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人先被封王,再被封公

时间: 2023-07-02 01:59: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人先被封王,再被封公

三国最终结局,为何魏国皇帝封王,蜀国皇帝封公,吴国只封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最终魏蜀吴三国诸侯脱颖而出,只是结果相信出乎了当时不少人的意料,还是司马家的晋朝笑到了最后,有意思的是,三个国家的末代国君,倒全部得到了善终。而他们的封号,也颇为让人玩味。其中魏国的末代国君曹奂,被封为了陈留王,蜀国刘禅封为了安乐公,吴国皇帝孙皓,只获得了一个归命侯的职位。

按照魏晋时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候、亭候、关内侯是十个等级,很显然孙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马家这么封的原由是什么?不妨让我们好好来说明一下。

首先来看看最先灭亡的蜀国,公元263年,此时的司马氏尚未夺权,而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讨伐蜀国,仅仅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魏军兵临成都,刘禅开城门投降,最后刘禅被移居到了魏国都城洛阳,受封世人皆知的安乐公。

在历史上,安乐公这个头衔只有刘禅一人获得,司马昭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他无非也是在告诫着另外一个对手东吴,只要你能够投降,自然后半生享受富贵,安乐不已。

为什么给刘禅“公”的头衔呢?从礼节出发,这是司马昭能够给予刘禅最大的称号,毕竟此时的司马昭,也不过是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他总不可能给阿斗封一个王的头衔在上面。因此安乐公最合适不过。

我们再来说说曹奂,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曹魏和汉末的历史可以说是如出一辙,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但是在明面上,依然是假惺惺的逼迫曹奂禅位,正如同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一样。而汉献帝继承大统以前,和曹奂的封号一模一样,都是陈留王。

因为是和平的政权交接,因此司马家对于曹奂面子上的礼仪,还是要做足的,265年11月,禅位的曹奂被封为了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

除此之外,曹奂还被特许能够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这些都是汉献帝不曾有的待遇,而在中国古代千年历史上,曹奂的地位也是亡国之君中最好的。他在302年,于陈留封国去世,享年58岁,并且晋朝廷还保留了他皇帝的尊号,谥号元皇帝。

至于吴国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但是也可以理解,孙皓的级别之所以比刘禅低一层,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孙吴曾经做过“反水仔”,221年的时候,吴国国主孙权就主动向北方称臣,受封了吴王的称号,结果后来却再次反叛。这自然也让晋朝心怀芥蒂。

至于第二点,就是孙皓自身的本钱了,他也算是古代著名的昏君,不但比起刘禅还要享乐,自身也更加的残暴,导致吴国君臣离心离德。

在刘禅投降的时候,成都依然还有兵可守备,蜀国主力尚在剑阁,未曾损失元气,有着一战之力,而东吴也正在起兵响应,在战况焦灼的情况下,阿斗主动下达了放弃抵抗的命令。

相比之下,孙皓上书投降,是在晋朝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兵临石头城的情况下,不管孙皓肯不肯降,吴国都已经注定了灭亡的结局,从这点上,孙皓降书的含金量,自然也比起刘禅逊色不少,归命侯就是“顺应天命”的意思,多少也带有一些讽刺的味道,历史上只有两个归命侯,一个孙皓,还有一个就是南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因此三个不同皇帝遭遇的环境,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古代的高官大员,除了官职的名称合品位的登记以外,光地还按照他们的功劳大小授爵,作为恩宠。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公、侯、伯、子、男等名称,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这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特殊待遇。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诸侯友分赐他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大小也按爵位等级而定,这叫做“采邑”,或称“采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地位,并对诸侯承担义务。《汉书 刑法志》说:卿、大夫的采地大约有一百里范围,几万户人家,戎马有四百匹,兵车有一百辆,称为百乘之家。采邑原来是世袭的,卿、大夫世世代代以采邑内的收入作为食禄,所以采邑又称为“食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相互兼并,封国、采邑的范围发生变化,世袭制度也逐渐废弛。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以军公授爵,公有二十级爵位:1 公士;2.上造;3.僭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相当于士;5到9相当于大夫;10到18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 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就全部实行郡县制了。汉代的封爵只有王、候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候,统称列候。封了王、候,就有封地,但与周朝按封地的大小区分者不同,汉代受封爵者既没有在封地内统治的权利,食禄也该为以征收封地内居民的赋税拨充,按民户多少计算。例如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汉高帝六年正月大封功臣,刘邦在宴会上说;张良虽无冲锋陷阵的战功,但是在帷帐中出谋划策,使千里之外的战争获得胜利,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他让张良在最富饶的原齐国(今山东)境内选择三万户的地方作为封地。但张良谦让,只求得封给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就够了,因为张良在留县遇到刘邦,跟着起义的。于是汉高帝就封张良为留侯,侯是爵位,留是封地留县,但这只是把留县的人民交的赋税拨给张良享受,并不是张良到留县去统治。张良当时的官职是行太子少傅事,主领东宫的家属,又常替皇帝出谋划策,职位比留县的统治者——县令要高得多。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把张良的传记提名为《留侯世家》。”一个老百姓能封为“万户侯”,那是封建社会最富贵显达的了

