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古代所有名人聚集在一个时期,会发生什么事情

时间: 2023-07-05 17: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如果古代所有名人聚集在一个时期,会发生什么事情

古时候名人做过的事情

一、庄子家里并不富裕,一天楚王派来两名大臣,劝说庄子出山做官,为楚王效忠。庄子问:“你们见过太庙祭祀典礼中,那只作为祭品被宰割的大龟吧?你们说说,它是更愿意在太庙典礼的最中心,万众仰望之下,被屠宰呢?还是宁可在烂泥之中打滚呢?”两位大臣回答:“当然是在烂泥之中打滚了。”庄子说:“二位请回去吧,我也喜欢在烂泥之中打滚。”
二、许由是尧时期的名士。尧晚年,打算禅让自己的位子给他,可是许由坚决推辞,逃到箕山隐居。后来,尧又说想请他出来,作九州长。许由闻听此言,觉得污染了自己的耳朵,于是跑到颖水边上洗耳。
三、伯夷、叔齐是一对兄弟,乃是孤竹国国王的儿子。孤竹国王死去,两人都不愿继承王位,于是一同跑出孤竹国。恰遇武王伐纣。两人来到武王东征的大军前面,叩马而谏,劝说武王不要伐纣,并说此举是“以暴易暴”。但武王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齐发誓不食周粟,并一同到首阳山隐居,每日仅采集野菜充饥,最终双双饿死。
四、吴王寿梦病死。寿梦生有四子,分别为诸樊、余祭、夷昧、季札。其中季札最为贤能,寿梦想立季札,季札坚决推辞,于是立了诸樊,并且约定兄弟依次相传,一定要传给季札。诸樊死时,便立余祭。余祭死时,又传给夷昧。夷昧临死,劝四弟季札即位。季札说什么也不肯,远逃延陵去了。
五、齐国宰相崔杼杀死刺杀齐庄公,另立公子杵臼为王,是为齐景公。齐国太史伯记载道:“崔杼弑其君。”崔杼看到,怒不可遏,杀了太史伯,并命令太史伯的二弟改写。太史伯的二弟仍然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之;太史伯的三弟又这样记载,崔杼又杀之,太史伯的四弟又这样记载,崔杼惭愧难当,终于无可奈何。后人评论:“崔杼想掩盖弑君真相,结果反而是欲盖弥彰。”
六、白居易只有一岁的时候,父亲教授他屏风上一首诗中的两个字——“之”和“也”。父亲的朋友来做客,父亲骄傲地声称小小的儿子已经认字了。于是他抱出白居易,用手指屏风上的“之”字和“也”字,白居易全答对了。客人很惊讶,赞叹道:“哇塞!您家的儿子果真认识字!”
七、走后门不仅现在流行,古代就流行得很。中唐时期,诗人杜牧参加科举考试前夜,去主考官家里拜访考官先生,并拿上了自己几篇得意的作品。考官先生读到《阿房宫赋》,不由赞叹不已,表示“你不拿状元真无公理”。第二天杜牧参加考试,结果一下来,果真是状元。著名的李商隐的科举之路也与此类似。
八、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有一天被妻子的文采刺激了,原因是他看到了李清照写的词《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发奋图强,一口气填了五十首《醉花阴》,然后将李清照写的夹在里面,找一位朋友来看。朋友看了半天,赵明诚问:“怎么样?哪首比较好?”朋友回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最好!”
九、李白从朝廷辞去翰林侍读官职,云游五湖四海。途经华阴县时,李白醉酒骑驴,从县衙大门通过,县令很生气,拦住他,问他姓甚名谁。李白掏出纸笔,即席挥毫走笔,不提姓名,道是:“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连忙拱手下拜,深表歉意地说:“原来是翰林,不知您经过,多有得罪。”

古代名人故事300字

  古代的名人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名人事迹当然也会流传下来,那么古代的名人事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古代名人故事3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名人故事300字篇一:曹操烧信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古代名人故事300字篇二:欧阳修整肃文风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古代名人故事300字篇三:三国人物之赵云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刻画了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善妒多疑的曹操,兄弟情深的刘关张,七步成诗的曹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义薄云天的赵云。

  赵云,我敬重你的“义”。你三十二年忠心护主,矢志不渝。长坂坡上,为了护住刘备的血脉,为了蜀国的将来,你不顾生命危险,把阿斗放入战袍中,单人单骑打入曹操百万军中,与曹军展开奋战,誓死突出重围,保住幼主,这一幕震刹了多少人!

  赵云,我佩服你的“勇”。你武力超群,骁勇善战,一杆银枪,使得风驰电掣,出神入化。一把削铁如泥的青红宝剑,耍得神出鬼没,让人眼花缭乱,失街亭时,虽然你已近七十,但你身先士卒,独自断后,令司马懿被吓呆,慌忙下令退兵,才不至于使得蜀军损失惨重。

  赵云,我赞叹你的“智”。虽然吕布也有一身高强的本领,但他有勇无谋,终被烟尘所掩埋,而你在桂阳、汉中、夷陵、箕谷等战役中,都充分体现你的谋略过人,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愧为“全胜将军”。

  赵云将军,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古代名人故事300字篇三:苏轼的天真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名人故事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禁止字符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张衡制造地动仪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 ,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后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绝他的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后来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戎马一生,用兵灵活,擅长选将用将,治军严整,赏罚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鲜明地表现出曹操的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骑受惊跑进了麦田,他当场割下头发代替脑袋以严肃军纪。

曹操好兵法,著有几十万字的兵书。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3年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就读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西南联大,1946年 赴美留学,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骄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学的时候,功课做不完,题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觉的。她在中央大学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时代的吴健雄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央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禁止字符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禁止字符请愿的领头人。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禁止字符路线和时间。为要求禁止字符抗战,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顶风冒雪,直到深夜。与吴健雄相交很深的田蕴兰教授回忆她时说:"吴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现,更甚于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业,她在管理、领导上展现的才能,提倡两性平权的见识,令人如沐春风的处世风格,教人折服。她对当代后世的影响,也必然凌驾居里夫人。"
1.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做吗?」
2.
名人故事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禁止字符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张衡制造地动仪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 ,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后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绝他的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后来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戎马一生,用兵灵活,擅长选将用将,治军严整,赏罚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鲜明地表现出曹操的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骑受惊跑进了麦田,他当场割下头发代替脑袋以严肃军纪。

曹操好兵法,著有几十万字的兵书。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3年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就读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西南联大,1946年 赴美留学,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骄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学的时候,功课做不完,题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觉的。她在中央大学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时代的吴健雄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央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禁止字符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禁止字符请愿的领头人。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禁止字符路线和时间。为要求禁止字符抗战,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顶风冒雪,直到深夜。与吴健雄相交很深的田蕴兰教授回忆她时说:"吴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现,更甚于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业,她在管理、领导上展现的才能,提倡两性平权的见识,令人如沐春风的处世风格,教人折服。她对当代后世的影响,也必然凌驾居里夫人。"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人故事:http://www.zhsew.com/g/g5/
这里面有很多,一个一个看过来吧……
文章标题: 如果古代所有名人聚集在一个时期,会发生什么事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333.html
文章标签:什么事情  一个时期  聚集  古代  名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