给勒死,尉迟恭及时赶到,大喝一声,李元吉本来就相当忌惮尉迟恭,之前两人还比过武,李元吉在尉迟恭面前就是弟弟,尉迟恭,秦叔宝,罗士信,裴行俨(大唐高宗后期第一名将战神裴行俭的亲大哥,父兄被王世充啥的时候他还在襁褓之中)这四位是隋唐之际的绝世猛将!我这里说的是正史而不是野史和演义小说!话说回来,尉迟恭一箭射杀了李元吉,然后砍下李建成李元吉的头颅,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士于是才树倒猢狲散!然后尉迟恭穿着铠甲拿着马槊血淋淋的站在李渊面前,局面控制住了!由此来看,尉迟恭位列凌烟阁24功臣武将第一实至名归!尤在大唐第一名将李靖之上,功劳太大了,武将里他和李世民的关系最近,李世民引他为心腹爱将!

唐太宗的凌云阁中二十四位功臣都有谁?

  你好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为友,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公殷峤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谋反,受诛。

  潞国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绩,第二十三,李绩即徐世绩,徐懋功,又称徐茂功,后赐姓李,为李世绩,为避讳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李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 “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为玄武门之变的主力。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其实这二十四个人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曾经是唐太宗的“死对头”。尤其侯君集,后因贪污腐败被关了一阵子而心怀不满,怂恿另一个功臣张亮与自己一起造反。张亮密报唐太宗,太宗却道:“与君集都是功臣,如今君集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如果让你们二人对证,君集一定不承认,我应该相信谁?”于是不再提这件事,“待侯君集如初”。

  后来,侯君集“有负圣望”造了反,被抓住了,唐太宗亲自审讯,并对他说:“你是国家功臣,我不想让你受刀笔吏的羞辱,因此亲自来将事情弄清楚。”证据确凿,唐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说:“君集有功于国,我将乞求饶他一命,诸位能够答应么?”群臣都说:“君集之罪,天地不容。”

  造反本来是要灭族的,但太宗念他曾有功于国,饶了他妻儿的命。临刑前,太宗与他诀别,哭着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25回答者: 波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8.特进、卫国公李靖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9.特进、宋国公萧瑀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和秦叔宝。

具体: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瑀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叔宝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91.htm

历代任开府仪同三司的人是谁 历代任开府仪同三司的人是哪个

1、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开官府,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当事人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官府开到什么级别,用什么级别的仪仗,明确了同三司。三司,就是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隋废三师,贞观十一年复置,与三公皆不设官属。

2、开府,始于汉朝,唯三公(东汉指司徒、司马、司空)、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位同公的将军可以开幕府。

3、东汉,有仪同三司的加号,得授者可以得到与三公一样得仪卫、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者甚多,称开府仪同三司。

4、南北朝后期,分化为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两者,皆得开府置官署,后来又进而分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四种。

东汉三国时可以开府的官员有哪些

开府是指,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一般的开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特许,另一种是权臣自立。开府的官员必须是统领百官,权倾一时的大员,无论是西汉初年的丞相(武帝前丞相权利很大,拥有行政、司法、部分人事、立法以及部分兵权)。还是到东汉的曹操、诸葛亮,无一不是大权在握。说到开府首先就是丞相(西汉的丞相都开府),到武帝以后,君权加强,霍光以大司马身份开府,东汉前期以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权利最重(上朝或商议国政的时候,专席独坐,地位崇高),但是都不开府。到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外戚专权,为加强自己的权利,这些外戚大多以大将军的身份开府。而东汉的三公,更大意义上是摆设,名誉地位,没有实际权利,也就开不了府了。正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国及西晋时期,没有了丞相制度,开府职务比较多,如大将军(曹真),大司马(曹休),属于三师之一的太傅(司马懿以太傅开府)都开了府,总之政权相对稳固的时期开府的官员一定地位崇高的,皇帝特许,至于地方刺史、将军开府置官形式上虽然同中央大员差别很小,但是从权利角度来说,相差太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开府 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汉末局势混乱,将军李傕等开府(《后汉书·董卓传》:“ 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济出屯弘农。”)。魏、晋放宽开府资格,晋诸州刺史兼管军事带将军衔者即可开府。开府置官属,本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以隋、唐、宋、金、元均以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的官阶。清人习称任督抚为开府。
开府 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可以,到东汉时丞相也可以开丞相府。
文章标题: 历朝历代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人共有多少个 都有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516.html
文章标签:的人  历朝  有谁  历代  多少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