公爵要么是功劳很大,是王信任的人.比如秦穆公(应该是他)他就是因为救了周天子才被封的公,给了他很大一块土地

要么是王的亲戚,比如周公旦(是这人吧..)

其余的以此类推,不过战国的伯爵似乎已经算很小了..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司马昭灭掉蜀汉后封刘禅为安乐公,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为帝后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灭掉吴国封孙皓为归命侯。

魏、蜀、吴三国不管是接受禅让,还是自立为帝,都已经建国称帝,之所以司马氏家族对于他们的国主在归顺晋朝后,得到了不同的封爵,这主要是政治需要。

01

新朝对旧朝国主封爵是惯例,献帝刘协禅让后,被封山阳公。国家被灭,或者新朝建立,对前朝国主都会有封爵,但情况不尽相同。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儿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祭祀商朝宗庙,但没有记载其爵位。由于武庚串通管叔、蔡叔谋反,被周公消灭。

因为商纣王荒淫无道,商王帝乙庶长子微子启抱祭器归顺周朝,武王克商后,封微子启于宋,封公爵。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朝分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最高。像周公旦、姜太公立下如此大功,也仅仅是封为侯爵。封公者仅有几位:

虞 姬姓, 公爵。系太王子仲雍之後,武王克商: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已为吴君,封其别子为虞公。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农陕县东南之虢城。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农陕县东南之虢城。

由于周朝天子称为王,诸侯国君主不能以王相称。公爵与其他爵位一样都是诸侯国,仅仅是等级不同。

周武王仅仅封了父辈后裔为公爵,功臣及子弟最高是侯爵,但前朝商的后裔封赏却是公爵,也是唯一的姬姓以外的公爵,封赏不可谓不厚。

秦始皇登基后称为皇帝,废掉了分封制,改为二十等爵位制度,最高等级是列侯,分县、乡、亭侯三级。

秦朝灭亡,秦王子婴投降了刘邦。项羽进入咸阳后,杀死了子婴。项羽分封十八位诸侯王,但没有分封秦氏子孙,这恐怕是项羽最失策的地方之一。

刘邦称帝后,异姓诸侯王搞得他狼狈不堪,不得已分封的异姓诸侯王逐步被除掉,也就顾不得前朝那些事了。临死之际,还跟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从此开始,东西汉遵循这一规则,一般不再分封异姓诸侯王。

王莽篡汉后,降皇太子刘婴为定安公(也称安定公),食邑万户,封地百里。王莽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一路走来,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另开了篡夺之例,美其名曰“禅让”。

曹丕接受献帝禅让后,封献帝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万户,允许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立宗庙以奉汉祀。这基本遵循了王莽接受禅让后的旧制,但曹丕给与献帝的待遇比王莽要好得多。这或许是天下没有统一,还有蜀、吴的存在,是从政治需要出发考虑的吧。

02

蜀主刘禅被封安乐公

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讨伐蜀国。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将后主刘禅及蜀汉大臣迁往洛阳,封刘禅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其他物品也与之相匹配。刘禅的子孙有三人被封为都尉,封侯者有五十多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都张通并封列侯。

