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05 05: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到日月星辰的更替,小到人的生老病死等,都是在不断地变化。
那社会既然在不断前进变化,而不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永远不变的就是人的需求。因为人只要生活每一天,就会有消耗,衣食住行必不可少。
而随着人的需求的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势必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物资财富的增加。
反过来又会推动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又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所以,人应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也应是任何社会发展的主流。
题主的意思,应是中国古代朝代的不断更替、世代的轮回,是历史的不断重演。
中国古代,自从两汉以后。天下大势,起起伏伏、分分合合,成为了一个历史规律。
每当乱世之后就会出现,一个统一的的封建王朝。而每一个封建王朝,又都会经过创建、发展、衰落、灭亡的过程。然后,国家又会进入到乱世之中。
在两汉之后,统治国家疆域大且时间长的应是唐朝,实际才290年。其他统一中国的王朝都没有超过唐朝。
究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朝代更替的历史重演呢?
古人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的根源,都应是因为利益的使然。
应该说在任何社会,任何人做事的初衷都是因为利益。只有获利,才能获得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才能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需求。
如果是普通人想获得利益,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可能对他人的影响不大,或者对绝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影响。
但如果是统治者、王公贵族或官僚士绅等权势阶层,做一些对他们有利的事。则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对绝大多数人的影响是灾难级的。
比如说,这些权势阶层对土地的大规模占有。
当一个王朝经过国家的发展初期,休息生息励精图治,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
因此,一些权势阶层也由于贪心越来越重。在那个以土地为最主要财富的时代,他们势必会想占有更多的土地。
这就会造成,大量侵占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土地。造成他们失去土地,失去生活来源。生活也会越来越艰难。
当国家又遇到灾难发生民不聊生时,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普通生活难以为继的百姓。就会遥相呼应,参加到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
国家又将进入乱世,朝代的更替中。像著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就是这样引起的。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覆灭。
所以说,统治阶层的过度贪心,造成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为了生存,致使广大的普通百姓加入到反抗王朝的斗争中,导致王朝的覆灭。
任何一个制度的制定,都是有其时代性的。而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先的制度有的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长此以往,社会发展就会迟至不前。就会引发各种矛盾,动摇王朝统治的根基。最后也免不了被覆灭的地步。
像清末的“戊戌变法”,就是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清朝光绪皇帝进行的一次变法。但这个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主保守派的利益。最后变法被镇压失败。
使清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终究也没能逃脱王朝灭亡的宿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纵观世界人类发展史,发现无论朝代更迭、经济发展等活动都在不断的重复过去。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这话往往被我们奉之如圭臬,其实历史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单纯地纠结于历史没有意义,从历史中得到有助于现在和未来的经验、教训才是读历史的现实意义所在。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但又不会简单的重复”,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哲学上的辩证法。这种相似是具有形式上的相似,却又不是完全的相同。罔顾这种相似性和规律性固然不可取,形而上地机械照搬同样不科学。
扩展资料:
黑格尔的这句话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译文: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以史为鉴。我们不仅仅要牢记历史,更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清代的覆灭史告诉我们,想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告诉我们,想要不被侵犯,只有发展军事力量;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合作共享,才能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史为鉴,我们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定道路,从而书写新历史,开创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