刘禅被封安乐公,从历史渊源来看,是符合惯例的,不说很厚,但也不薄。后世灭亡之君一般也遵循了这一传统。

03

司马炎接受禅让,魏主被封为陈留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的禅让,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晋武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在邺城,给与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祭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从司马炎给与曹奂的地位、待遇、结局来看,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这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曹操奉迎天子以令诸侯,此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曹操经过一生打拼才得来的霸业。

曹丕继承曹操爵位后,起码在魏国,人心、群臣已经归顺了曹魏。曹丕接受献帝禅让,应该是顺应大多数人心、臣心的。曹丕封献帝为山阳公,也符合一般的传统。

但毕竟禅让这事,都是逼迫的,并非真心把帝位传给他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也很少主动传位的,何况是外人呢?这令时人及后世,诟病很多。

司马炎接受曹魏的禅让,比起曹丕来,遭到的诟病会更大。这不仅仅是在后世,在当时的群臣、民心中就会有很多的反对之声。

当时,太傅司马孚也是司马氏宗族的大臣,在曹奂出城时,拉着曹奂的手,流着泪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司马氏上位已经是无力改变的局势,但许多大臣心中并不认可,只是出于无奈罢了。这与曹丕称帝时的情况大不相同。为了笼络人心,司马炎对曹奂格外宠遇,也就在情理之中。

04

吴主孙皓国灭投降,被封归命侯

天纪四年(280年),孙皓率领太子孙瑾等人,主动到晋将王浚营门投降。然后被送往晋都洛阳,被封为归命侯。此时,晋朝建国已经十多年了,偏居江南一隅的吴国,迟迟没有归顺,一直在与晋朝对抗。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但却遭到了以太尉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于水战,北人难以取胜。况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灭吴,并非天时。”

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却认为孙皓腐化透顶残暴不仁,此时正是灭吴之际。如果错过了时机,吴主更立新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两派意见争锋相对,最终司马炎站在了主战派一边。

司马炎经过长达十年的充分准备,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六路进攻东吴。这个过程自然让司马炎伤透了脑筋。灭掉吴国后,可想而知,孙皓就不太可能再得到多么优厚的待遇了。

05

封赏有别,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登上了皇位宝座,但危机依然存在。从朝廷内部来看,其祖父、伯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诛杀了曹爽三族及其附属势力,残酷的屠杀,造成的阴影依然横亘在人们心中。

从外部来看,蜀汉虽平,但孙吴仍在。虽说孙吴不足以与晋抗衡,但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要巩固政权,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采取怀柔的政策。司马炎在即位第一年,就下诏让陈留王曹奂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一切礼制仿效魏制。同时,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

这些举措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曹氏家族对司马氏统治集团的心理恐惧,对感念曹魏的臣民也起到了笼络作用,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赢得了吴人的好感。

但在一统天下之后,吴主孙皓已经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而且孙皓在主政时期,荒淫无道,在吴国臣民心中并非明主,而是地地道道的暴君。过高的礼遇,反而会引起吴国臣民的反感,不利于以后的统治。

这就是政治,其实,司马炎如此对待三位不同的国主,还是非常高明的,是正确的策略。

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那是因为晋朝是魏国禅让的,因此封曹奂为王,蜀国实力最弱,因此封为公。
三国君主毕竟是功臣,不能够亏待了他们,所以司马炎才会以此来分封。
因为晋对三国的重视程度不一样,直接起家的魏当然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称谓公有什么讲究,为何会有公的称谓?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同时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通称,“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
合称。《礼记·王制第五》具体定制了五等禄爵的诸侯、天子之公卿授田的方法,即:“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
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注:视,视同、比照)不过,至于周之“三公”到底指哪些官位,今已不可确考,有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还有一种意思:
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古代称谓公指“公爵”。

公爵介绍: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西周时的公国有四:宋国、虢国、州国、虞国。周朝的公爵只封给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国鲁国只是侯爵国(鲁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称“公”,但仅限其本人,而不世袭。)

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按照周朝的礼法,前朝后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宾礼,而齐侯、徐侯、黄侯等行臣礼。在实际上周朝与宋国等仍是君臣关系。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封地来说其实周朝是延续夏商的三等爵位,

不过将第一级在封给宋国、虢国等时予以了特殊的“宾礼”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侯国。所以在本质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视为一级,只不过公爵的地位和待遇优越一些,正如在现代社会中相同等级的官员中有排名前后的划分。

秦、汉朝的二十等爵制内无公爵,只有汉末有魏公曹操。以后魏晋置五等爵,有郡公、县公,隋唐宋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明朝有国公爵,清朝有公爵。

扩展资料:

“公”字意思详解:

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

3、国家,社会,大众,全世界

4、让大家知道。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

6、敬辞,尊称男子。

7、雄性的:~母。~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

9、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爵 (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 (汉语汉字)

古代称呼某某公有两种意思:

1、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2、公是春秋时期对于诸侯的尊称。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的“公”: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王,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来称呼,应该只有公爵可以称公,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像齐国和秦国都是侯爵之国,齐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五霸,大名响当当的。

其实春秋时期国君的称呼并不完全按照爵位,根据《左传》中的记录原则,对于各国的国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称为某某公,但是如果在鲁国国君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律以本来爵位来记述,如齐候、郑伯、楚子、许男。

公是春秋时期对于诸侯的尊称,而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去世后,后继君主会上谥号,往往其谥号就是公,齐桓公和秦穆公都是谥号。而蔡穆侯也是谥号,但蔡国国小,没胆量上公的谥号。

当然,还有一些另类,那就是南方的几个国家,如楚、吴、越等国,其君主都称王,最著名的就是楚庄王。

按道理,周朝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其余谁敢称王,那就是反叛。但春秋时期,周王室废了,没力气教训诸侯了,楚国称王毫无惩罚,同样远离中原的吴越在强大后,也相继称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 (汉语汉字)

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王,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来称呼,应该只有公爵可以称公,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像齐国和秦国都是侯爵之国,齐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五霸,大名响当当的。
源自汉朝的官级制度吧,比如:魏国公,魏王。也就是说,皇帝——王——公——大将军——五官中郎将——州太守。

汉朝和唐朝都是先封王再灭王,怎么让人感觉不一样?

称“王”的人,在中国古代是很牛的一群人。在秦始皇之前,称王的人都是地位极高、权力极大的人,很多王实际上就是天子(即后来的皇帝)。秦始皇称帝取消分封后,王的地位被降了等,成为仅次于皇帝的人,到了汉朝刘邦时,为了统一天下,又分封了很多异姓王,结果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几乎全都没有得到好下场。从汉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就较少再分封异姓王了。



到隋末唐初时,由于群雄割据,李渊父子为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唐朝政权,分封了一大批同姓王和异姓王。李渊父子分封的异姓王主要是一些割据一方或拥有一定势力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有的被封为王,有的被封为郡王,统称为群雄异姓王。唐初分封异姓王是迫于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不得已做出的决定。



汉朝刘邦也迫于形势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也同样有一些异姓王最后被皇帝消灭,但汉朝给人的感觉很可耻,是典型的卸磨杀驴,而唐朝则使人感觉,被消灭的异姓诸侯王似乎都是该杀的。为什么同样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受的处理办法,却给人如此大不同的感觉呢?



汉朝初年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七位,其中被刘邦害死的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谋反被杀的有“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病逝的有“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唐初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主要有六位,分别是:凉王李轨、燕郡王罗艺、楚王(吴王)杜伏威(名誉地位一度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为大唐第四号人物)、彭山郡王刘季真、北平君王高开道、定襄郡王胡大恩。其中谋反被杀的有“凉王李轨、燕郡王罗艺、彭山郡王刘季真、北平君王高开道”,战死的有“定襄郡王胡大恩”,被冤枉暴病而死的有“楚王(吴王)杜伏威”。

文章标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人先被封王,再被封公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086.html
文章标签:封王  中国古代  有人  再被封公
Top